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討論國小一到三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容分析,藉以瞭解 一到三年級國語教科書「品格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及分佈情形。第一章分成「研 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名 詞解釋」等四部分,以下分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8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二十一紀的研討會」指出,道德、倫理、

價值觀的挑戰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 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得重要得多」這句話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教育的新方向

(周慧菁,2003)。隨著時代變遷,品格與道德教育之重要性與日遽增,近年來品 格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受到 1991 年美國學者 Lickona 所出版之《教育品格》

(Educating for Character)一書所影響,該書提出建立核心信念與價值,以培養良 好人格之重要性(引自吳清山、林天佑,2005)。

經濟快速發展及資訊的發達,讓生活更加便利與舒適,在這快速變遷及多元 的社會裡,人們的價值觀也產生的轉變,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童容易造成觀念的混 淆與迷失。近些年來校園問題層出不窮,學校如何實施品格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 重要課題。綜觀當今教育思潮,美國超過三十州大力推動品格教育;英國 2008 年 也將公民教育放入中學實施;澳洲把公民教育放在與英語、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

日本、新加坡也不遺餘力的推動道德教育(周慧菁,2003)。在世界各國吹起一股

「重拾倫理道德」的復興風潮後,我國教育部亦將品格教育視為 2005~2008 年之 施政主軸行動方案,期望在 2008 年時,能達成下列的目標:(1) 建構新世紀品格 及道德教育內涵。(2) 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發展其道德判斷能力並付諸 實行,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負責任的人(教育部,2004)。當前品 格教育之主軸推動方式須能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符合教改方向且在學校文化 中形塑學生卓越品格(李琪明,2004a)。儘管中西文化、教育體制、教育內容上 有所差異,但學生品格的低落似乎是國內、外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提高與重 建學生的倫理道德,實為教育人員刻不容緩的職責與任務。

我國自九十學年度起,在國民小學一年級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九年一貫 課程以學習領域取代過去分立之學習科目,強調統整性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獲得 完整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強調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過去國小課程中的「生活與 倫理」、「道德」以及國中「公民與道德」皆隱匿。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並無專門的領 域或授課時數的安排,改為「融入教學」「隨機教育」的方式進行相關的道德與品 格教學。李奉儒(2004)表示: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德育的融入教學模式,可說是類似

「跨越課程」(value across the curriculum)的價值取向,本模式認為教育是多元化且 全人化的,德育不能僅限於某一特別的科目,而是所有教師都參與其中的型態。

教師在課程上,要加入適當的倫理觀念,運用隨機教育的彈性空間,落實品格教 育於日常生活的實踐當中。若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設計的理念來思維,除去導師 時間可做道德教育之運用外,只有在各領域的教學中融入道德議題來進行道德教 育,這符合當初課程綱要設計的理念,若想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發展也勢必得 如此來進行(張綺玲,2005)。

自從教科書全面開放由民間參與編輯,逐步走向多元開放的審定本,使老師 有更多的選擇,同時也使得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得以落實與成長。以國內而言,教 科書在整個教學中佔極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教育系統的核心,學生在學校學習,

度,不僅正在考驗著出版社對於教科書編輯的用心程度,也同時考驗著教師對教 材的敏感度。教科書在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中,的確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因此,教科書的良窳也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效。

目前國內國民中小學品格教育所做的相關研究不少,與品格教育的理論有關 的研究,是以教育學者的道德思想為研究對象,藉以探討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魏 建忠,2003;張德容,2003;郭盈君,2003;葉宣伯,2004;林麗娟 2006);針對 品格教育實施現場的研究,近年來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如(唐薇芳,2004;楊淑雅,

2006;許蜜芳,2006)的行動研究;(楊雪真,2002;蔡孟錡,2006)所做的質性研究;

另外個案研究有(王鳳仙,2001;林川惠,2003;蘇芸慧,2004;林素梅,2006);

以及(王如敏,2001;李宣俞,2005)準實驗研究法;有些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了解 品格教育實施狀況(楊素英,2002;吳寶珍,2003;呂敏華,2006)。

針對九年一貫課程所使用的「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共6篇,詹家惠(2003)

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廖偉民(2004)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研究;鄭嘉惠(2005)九年一貫國中階 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

陳怡君(2005)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張綺玲(2006)

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張瑋甄(2007)國小語文學習 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

語文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基礎,是溝通情意、傳遞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 具。應提升學生思辨、理解、創新的能力,以擴展學生經驗,並應重視品德教育 及文化的涵養,拓展學生多元視野及面對國際思潮(教育部,2003)。在九年一貫 課程領域中,語文學習領域佔所有領域學習節數的20%~30%,相較於其他領域只 佔學習節數10%~15%的比例為多。在林燕如(2004)針對各領域及六大議題分段能 力指標之道德要素所作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語文學習領域」是各領域中蘊含 最多道德要素的領域。

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的劃分,以一到三年級為一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 學生要達成的不同能力指標。品格教育屬教育本質之基礎工程,乃兼顧知善、好 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教育部,2003)。而小學第一階段是學校學習的啟蒙時期,

是奠定良好人格發展的基礎成為日後致勝的關鍵,如果錯失了教育良機,在後期 發展終將可能形成不可彌補的缺憾,不但影響個人、家庭、學校,整個國家也將 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歸納這些研究,發覺國內有關品格教育國語科教科書內容 分析研究,針對「國小一至三年級教科書」進行「品格教育」的分析是較為缺乏 的一塊。基於上述研究者的內在動機和外在背景脈絡,將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

以現行國小一到三年級各版本國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期望能夠了解各 版本教科書品格教育的內涵為何?所佔的比例有多少?以及是否能適時在教學現 場中傳遞品格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