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實施任務式教學法之省思與專業成長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實施任務式教學法之省思與專業成長

在本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身兼教師及研究者的身分,在每一次教學結束後,

研究者紀錄所觀察到的學生學習情形和自我省思於教師日誌中,加上研究諍友的 回饋,加以反省與修正,而有不少的省思與體會;同時,教學不但是教師帶領學 生學習的過程,在實施任務式教學法於英語課程之後,研究者在教學專業上也有 所成長,更令研究者感受到教學相長的喜悅,以下針對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研究者的省思

要完成一個嚴謹的行動研究歷程並非易事,研究者秉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對 整個行動研究、任務式教學法的實施進行全盤的檢視,因此,在完成本行動研究 後,研究者對於自己在實施任務式教學法的課程的歷程中做到的部分、沒做到的 地方以及做了還有待改進三方面進行省思,將省思結果條列如下:

97

(一)學生之分組需審慎以利任務式教學法中的小組合作與互動

從設計教學方案開始,研究者便投入了許多心思,也從文獻探討中了解到班 級經營策略對於任務式教學法的課程進行的重要性,但卻忽略了學生彼此之間的 個性與相處問題,特別是在學生的分組方面,儘管在任務式教學法中雖未強調必 須以小組為單位來執行任務,但因考量學生程度上的差異,研究者希望由高成就 的學生協助低成就的學生,在執行任務時取代教師角色提供鷹架協助並共同完成 任務,因此,研究者為使課程順利推動,以學生的程度來做為分組的考量依據,

但卻忽略了同儕間的人際相處問題可能對學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研究對象 為六年級學生,接近青春期階段,較容易因情緒影響其學習意願,導致在第一循 環時發生同組學生不願合作而使得課程無法順利推行,因此,研究者認為研究者 在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改進空間,或許可透過訪談校內其他師長以更深入瞭解這 幾位學生平時的互動情形,並且更審慎的思考以什麼樣的分組方式能夠使學生有 效合作、積極互動,如此一來,才能提升整體學習及任務式教學法的課程實施。

(二)應周詳考量任務情境的各項因素以確保任務的適切性

研究者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主要考量以學生角度為出發點,從學生的先備經 驗、生活情境以及興趣來思考任務的指派,而未考量到任務情境中的各項因素,

包含需動用到的資源、人力有哪些以掌控任務的執行度,但在第一循環的任務執 行就發現到任務的情境會影響學生執行任務的達成率、任務的複雜度及難度,此 任務情境中的各項因素包含在任務執行過程中會面臨到的人、事、時、地。舉例 來說,研究者未考量到校園情境中其他教師是否能夠配合任務的執行,也就是資 源支持的多寡,也未設想到實際執行時是上課時間,多數的老師也都正在上課而 無法協助口語對話,以致於任務的執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此外,由於學生是第 一次接受任務式教學法的課程,且對於執行任務尚未熟悉,研究者卻把第一次的 任務情境放到校園中,無疑是大大提高的任務的複雜度及難度,如此一來,不但

98

提高學生在執行任務時的挫折感,也會削弱學生的信心跟參與後續課程的動力。

因此,研究者省思在任務的指派上應更全面的考量任務情境中的各項因素,避免 讓學生在任務執行時受挫或降低其成就感。

(三)依學生程度適度調整任務式教學法的三階段所佔的時間比重

研究者採用 Willia (1996)提出任務式教學法的三階段教學步驟,包含任務準備 階段、任務執行階段及語言加強階段,Willis 認為任務準備階段所佔的時間是最短 的,應該把重點著重於任務執行及之後的語言加強階段,但在本研究中,一方面 因為研究對象是第一次接觸任務式教學法的教學,研究者考量其英語程度及需要 一點時間適應任務式教學法的教學方式,研究者將第一階段的任務準備階段延長,

且本行動研究所編派之任務也是屬於較基礎的任務類型,研究者便縮短任務執行 階段的時間。三個循環進行下來也發現這樣的方式較適合程度中等的學生,由於 研究對象大多對於英語口語能力較沒信心,因此有必要在任務準備階段給予多一 點的練習機會,幫助學生對於新學習的內容更加熟悉後,才能在之後的任務執行 階段發揮運用。

(四)循序漸進增加學生語言輸入機會方能使學生有豐富的語言輸出

在任務式教學法的理論中其中有提到輸入假說,也就是在任務準備階段提供 學生大量的聽和讀的語言輸入,進而使學生在任務執行階段能表現出語言能力。

然而,在本行動研究中,研究者在一開始便嘗試使用全英語教學,希望能夠營造 出英語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語言輸入,但對於研究對象而言,過去的學 習經驗中極少接觸全英語教學,導致研究對象排斥,上起課來意願低落,研究者 在與研究諍友討論過後決定不再使用全英語教學,僅在課室用語及課本內容以英 語說明,其他以中文進行教學,但研究者事後省思,認為不該果斷的中止全英語 上課,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給予學生一段適應期,慢慢的讓學生熟悉全英

99

語教學的環境,如此才能符合任務式教學法中強調教師應在任務準備階段給予學 生大量語言輸入的期待。

(五)教學上的調整應是即時且對症下藥才能提升行動研究之成效

從進行研究初期的文獻探討的歷程中,研究者掌握到任務式教學法的基本原 則及實施步驟,在教學歷程中也確實遵循任務式教學法的步驟來進行教學,但行 動研究是一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歷程,因此,在每一節課結束後,研究 者都會記錄下當日的觀察與省思,也會從研究諍友的回饋中發現問題,再思考問 題解決的方法,依照現場學生的學習情形彈性的調整教學的進度跟進行的方式,

不過,由於在教學現場的時間緊湊,有些時候研究者並沒有太長的時間做全面性 的思考,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只有短短一天的時間,以致於所做出來的修正或 許沒有很精確地擊中所要解決的問題,而使相同的問題反覆出現。儘管如此,這 給了研究者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在短時間內思考應對策略,也提醒研究者 在思考時應先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進而有效提升行動研 究之成效。

(六)把學習主體還給學生才能實現任務式教學法之核心精神

雖然研究對象僅有六位,但在英文程度上仍有落差,尤其班上有特殊需求的 學生,在剛開始教學時,研究者總會特別關注其學習情形並給予額外的指導,但 有時卻因而使得其他可能也同樣需要協助的同學被忽略,不過一段時間之後,隨 著班上同儕合作學習的風氣漸長,同學之間開始會主動幫忙彼此學習,研究者也 才逐漸放手改由同儕擔任協助的角色。看著學生從專注自己的學習到能夠成為他 人學習的夥伴與支持,研究者開始思考:傳統「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的時代已 不再,教師應放下老舊的思維,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而教師只要從旁提醒、

鼓勵並給予支持,變成一位引導者、陪伴者、和支持者,這也與任務式教學法的 理念相呼應,教師應提供環境或資源讓學生自行建構其學習,研究者堅定地認為

100

只要教師願意相信學生可以做得到,給學生多一點嘗試的機會,學生學習的成果 將超乎預期。

二、研究者之專業成長

研究者在經過行動研究的計畫、行動、觀察與反省四個步驟後,研究者對於 英語教材轉化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時也更熟悉任務式教學法的教學歷程,另外意 外的收穫則是因為班上有一位特殊需求學生,使得研究者有機會針對特殊需求學 生來進行研究,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轉化教材內容與任務式教學法結合之能力提升

在這次的行動研究中,研究者在剛開始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教材的內容,由 於學校所選擇的康軒版 New Wow English 第九冊的課文內容都是敘事型的故事,

並非情境對話式的課文,且故事內容是改編自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與研究對象 的生活經驗完全不符,因此,研究者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思考如何將教材內容轉 化至貼近真實的生活情境,教材內容的轉化影響任務的編派,其中任務的適切性 是格外重要的,任務的適切性除了要考量任務情境中的各項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外,

也要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並符合學生的程度,如此一來,才能使得學生在執行任 務時有適度的挑戰性,但也能獲得成就感。經過這次的實際教學後,研究者深切 的體會到應用任務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並不容易,將教材轉化的步驟歸 納如下:

1.瞭解研究對象的英語程度、先備經驗;透過觀察與對話,瞭解其興趣所在。

2.徵詢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或行政協助。

3.從現有的周遭環境尋找靈感,依照學生程度著手設計教學方案。

4.與研究諍友討論任務的適切性。

5.根據研究諍友的回饋與建議再修正教學方案。

6.再與研究諍友再討論、再修正,直至雙方達成共識,始能確定教學方案。

101

研究者在每一循環後,研究者都不斷的修正,期盼帶給研究對象在任務式教 學法中一次美好的學習經驗,也幫助學生提升說英語的信心及英語口語能力。經 過如此反覆修正、思考的歷程,研究者對教材內容轉化的能力也更加提升,並期 許自己能將這份能力應用於未來的教學中。

研究者在每一循環後,研究者都不斷的修正,期盼帶給研究對象在任務式教 學法中一次美好的學習經驗,也幫助學生提升說英語的信心及英語口語能力。經 過如此反覆修正、思考的歷程,研究者對教材內容轉化的能力也更加提升,並期 許自己能將這份能力應用於未來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