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分析的單位

分析單位也就是紀錄單位(recording unit),乃是研究者在從事內容分析時,用 來檢視資料的最小範圍。分析單位是內容量化時的依循標準,最常使用的單位有:

字(word)、主題(themes)、人物(characters)、項目(items)、時間及空間 單位(spaceandtimeunits)、課、章、段、詞、句、頁等( 歐用生,1991)。內容 分析法測量的單位很多種,常用的紀錄單位有單字或符號(single word or

symbol)、語幹(theme)、人物(character)、句子或段落(sentence or paragraph)、

件數(item)、和時間及空間單位(time and space unites)等六種(王石番,1996),

每一種分析單位都有其優缺點,往往視研究者的需要與內容分析對象的性質而 定。本研究採「課」為登錄單位。

本研究分析之內容涉及兩個部分,一是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另一是對 國小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本研究對此兩部分所進行之內容分析,其分析單位乃 有所不同。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內容分析上,採用以「句子或段落」為分 析之單位;而對於「國小一至三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則採取「整篇文 件」為分析單位,亦即是以「課」為分析單位。

二、類目的訂定

歐用生(1991) 提到,在分析內容的過程中,分析的單位與類目是必須先決 定的,然後再將資料加以分類與統計。內容分析研究最重要的部分為分析類目和 分析單位的決定,此即為研究的工具。所謂「類目」是內容分析的基本單位,而

「分析單位」則為最小單位。王石番(1996)認為建構類目有幾項原則:符合研 究目的、反應研究問題、互斥、獨立、單一分類原則、功能性、可操縱性、合乎 信效度。類目的訂定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為依據理論基礎或過去研究成果發展而

年級語文領域國語教科書中品格教育之分析研究,因此研究者根據研究需要參考 過去相關研究再予以編制類目。

三、類目選擇來源

在品格與道德教育的領域當中,專家學者皆對此一概念的內涵提出分類架構 與內涵向度,本研究的主類目來源,是由筆者參酌文獻及前人研究修改後訂定。

筆者對其整理如下:

表 3-4-1 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向度

專家學者 道德與品格教育向度內涵 備註

民82道德與健康課程 (教育部,1993)

1、人自己 2、人與人 3、人與事物

個人 人與人 群體 李琪明

(1990)

1、個人道德:己對己,重修身 2、偶性道德:一對一的特殊二人關係 3、公共道德:人對人的群體關係

4、過程價值:價值形成中的批判思考能力

個人 人與人 群體 Pearson & Nickolson

(2000)

1、人與自己 2、人與他人 3、人與社區

個人 人與人 群體 鄭嘉惠(2004) 1、人與自己

2、人與他人 3、人與自然 4、人與社會

個人 人與人 群體 群體 李珀(2005)

1、怎樣和自己相處 2、怎樣和別人相處 3、怎樣和環境相處

個人 人與人 群體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本研究類目之主類目來源主要依據上述道德與品格架構進行調整後,以李琪 明所提的道德架構做主要分類:

(ㄧ)類目發展原則

1. 主類目的分類原則─品格教育類目需要依關係之不同而將主類目加以區 分,

本研究的主類目歸為三類,分別是「個人修養」、「與人相處」、「社會學習」

三大主類目,就是以不同對象關係來區分,關係的探討包括:自己、和自己生活 相關的人、不認識的陌生人,乃至於關懷動物、植物、物品、理想理念等等。

(1)、「個人修養」:指己對己的關係,也就是著重修身層面。包括負責、誠實、

守時守信、守分、勤儉、謙虛。

(2)、「與人相處」:指一對一的特殊「二人」關係,以突顯傳統中國以倫理為 本位,且以五倫精神為重的特色。包括友愛。

(3)、「社會學習」:人對人的群體關係,以突顯人們處於今日急遽變遷且複雜 的活動中,所亟需新的道德價值。包括分工合作、遵守團體規範、愛鄉、

愛國、關懷、愛護大自然。

2. 次類目的來源:整理專家學者之文獻資料及相關研究,並對初步品格教育類目 表中的類目嘗試進行分析。在次類目的建構上以第二章文獻探討所分析的文獻及 前人的研究類目,將學者專家及教育機構所提及之核心價值統計後,取次數達三 次以上之核心價值修改後,做為次類目的選擇來源。

3. 類目的刪除與類目整併

不符合現今社會價值觀與不獲普遍認同之細目與以刪除。將內涵相近的細目合 併成一較具代表性且淺顯易懂的類目,如「認真」、「進取」、「樂觀」等項目 便合併成「樂觀積極」此一概念作為次類目。

4. 將品格教育類目依據主類目之向度進行歸類

如「孝順」、「誠實」類目,屬個人行為與修養,但也和人與人的相處,相 處有關聯,故將與人相處的「孝順」歸於「與人相處」主類目中;將誠實較偏向 自我行為及修養部分,歸於「個人修養」主類目中,其他類似情形之類目,亦採 此方式相同處理。

(二)進行專業教師與專家之信效度分析

筆者進行類目的建構與歸納,與研究所同學、指導教授及國小在職教師進行 討論,在初步類目發展完成後,徵詢專家提供意見與看法,進行類目修正與調整。

本研究的品格教育分類,如表3-4-2所示,先將品格教育分為「個人修養」、

「與人相處」與「社會學習」三大類上。其中「個人修養」分為自律、負責、樂 觀積極、堅忍剛毅、有恆、勇敢、廉恥、勤奮、誠實等九類;「人與他人」,包 括尊重、仁慈善良、孝順、助人、謙恭、禮節、同理心、友愛、寬恕九類;「人 與社會」分為公平正義、社會關懷、團隊合作、公民責任、守法守時、忠誠、感 恩、七類。

表3-4-1 品格教育類目表

類目分類 類目定義

自律

人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並自我約束行為。對於自我所有的要求,

即使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形下,也不做犯法或是違反社會道德的事。能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約束自己、有羞恥心、清正廉潔。

負責

屬於自己份內的工作能夠處理完善,不推諉、不逃避擔負起應盡的責 任。做事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自己的選擇與過錯負責,對於自 己份內工作或答應他人的事能說到做到、誠心盡力,並盡忠於所認定 的對象。

勇敢

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氣魄,遭逢到困難也不退縮,不為利誘,不為威 屈,成敗在所不計,能夠以毅力堅持到最後,對於不合理之事能抱不 平、有勇氣,敢於作為。

廉恥 做人清白能辨別是非,並切實的覺悟錯誤,有廉潔的情操與羞恥心。

不使別人看輕,擁有堅守自我的節操。

勤奮

能夠勤奮不懈,擁有追求成功的進取心,能奮發向上、求取進步。做 事態度勤勞努力,認真而不鬆懈怠惰。對於學習抱持高度興趣,展現 高度好奇心,擁有追求真理的求知慾。

誠實

不對他人說謊話,態度誠懇信實、真實而不虛假,為人公正剛直,在 自己和別人面前要問心無愧、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誠懇實在、不虛 假,不會虛偽和做作,不會使別人產生疑惑和不信任感。

有恆 做事學習的態度,能保持長時間不改變的專一固定毫不動搖持久的意 志。對所從事的工作能專心注意、持之以恆,且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立 足,奮發圖強。

樂觀積極

對人生或一切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擁有追求成功的上進心,奮發向 上,求取不斷的進步,以及自我實現的能力。對事能朝光明面思考,

失敗也能不氣餒而再接再勵,堅持、保持嘗試精神。

個 人 修 養

堅忍剛毅 意志堅強堅定剛強、有韌性,不利於己時,要識實務、要忍受,一旦 有利於己時,就要挺立進取,擁有堅忍的毅力,意志堅定且不易動搖

表-3-4-2 品格教育類目表(續)

類目分類 類目定義

尊重

尊重即是接受他人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允許他人擁有自己的感 受與經驗,不論這些感受或經驗是好或不好的也就是 接受他人真正的 樣子與其獨特性。

禮節 對人須有禮貌。凡應對進退,均應合乎規矩,行為莊重而合於禮法。

寬恕 對別人的思想、行為、態度與自己不同時,願意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

對別人行為、言語、態度有不對的表現,能原諒別人。

謙恭 能夠表現適當的言語和行為,待人處世抱持謙虛恭敬、態度和藹可親 的態度,對於自己的成功不感到驕傲,並且懷有感謝他人幫助的心。

孝順 個人對父母、長輩與師長之敬愛表現,能孝敬與順從父母、長輩,且 對於年老者能夠心懷敬重。表現出敬愛、順從的態度。

助人 在自己行有餘力之際, 願意幫助與自己沒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人。竭己 之力,扶助他人,不受酬、不居功。

友愛 以誠心善意對待他人,並願意互相分享彼此的生活,願意幫助朋友解 決問題。

同理心 將心比心,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人

與 他 人

仁慈善良 心地端正純一清淨,沒有邪惡的念頭,待人寬大厚道沒有歹意邪念,

總是站在別人立場著想。

忠誠 對理想能堅持不放棄,從頭到尾保持相同的態度。尊敬自己的國家鄉 土,且對合法擁有權力及地位者能予以尊重、相信且服從其專業。

感恩 接受他人的情誼、好處,對別人的協助能真心的感激。對於他人的恩 德,能心懷感激、真心感謝而設法報答,且能飲水思源、不忘本。

公平正義 做事對待別人正直沒有偏私光明正大,能清楚分辨是非維護並主持世 人公認道理的心思與熱情。

守法守時 遵守世人所共同認定的約定與法律,與他人約定能準時不遲到,能依 約定的時間如期完成事情。

社會關懷

能夠關心社會上的人事物、顧及社會公眾安寧及幸福等的道德,並且 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精神上的安慰,並願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來 提供實際的幫助與貢獻,且能注重公眾利益的精神與態度,願意為人 類的幸福而努力。

公民責任 個人能遵守法律與校規,並盡一己之力,讓學校或社區環境變得更好,

公民責任 個人能遵守法律與校規,並盡一己之力,讓學校或社區環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