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分析

依據以上的描述,研究者所採用的研究流程,如圖 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蒐集和分析研究資料,就如同研究者經歷的尋寶心智之旅,而尋寶報告的撰 寫就像這趟旅行的終點(鈕文英,2014)。在這研究過程中,體悟到探究並非只 是一時興起,寫作亦非是有靈感才寫,凡事要帶點勉強,「紀律」便是研究歷程 中的關鍵信念,要求自己規畫研究時程,自律地依研究時程如實蒐集、分析資料 並踏實寫作。

研究者從自身執教情境探索欲了解探求的研究方向,與指導教授確認研究題 目與待解決問題後,開始閱讀相關文獻。研究者採用教育相關的資料庫,利用關 鍵字「合作模式 /協 同教學/融合教 育/ 合作諮詢」在中 文電 子期刊服務

(CEPS)、臺灣文獻期刊論文索引、臺灣碩博士論文網站中搜尋出相關的期刊與 論文,並且篩選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為主的文獻閱讀。除了詳讀專家學者們的期 刊,了解普師和特師互動模式相關研究,亦思維前人研究當中所未提及的文獻缺 口,研究者發現相關研究多數是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而研究對象則以資源班特教 老師、特教巡迴輔導老師、特教班教師、學者專家為主,而探討學前階段普師與 特幼師合作模式的文獻較少,因此藉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增添研究養分、補足自 身的不足,更努力思考此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能對普師與特幼師合作模式增添一 份心力與能量。

確立研究對象之後,便針對研究題目與指導教授商討修改適切的訪談大綱,

透過合宜的訪談大綱,引領研究對象真實且自在地分享其在教師合作互動歷程中 的點滴心得、觀點和態度,進一步得知其背後的動機,期待研究者在每一次訪談 機會皆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透過詢問、探查、傾聽的方式取得資料以了解研究對 象內在信念與行為的互動關係,不僅可以蒐集過去和現在的資料,還可以蒐集研

究對象對於未來的觀點。

除了設計訪談大綱,進行研究對象的訪談之外,為確保資料蒐集和紀錄過程 的系統化、可靠性與完整度,研究者從觀察、閱讀文件資料、閱讀會議紀錄、閱 讀教學日誌等多種資料來源以理解普師與特幼師間的合作歷程,詳細資料蒐集內 容請見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後,參考紮根理論的編碼技巧對資料進行編碼,先把訪談錄音 內容轉譯成逐字稿,再將逐字稿、田野筆記、文件等輸入質性資料分析軟體,以 此軟體管理和分析資料。在資料分析過程中並佐以反思筆記,持續記錄初步研究 發現、分析過程啟發的疑惑與想法,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五節,會有更詳實的說明。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採用立意抽樣方式(葉重新,2010),選擇「晨曦幼兒園」為研究 場域。「晨曦幼兒園」是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園內原設有四個普通 班,至民國九十七年增設集中式學前特教班。研究場域內共有一個學前特教班及 四個普通班,每班均有二位正式教師。班級內的二位老師彼此協調擔任主要教學 者或協同教學者,規畫教學內容並依課程內容及幼兒需求彼此提供協助或處理各 種班級事務。選擇此一園所做為研究場域,乃是因為普通班與學前特教班教師在 同一園所這樣的班級型態並非每間幼兒園所皆有,此園所普師與特幼師之間會因 行政、教學需求有許多合作機會,研究者在此一場域中蒐集到豐富的普師與特幼 師互動歷程之資料,以深入探究普師與特幼師之間合作歷程及分析影響教師之間 合作的成功和限制因素。

辛靜婷,2012),因此本研究便是探討教師在自然情境下的合作歷程,邀請該園

表 3-2 研究對象(特幼班教師)背景資料 研究參與者,以「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方式觀察研究場域,透 過與特幼師密切的互動過程,深入體驗、傾聽、觀察被研究對象,以蒐集資料(潘 淑滿,2010)。面對自己身為研究者亦是參與者,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觀察自己與 特幼師合作模式,思維合作歷程中的困境與優勢會是一大挑戰。

很容易取得研究參與對象之信任,和研究對象成為有共鳴、同一夥的成員,近身 觀察研究對象日常在此場域中自然發生的行為。然而,研究者亦要檢視是否會因 為與研究對象太靠近,便將日常工作中研究對象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未能察覺 其獨特之處,而忽略重要研究面向。鑒於上述考量,研究者在平時使用研究札記 紀錄自己所見所思,再藉著與指導教授、專家或是同儕討論,鞭策自己抽離研究 參與者的角色,從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出研究場域中獨特的合作模式,並檢視反思 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假定與信念,以幫助自己看清所持有的偏見。

由於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在同一場域內工作,難免會自然地閒聊談及教師之間 的合作現況,因此研究者誠實地告知研究對象,此類型非正式對話內容都會成為 研究資料的一部份,再由研究對象自己判斷透露多少訊息或是告知研究者哪些對 談內容不能成為研究資料。此外,被研究對象可以隨時決定哪些訊息不列入研究 資料。研究者也告知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會以匿名方式呈現研究對象所提及之觀 點,以保護其隱私權。

第四節 資料蒐集

根據吳心楷與辛靜婷(2012)認為,質性資料的種類可大致分為四種,觀察、

訪談、文件和影音材料,每一種資料都有其特性、優點和限制,在資料蒐集前,

應思考蒐集的資料來源、取得方式,及其與研究問題的關聯性,以避免資料分析 時,發生資料不足或必須重新蒐集資料的窘境。本研究相關質性研究資料的收集 方式有訪談、田野觀察及文件以回答三個研究問題(見表 3-3)

表 3-3 研究問題和資料蒐集方式

本研究主要採取一對一的方式,每位研究對象進行兩次訪談。研究者依據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預先擬定訪談大綱以進行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潘淑滿(2003)建議在此半結構式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先設計訪 談大綱(見附錄二),以便讓訪問進行得流暢,之後會緊隨著開放說明式的問題,

用以詢問受訪者感受、認知與內在想法甚至開啟新議題。

每次訪談時間最少為二十九分鐘,最長時間為一小時十八分鐘,平均約為四 十二分鐘。訪談問題集中於以下三個研究問題「合作模式」、「促進合作的誘因」、

「限制合作的因素」,以期望從教師的合作經歷中,了解內在真實想法及現象背 後的意義。

訪談時除了隨時以筆記本記錄研究對象的談話內容,也徵詢研究對象同意輔 以錄音筆以協助記錄訪談過程中,研究對象所說的隻字片語,不過分依賴個人記 憶以避免遺漏任何資料與細節。

二、觀察

觀察的優點在於研究者能探索正在進行的事件或行為,並將其特徵記錄下 來,可以深入地提供此時此地,關於情境、互動、關係、行動/行為、事件、角色 和組織等方面的資料(潘淑滿,2003;鈕文英,2014)。

研究者視觀察為蒐集資料的重點之一,研究歷程中的觀察分為教室觀察、會 議觀察與全園大活動觀察,以下分別說明觀察內容

(一)教室內觀察

園所內的融合教育實驗計畫所安排之融合課程共計十週,內容是以河洛語韻 律活動教學為主,研究者配合課程進度,利用研究對象融合課程的時段進入教室

中,每個教室進行三次教室觀察,共計會有十二次教室觀察,每次觀察約四十分 鐘,觀察普師與特幼師之間的合作模式及細節。

(二)會議觀察

分為融合會議與園務會議;研究者透過融合會議,觀察普師與特幼師之間對 於融合實驗課程與特幼兒的商討概況,觀察重點在於教師間的合作歷程與互動方 式。園務會議時亦關注普師與特幼師間針對各項園務行政議題的討論與溝通歷 程。

(三)全園大活動

此所公立幼兒園中蘊含許多全園共同時段參與的大型活動,例如慶生會、視 力保健宣導、消防安全宣導、運動會、畢業典禮…等,研究者亦會利用這些教師 共同進行活動時觀察合作歷程。

在觀察時會使用攝影機與錄音筆記錄,透過觀察有助於研究者得到第一手資 料並即時記錄資訊。觀察同時建立田野筆記,以確定記錄下與研究問題相關的重 要資訊,同時也會做研究札記以記錄初步研究結果、研究發現、研究決定(例如 決定問某些訪談問題)、研究省思以及研究時的備忘錄以協助日後分析之用(吳 心楷、辛靜婷,2012)。

三、文件

蒐集文件資料有以下優點:可幫助研究者獲得研究對象所使用的語言與文 字、較能依研究者方便的時間來取得、節省研究者轉譯資料的時間、作為補充與 驗證其他資料來源的依據。本研究要蒐集的文件如下:融合會議記錄、園務會議 紀錄、教學日誌、融合課程教案、融合成果發表專輯

透過融合會議記錄與園務會議紀錄文件可以讀取到全園普師與特幼師透過 會議時共同討論協調的溝通過程,有助於找出合作歷程中的困難與限制脈絡。而 教學日誌、融合課程教案與融合成果發表專輯幫助研究者檢視普師與特幼師在教 學方面的共同合作內容與省思,並能從中蒐羅到合作模式與合作困境。

透過融合會議記錄與園務會議紀錄文件可以讀取到全園普師與特幼師透過 會議時共同討論協調的溝通過程,有助於找出合作歷程中的困難與限制脈絡。而 教學日誌、融合課程教案與融合成果發表專輯幫助研究者檢視普師與特幼師在教 學方面的共同合作內容與省思,並能從中蒐羅到合作模式與合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