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之研究歷程描述如下,基於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者先行蒐集教 師之間以及教師與相關專業團隊的合作經驗、工作壓力與調適等相關文獻書籍進 行閱讀,形成研究問題。再藉由閱讀質性研究與與相關文獻,找出能回答研究問 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確定研究問題和方法後,再尋求適切的研究對象,並主動 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雙方需要協助配合事項等等,包括同意研究者進入班 級內進行田野觀察與攝影,並接受訪談,並協助提供相關文件資料。

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前,先行與研究對象進行基本資料的訪談並確認研究現 場適合觀察的位置。在個案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蒐集資料的主要工具,採用 觀察、訪談、蒐集文件資料的方式,蒐集多方資料(詳見第四節資料蒐集)。觀 察過程中,研究者撰寫田野筆記,並依據鈕文英(2014)主張,在記憶尚未消退、

感受還很深刻以前,立即整理田野筆記,補上遺漏資料或必要內容。此外,研究 者逐一將訪談錄音及觀察影片轉譯為逐字稿,在蒐集資料的同時就對資料進行整 理和初步編碼(coding);在此同時,研究者仍不間斷地蒐集資料和相關文獻,以 發展編碼架構。

待研究者退出研究現場後,在大量、複雜的資料中,經由多次研讀、分類、

編碼、分析、歸納資料,並與文獻的對話以發展編碼架構(詳見第五節資料分析), 最後撰寫論文。

依據以上的描述,研究者所採用的研究流程,如圖 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蒐集和分析研究資料,就如同研究者經歷的尋寶心智之旅,而尋寶報告的撰 寫就像這趟旅行的終點(鈕文英,2014)。在這研究過程中,體悟到探究並非只 是一時興起,寫作亦非是有靈感才寫,凡事要帶點勉強,「紀律」便是研究歷程 中的關鍵信念,要求自己規畫研究時程,自律地依研究時程如實蒐集、分析資料 並踏實寫作。

研究者從自身執教情境探索欲了解探求的研究方向,與指導教授確認研究題 目與待解決問題後,開始閱讀相關文獻。研究者採用教育相關的資料庫,利用關 鍵字「合作模式 /協 同教學/融合教 育/ 合作諮詢」在中 文電 子期刊服務

(CEPS)、臺灣文獻期刊論文索引、臺灣碩博士論文網站中搜尋出相關的期刊與 論文,並且篩選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為主的文獻閱讀。除了詳讀專家學者們的期 刊,了解普師和特師互動模式相關研究,亦思維前人研究當中所未提及的文獻缺 口,研究者發現相關研究多數是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而研究對象則以資源班特教 老師、特教巡迴輔導老師、特教班教師、學者專家為主,而探討學前階段普師與 特幼師合作模式的文獻較少,因此藉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增添研究養分、補足自 身的不足,更努力思考此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能對普師與特幼師合作模式增添一 份心力與能量。

確立研究對象之後,便針對研究題目與指導教授商討修改適切的訪談大綱,

透過合宜的訪談大綱,引領研究對象真實且自在地分享其在教師合作互動歷程中 的點滴心得、觀點和態度,進一步得知其背後的動機,期待研究者在每一次訪談 機會皆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透過詢問、探查、傾聽的方式取得資料以了解研究對 象內在信念與行為的互動關係,不僅可以蒐集過去和現在的資料,還可以蒐集研

究對象對於未來的觀點。

除了設計訪談大綱,進行研究對象的訪談之外,為確保資料蒐集和紀錄過程 的系統化、可靠性與完整度,研究者從觀察、閱讀文件資料、閱讀會議紀錄、閱 讀教學日誌等多種資料來源以理解普師與特幼師間的合作歷程,詳細資料蒐集內 容請見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後,參考紮根理論的編碼技巧對資料進行編碼,先把訪談錄音 內容轉譯成逐字稿,再將逐字稿、田野筆記、文件等輸入質性資料分析軟體,以 此軟體管理和分析資料。在資料分析過程中並佐以反思筆記,持續記錄初步研究 發現、分析過程啟發的疑惑與想法,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五節,會有更詳實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