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有以下兩點研究限制:一、由於訪談對象是平時一起工作的同事,也 許會礙於同事身分,對於內心深層感受仍稍有顧忌、未能完全暢所欲言表達;而 自身是否疏忽研究歷程中的細微現象。二、此為個案研究,乃是針對研究場域之 獨特性而做,此研究發現也許不能推論至其他園所但是透過研究現場的資料蒐集 與分析過程提供充分的細節與厚實的描述,讀者可決定研究結果對個案的的轉移 性。

以下分別就本研究討論,提出相關建議:

一、雙方教師致力於合作教學

建議雙方教師努力往「合作教學」模式邁進,首先相互溝通教學理念與班級 經營方式,共同針對課程設定層次不一的教學目標以符合幼兒之個別差異並共同 商討課程調整內容,並在課程結束後繼續進行檢討以作為下一次教學的基礎。

二、繼續進修增長新知

雙方教師對於「協同教學」與「融合教育」的重要精神,仍需再透過進修重 新學習與檢視自我概念,對於身處於龐大壓力的教學環境中,進修專業知能極為 迫切需要,老師需要新的教育觀念提醒老師察覺平時看不見的盲點,甚至翻轉過 去的理念與價值判斷,以升教學品質與內涵。

三、凡事從尊重與互助想

雙方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在合作過程中所衍生的誤解甚或是偏見,重新思 索雙方正向互動方式,學習多以鼓勵、肯定的語氣讚美對方在合作歷程中的正向 行為,看重對方所努力的過程及尊敬其在合作歷程中的貢獻,並適時說出心中的 不舒服感受,取代合作歷程中的無聲之怨。

四、運用免費通訊軟體增加溝通機會

可運用多元化的數位通訊軟體,如 LINE 或是 FACE BOOK 增加多元的溝通 管道,提供雙方教師更便利的討論平台。

五、改變融合教學方式

面對眾多人數共同參與音樂律動課程,的確會引起許多限制與設限,建議更 改融合形式與內容:如(一)學習區融合:提供多元化且層次不一的學習區引導

幼兒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學習活動。(二)參與主題教學:特幼師依特幼 兒之學習特質及成熟度,直接固定特幼兒參與普班的主題教學,透過與普班幼兒 共同建構課程過程,培養社交技巧及增進個別能力。期待透過不同的融合課程,

產出不同的教師合作模式。

七、評估融合成效

建議未來研究可朝評估融合課程成效邁進,分別就家長、教師、幼兒三個面 性評估,如:評估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滿意度、評估教師自我教學能力或是教師之 間的合作效能以及評估幼兒在融合教育的成效。

八、開設普師與特幼師合作效能之研習課程

建議學前特教資源中心及幼教研習中心針對進行融合教育之園所,調查普師 與特幼師之間合作的限制與困境,提供工作坊或相關課程,透過共同學習啟發合 作意願以增進融合教育實施之成效。

回顧研究歷程,研究者觀察到雙方教師面對融合課程產生不得不做的合作關 係,雙方教師皆能察覺到合作時的困境但卻未能創造機會共同檢視壓力來源,思 考因應之道,但願此研究能幫助現場老師們再次檢視合作歷程的困境與促成合作 的誘因,共同造就愉快有益於所有幼兒的課程。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 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

1-23。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教組。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55-79。

王雅瑜(2009)。動作訓練融入幼稚園教學之行動研究-物理治療師與普幼教師的合 作歷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甘蜀美、林鈜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身 心障礙研究,6(3),161-174。

何淑萍、邱于容、蔡珮緹(2008)。專業團隊運作之省思。特教論壇,4,47-55。

宋曜廷等合著(2012)。數位學習研究方法。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李秀珠(2005)。高雄市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惠藺(2001)。特教班教師支援融合班教師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立師院實小附設 幼稚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重毅、蔡桂芳(2004)。從「合作諮詢」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與職責。

屏師特殊教育,9,18-26。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互動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 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汪慧玲、沈佳生(2010)。實施學前融合教育之托兒所教師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

周天賜(2006)。合作諮詢與融合。國民教育,47(1),20-30。 教育,47(1),38-47。

柯懿真、盧台華(2005)。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 國小二年級班級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95-112。

洪儷瑜(2008)。資源教室方案與臺灣的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2,

45-68。

秦麗花、顏瑩玫(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互動模式之行動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59-75。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第 5 條。

康雅淑、鄭友泰(2010)。融合行不行-大坑國小學前巡迴輔導班之融合經驗談。東 華特教,44,31-37。

張如杏 (2007)。台北縣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互動模式及運作方式之探討。東台灣特 殊教育學報,9,93-108。

張英鵬(2001)。反應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合作學習與同儕指導。屏師 學報,26,111-138。

張桂槙(2006)。學前自閉兒回歸普通班歷程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莊宗翰(2012)。金門縣幼兒園教師對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團隊合作的認知與需求之 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逸飛(2012)。學前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發展合作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維基百科(2016)。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4%BD%9C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雙葉書廊。

陳享連、鐘梅菁(2010)。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普通班支援服務現況之研究。特 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25-47。

陳明德(2004)。相關專業人員在特殊教育專業團隊中的角色。特教園丁,19(3),

陳姿秀、曹淑珊(1997)。物理治療師在啟智學校中的角色。特教園丁,12(4),15-21。

陳素苓(2004)。特殊教育專業整合的回顧。特教園丁,19(3),7-14。

傅秀媚(2002)。早期療育中跨專業團隊評估模式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16,1-22。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15。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永和、莊淑琴(2004)。「協同教學」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117,64-77。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創刊號,34-43。

黃惠雯(2009)。高雄市學前融合班普幼師與特幼師合作教學之探討。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肅科(201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洪葉出版社。

教育部(2015)。各教育階段特教班設置情形查詢。特殊教育通報網。2015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www.set.edu.tw/static/clslist.asp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 會雜誌,23(2),127-140。

劉凱、曾淑賢(2012)。循著中介系統的脈絡來探討特教與幼教老師在自然情境中

歐沐慈(2011)。學前特教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敘說探究-以新北市希望幼稚園為例 (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13)。早期療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2008)。Susan R. Sandal , Ilene S. Schwartz 編著。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羅湘敏(2001)。特殊教育專業團隊的理念、模式和運作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特 教中心,特殊教育文集(三)。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蕭聖瑜(2009)。學前特教巡迴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立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文利(2004)。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3。

蘇淑如(2007)。普通班教師對與特教教師合作之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2) 第 8 條。

(二)英文部分

Basu,S.,Salsbury,C.L.,&Thorkidsen,T.A. (2010).Measuring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Practi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Jour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32(2),127-150.

Cook, L ., &Friend, M. (1995).Co-teaching: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practices.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8(3),1-16.

Dettmer, P., Dyck, N., & Thurston, L.(2005).Consultation, Collaboration and

Teamworks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5

thed.) Boston:Allyn & Bacon.

Elliott, D., & McKenney, M. (1998). Four inclusion models that work.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4), 54-58

Erbas,D.

(2010).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mplement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lans for children with problem behaviors:A comparison of consultation versus consultation and feedback approach.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45(1),94-106.

Friend, M., & Cook, M. D. (2003). Interaction: Col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4

th ed.).Allyn & Bacon.

Friend, M., & Bursuck, W. D. (2002).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Idol, L. (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196-205.

Idol, L., Nevin, A., & Paolucci-Whitcomb, P. (1994).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2

nd

ed.). Austin, TX: Pro-ed

Idol.(2006).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 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27(2),77-94.

Jeanne Bauwens, Jack J. Hourcade and Marilyn Friend(1989). Cooperative Teaching:

A Model for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89 10: 17.

Kampwirth,T.J.(2006).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the Schools:Effective practic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3

rd ed).TX:Pro-Ed.

395-407.

Salisbury,C.L.,Woods, J., & Copeland, C.(2010).Provider perspective on adopting and using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30(3),132-147.

附錄一 合作諮詢與協同教學相關研究

與教師皆有所成

討 案。教師之間的合

入與合作關係亦

然情境中的合作

附錄二 普師訪談大綱

麼?

2.在你分享的較具壓力或挫折的合作經驗中,你有沒有想到 一些改善的方法?

附錄三 特幼師訪談大綱

1-4.在行政事務分配方面較有壓力或挫折的經驗是甚 麼?

2.在你分享的較具壓力或挫折的合作經驗中,你有沒有想到 一些改善的方法?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親愛的老師您好:

我是國立台東大學學前特殊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在辛靜婷博士的指導下,正 進行碩士論文的研究,本研究題目為「學前普通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合作模式之 個案研究」,研究目的在探求普師與特師的合作模式、合作歷程中限制與困境為 何以及有利合作成功的因素為何。

我是國立台東大學學前特殊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在辛靜婷博士的指導下,正 進行碩士論文的研究,本研究題目為「學前普通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合作模式之 個案研究」,研究目的在探求普師與特師的合作模式、合作歷程中限制與困境為 何以及有利合作成功的因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