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提出幾點建議,期能對青少年、學校教育及未 來研究者有所助益。

壹、對青少年的建議

一、主動和父母互動、溝通彼此想法,以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青少年人格和人際關係的發展,本研究發現青少年與 父親和母親的關係在四個內涵與總量表的得分都高於理論中點,因此整體而言青 少年的親子關係屬於良好,但若探究其中的差異性,可以發現青少年與父親的關 係在各內涵及總量表都遜於母親,另外,從親子關係的四個內涵得分比較結果發 現,青少年與父親和母親在溝通面向的得分都是最低分,因此,青少年與父親的 互動必須要多努力,且與父母互動應加強彼此的溝通能力,試著多與父母溝通,

當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在適當的機會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體會父母對待每位子女差異性的背後原因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感受父母對待不同手足有其差異性,但情況並不嚴重,意 即雖然青少年感受父母在控制與情感上對待自己與手足有差異性,但整體而言是 趨近於公平對待。而探究父母教養差異中控制和情感兩種內涵發現,青少年感受 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比手足多,但卻也不認為父母在情感上偏心手足方。因此,青 少年應體會父母對自己控制高的原因,也試著讓父母瞭解自己的能力、情況與手 足的差異性。

三、主動與手足建立良好關係

手足關係是人一生中經歷最長久的關係,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研究發現青 少年的手足關係良好,手足關係會依年級而有不同,青少年晚期的手足關係比青 少年早期佳,女生的手足關係比男生好,老大的手足關係比較差,同性別的手足 組合比異性別組合其手足關係好,其中姊妹組合的手足關係最好的,年齡差距愈 大的手足關係也愈好。

106

貳、對父母的建議

一、 父母多主動與子女互動,尤其是父親

親子的互動是雙向的,父母尤其更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角色,本研究發現青 少年與母親的關係優於父親,青少女與父母的關係比青少男好,親子溝通是所有 親子關係內涵中得分最低的,親子關係在青少年階段會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

國三至高二階段的親子關係為最不理想的時間點;因此,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在青 少年階段的變化,注意在關係最薄弱的國三至高二階段加強彼此的情感,尊重子 女的想法,不強迫子女要接受父母的想法,能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另外,由 於父子關係遜於母子關係,父親應多與子女互動。

二、父母應該瞭解不同子女的特質,讓子女感受到父母是公平對待

許多研究皆顯示父母對待子女有差異性對於子女的個人心理、行為適應、手 足關係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青少年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比手足多,

認為父母在情感上並沒有偏心手足,排行老大者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比弟妹多,

只有一位手足者比有兩位手足者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多,男孩感受父親對自己 的控制比女孩多。因此,建議父母應該要和每位子女建立獨特的互動模式,要讓 子女覺得自己在爸爸媽媽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不要給予老大太大的壓力與責任,

而避免對排行老大的子女特別嚴格,另外,由於父親與兒子同為男性,可能會特 別對兒子更嚴格、要求更多等,因此父親應該要讓子女感受他不會因為子女性別 其對待不同手足有差異性。

三、父母是扮演促進手足良好關係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發現親子關係愈好,手足關係亦愈好,父親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亦有 顯著影響力;在一個家庭裡,每一位成員的關係都會影響與另一位成員的關係,

父母應與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良善、和樂的親子關係氣氛下,手足關係也會 好;更進一步的,父母可以扮演主動、促進者的角色,讓子女有共同興趣、能各 自展現自己的長處、優點,彼此互相學習,並增加手足互動的機會,進而增進手 足的正向關係;當子女間彼此有爭執或衝突時,父母更應該是公平仲裁者、協調 者,謹慎、適當的處理手足的衝突,降低手足負向關係。

107

参、對學校教育的建議

一、教師可在學校家庭教育課程中強化學生對於手足關係重要性的認知

從本研究可以瞭解到青少年的手足正向關係雖然高於理論中點,但只高一點 點,整體而言,青少年的手足關係算普通,所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學校教育 可以發揮適當的功能,國、高中教師可在學校正式課程中,設計家人關係課程引 導學生,讓學生瞭解手足的重要性及可貴之處,手足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階段:

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老人期的手足關係變化;並透過教師的單元活動設 計,模擬在青少年階段手足相處時會可能會有的各種情境,讓學生思考在不同狀 況下如何處理手足關係,並藉由角色扮演等活動練習問題解決,並促進學生思考 手足關係對彼此的影響。

二、學校可透過舉辦親職教育座談,讓家長瞭解處理子女手足關係的訊息及方法 學校可以透過舉辦親職教育座談,讓父母瞭解自己是手足關係的重要影響人 物,避免偏心,不要時常將不同的孩子做比較;引導父母透過個別相處與安排家 庭活動,讓孩子可以獨自有和父母相處的時間與機會,增進親子關係,而透過安 排的家庭活動可以促進手足互動的機會,進而提升手足關係;父母本身也要以身 作則,與自己的手足建立良好的關係,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良好的身教示範,也 能促進孩子與手足之間的正面情感。

肆、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針對青少年,由青少年感受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情 形,但青少年所認知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情形可能會與父母有所差異,未 來研究可以加入父母為研究對象,比較青少年感受的親子關係和父母教養差異是 否與父母的認知有差異性。

108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抽取的學生樣本雖然已擴及臺灣北、中、南、東各縣市的國、高中的 學生,但受限於時間及人力因素,仍採用方便取樣方式透過人際網絡管道請認識 的國、高中教師協助發放問卷,未能真正達到常態分配,也降低了樣本的代表性,

因此未來研究者可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期使樣本更能代表母群體。

此外,本研究之量表為研究者參考部分量表修定而成,雖然經過專家效度及 預試的修正,但內容仍有改善及修正的空間。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關注焦點在於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與手足關係三者間的關係,

且研究者以多元迴歸分析後發現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的解釋力在 0.2%~14.8%之間,可以知道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是影響手足關係的部分原因,

還有其他重要影響因素未討論。

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加入其他因素,如:父母婚姻情況、父母社經地位、家 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等變項以進行更完整的探討。

10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0 年 5 月 13 日)。婚育結構丕變,98 年總生育率為 1.03【新聞發布】。

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4183&type_code=

內政部兒童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少年摘要版)。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41&docid=

1000

內政部兒童局(2010)。中華民國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少年摘要版)。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41&docid=

2064

內政部戶政司(2012)。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教育部(201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F%

CB%A4l%C3%F6%ABY&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 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

9,3-52。

李乃佳(2006)。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碩士論文)。取自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余巧芸(1997)。從手足關係探討促進家庭教育功能措施。載於謝秀芬(主編),

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65-117 頁)。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

余巧芸(1998)。少年犯罪矯治機構兒童、青少年的手足關係研究紀要-以彰化少年 輔育院為研究對象。輔仁學誌,28,87-118。

110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響。東 吳社會學報,8,1-33。

吳明燁(2009 年 12 月)。父母難為:教養行為對於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的影響。

朱瑞玲(主持人),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

呂芳雪(譯)(2003)。老大老二的戰爭:聆聽每一位子女的心聲 (原作者:J. Parker

& J. Stimpson)。臺北市:城邦文化。

呂信慧(2002)。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之研究-以學業表現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QieSJ/search#result 高淑貴(1990)。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婦女與兩性學刊,1,49-86。

高淑清、廖昭銘(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

高淑清、廖昭銘(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