•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迷途,從開始著手論文寫作,它便陪伴左右。

靜下心思考身邊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沉思許久。啟程,沿路上,並不明瞭 自己究竟要去到哪裡?走走停停,只得在工作之餘不斷自問:我要到哪裡?我是 誰?我想要什麼?如何讓工作與身心靈結合?如何從工作中得到更多樂趣?如何 不傷害自己的情緒?不用憤怒?不用責罵?不用耗盡能量?如何增進自己在工作 上的能力?如何才能享受教與學的樂趣?但看不見自己研究上邏輯的迷思,開始 東一塊西一塊,慢慢拼湊,整天在惶恐不安中度過,因為迷途,不知道自己該何 去何從?因為迷途,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出迷宮,看出研究的全貌?

一個暑假的午後,突然來了一陣滂沱大雨,圖書館門口擠滿被雨困住的人,

但天色漸晚,是該回家換一個角色扮演洗手作羹湯的時間了,同學冒雨買來了雨 衣,三個人嚴嚴密密的包裹好電腦、書本,深怕它們淋壞了,回家途中,大雨依 然滂沱,但眼前卻亮起一盞小小的燈光,因為,即便身處困境時,有人伸出援 手,一同面對,雖然,不知未來會走到哪裡,但心中踏實許多,霎時領悟「教師 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也感受到一絲絲溫暖,只要平時能主動釋出善意,熱 情、主動的聯繫社群同仁的情感、互助合作,遇到工作瓶頸時,總會有人能適時 提供援助,就像阿基米德說的:「給我一個支點,我便可以舉起整個地球。」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至此,開始對研究者產生了意義。也由訪談、歸納、分析後再次 重新的正視社群代表的意義,深深的認同它將是教師專業成長最好的方向,也是 平時應該實踐在教室、走廊、茶水間的文化,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只有芳鄰,

才能提供及時的協助。

許多老師從荳蔻年華的青春時期便進入森林國小工作,轉眼之間白駒過隙,t 成為攜兒帶女,生命在校園中成長茁壯,對校園的感情深厚,但是教育環境越來

124

越複雜,時常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搖擺不定,危機處理與受創成為每日工作的必 然,當遇到困境時,除了受傷、委屈,能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群聚的復原力鼓 舞,在社群夥伴的鼓勵支持下,正向適應克服困難與挫折。

論文撰寫進行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專業活動同時進行著,但因為成員沒 有共同的空堂時間,總是在時間的縫隙中,拼命的用力擠壓,有時候難免會自怨 自艾,沒事幹嘛找事?在堆積如山的工作中,為何還要自主性的形成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隨波逐流是更輕鬆的方式吧!看著召集人很認真的一次又一次討論著專 業活動的計畫,一次又一次的動用所有親朋好友,大家集思廣益為了找到最專 業、最適合的講師,能知道老師的工作困境,能給老師鼓舞激勵,能一同發揮創 意,教學設計、精進教學,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同時還要想想米缸還有多少 米?(喔!還有多少預算可以使用),要規劃適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課程,要考量 經費使用、要考量後續課程設計效益,有效的與學校本位課程結合、節慶展演、

學生學習成果……,雖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社群成員還是要努力克服所 有的困境,眼前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而且常常有不知置身何處的疑惑,但沿途 風光明媚,因為有同伴攜手前行。

迷途,「迷途知返,善莫大焉。」這一路有賴教授們發揮耐心地循循善誘,

等待研究者回歸「正途」,指導個案研究論文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研 究者往往在摸索中前進,一直到最後一刻前還無法確定研究的全貌,教授們再緊 張、再明示、暗示,還是只能耐心的等待研究者自己跌跌撞撞,走完自己的研究 過程。但是深刻的印記,會在日後的教育工作現場,留下重重腳印,期許--不可 輕易遺忘。

1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一顧 (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刊,

201, 28-38。

丁一顧 (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 刊, 215, 5-16。

丁琴芳 (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孔令堅 (2012)。運用反思教學模式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方淑儀 (2012)。「隨聚即散」-教師美學社群與非正式學習之研究。 成人及終 身教育學刊,18,129-165.

方麗娟 (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巧萍 (2011)。 臺中市一所國小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曙光學 習社群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秀玲、康瀚文 (201203)。 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 教 育研究月刊,215,17-29。

王淑芸 (2009)。以領導社群的整合思維推動具創造力的學校經營。學校行政,

60,78-97。

王渝華(2005)。國小教師工作的異化現象與成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南大學,臺南市。

王鳳雄、洪子鑫 (2010)。「分散式領導」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運用。學校 行政,70, 154-173。

任英杰 (2008)。隱性知識共享:教師專業化的必要途徑。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01,129-132。

江志正 (2010)。學校課程領導的永續思考。課程研究,5(1),39-59。

江志正(1998)。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對國民小學教育的啟思。國立臺中

126

師範學院學報,12,103-126。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

173-196。

衣慶泳、周成海 (2007)。歐美教師教育的重要轉向:以教師專業社群為組織載

127

吳婉甄 (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 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 (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12)。學習共同體。教育研究月刊,224,111-112。

吳曉律 (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增能之行動研究-以海洋教育為例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 刊,17,45-64。

宋萑、 張文霄 (2012)。教師專業認同:從專業角色走向身份認同。全球教育展 望,03,56-62。

宋萑、 魏鑫 (2011)。教師課改認同感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關系研究。教育發 展研究,10,69-73。

李安明、黃芳銘、呂晶晶 (201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之發展與編 製。測驗學刊,59(3),451-486。

李佳蓮 (2012)。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依珊、江志正、李翊萱 (2009)。變革時代中論學校領導者的復原力。學校行政 雙月刊,62,202-220。

李武昆 (2008)。臺灣地區教育政策執行研究現況之分析-以 1986~2006 年之學 位論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128

林志成 (2013)。教育專業發展的潛在危機與理想藍圖。教育研究月刊,228,27-43。 刊,133,42-62。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

132,99-109。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國立臺 證。教育研究集刊,49(4),93-126。

129

138-158。

秦夢群 (1998)。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130 政,81,26-46。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專業學習社群網。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index.aspx。

莊智驛(2012)。臺北市公立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131

132

133

134

蘇玲 (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 童音樂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饒見維 (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 (李政賢譯)。臺北巿:五南。

Hamel, G. & Breen, B. (2007)。管理大未來(廖建容、楊美齡、周宜芳譯)。臺 北:天下文化。

Knight, G. R. (2010)。教育哲學導論(簡成熙譯)。臺北:五南。

Maxwell, J. A. (2002)。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王 向葵譯)。臺北:心理。

Roberts, S. M. , & Pruitt, E. Z.(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 活動與策略(柳雅梅譯)。臺北:心理。

Senge, P. M.(1994)。第五項修練(郭進隆譯)。臺北:天下文化。

Senge, P. M.(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 關心教育的每個人(楊振富譯)。臺北:天下文化。

Senge, P. M. , B., Kruschwitz, N. , Laur, J. , & Schley, S. (2010)。必要的革命(齊若蘭 譯)。臺北:天下文化。

Wenger, E. , McDermott, R. , & Snyder, W. M.(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 之輪(黃維譯)。臺北:天下遠見。

Yin, R. K. (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臺北:弘智文化。

Sternberg,R. J. &Williams,W. M. (2010)。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陳宥 儒等譯)。臺北:華騰文化。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鐘啟泉譯)。臺北:天下 雜誌。

135

二、外文文獻

Cranston, J. (2009). Holding the Reins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ight Themes from Research on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90, 1-22.

Cranston, J. (2011). Relational Trust: The Glue that Bind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1), 59-72.

DuFour, R. (2011). Work Together But Only if You Want To. Phi Delta Kappan, 92(5), 57-61.

Dupree, D. (2012). A Case Story: A New School and PLCs. School Library Monthly,

28(7), 11-17.

Elster, D. (2009). Biology in Contex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Society of Biology), 43(2), 53-61.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In M. Fullan &, Hargreaves (Eds.) .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1-9.

Landon: The Falmer Press.

Garrett, K. (201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llow a Transformational Culture to Take Root. Education Digest, 76(2), 4-9.

Hord, 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 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 6(Issues About Change).

Huffman, J. B. ,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Hughes-Hassell, S., Brasfield, A., & Dupree, D. (2012). Making the Mos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Knowledge Quest, 41(2), 30-37.

Kim, H., Miller, H., Herbert, B., Pedersen, S., & Loving, C. (2012). Using a Wiki in a Scientist-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mpact on Teacher

Perception Change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Technology, 21(4), 440-452.

Linder, R. A., Post, G., & Calabrese, K. (2012).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ractices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8(3), 13-22.

Lujan, N. A. N., & Day, B.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vercoming

136

the Roadblocks.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6(2), 10-17.

Maloney, C., & Konza, D. (2011). A Case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Becoming a Community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or Not?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1(1), 75-87.

Nelson, T. H., Deuel, A., Slavit, D., & Kennedy, A. (2010). Leading Deep

Conversations in Collaborative Inquiry Groups. Clearing House, 83(5), 175-179.

Opfer, V. D., & Pedder, D. (2011). The lost promi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ngland.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1), 3-24.

Pankake, A . & Moller, G.(2007). What the teacher leader needs from the principal. Staff

Development , 28(1), 32-36.

Richardson, J. (2011). The ultimate practitioner. Phi Delta Kappan, 93(1), 27-32.

Stegall, D., & Linton, J. (2012). Teachers in the lead. Phi Delta Kappan, 93(7), 62-65.

Webb, R., Vulliamy, G., Sarja, A., Hamalainen, S., & Poikonen, P.-L.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 well-be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s in England and Finland.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

Westheimer, J. (1999). Communities and consequences: An inquiry into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work.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1), 71-105.

137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首先,非常感謝您願意接受訪問,擔任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您決定是否願 意分享您寶貴的教學實務經驗之前,請先撥冗閱讀以下的內容。

研究者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管理在職碩士班的學生,本研究的 主題是「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希望經 由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訪談,瞭解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教師的參 與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情形。

研究者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管理在職碩士班的學生,本研究的 主題是「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希望經 由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訪談,瞭解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教師的參 與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