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共設計了三個實驗處理,共有兩個實驗組與一個對照組,

其中實驗組分別為實作活動組(hands-on activities)與活化先備知識組(prior knowledge activation),兩個實驗組在閱讀文本之前,分別進行約10 分鐘簡短的引導活動(preread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s),而對照組則無任何引導活動介入,三個實驗處理皆閱讀相同的文 本。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的引導活動對學生「閱讀理解表現」與「內在閱讀動 機」之影響,因此,主要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研究假設;(二)預試研究 流程;(三)正式研究流程。

一、研究假設

本研究所設計的實驗處理共分有兩個實驗組與一個對照組。在實作活動組(以下簡 稱實作組)中,引導活動的方式是讓學生實際動手來操作市面上某款免費的益智數學手 遊3 分鐘,讓學生能夠實際操作遊戲並體驗蒐集資料的過程,透過遊戲式教學讓學生對 主題與活動感興趣。在活化先備知識組(以下簡稱活化組)中,引導活動的方式則是由 研究者透過引導與提問,來喚起學生的相關先備知識,為一般教師課堂上常使用的引入 方式。對照組則未進行任何的引導活動,主要對照引導活動的有無對於學生「閱讀理解 表現」與「內在閱讀動機」的影響。在閱讀相同的文本後,三組的學生皆進行「閱讀理 解測驗」與「內在閱讀動機量表」的施測,以探討不同的引導活動對於學生在「閱讀理 解」與「內在閱讀動機」上的表現差異。

在閱讀理解表現的部分,由於活化組在閱讀文本前的引導活動主要為喚起學生的相 關先備知識,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多的了解與準備而更容易投入於文本內容中,因此 研究者假設活化先備知識組學生的表現會優於實作活動組與對照組。另一方面,在內在 閱讀動機的部分,依據Guthrie、Wigfield 與 Perencevich(2004)的結果,當學生投入實 作活動中有系統性的調查和真實的體驗時,能夠與主題有交互作用,也能為隨後相關的 閱讀活動製造更多的熱忱與動機,因此研究者假設實作活動組學生的表現會優於活化先 備知識組與對照組。

二、預試研究流程 (一) 預試研究對象

預試研究對象由方便取樣自台北市某市立國中之九年級,挑選一個班級共 29 位學 生,進行對照組的實驗流程。這些學生在接受施測之前,在學校課程中尚未正式教過關

於盒狀圖的相關知識,但已學過常見統計圖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全距、百分位 數與四分位數等基本統計概念。

(二) 預試研究設計

預試實驗之時間為一節課共45 分鐘,先讓學生進行約 15 分鐘的前測,其測驗主要 內容為學生已學過常見統計圖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全距、百分位數與四分位數 等基本統計概念,測驗目的為檢驗此份試卷題目是否恰當以利修正。接著由研究者簡單 說明接下來將進行的閱讀活動,包含閱讀文本與進行閱讀理解測驗。研究者同時發下閱 讀文本與閱讀測驗,讓學生閱讀及作答共約 15 分鐘,在作答的過程中可翻閱文本,而 研究者亦不介入或做任何的引導。最後將測驗卷回收,接著發下內在閱讀動機量表並測 驗約5 分鐘,見圖 3-2-1。

圖3-2-1、預試實驗設計

三、正式研究流程 (一) 正式研究對象

正式研究對象由方便取樣自北部某兩所市立國中(學校A、學校 B)之九年級,各 挑選三個班級,其中學校 A 的三個班級皆由同一位數學教師所教授,而學校 B 的學校 規模較小,沒有教師同時教授三個班級,因此挑選的三個班級是由兩位數學教師所教授 的,見表3-2-1。這些學生在接受實驗之前,在學校課程中尚未正式教過關於盒狀圖的相

關知識,但已學過常見統計圖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全距、百分位數與四分位數 等基本統計概念。

3-2-1、正式研究對象來源(N=144)

人數 性別 實作組

(N=46)

活化組

(N=53)

對照組

(N=45) 合計

學校A(N=79) 女 11 11 11 33

男 15 16 15 46

學校B(N=65) 女 9 13 8 30

男 11 13 11 35

合計 女 20 24 19 63

男 26 29 26 81

(二) 正式研究流程

正式實驗之時間為一節課共 45 分鐘,將學生隨機分為三個組別,其中兩個為實驗 組,另一為對照組,見圖3-2-2。考慮到研究對象皆來自不同學校且分別由不同教師教授 數學,為了排除教師的影響,本研究所進行的實驗皆是由研究者來進行與引導,而教師 僅在一旁,當必要時提供協助。

3-2-2、正式實驗設計

實驗流程先讓學生進行前測,其測驗主要內容為學生已學過常見統計圖表、平均數、

中位數、眾數、全距、百分位數與四分位數等統計概念。在預試研究時,發現學生比預 估時間要早完成測驗,故正式研究的前測皆改為約 12 分鐘,但會視學生作答情形而適 當地調整。接著讓學生進行約 10 分鐘的引導活動,而對照組僅由研究者透過提問與簡 單說明,以下針對三個組別的活動流程詳細說明:

1. 實作活動組(hands-on activities condition)

依據Guthrie 等人(2004a)提出概念性閱讀教學法(CORI),實作活動是指與文本 和閱讀活動有關的實作體驗,CORI 的架構是以科學探究為基礎,透過觀察、系統性的 調查以及真實的體驗讓學生能與主題互動。由於本研究為探討數學閱讀理解,且文本主 題為統計內容的盒狀圖以及手遊資料的蒐集,因此在本研究的實作活動中,將讓學生體 驗資料蒐集的過程,並實際體驗手遊與主題互動。

實作組的活動方式是由研究者調查班上學生玩手遊的情形,透過提問來引起學生的 興趣,並讓學生猜想男生與女生在遊戲的操作上何者較厲害,引起學生想比較兩個組別

(性別)的動機與興趣。接著讓學生操作市面上某款免費的數學益智手遊,其中學校A 提供平板讓學生每人皆可操作,學校B 則是每位同學自行攜帶手機來操作,而該款免費 遊戲於實驗前一天皆下載完畢,因此在實驗過程中直接操作體驗即可。在實作組中,每 一位學生皆有實際動手操作遊戲,讓學生時體驗操作約3 分鐘後,由研究者統計班上遊 戲得分的分布。實作活動的方式為讓學生操作手遊,透過遊戲式活動引起學生的動機,

但並不針對遊戲內容作教學或討論,主要讓學生能夠體驗形成資料與資料蒐集的過程,

並引導學生整理所蒐集到的資料,以提升其學習動機,同時也引起學生對接下來所要閱 讀的內容感興趣。

2. 活化先備知識組(prior knowledge activation condition)

在閱讀特定文本前,進行活化先備知識的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去閱讀的動機,因為這 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且讓學生更有興趣去閱讀關於該主題的知識(Alexander, Jetton, & Kulikowich, 1995;Ainley, Hidi, & Berndorff, 2002;Schraw, Bruning, & Svoboda, 1995)。許多研究(Roberts, 1988;Elbro & Buch-Iversen, 2013;Dole, Valencia, Greer, &

Wardrop, 1991)指出在閱讀前由教師引導的活化先備知識能提升閱讀理解表現。為了排 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本研究的活化先備知識活動將由研究者來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進 行閱讀前,活化學生相關的統計先備知識,並且引出手遊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 升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活化先備知識組的活動方式是由研究者在黑板上貼出一組關於手遊得分資料的直 方圖(見圖 3-2-3),透過提問讓學生思考可以看出哪些訊息,以喚起相關的統計概念,

並由研究者追問這組資料的眾數、中位數、第1 四分位數與第 3 四分位數分別介於哪組,

讓學生能夠活化相關統計的先備知識,以利接續的盒狀圖文本閱讀。

圖3-2-3、手遊得分之直方圖

3. 對照組

經由預試實驗的結果,對照組的實驗設計並未做任何調整,引導活動的部分僅由研 究者簡單說明接下來將進行閱讀文本與進行閱讀理解測驗的活動。

三個組別的實驗中,皆會同時發下文本與閱讀理解測驗,經由預試實驗的結果發現 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會比較長,因此在正式研究中,閱讀文本與閱讀理解測驗改為共20 分鐘。最後同時回收文本與閱讀理解測驗,並發下內在閱讀動機量表。以下針對三個組 別的設計進行比較,整理見表3-2-2。

Histogram of x

遊戲得分

人數 02468101214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

8

11

9

5

4

3-2-2、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設計比較表

項目 實作組 活化組 對照組

前測

(含內在閱讀動機量表 與統計認知測驗)

○ ○ ○

引導活動 10 分鐘 10 分鐘 3 分鐘

閱讀文本 ○ ○ ○

閱讀理解測驗 ○ ○ ○

後測

(內在閱讀動機量表) 僅針對引導活動的敘述上不同,但問項與因子皆相同 註:「○」表示內容、活動方式與活動時間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