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

在文檔中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頁 54-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因班上學生習慣依賴安親班,總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指導,較不會主動發問。

二、教學者

在行動研究執行時,教學者即是研究者,並且是該班的導師。研究者大學讀 的是國際貿易學系,因為從小的志願,研究者大學畢業 3 年後考上國小師資教育 學分班,在台南師範學院修習 40 學分,歷經在台南縣國小實習,在雲林縣國小任 教一年、高雄市快樂國小任教 3 年,調到高雄市幸福國小服務至今。從事教職已 近 18 年,其中 15 年擔任中、高年級級任老師,負責該班數學課程的教學,其餘 3 年則是擔任低年級導師和行政職務–特教組長和事務組長。

當老師是教學者從小就立定的志向,但成為老師之後,才真正瞭解到要當一 位老師有多不容易。每一天,老師要面對的不只是教材的進度和學生的安全,學 校行政交辦的事項、家長給予的難題,還有每一個學生從家庭中帶來的價值觀、

情緒和既定的想法,全部都需要老師發揮智慧,給予適當的安排與協調,才能讓 每天的課程順利進行。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近年來,因為家庭功能的轉變,有些學生和老師 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父母。在學校一整天的學習之後,迎著他們的不再是父母的 笑臉,反而是漫長的補習班生活,研究者在面對學生對愛的需求和對學習的無感,

開始思索如何讓教室更溫暖、更有溫度,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有效率。

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是研究者開始的第一步,從七年前就逐步落實班級自治,

學生輪流擔任各種幹部,學著為團體服務,尋找自己的價值。透過班級自治的施 行,研究者看到學生的轉變,學生認同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努力讓自己 做得更好。

當班級的運作能上軌道,接下來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幾年下來,對於 原本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也漸漸的無法再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研究者對 學生學習的渴望看得越清楚,就越知道改變的必要。

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出來的教材才能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所以研究者

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尤其是數學,因為在研究者成為老師後,看著為數學 所苦的學生,試過很多方式,期待著學生的一句:我懂了。因此只要一有機會研 究者即會參與數學教育的研習活動,以增加數學教學知能,學習新的教學技巧和 觀念。因為研究者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方式,一定可以讓學生學好數學、愛上 數學。目前研究者更於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進修,修習數學評量研究等數學教育 相關課程,以期對於本研究之進行有幫助。

三、協同教師

該碩專班同學大學畢業於數位遊戲設計系,主修數位遊戲設計及數位應用設 計,曾於 2008 年參加 4C 數位創作競賽獲得遊戲提案組優選,其對於將遊戲應用 在教育上很有興趣,而她在研究者的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協同教學,另外,她也是 提供研究者在設計遊戲時的諮詢者。她認為複習非常重要,若能藉由遊戲的方式 來複習數學,可以讓學生覺得複習不再是一件無趣的事。

在文檔中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頁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