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不論是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後,都必須時時 省思自己的教學歷程,並針對學生的反應或問題加以評估,思考解決之道再進行 修正,不僅對學生有幫助,同時提昇研究者本身之教學效能,也讓家長肯定自己 的專業能力。

決定研究主題為閱讀教學之後,研究者便積極參加閱讀方面之研習,從研習 中研究者更加確定實施閱讀教學之必要性,看到許多教育先進在班級推動閱讀教

學的成果斐然,研究者也希望能夠為班級學生種下閱讀的種子,藉由閱讀開出智 慧的花朵。學生對於要學習閱讀策略,雖然有擔心學不會的疑慮,但其實是充滿 期待的,甚至有家長得知研究者要進行閱讀策略的教學後,還主動提供相關書籍,

並時時給予研究者正面鼓勵。

進行研究期間,學生下課時也常會跟研究者討論書籍內容,例如學生會好奇 接下來要閱讀的書籍內容,或是單純談論書中有趣的情節,師生對話的氣氛是輕 鬆的,沒有距離的;同時研究者可以藉由學生發表對書中人物或是情節的想法,

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例如透過閱讀《泡妞特攻隊》,研究者可以瞭解學生青春期 的煩惱,雖然學生比較不敢在課堂上表露自己的內心,但下課時在這方面有困擾 的學生是願意向研究者傾訴的,無形中也拉近師生的距離。另一方面,書籍中隱 含許多值得教導學生的道理,與其單方面告知,不如讓學生透過閱讀書中人物的 行為及導致後果為何,進而瞭解正確的價值觀;當學生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研 究者也可以引用書中人物的例子來處理。

由於研究者亦為教學者,必須透過不斷反省來修正研究中所產生之困境,若 只有研究者自行觀察恐產生疏漏之處,因此研究諍友的意見更顯珍貴,研究諍友 為同學年同事,當研究者遇到教學瓶頸時,總能提供適切而具體之建議,相對的,

當研究諍友認為研究者教學上若有值得採納之處,希望能在班級內進行教學,研 究者也樂於將教學資源共享,並且討論在不同班級內實施之成效,研究者希望透 過良性的教學互動,期能讓更多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喜悅。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一鳴(2007)。SQ3R 學習法。初中生學習(新概念中考),5,2-4。

刑小萍(2008)。當閱讀教學遇見閱讀素養。教師天地,154,31-34。

朱敬先(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宗瑾(2010)。SQ3R 教學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對提昇國小學童閱讀素養成效之 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東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 驗學會測驗學刊,50(1),47-72。

李素足(1999)。臺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沈宜屏(2003)。國小級任導師運用英語童書輔助學生英語學習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汪慧瑜(2007)。SQ3R & PQRST,你會了嗎?張老師月刊,356,105-107。

岳修平(譯)(1998)。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著。教學心 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臺北市:遠流。

孟瑛如(1999)。學習障礙學生課堂學習之必要技巧。國教世紀,188,29-37。

林武憲(2000)。選購兒童讀物的指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15-16。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林建平(1997)。學習策略──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愛玲(2008,5 月)。從PIRLS 閱讀測驗看見臺灣閱讀的契機。臺北縣閱讀滿天 星電子報,3。2010 年 9 月 28 日,取自

http://lll.tpc.edu.tw/epaper_sent/epaperDetail.php?ep_id=23

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101,40-43。

俞曉貞(1999)。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SQ3R Reading Method。中正嶺學術研 究集刊,18,245-268。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頁307-349)。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洪文瓊(1995)。兒童文學範疇論。東師語文學刊,9,130-143。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 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市。

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後設 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市。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1(3),2-8。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清榮(2002)。少年小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

張湘君、葛琦霞(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25 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臺北:

天衛。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

張瑞賓、張耀中(2008)。晨讀推動之心得與經驗分享。臺北市第 9 屆教育專業 創新與行動研究高職組成果集,311-326。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

研究倫理(頁31-91)。臺北市:三民。

符碧真(2009)。有效閱讀的方法:SQ3R。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38。

許敏華(2004)。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市。

陳木城(2009,6 月)。推動閱讀的路還很長很長。臺北縣閱讀滿天星電子報,9。

2010 年 9 月 28 日,取自 http://lll.tpc.edu.tw/epaper/?p=1292

陳佳茹(2008)。KWL─QH 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曉卉(2009)。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素燕(2001)。談兒童休閒閱讀的推動。臺灣教育,602,9-16。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市:富春。

曾士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 礎(第二卷)(頁323-369)。臺北市:心理。

黃光雄(1994)。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旭鈞(1995)。從動機理論看今日國小教學現況及其改進之道。教育資料文摘,

35(1),154-162。

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 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市。

楊子嫻(2009)。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彩貝(2007)。校園植物導覽書應用於國小植物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 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市。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 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鄒美華(200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效 能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貞怡(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能力與策略之研究。師大學報,48(2),

197-224。

劉瑩、鄭玟玟(2009)。國小四年級以 SQ3R 為基礎輔以心智繪圖加強摘要能力 之閱讀教學策略的開發與實驗。教育部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成果報 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

78-85。

蔣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 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教系所語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雪玫(2002)。兒童讀物的評鑑與選擇。輔仁學誌,15,211-220。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

285-308。

顏佩如(2007)。客家山城小學的世界之旅──全球教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臺 中教育大學學報,21(2),81-115。

二、英文部分

Artis, A. (2008). Improving market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 the SQ3R method.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30(2), 130-137.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Bandura, A. (1994).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Y: Freeman.

Beyer, B. (1980). Improving reading in history: A teaching approach.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Teacher, 15(3), 77-84.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Bradshaw, G. J. (1998). Text reconstruction or SQ3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teaching methods for developing textbook comprehen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12), 4393A.

Brooks, L. W., & Dansereau, D. F. (1983). Effects of structural schema training and text organization on expository prose process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811-820.

Call, P. (1991). SQ3R + What I Know Sheet = One Strong Strategy (Open to

Suggestion). Journal of Reading, 35(1), 50-52.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Chastain, G., & Thurber, S. (1989). The SQ3R study technique enhances

comprehension of a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 Reading Improvement, 26(1), 94-96.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Davey, B., & McBride, S. (2001). Generating self-questions after reading: A

comprehension assist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rehension assist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