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考慮性別在閱讀任務中的差異以作更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對於「內在閱讀動機」的分析結果,發現性別也是影響學生在進行閱讀活動 時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發現在閱讀活動中女性會自覺使用較多的「閱讀策略」, 且有許多研究亦得到相同的結果(Denton et al., 2015;Cantrell & Carter, 2009;Zimmerman

& Martinez-Pons, 1990),然而Bråten 等人(2017)的研究僅針對三個實驗處理進行比較,

並未對性別有進一步地探討或分析,因此建也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性別與策略的使用 來進行研究。

然而,本研究在內在閱讀動機的「策略」因子上,僅有預測、提問、澄清與摘要,

並未有其他的策略,而 Denton 等人(2015)的策略包含了整合(Integration)、作筆記

(Note-Taking)、調節(Regulation)與尋求幫助(Help-Seeking),此外 Zimmerman 與 Martinez-Pons(1990)的策略包含目標設定(goal-setting)與計畫(planning),因此建議 未來的研究在策略的類型可以更多元,以了解學生的使用方式,以及在不同性別使用上 的差異。

二、 調整文本的閱讀時間與縮短篇幅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三個實驗處理在「內在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表現上 皆無顯著差異,但是由描述性統計來看,實作組對數學閱讀的興趣略高於另外兩組,而 活化組的閱讀理解測驗所得的平均分數略高於另外兩組,由此可知,閱讀前的引導活動 對於內在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表現是略有影響的,但依據檢定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

此外,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和 Bråten 等人(2017)與 Schaffner 和 Schiefele(2007)的研 究皆觀察到學生在一開始進行閱讀測驗時,可以明顯觀察到學生的興趣與閱讀動機,但 隨著文本閱讀與測驗的進行,其效果也逐漸消失。因此,建議未來在文本的設計上,可 以縮短文本內容的篇幅,以保持學生對於文本的內在閱讀動機,讓教學結果可以達到更 好的效果。

三、 強調盒狀圖資料的解釋方式與釐清迷思概念

由於盒狀圖和其他統計圖表的形狀非常不相像,同時也是生活中較不常見的統計圖 表,對國中生而言,較無法容易直接解釋資料分布的情況(Bakker et al., 2005)。譚克平

(2007)也建議國中階段應以詮釋盒狀圖的意義為教學重點,尤其是用來比較兩組或兩 組以上的資料分布,讓學生可以由視覺來觀察與分析各組資料的趨勢有何異同之處。因 此,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建議將來在盒狀圖單元的教學上,仍應多強調盒狀圖資料的 解釋方式,像是「盒狀圖各部分大約包含有一組資料個數的四分之一」與「若盒狀圖每 部份的區間愈大,則該區資料的分布愈分散,若盒狀圖每部份的區間愈小,則該區資料 的分布愈集中」的概念,以降低學生的學習困難。此外,教師也應多留意學生產生的相 關迷思概念,像是將盒狀圖上的中位數認為是平均數或是應如何推論盒狀圖的平均數,

讓學生更清楚知道盒狀圖是可以推論出平均數的大小,因此教師應說明當只有一組盒狀 圖資料時,應如何推論,以及有兩組盒狀圖資料時,在哪種情狀下可以有效推論出平均 數的大小。

四、 讓學生體驗資料蒐集的過程,以培養統計推理與思考能力

本研究對實作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體驗資料蒐集的過程,並對所蒐集到的資料作簡 單的分析與解釋,由研究結果發現當學生有體驗過資料蒐集的過程或有相關的先備知識 時,對於分析資料的程序也較了解。因此建議將來若在統計單元進行引入活動時,可以 讓學生實際體驗資料蒐集的過程,讓學生了解如何形成問題、蒐集資料以及解釋資料,

透過實際的操作有助於提升學生在資料處理的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思考能力。

許多研究(如李健恆、楊凱琳,2012;Zieffler,2006)也指出統計課程應多培養學生的

「統計推理」與「統計思考」能力,而非只是著重於熟悉如何計算的程序性理解。因此,

未來在統計單元的教學上,建議中學教師應多培養學生統計推理與統計思考的能力,像 是讓學生透過「形成問題」與「蒐集數據」體驗,以感受資料不確性的意義,並給予判 斷、推論或決策,讓學生能夠主動去解釋資料、對資料進行預測或推論。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俞揮(2010)。 遊戲式學習中虛擬貨幣對小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 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 測驗學刊,

50(1), 47-71。

李素足(1998)。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健恆、楊凱琳(2012)。 從統計認知面向與圖表理解角度分析國中數學教科書的統計 內容。 教科書研究,5(2), 31-72。

林玉霞(2015)。聽覺障礙幼兒的早期讀寫概念發展 (上)。雲嘉特教期刊,22,4-10。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 理解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jb49u

邱薰慧(2015)。 運用自我提問策略於九年級地理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建構利於提昇中學生閱讀理解和策略使用之幾何文本設計原則與評鑑指標:總計畫

(2/3)。 (編號:MOST 102-2811-S-003-016-MY3)

孫若怡(2003)。 以歷史為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 菁莪季刊,56,15-22。

秦麗花(2005b)。數學創意課程設計要訣與範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主辦:2005 年「特殊教育發展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彙編。

秦麗花(2006)。 從數學閱讀特殊技能看兒童數學閱讀的困難與突破。 特殊教育季刊,

99,1-12。

秦麗花(2007)。 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洪葉文化。

秦麗花、邱上真(2004)。 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相關因素探討及其模式建立之研究-以角度 單位為例。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99-121。

秦麗花、黃敏秀(2004)。影響兒童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的因素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 報,12,99-121。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2014a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總 綱 。 取 自 :

張建妤、柯華葳(2012)。數學成就表現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 TIMSS 2003 數學試題與 PIRLS 2006 閱讀成就測驗為工具。 教育心理學報,44,95-115。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修訂版)。 臺北市: 東華。

張新仁、邱上真、楊宗仁(1992)。國中地理學習之後設認知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編 號:NSC81-0301-H-017-02-L1),未出版。

張靜儀(2005)。 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 ARCS 動機模式解析。 科學教育學刊,

13(2), 191-216。

張瀞方、朱懿幰、賴苑玲(2011)。運用摘要策略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領域文本閱讀之 研究。 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7-5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臺北:教育部。

梁明華(2009)。 電腦輔助教學在學習障礙學生數學解題的應用之探討。 國小特殊教 育,(48),41-51。

陳世文、楊文金(2006)。 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 師 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陳亭伶(2013)。 發展 [昆蟲大富翁]科學遊戲教具及教學以培養學童的昆蟲認知, 科 學態度和科學過程技能(學位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編號 10。

6344/NTUE。2013。00468)

陳柔妤(2008)。應用直接教學法於地理調整文本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海泓(2015)。 CORI 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閱讀成效的影響。 教 育科學研究期刊,60(1),99-129。

陳新豐(2014)。屏東縣國小學童之閱讀環境及閱讀行為對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 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1),145-174。

彭明輝(2004)。 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 菁我季刊,16(2),24-36。

程柄林(2001)。 動機, 目標設定, 行動控制, 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 之建構及驗證。 師大學報: 教育類,46(1),67-72。

溫世頌(1997)。 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秀琴、施慧淳(2016)。 玩 [昆蟲大富翁] 遊戲培養國小學童的科學過程技能。 科學 教育學刊,24(1), 1-30。

蕭仁傑、劉宣谷(2018)。 以遊戲式教學進行金融教育對高低數學學習成就學童金融知 識提升之影響。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Education Vol,49(2), 33-51。

賴婷鈴、彭素貞(2015)。 教育遊戲輔助國中七年級學生提升歷史學習成效之初探。 教 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2,41-49。

譚克平(2007)。 國中教導盒狀圖的建議及介紹如何用 EXCEL 製作盒狀圖。 科學教 育月刊,305,20-34。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

蘇慧珍(2013)。 探討閱讀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中學生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kMt1v/record?r1=1&h1=1

二、英文部分

Admiraal, W., Huizenga, J., Akkerman, S., & Ten Dam, G. (2011). The concept of flow in collaborative gam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3), 1185-1194.

Ainley, M., Hidi, S., & Berndorff, D. (2002). Interest, lear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 545–561. DOI:

10.1037/0022-0663.94.3.545.

Alexander, P.A., Jetton, T.L., & Kulikowich, J.M. (1995). Inter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interest, and recall: Assessing a model of domain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 559–575. DOI: 10.1037/0022-0663.87.4.559.

Ames, C. (1992).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

Armbruster, B. B. (1986). Schema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content-area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4), 253-267.

Ayers, L. (1909). Laggards in our school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akker, A. & Gravemeijer, K. P. E. (2004). Learning to reason about distribution. In D. Ben-Zvi & J. Garfield (Eds.),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statistical literacy, reasoning, and thinking (pp. 147-167).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akker, A., & Hoffmann, M. H. (2005). Diagrammatic reasoning a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concepts: A semiotic analysis of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0(3), 333-358.

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 359-373.

Ben-Zvi, D. & Arcavi, A. (200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global views of data and data representa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5: 35-65.

Ben-Zvi, D. and Garfield, J. B. (Eds.) (2005), Reasoning about variation [Special section].

Statis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4(1), 27-99.

Biehler, R. & Steinbring, H. (1991). Entdeckende Statistik, Stengel-und-Blätter, Boxplots:

Konzepte, Begründungen und Erfahrungen eines Unterrichtsversuches [Statistics by discovery, stem-and-leaf, boxplots: Basic conceptions, pedagogical rationale, and experiences from a teaching experiment]. Der Mathematikunterricht, 37(6): 5-32.

Biehler, R. (1996), “Students’ Difficulties in Practicing Computer-Supported Data Analysis:

Some Hypothetical Generalizations from Results of Two Exploratory Studies,”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auckland.ac.nz/»iase/publications/8/14.Biehler.pdf

Boekaerts, M. (1997).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2), 161-186.

Bråten, I., Johansen, R. P., & Strømsø, H. I. (2017). Effects of different ways of introducing a reading task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Bråten, I., Johansen, R. P., & Strømsø, H. I. (2017). Effects of different ways of introducing a reading task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40(1), 17-36.

Brown, A. L., Palincsar, A. S., & Armbruster, B. B. (1984). Instructing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ctivities in interactive learning situations. Learn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255-286.

Brown, R., El-Dinary, P. B., Pressley, M., & Coy-Ogan, L. (1995). A transactional strategies

Brown, R., El-Dinary, P. B., Pressley, M., & Coy-Ogan, L. (1995). A transactional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