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將於田野中梳理研究場域之脈絡以及進行觀 察與訪談的研討,故以下分別就研究對象選取原因、個案教師所在學校及研究對 象之資訊進行說明:

壹、研究對象選取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作為研究取徑,主要目的在了解教師領導如何藉由英文科 系統思考特色課程發揮影響力。主要研究對象千頌伊老師及沈家宜老師皆是非常 專業的教師,前言所述為本研究開始的契機之一。經過相處後,發現兩位老師不 但兼含教學與研究的能力,也十分具有前瞻性、善於擁抱改變。研究者曾於碩士 班時修習「教育組織變革」、「教育行政領導」以及「教育行政新興議題研究」等 課程,課程中皆傳達出學校教育的未來被期望更創新的思考方式,即在培養學生

「學會學習」的能力,在此趨勢下,教師被賦予推動學校組織再造的領航者責任,

藉由進行專業學習和在課程與教學上進行實驗性的改變,除以全英語教授系統思 考課程在台灣高中課程中十分少見,具有其特殊性外,研究者能預期經由稻禾高 中系統特色課程發展過程可以看到教師領導的樣貌、影響力的發揮,造成組織變 革,此為本研究開始的契機之二。

56

貳、個案教師所在學校背景描寫

Law(2011)提及教師領導發展與學校領導間的關係,學校管理應具備提供教 師發展的平台,使新進教師和有經驗教師得以在學校中實施創新和政策推動。因 此確有必要對教師領導者所處的學校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稻禾高中位於臺北市西區,於日據時期成立,是一所已有百年歷史的中型完 全中學,全校共有 66 個班,含國中部學困班 1 班,高中部 36 班,高中部教師 87 人,高中部學生 1396 人,國中部教師 61 人,國中部學生人數 1039 人,師生比約 為 1 比 16。走進稻禾高中校園,面對校門口的大樓上高掛著「稻禾 for every hero」

與學校願景「優質、創意、適性」,以及第二期程優質化目標,培養稻埕學子成為 社會國際中的 pioneers、leaders 及 thinkers,將學校永續推展至 Second to none 相契 合。

程又青校長(化名)提到稻禾高中於民國 85 年經歷學校制度的改變成綜合高 中,高一、高二的跑班選修課是由教師另外開課,因此在還沒有發展特色課程前,

學校教師已經有設計課程的習慣。而英文科系統思考特色課程的發展歸因於有動 能的老師以及有相關專長的教授指導,同時課程欲培養的能力與學校願景相符合。

校長回憶頌伊老師曾和她分享的改變前後的感受,以前的頌伊老師很認真的 教,但學生學習效果未必好,於是,她嘗試新的方法,從考試的結果來看,她所 教授的班級成績超越其他班級,而且教師與學生都更享受學習的過程。校長認為 正因為像頌伊老師這樣有動能之教師,才致使改變的發生,而教師動能來源則來 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研習、有相關專長的教授指導,透過增能讓老師專業成長、

激發出使命感,找出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設計,而新加坡三所菁英學校的參訪則是 給予兩位授課教師規畫特色課程的靈感。

稻禾高中自 2009 年來積極轉型與創新,分別體現於以下幾個面向:

一、就近入學率從 23.68%上升至 32.74%。

二、學生的入學成績普遍提升,這五年來入學成績最低 PR 值由 88 提升到 91。

57

三、學生學習方面,國際行腳課程、菁英學生培訓獲得 2010 年臺北市優質學校學 生學習獎。

四、課程發展方面,設有學校跑班選修課程 60 門、開發新課程 14 門,以及高效 率學習、英語資優以及數理資優課程獲得 2012 年臺北市優質學校領導獎。

五、英文教學團隊分別於 2009 年、2011 年獲得臺北市教學卓越獎及教育部「未來 想像與創意人才」計畫。

從稻禾高中近年發展可得知,雖為擁有百年歷史之學校,但同時也是尋求不 斷突破與創新的組織,在英語課程發展亦獲得多方肯定,成為學校發展特色之重 點項目。此外,學生進行系統思考課程過程中,教務主任、創發處、圖書館主任 皆有到課堂提供協助,與千頌伊、沈家宜老師互動過程中也曾聽她們提及上課借 用的大講堂(圖書館)、教具皆由學校負責,校長時常傾聽她們提出的想法並與予 鼓勵、支持,這些對她們來說都是非常大的動力。從上述觀察中,可以見得學校 領導在學校發展、學生學習上的企圖心,提供支持、鼓勵創新使得教師得以從教 室的改變,最終讓學校文化產生改變,讓稻禾高中能以新的面貌使學生皆能成為 學習的 heroes。

參、個案教師背景描寫 一、關於千頌伊老師

頌伊老師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學位,自師大畢業後便分發至稻 禾國中(化名),分別服務國中部 5 年、高中部 18 年,迄今教學已有 23 年的資歷,

除教學外,同時也擔任稻禾高中英文科召集人、99-101 年度臺北市英文科輔導團 教師、英聽試行委員,也曾獲得臺北市第十一屆 SPECIAL 教師獎的肯定,是位擁 有豐富經歷的專業教師。頌伊老師回憶使她真正成為一位教師的起點是在教學的 第一年,初任教師的她面對班上學生學習成就落差大,甚至每堂下課都要到教室 去「坐鎮」以防班上有霸凌的行為出現,但經過三年後,班上出現北聯的榜首,

58

一些原本令人比較擔心的學生也都有各自不錯的發展,那一刻,對頌伊老師來說 是莫大的鼓舞,她發現成為一位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影響也 非常深遠。

在教學生涯中曾經有過兩次轉折點,教學生涯的前五年,頌伊老師複製過往 學習經驗,以文法翻譯(grammar translation)作為教學主要基調,但開始教授高 中課程後,發現這種學習方式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以及學習分量的加重,引發不 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習成效也很差,於是她開始設計活動,在特色課程之 前,她形容她的課程總是「亂亂的」,學生可以離開位置進行討論,之後會討論看 有什麼比較好的答案,學生在她的課堂上總是很「忙碌」,使用簡報進行口頭報告、

拍攝 MV、演戲,為了兼顧活動和課本的進度,從那時候開始就開始思考如何讓學 生學習的更有效率,這算是頌伊老師教學的第一個轉折點。

第二點轉折點發生在接觸學習共同體之後,她發現想法多元的人不只她一 個,她開始有了知音,開始看到學生有不一樣的產出、不同的成長,她忽然覺得 教學好有趣,但這個有趣是經過二十一年的教學生活才感受到的,在此之前,只 要她嘗試新的東西,她就會感到忐忑不安,因為這種「不一樣」,會間接造成其他 同事的壓力。

促成頌伊老師與家宜老師共同開設特色課程的原因是 2014 年 5 月的新加坡參 訪之旅,他們發現新加坡的學生邏輯性非常的強,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導一些思 考工具,以一個地球村的角度來說,台灣的孩子也應該有相同的學習機會,去裝 備這些工具。此外,她們同時也向新加坡取經大講堂、小講堂的作法作為稻禾發 展特色課程的參考。

更深層的原因源於教學輔導教師受訓以及未來人才培育計畫,這些感受都是 在師大教師養成的過程中未曾接觸的,前者的專業教學評鑑、一雙善意的眼睛以 及如何去輔導夥伴老師加上後者教授系統思考的工具,如五項修練、系統思考的 基模等,還有描繪十年、二十年後台灣的狀況,學習試著用 SWOTs 分析學校概況,

59

這些都是啟發頌伊老師對教育新的想像,同時也讓頌伊老師更能夠站在行政觀點 思考,從而學習以搭橋梁的方式溝通行政與教師之間。

二、關於沈家宜老師

家宜老師在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期間修習了教育學程,之後在大安高工 完成實習。家宜老師在述及大安高工實習時說:「妳知道嗎?學生很信任你、願意 真誠地和妳分享生活的點滴,同時我發現原來教師這工作我還滿容易上手的…」

她說那是驅使她想成為一位教師的一段重要時光。然而,家宜老師深知要考上臺 北市的英文老師並非易事,因此選擇先到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教 育 研 究 所 進 修 , 取 得 英 語 教 學 (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碩士學位,回國後分別在三所高中代課,至 2012 年 9 月才成為稻禾高 中的英文老師,並於 2013 年和頌伊老師同時獲得臺北市第 14 屆行動研究徵文大 賽佳作。

家宜老師認為自身的個性比較隨興、自由,對學生學習容忍空間跟彈性非常 大,除了跟本身個性有關外,也可能與從小都在很自由的環境下成長與接受教育,

她記得她在中山女中當時的老師上課風格就不是「教條式」的,老師會補充很多 不同的資料、知道學生特質是什麼、對讀什麼感興趣,同時也能設計出符合大考 趨勢的課程與教材,那對她日後教學生涯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美國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是改變家宜老師的重要時刻,從中她學習到美國在 設計課程以及評分標準的嚴謹,以前她總以為熱情是最重要的,但經過留學後,

她認為熱情之外,還需要更有組織、邏輯的去架構課程。

2012 年進入稻禾高中,學校指派頌伊老師作為輔導教師帶領她盡快熟悉環 境,兩人也擁有同時擔任高三導師以及一起到新加坡參訪經歷。在新加坡參訪期 間即被告知接下來要與頌伊老師一起擔任高一導師,頌伊老師大方提出共同開設

2012 年進入稻禾高中,學校指派頌伊老師作為輔導教師帶領她盡快熟悉環 境,兩人也擁有同時擔任高三導師以及一起到新加坡參訪經歷。在新加坡參訪期 間即被告知接下來要與頌伊老師一起擔任高一導師,頌伊老師大方提出共同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