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方法

2016.01-2017.01 2017.11-2018.5 2013.5-2015.10

監督會面社工 被害人主責社工 監督會面社工 使用一套有系統的程序,去發展出對某個現象歸納而得的理論」(Strauss & Corbin, 1990:24,引自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2002,陳榮政、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研究中最主要的工具,因而嘗試且努力地轉換「實務工作者」身份,成為

「研究者」,也因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需要避免成長經驗與生活脈絡 隨時影響著研究者的想法、觀察與視角,質性研究者該是客觀中性的態度,

不先預設立場,避免偏見、成見、盲從。訪談期間為更貼近受訪者的原意,

將使用會談技巧地重述、澄清、有效提問、追問或反問等問話技巧,確認受 訪者所要表達與研究者理解為一致。訪談結束後,研究者能沉浸於訪談中收 集資料,呈現真實資料並用受訪者的觀點去詮釋資料,在分析資料時,研究 者必須和文本來回對話,從沒有組織的文本資料中整理出符合受訪者經驗的 主題與概念,讓閱讀者有如社會事實再現的經驗。本研究為配合研究者訪談 的需要,紀錄工具有下列幾項:錄音筆、文件紀錄所需如紙、筆等。

二、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可作為訪談的指引,研究者可依據實際狀況進行調整,

也意味著研究者對訪談結構具有一定控制作用。訪談進行前,研究者主動聯 繫受訪者後徵求其同意,再提供訪談大綱供受訪者參酌。訪談的當下,訪談 者在提問時也鼓勵受訪者提出自己的問題,並根據訪談情況對訪談程序和內 容進行靈活調整,以利更加順暢、聚焦的引導訪談進行,但又不會侷限於結 構化的制式化問答。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將訪談大綱整理出四 大主題,分別為:

(一) 共親職前提脈絡,包含成長經驗、親職態度、支持系統。

(二) 婚姻史與暴力史,包含過往婚姻衝突經驗、目前互動情況。

(三) 共親職想法與行動,包含父母各自與子女的親子關係與互動、照顧子女分 工。

(四) 共親職樣貌與經驗,即與前配偶共同實踐親職經驗與挑戰。

貳、 資料分析方法

質性研究方法可說是蒐集經驗資料與形成理論解釋兩者間不斷地互動過程,

也就是將資料化約、呈現與提出結論。面對大量資料,第一步通常是分類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是有系統地整理,編碼是質性資料分析的第一步驟,透過這個過程才能對研究 者本身或其他人的假設提出質疑、探究,並進一步導出新的發現。本研究以訪談 作為資料蒐集工具,以下整理潘淑滿(2003)、王佳煌等(2002)、陳榮政與鈕 則謙(2011)觀點如下。

一、 開放編碼(open coding):質化研究者常常在寫筆記,研究者於訪談結束後 將多次且反覆地聆聽錄音檔、閱讀摘要記錄和逐字稿,幫助自己進入受訪者 的經驗,整理出脈絡、關鍵事件與主題後先將其命名(naming)或標定

(labeling),且使用可呈現出事件情境脈絡的命名方式,而這些編碼是一種 暫時性的概念,具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二、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這是資料的「第二層過濾」,企圖從資料中建構 出主軸概念,並賦予每個主題編碼標籤,把被切割成不同部分的資料加以類 聚,將類別與次類別相互關連,幫助研究者在概念之間找出共通性與相異之 處,進一步地檢視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連性,讓研究者又更深入的認識,甚 至產生不同編碼與類別。

三、 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選擇性編碼是一個統整與精煉類別的歷程,

也就是選擇、分析和資料飽合。在主軸編碼後,研究者持續閱讀與檢視每個 概念的關係,將相似概念聚集在一起進而形成主題,並選擇最適當的解釋,

藉以符合受訪者的生命經驗,從既有個架構中精煉理論並修剪過多的類別或 補充不足之處進而完成理論。

在訪談資料上,本研究逐字稿引用標示如下,七位受訪者代號分別為牛媽媽、

熊爸爸、貓媽媽、鳥爸爸、袋鼠媽媽、長頸鹿爸爸、孔雀媽媽,「-」符號後方 為逐字稿頁碼,「:」為行號。範例:(牛媽媽-1:12)意旨逐字稿第1頁、第12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