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壹、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場域為研究者所任教之喜閱國小(化名),是一所位於彰化市的學 校。喜閱國小校風開放,提倡學生多元學習,本校學生不管是在語文、體育、藝 術……方面均有亮眼的表現;教師進修風氣盛,平時同事間常進行教學談話與分 享,學校整體氣氛充滿活力。

學校在推行閱讀方面也是不遺餘力,為了營造輕鬆閱讀的環境,學校圖書館 採用木質地板,讓學生可以直接就地而坐,處處皆可閱讀;圖書館的書籍種類豐 富,校方鼓勵教師提供書單,只要有經費就會添購圖書,因此學校圖書館規模雖 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藏書豐富,每到開放借書的下課時間,圖書館 內總是充滿等著借書的學生。學校另有「閱讀小書蟲」認證活動,凡閱讀量達50 本者即可得到獎狀與小禮物,此活動採自由參加,並不具強制性。

彰化縣於98 學年度起推動「擁報幸福」計畫,希望推廣讀報教育,營造永續 閱讀之發展。本校家長會提供每班一份國語日報,讓班級師生能自由運用;學校 於每週二的午餐時間也會安排學生讀報分享活動,請學生朗讀文章並分享自己的 心得。

貳、教學現場

本研究的班級為喜閱國小六年甲班,教學現場配置如圖3-3-1。教室內有電子 白板,研究者將電子白板直接擺放於黑板前,以便上課時進行操作;教室左後方 設有學習角,擺放班級圖書及過期國語日報,學生於下課時間可自行到學習角借 閱圖書或報紙;正後方為佈告欄,張貼學生作品、教具海報、獎狀……;教室左

前方為教師座位,桌上放置班級電腦,座位旁有一鐵櫃,放置教師的各類書籍及 教具箱;教室右方設有作業櫃、學生置物櫃;教室窗戶亦展示著各項教學成果,

如學生作品、親師交流區、好文分享區、每週成語、鄉土俗諺……。

黑板、電子白板

教師座位

學習角

佈告欄

學生置物櫃作業櫃

鐵櫃

3-3- 1 教學現場配置圖

參、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實習之後旋即至喜閱國小服務,

現擔任喜閱國小六年甲班的級任老師,教學年資四年,曾擔任兩年低年級教師,

同時身兼校內語文競賽演說組的指導老師。研究者認為語文能力是各科學習的基 礎,因此十分重視學生的語文教育,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常設計有關閱讀的 活動,例如班級共讀、好書介紹、製作小書……等,也會積極參與閱讀相關研習,

以增進教學知能。研究者有機會以在職身分進入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進修,在進修期間曾修習相關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質性研究等相關專業科目,這些 專業性的成長對於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訪談技巧及資料收集等,助益 良多,是故藉由研究論文的撰寫,欲將教學現場所觀察到的問題,透過有系統的 步驟進行問題分析並找出解決之道,以提供學校、教師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肆、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彰化縣喜閱國小六年甲班的30 位學生,男生 14 位,女生 16 位。班上學生家長社經地位多處中上階級,很重視孩子的學習,普遍都能提供良 好的教育資源,不過家長較著重在學生課業成績的表現。研究者曾詢問班上學生 平時休閒活動的內容,例如假日時家人是否帶你到書局或圖書館看書?發現有此 經驗者大概只有5~6 位;而研究者詢問學生家中藏書的情形,大概有 10 位學生 表示家中有豐富的藏書,但是真正會去看的學生只有4~5 位,同時有學生表示家 人其實很少在看書。由此可知多數學生未培養閱讀習慣,而原因與是否有人提供 閱讀環境以及閱讀指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閱讀理解表現

本班學生個性活潑,上課發言情形踴躍,科任老師表示班上學生素質不錯,

反應快,雖然偶爾有些吵鬧,但整體上課的感覺很愉快。研究者認為班上學生在 口語表達方面表現不差,一般來說都是有問有答,然而研究者發現當提問的問題 是屬於開放性的問題,或是答案不能直接從文章中找尋時,學生回答就會出現辭 不達意的情形,或是不知道該怎麼根據課文內容推論,必須藉由教師提問更多的 問題,才能引導學生說出答案。研究者也發現學生對於課文理解的記憶並不持久,

大概兩週後學生對於學過的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課文內容難度並不高,若 是連課文內容都無法掌握,代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確實需要加強。

二、閱讀動機表現

為了引起學生閱讀動機,研究者在班級學習角(learning corner)放置了許多 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並且會不定期更新,然而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學生閱讀態 度較為被動,需要別人提醒才會拿書來閱讀;研究者之前在班上曾推行介紹好書 的活動,要求每週10 位學生上臺介紹最近閱讀的書籍,所以學生為了報告就會去 借閱班書,有些人還會爭取上臺介紹好書的機會,但活動結束約一週後,借書人 數就明顯減少,且幾乎都是固定的對象,其餘學生的閱讀態度仍是被動的,或是 偏愛閱讀圖畫較多的書籍。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不同的學習方法──SQ3R 策 略,帶給學生新的閱讀風貌,並提昇學生的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

伍、研究諍友

行動研究鼓勵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旨在提高自我反思探究應用於課程 及專業發展,以自己為行動者及反省者,同時邀請研究諍友提出建議和批判。本 研究邀請六年級兩位級任老師擔任我的研究諍友,研究者於教學活動前與兩位教 師討論教案內容並給予協助或建議,兩位教師經過徵詢後,皆表明願意參與此次 的研究,以下簡單介紹兩位研究諍友:

蔡老師跟我同一年到喜閱國小服務,我們常會一起討論彼此教學情形,也會 互相分享教學資源,之後我們又一同成為高年級的級任老師,所以我們之間可說 是有一種革命情感。蔡老師畢業於國立嘉義大學師資班,待人熱情,由於她對語 文教學很有興趣,常提供我相關研習資訊,研習後我們也會一同討論如何將這些 資料運用在課堂上,並且設計教材與學習單,是我教學上的好夥伴。

王老師畢業於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任教年資滿十年,擔任校內語 文競賽字音字形組的指導老師。王老師本身含有深厚的語文造詣,在班上常推行 各種語文教學活動,相當具有教學熱誠,尤其研究者剛擔任高年級老師時,王老

師便主動提供許多教學上的建議與資源,平時任何教學上的問題,王老師也都能 給予具體懇切的意見;王老師在班上常進行各種多元的閱讀活動,例如好書報報、

小小說書人、大家來演書、認養好書活動……等,所以研究者在選擇使用書籍方 面也常常參考王老師所提供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