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研究省思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理論伴隨實務而來,而且必須在實務中求發展,因此在進行實際觀察之前,

適當地帶入某些理論視角是重要的且必要的。本研究是以特色課程作為研究背景 脈絡,以教師領導、特色課程內容-系統思考、設計思考作為文獻探討主要部分,

然授課教師在規畫課程內容時也放入頌伊老師前幾年與師大英語系教授共同合作 英文批判思考之教材,因此在刻劃特色課程內容時,在批判思考方面尚有理論上 的缺漏與不足,僅就授課教師課程轉化後中批判思考與系統思考、設計思考彼此 存有關聯之處。

本研究係從特色課程中探究教師領導影響力的發揮,教師作為領導者,影響 範疇涵括教室內外,由於此次為特色課程運行第一年,家長、社區參與者相對來 說較少,在挑選訪談對象有困難之處,故此研究僅是闡述授課教師 2 位、英文科

126

教師 5 位、行政人員 3 位以及學生 8 位,計有 16 位具有受訪意願之受訪者觀點,

代表性可能仍然不足。雖頌伊老師後續有到其他領域與外校進行分享,由於研究 者時間、人力限制未能就聆聽分享知其他領域教師一一進行訪談,加上僅由頌伊 老師口頭分享一次,其他領域教師、外校英文科領域教師均未能親自參與特色課 程觀課,根據頌伊老師之敘述,聆聽者恐怕還未能達到受影響之境地,即使進行 訪談,其能述說的也相當有限。職是故,本研究僅就參與觀察到受影響力之英文 科教師、行政人員及學生的觀點著墨,形構出教師領導影響力之歷程。

研究者進入場域的時間為 2014 年 9 月-2015 年 5 月期間,研究者退出研究場 域的 6 月後,頌伊與家宜老師的教師領導影響力仍不斷地在稻禾高中發散,參與 課程學生的大稻埕紀錄片利用中午時段於演藝廳向全校師生播放,同時頌伊老師 與家宜老師也不斷地向校內外其他老師分享並利用共同備課的時間,依據第一年 的回饋修正特色課程之上課內容。於此同時,參與課程受影響力之教師需要時間 瞭解當中的概念、操作性及沉澱反思,方能展現、應用受影響力後之成效,此亦 為現行本研究無法深入觸及與討論的部分。

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亞雯(2012)。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略與行 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王秀玲、康翰文(2013)。國民中學教師課程領導相關問題之探究:以學習領域召 集人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1),29 -58。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03)。普通中小學課程理念。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于沛霖(2012)。教師領導理論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應用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臺 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198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芝靜(2008)。學習型組織: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李子建(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彥君(2013)。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者角色建構與實踐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師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3,136-137。

吳清山、林天祐(2012)。學習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17,139-140。

吳百祿(2010)。教師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吳迅榮(2009)。學校領導:持續與創新。載於吳迅榮、黃炳文(主編),廿一 世紀的學校領導- 持續與創新(頁 3-15)。香港:學術專業圖書中心。

吳迅榮(2009)。教育發展的新取向:智能增值與持續發展。載於吳迅榮、黃炳 文(主編),廿一世紀的學校領導- 持續與創新(頁 19-31)。香港:學術專

128

業圖書中心。

吳莉君譯(T. Brown 著)(2010)。設計思考改造世界。臺北:聯經。

社企流(無日期)。為什麼設計思考能幫助社會創新?取自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794/1109

林曜聖、簡宏江、李永烈譯(M. Fullan 著)(2010)。教育變革新意義。臺北:

華騰文化。

林曉欽譯(Pasi Sahlberg 著)(2013)。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 例教我們的事。臺北:商周出版。

林子斌 (2011)。新加坡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文章載於楊深坑與黃嘉莉主編,

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現況(頁277-296)。台灣:教育部。

林明地(2013)。學習領導:理念與實際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29,18-31。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 發展學會(編),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20)。

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周芸薇(2000)。「學習型組織」評鑑量表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 大學,桃園縣。

徐新雅(2013)。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之組織變革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中優質化總召學校資訊網(2012)。方案內涵。取自 http://163.23.175.15/Orign.aspx.

教育部(2012)。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網頁-方案推動現況。取自 http://www.saprogram.net/?page_id=91#

教育部電子報(2014)。歐盟文教資訊系列報導之 82-PISA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 新 加坡與韓國領先各國。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5064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及學科中心 100 年度工作計畫。

129

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E6%99%AE%E9%80%9A%E9%AB%98%E7%B4

%9A%E4%B8%AD%E5%AD%B8%E8%AA%B2%E7%A8%8B%E8%AA%B2

%E5%8B%99%E7%99%BC%E5%B1%95%E5%B7%A5%E4%BD%9C%E5%9 C%88%E5%8F%8A%E5%AD%B8%E7%A7%91%E4%B8%AD%E5%BF%831 00%E5%B9%B4%E5%BA%A6%E5%B7%A5%E4%BD%9C%E8%A8%88%E7

%95%AB(1).pdf

徐英傑、林美雲(2005)。學校組織學習的實踐。載於吳明烈(主編),組織學習 與學習型學校(117-129 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徐超聖(2004)。課程設計知識與教師專業發展。收錄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實習輔 導處(編著),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頁 45-72)。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

翁福元(2007)。教育政策社會學:教育政策與當代社會思潮之對話。臺北市:五 南。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無日期)。新加坡教師專業成長新模式。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62&content_no=1689

國 家 實 驗 研 究 院 科 技 政 策 研 究 與 資 訊 中 心( 2014)。WEF 全 球 競 爭 力 排 名 分 析 。 取 自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 d=5&cad=rja&uact=8&ved=0CDUQFjAE&url=https%3A%2F%2Fpride.

stpi.narl.org.tw%2Ftopic2%2Fdo wnloadSource%2F4b1141ad4867811c0 14868061bb80002&ei=dLOZVKLIO-StmAXuzoK4Dw&usg=AFQjCNF CAQda2Ph9-Y71gsW9W80qNT3tfw&bvm=bv.82001339,d.dGY

張芬芬譯(Matthew B. Miles., & A. Michael Huberman著)(2006)。質性研究資 料分析。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130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學報,41(2),81-110。

張湘芬(無日期)。學習型組織在國民小學之應用。雲林國教,55。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2010)。歐盟、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及其啟示。

教育資料集刊,48,273-298。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作者:Kvale, S.)。新北市:韋伯文化。

(原著出版年:2007)

陳佩英 (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 ,41-57 。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

60(3),69-88。

陳佩英、潘慧玲(2013)。校長的學習領導:領導踐行與能力發展的初探。教育研 究月刊,229,50-70。

陳可恭(2002)。系統思維在科學探究與學習上的意涵及應用。科學教育月刊,252,

2-13。

陳淑君(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維貞(2013)。全國性學生技能競賽指導教師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莊勝利(2005)。我國中小學校領導的新思維一教師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40,

17-29。

教育統籌會(2000)。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香港:香港政 府印務局。

郭進隆、齊若蘭譯(P. Senge 著)(2010)。第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全新增訂版)。臺北市:天下遠見。

黃武雄(2003)。教改怎麼辦?收錄於學校在窗外,頁 282-366。台北:左岸文化。

131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宗顯等合著(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彭新強、蔡愛玲(2012)。學校進行組織學習的障礙探索與跨越。臺北市:高等 教育。

單文經(2013)。試釋學習領導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229,5-17。

傅清雪(2005)。學校組織學習方案之規劃-以和順國中為例。載於吳明烈(主編),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71-84 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董更生(譯)(2000)。20 世紀之旅: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一世紀。(原作者:

Robert. A. Pastor)。聯經。(原著出版年:2011)

葉碧玲、葉玉珠(2001)。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 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2),45-69。

葉仲超(2006)。學生知識管理-運用知識螺旋理論探討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臺南市。

楊振富譯(P. Senge 等著)(2002)。學習型學校(上)(下),pp.49-107。台北:

天下文化。

楊孟麗、謝水南譯(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 & Helen H. Hyun 著)

(2013)。教育研究法 研究設計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楊思賢(2009)。校本課程發展及評鑑。載於吳迅榮、黃炳文(主編),廿一世 紀的學校領導- 持續與創新(頁 115-135)。香港:學術專業圖書中心。

廖雀(2009)。共享與參與-一所國民小學進行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逢甲大學,臺中縣。

鄭以萱(2010)。柬埔寨初等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量」與「質」之間的 拔河。教育資料集刊,45,149-168。

鄭淑惠、陳文彥(2013)。教師的學習領導:領導踐行與能力發展的初探。教育 研究月刊,229,80-99。

132

蔡清田(2008)。Deseco 能力三維論對我國十二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啟示。課程與 教學季刊,11(3),1-16。

蔡進雄(2004)。論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92-98。

蔡進雄(2005)。中小學教師領導理論之探討。教育研究,139,92-101。

齊若蘭譯(P. Senge 著)(2013)。第五項修練∥實踐篇上-思考、演練與超越。

臺北市:天下遠見。

齊若蘭譯(P. Senge 著)(2013)。第五項修練∥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臺 北市:天下遠見。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 102 年度至 106 年度課程與教 學領先計畫」。取自 http://12basic.tp.edu.tw/3-2.asp。

歐陽鍾玲、何瑜(2013)。思考技能訓練與中學地理教學。地理研究,58,97-117。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劉美慧、陳幸苡(2008)。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趨勢—議題中心取徑之轉化與反思。

劉美慧、陳幸苡(2008)。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趨勢—議題中心取徑之轉化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