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 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The Impact of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n Sibling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周麗端 博士 研 究 生:鄭珮秀.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二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研究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國公立中學國一至高三具有一位以上手足的 在學學生,共獲得有效問卷 852 份,研究以「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 「父母教養差異感受量表」、「手足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資料以統計軟體 SPSS 20.0 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系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 1.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良好。 2.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國一生與父 母的關係最好,高中階段的青少年,高二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差。 3.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性;女孩與父母的關係比男孩好。 4.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出生序而有差異性;排行老大者與父母的「溝通」關係 比老么好。 5.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手足數目而有差異。 貳、 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情形 1. 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不會因為不同年級而有差異。 2. 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女孩比男孩感受父親較公平 對待,男孩感受父親較多的「控制」。 3. 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出生序而有差異;排行老大者感受父母「控 制」高。 4. 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只有一位手足者感受父母「控 制」高。 參、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 1.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普通。 2.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高三生的手足關係最好。 3. 青少女的手足正向關係比青少男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性別差異。 I.

(3) 4. 排行老大者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較差。 5.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有兩位手足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最 好。 6. 同性別手足組合比異性別手足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正向關係較好,但手足負 向關係則無手足性別組合差異。 7. 手足負向關係會因手足年齡差距而有差異;年齡差距愈大者其手足關係愈 好。 8. 親子關係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青少年感受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愈好,其 手足關係也愈好。 9. 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父親教養差異對手足負向關係有顯 著解釋力,母親教養差異對手足正向和負向關係都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青少年、青少年的父母、學校教育及未 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手足關係.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n sibling relationship. The study conducts data gathering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eventh and twelfth grade students of public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e total eligible questionnaires are 852 copies. The instrument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re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child relationship scale,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cale, sibling relationship scale, 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ll statistics are computed by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 P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tiliz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between factors. The results indicat as follows: 1. Analysis of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1)Adolescents perceive that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good. (2)The grade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dolescents in seventh grade of high school perceive the bes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dolescents in eleventh grade of high school perceive the wors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3)The gend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Regard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girls are better than boys. (4)The birth ord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Regard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relationship, the elders are better than the youngers. (5)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due to sibling number. 2. Analysis of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due to the grade. (2)The gend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Regarding p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control, girls are fairer than boys.. III.

(5) Regarding p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control, boys are higher girls. (3)The birth ord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he elders perceive that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s higher. (4)The sibling numb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dolescents who have one sibling perceive that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control are higher. 3. Analysis of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sibling relationship. (1) Adolescents perceive that their sibling relationship is common. (2)The grade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bling relationship. Adolescents in twelfth grade of high school perceive the best sibling relationship. (3)Girls perceive that sibl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better than boy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olescencents’ perception of sibli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due to the gender. (4)The elders perceive that their sibling relationship is poor. (5)The sibling number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bling relationship. Adolescents who have two siblings perceive that sibling relationship is better. (6)Adolescents who have the same gender sibling perceive that sibl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better,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olescencnts’ perception of sibli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due to the sibling gender combination. (7)The sibling age gap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bli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Adolescents who have higher age gap with their sibling perceive that sibling relationship is better. (8)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explain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The better adolescents perceive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better is sibling relationship. (9)The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an explain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The p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an explain the sibli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The m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an explain the sibl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sibli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hown above for adolescence, parents,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IV.

(6) Keywords:adolescen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ibling relationship.. V.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親子關係 ...................................................................................................... 7 第二節 父母教養差異 ............................................................................................ 14 第三節 手足關係 ....................................................................................................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 45 第二節 親子關係分析 ............................................................................................ 47 第三節 父母教養差異分析 .................................................................................... 61 第四節 手足關係分析 ............................................................................................ 70 第五節 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與手足關係之迴歸分析 ................................ 82. VI.

(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 109 中文部分 .................................................................................................................. 109 英文部分 .................................................................................................................. 111. 附錄一:專家效度學者名單.................................................... 115 附錄二:專家諮詢卷 ................................................................ 116 附錄三:預試問卷 .................................................................... 125 附錄四:預試項目分析............................................................ 134 附錄 4-1:父子關係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 134 附錄 4-2:母子關係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 135 附錄 4-3:父親教養差異感受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 136 附錄 4-4:母親教養差異感受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 137 附錄 4-5:手足關係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 138. 附錄五:正式問卷 .................................................................... 140 第一部分 個人基本資料 ............................................................................................... 140 第二部分 親子關係 ....................................................................................................... 141 第三部分 父母教養差異感受 ....................................................................................... 145 第四部分 手足關係 ....................................................................................................... 147. VII.

(9) 表 目 錄 表 2-1-1 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 ..........................................................................................9 表 2-3-1 兒童和青少年手足關係研究之測量面向.............................................................23 表 2-3-2 手足關係研究內涵 ................................................................................................26 表 3-3-1 預試樣本(高雄市) ............................................................................................36 表 3-3-2 正式施測樣本(全臺) ........................................................................................38 表 3-4-1 預試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40 表 4-1-1 樣本描述 ................................................................................................................46 表 4-2-1 青少年父子關係與母子關係得分分佈情形 ........................................................48 表 4-2-2 青少年父子關係與母子關係得分差異情形 ........................................................48 表 4-2-3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父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1 表 4-2-4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母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2 表 4-2-5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 t 考驗 .................................................................54 表 4-2-6 不同出生序的青少年其父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6 表 4-2-7 不同出生序的青少年其母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7 表 4-2-8 不同手足數目的青少年其父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9 表 4-2-9 不同手足數目的青少年其母子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60 表 4-3-1 青少年對父母教養差異感受得分分佈情形.........................................................61 表 4-3-2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父母教養差異之變異數分析.............................................63 表 4-3-3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其父母教養差異 t 考驗 .........................................................65 表 4-3-4 不同出生序的青少年其父母教養差異之變異數分析.........................................67 表 4-3-5 不同手足數目的青少年其父親教養差異之變異數分析.....................................69 表 4-4-1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量表得分分佈情形 ................................................................70 表 4-4-2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73. VIII.

(10) 表 4-4-3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 t 考驗 .................................................................74 表 4-4-4 不同出生序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76 表 4-4-5 不同手足數目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78 表 4-4-6 不同性別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 t 考驗 .........................................................79 表 4-4-7 不同手足配對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80 表 4-4-8 青少年與手足年齡差距和手足關係之相關.........................................................81 表 4-5-1 青少年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與母親較差異之相關分析.....85 表 4-5-2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與個人背景變項、父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之相關分析.86 表 4-5-3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與個人背景變項、母子關係、母親教養差異之相關分析.87 表 4-5-4 背景變項、父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與手足正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92 表 4-5-5 背景變項、母子關係、母親教養差異與手足正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93 表 4-5-6 背景變項、父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與手足負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94 表 4-5-7 背景變項、母子關係、母親教養差異與手足負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95 表 4-5-8 背景變項、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母親教養差異與手足正向 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96 表 4-5-9 背景變項、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父親教養差異、母親教養差異與手足負向 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97 表 4-5-10 研究假設之檢定結果 ..........................................................................................98. IX.

(11) 圖 目 錄 圖 3-1-1. 研究架構....................................................................................................... 33. 圖 4-2-2.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父子關係與母子關係 .............................................. 53. 圖 4-4-1.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 .................................................................. 72.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於手足關 係的影響;本章分別闡述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在我的家庭中,我有兩位兄長,一位大我九歲,一位大我七歲,由於手足間 年齡差距較大,在小時候及青少年時期,我感受到兩位兄長給與我很多的照顧、 愛護與指導,彼此之間也很少發生吵架、爭執的情況;但在成長歷程中,還是會 因為父母在教養態度上對我們三位兄妹的標準在某些地方相同,有些地方又不一 樣而產生疑惑;也納悶為什麼有些事情,哥哥們就可以做,我就不能做,或哥哥 們可以不用做的事,我卻得做,造成我對父母和兄長產生不平衡的心態;此外, 由於大哥、二哥同是男生,父母難免會將他們兩兄弟互相比較,而我身為么女, 父母對於我的另一些要求標準讓我感受比較不嚴格。之後,漸漸長大,與同學、 朋友們在談到各自手足關係時,發現由於自身的出生序、手足間年齡差距、性別 配對組合等的差異性,所感受到的手足關係亦不相同,因為這樣的經驗,讓我對 於手足關係的探究產生很大的興趣。 進入研究所後,在修課的同時,閱讀一些家庭領域的文獻後,發現家庭研究 領域中,過去的研究大多以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為主,手足關係的研究相對來說 並沒有前兩者多。但是,在生命歷程中,大多數的人一生中經歷最長的連結就是 手足關係,而這個關係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議題(Cicirelli, 1994)。雖然臺灣現在的 生育率節節下降,內政部(2010)指出臺灣的總生育率由民國 65 年的 3.09,降為 民國 98 年的 1.03(即指平均每一婦女一生只生育 1.03 個小孩),大多數人可能都 會認為現在臺灣的社會是獨生子女當道的時代;但是從內政部兒童局(2010) 「臺 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中可以發現 12-18 歲的青少年其手足數 目是一位者有 42.2%,兩位者有 34.3%,三位者有 10.0%,由此可知,有高達 86% 的青少年至少具有一位以上的手足,手足間相處與互動仍然是一般青少年所具有 的共同經驗。雖然在發展歷程上青少年期是兒童進入成年的過渡階段,此時期的. 1.

(13) 主要任務是除了生理上的成長外,建立社會關係亦是最重要的發展任務,青少年 的生活關注的重心逐漸由家庭轉移或擴大至同儕團體(吳明燁,1999) ,因此,青 少年與手足互動的時間相對於兒童期來說逐漸地減少;但我們又可從內政部兒童 局(2005) 「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可見,青少年雖然最常與「同 學、朋友」一起參與休閒活動,佔 73.48%,但仍有 47.28%的比例是與「自己之兄 弟姊妹」一起。且與手足一起參與活動時的感受亦有 12.32%認為感受最好;且當 生活感到困擾時,尋求協助的對象,手足雖僅次於同學、朋友和父母,但仍佔有 30.3%(內政部兒童局,2010);所以,雖然青少年生活的重心逐漸轉向朋友、同 儕,但手足仍對於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支持性角色;而且,在國外亦有大量的 研究指出手足關係對於青少年福祉和發展有獨特的影響(Dunn, 1998)。 一般來說,青少年期可分為青少年早期、中期、晚期,國外的一些縱貫性研 究亦證明手足間的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在整個青少年期歷程中會隨年齡、性別組 合等因素呈動態變化(Kim, McHale, Osgood, & Crouter, 2006) 。然而在臺灣的手足 關係學術研究中,可以發現多以探討兒童期為主,探討青少年手足關係的研究非 常少;此外從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查詢系統中,發現國內探討 青少年手足關係多以手足當做其中之一個自變項為主,探討手足關係對於同儕關 係、個人心理影響等的相關研究,較缺乏以依變項來看對於手足關係影響的研究。 若是研究對於影響手足關係的研究,又多以特殊兒童、特殊青少年的手足為研究 對象,缺乏一般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綜合以上所述,青少年期的手足關係 具有其重要性;因此探究現在臺灣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期間對於手足互動關係現 況的瞭解,值得我們再加以深入關注與研究,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家庭中的手足關係不可能不受其他家人關係影響而獨立存在,從家庭系統理 論可以瞭解到小家庭中的次系統以夫妻、親子與手足為主,彼此相互關聯、互動, 互動的結果不僅是影響該次系統,而且也可能影響到未介入互動的次系統(周麗 端,1999)。因此,親子之間的直接互動,不僅會影響到親子關係,也會影響到手 足關係。另外,從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來看,親子關係是人際互動模式的基礎,從 親子關係模式延續到手足互動關係即是將垂直的「長輩──晚輩」關係轉移到平行. 2.

(14) 的同輩關係(黃朗文,1999) 。由此可知,家庭中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是不可分割、 互相影響的。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互動即是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如果父母對家 中不同子女的態度有差異性(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就會造成手足間不同 的感受。在「老大老二的戰爭」這本書中,作者 Parker 與 Stimpson 提到父母的教 養態度對手足有深遠的影響(見呂芳雪譯,2003) ;如果父母在對待子女的行為態 度上有所偏心的話,就會反映在手足的競爭關係,因為手足會想要爭取父母的注 意與關愛(蘇建文,1989)。而 Brody、Stoneman 與 Burke 在 1987 年的研究也顯 示出父母對子女不公平的對待時常會引起手足的衝突(引自 Steinberg , 2010)。一 方面來說,父母對子女不同的對待對於青少年發展會有潛在的影響,雖然在美國 的研究中有 75%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在對待不同子女上沒有差異性,但有趣的是, 研究顯示,對於青少年而言,尤其是身為年長手足者,通常較能理解父母對手足 不同對待的理由,青少年只有當感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手足的關係才會緊張 (Feinberg, Neiderhiser, Simmens, Reiss, & Hetherington, 2000;Kowal & Kramer, 1997) 。但在另一方面,只要父母妥善對待每位子女,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有差異性 實際上也許是一件好事(Steinberg, 2010) ;有研究指出當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有差異 性時,手足的相處卻反而更好,有可能是因為手足間覺得父母差異性的對待使他 們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減少手足的競爭關係(Feinberg, McHale, Crouter, & Cumsille, 2003) 。由此可知,父母教養子女是否具有差異性對於手足的關係具有正 面和負面的影響性;而臺灣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差異情況為何?對於知覺父母教 養差異性是否會影響手足的關係?這是本研究想要探究的動機之二。. 除了感受到父母教養差異之外,從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家庭動態的重要性, 親子之間正向親密或負向衝突的垂直關係亦可能會影響到平行互動的手足關係。 從一些研究中證明通常與父母關係親密的青少年和手足的關係亦較好、彼此較友 善,對於家庭中的決策決定有高的參與性,且對家庭有較大的責任感(Daniels, Dunn, Furstenberg, & Plomin, 1985;Shanahan, McHale, Crouter, & Osgood, 2008)。East (2009)指出親子有較高的和諧性與凝聚力能減少手足的衝突且和正向的手足關 係有相關;相反的,若經歷母親拒絕和負向關係的青少年,較可能和手足有爭執。. 3.

(15) 而 Kim、McHale 與 Osgood(2006)的研究中分別調查青少年與父親和母親關係對 於手足關係的影響,發現父子衝突關係對手足衝突有正向影響力,與母親有正向 接受性的關係的青少年,手足較具親密性。由此可知,家庭內的和諧氣氛與高凝 聚力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品質對於手足互動會有良好的影響,反之,不良的親子關 係品質連帶會影響手足的負向關係。但是在臺灣學術研究中對於青少年親子關係 對於手足關係的影響研究中只有黃朗文(1999)以臺北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究 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父母婚姻滿意度對手足互動關係的影響,相關性的研究篇 數非常少。因此,本研究想要瞭解國內青少年親子關係對於手足關係的影響為第 三個研究動機。.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青少年與手足的關係情況。 二、探討青少年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與手 足關係的關聯。 三、分析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和父母教養差異對於手足關係的解釋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青少年與手足的關係如何? 二、青少年是否會因個人背景的不同,其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和手足關 係有差異? 三、青少年是否會因手足配對組合的不同,其手足關係有差異或相關? 四、青少年的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與手足關係是否有相關? 五、控制個人背景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是否具 有解釋力?. 5.

(1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青少年(adolescence) 青少年是指滿 12 歲未滿 18 歲之人;本研究所指的青少年係就讀國中一年級 至高中三年級且其具有一位以上手足者。 貳、手足(sibling) 手足是指兄弟姊妹;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所設定的手足是指擁有共同血緣,來 自於相同的父親與母親的手足。 參、親子關係(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親子關係是指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交互反應,包括行為 的互動與心理的情感交流。本研究所指的親子關係包括「信任」、「親近感」、「溝 通」與「衝突」四種內涵,其中「衝突」為反向計分,量表的分數加總後,分數 愈高,代表親子關係愈好。 肆、父母教養差異(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父母教養差異是指父母對家中不同子女在教養上的差異對待。本研究參考 Daniel 與 Plomin(1985)所發展的父母教養差異內涵,分成「控制」和「情感」 兩種概念;由青少年來感受父母對自己與手足間教養差異; 「控制」分數愈高,表 示父母對自己控制愈高,分數愈低,表示父母對自己控制愈低,分數愈接近中間 值,表示父母公平對待; 「情感」分數愈高,表示父母對手足情感愈高,分數愈低, 表示父母對手足情感愈低,分數愈接近中間值,則表示父母公平對待。 伍、手足關係(sibling relationship) 手足關係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彼此共同分享知識、觀點、態度、信念和感受, 包括身體的、口語的和非口語的溝通,即為兄弟姐妹因彼此相處、互動所形成的 人際關係(Cicirelli, 1995)。本研究之手足關係包括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二種,其 中正向關係有親密、照顧、崇敬等內涵,負向關係有衝突、疏離、支配、嫉妒等 內涵。正向關係分數加總後,分數愈高,代表手足關係愈好;負向關係分數加總 後,分數愈高,代表手足關係愈差。.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親子關係,第二節是 父母教養差異,第三節是手足關係。. 第一節 親子關係 本節分別探討親子關係的定義、親子關係的內涵、影響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因 素三部分分別做討論。 壹、親子關係的定義 父母是我們自出生後最早開始也最頻繁互動的人,親子關係對於個體日後在 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深遠的影響。在眾多親子關係研究中,不同的學 者對於親子關係的定義有不同的陳述,通常可以從單向度和雙向度的面向來看, 在單向度方面,學者多以父母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探究父母教養的方式、態度、 教養行為對於親子關係影響,有些學者以子女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由子女知覺 父母的教養、態度、彼此的關係為主;在雙向度方面,有些學者認為親子關係應 該是從父母、子女兩方的角度來看待,父母和子女是彼此互相影響的。黃春枝(1986) 認為親子關係是家庭中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而依據教育部(2011) 國語辭典上的解釋親子關係的意義是「心理學上指家庭生活中,兒童與其父母間 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交互反應」,即明確指出親子間雙向互動的意義。 綜合上述,可以定義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彼此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係,包 括行為的互動與心理的情感交流。. 貳、親子關係的內涵 親子關係研究在國內外是家庭、教育、社會學者等非常關注的議題,許多研 究者會針對不同的研究觀點、對象和研究目的而提出不同的內涵。傳統上對於親 子關係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父母教養方式或態度為主要的核心,雖然也都會測量 親子的情感連結(羅國英,1995),但仍偏向探討父母教養方式、態度為主;後來 許多研究者慢慢將父母教養方式和親子關係的概念有所區隔,更關注在「關係」. 7.

(19) 的面向上,如情感、衝突、權力,親密與控制,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陳富美, 2007)。 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在家庭研究領域中是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早期對於人 類發展的觀點由於只著重在兒童期與成人期,對於由兒童邁入成人的青少年階段 的發展並不特別關注,但自從 Hall 在 1904 年首先提出青少年期是風暴期(storm and stress)這個名詞後(Arnett, 1999) ,這一百多年學者日益重視青少年階段這個獨特 的時期,對於青少年的生理成長、心理發展、人際、社會關係等研究亦愈來愈多。 在親子關係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可從發展的親子關係量表中瞭解到親子關 係的其中內涵,黃春枝(1986)根據 Stott 在 1977 年發展的親子關係量表,提出青 少年期親子關係的內涵有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三種。王淑娟(1994) 則根據黃春枝 1979 年的「親子關係問卷」 、劉焜輝 1986 年的「親子關係診斷測驗」 以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獨立做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的指標。羅國英 (1998)則針對從青少年親密觀點來看親子關係研究中,建構出親子關係的內涵 有依附感、認同感、同理心、負面情感、工具性功能、權力落差、責任或回報壓 力、被重視感等八種。李美枝(1998)以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中國人的 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其中內涵因素是以喜歡、親近感、權力來建構,功能因 素則是針對順從、認同、利他來建構,另其他因素則包括平等、心事分享、生活 依賴,這九種關係特性來說明親子關係的內涵。趙梅如(2006)以三種中國文化 性格為向度,建構青少年與父母的親子互動關係型態,其中三種親子互動關係內 涵為含蓄引發的態度內隱與外顯、由順從引發的情意和諧與不和諧、由信任與認 同引發的積極與消極,產生交心、妥協、衝突、冷淡、矜持、渴求、偽裝、防衛 八種關係類型。吳明燁(2009)提出依附、衝突與矛盾三種向度來呈現親子關係 內涵,除了正面情感(affection)與負面衝突(conflict)外,當正面情感與負面衝 突兩者感受都高時所呈現的矛盾(ambivalent)情感。 親子關係亦是家人關係的其中一種,Olson 主張以家庭系統觀點來決定家人關 係的向度,其中凝聚力(cohesion) 、調適力(adaptability)和溝通(communication) 是最重要的三個向度;凝聚力是指家人對彼此的情感連結,調適力即是應變彈性, 指家人角色、家庭規則的改變性程度;而溝通能影響家庭模式的方向,良好的家 8.

(20) 人溝通能使家庭朝向均衡型移動(引自周麗端,1999) 。在家人關係研究中,黃宗 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就是以家庭系統觀點出發,分別從訊息交換、情感 傳達、問題解決三個向度來區分家人關係的互動類型。雖然黃宗堅等人的研究是 測量不同家人間的關係,包括父母彼此、親子彼此與子女之間,但它是以家有青 少年的家庭為研究對象來建構家人關係內涵,研究面向亦關切在家中有青少年子 女的家庭,其內涵亦適合於探究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三種向度主要涵 意:(1)訊息交換:是指父母與子女在訊息交換中會用何種方式來傳達彼此的訊 息、認知和想法。(2)情感傳達:是指家庭感覺是如何呈現與分享;彼此之間的 主觀的經驗與感覺是否能夠相互開放;傳達的過程是否常是敵意、爭吵或鼓勵的; 負向情緒是否被允許表達與發洩;家人之間是否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說出來讓彼此 瞭解,即使產生情緒衝突也可以獲得溝通與處理。(3)問題解決:是指親子在面 臨衝突與困境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是什麼?支持系統是什麼(系統內成員本身 或系統外的資源)?解決模式是否確實有效並維持家庭功能的正常運作。 將以上所述各個有關於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研究中的親子關係內涵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 研究者 (年代) 黃春枝 (1986) 王淑娟 (1994). 研究主題. 親子關係內涵. 羅國英 (1998). 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 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 教態度研究 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 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研究 獨立 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 依附感、認同感、同理心、 負面情感、工具性功能、權力落差、 關係及其測量 責任或回報壓力、被重視感. 李美枝 (1998). 中 國 人 親 子 關 係 的 內 涵 與 功 喜歡、親近感、權力 順從、認同、利他 能:以大學生為例 平等、心事分享、生活依賴. 趙梅如 (2006). 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類型之研 交心、妥協、衝突 冷淡、矜持、渴求 究 偽裝、防衛 父母教養行為對於青少年親子 依附、衝突、矛盾 關係的影響. 吳明燁 (2009) 黃宗堅 謝雨生 周玉慧 (2004). 家人關係的測量:與青少年原 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 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 9.

(21) 從上述所列出來過去青少年親子關係主要研究中,可以發現親子關係內涵涵 蓋許多面向,研究者在分類上也有所不同,包括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 往、獨立、依附感、認同感、同理心、負面情感、工具性功能、權力落差、責任 或回報壓力、被重視感、喜歡、親近感、順從、認同、利他、平等、心事分享、 生活依賴、交心、妥協、冷淡、矜持、渴求、偽裝、防衛依附、衝突、訊息交換、 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在這些內涵中,由於有些內涵的意義極為相似,因此可 以將相似的內涵再做歸類。 上述內容中的相互信任、認同感、同理心、平等、獨立可以歸為親子「信任」 的層面;親近感、交心、情感交流、生活依賴、渴求、利他可以歸為親子間的「親 近感」層面;權力、問題解決、訊息交換可以歸為親子「溝通」的層面;衝突、 負面情感、偽裝、防衛等可以歸為親子「衝突」層面。以下為針對青少年期親子 關係中的信任、親近感、溝通與衝突四種面向,分別敘述如下: (1)信任: 信任是指親子間的相互信任,彼此能互相信任對方,包括父母能信任子女在 外表現,子女亦信任父母(黃春枝,1986)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若能有彼此瞭解、 互相尊重的同理心與表達出接受對方與對方相同心意的認同感,對於親子間的關 係亦能有正面的發展(羅國英,1998),而這樣的同理心與認同感就是建立親子 間信任感很重要的元素。此外,當父母給予子女獨立的空間時,亦象徵父母信任 子女的行為(王淑娟,1994)。 (2)親近感: 親近感是指親子之間在情感上喜歡和對方親近,願意和對方分享心事、依賴 對方。青少年期由於正面臨自立分化所帶來的離合危機,在擴展社會關係上想要 尋求獨立卻又同時依賴父母的支持與支援(吳明燁,2009),因此,父母仍然扮 演了青少年工具性與情感性的角色,除了延續兒童期時生活中的主要照顧者、提 供經濟來源外,在情感上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情感的提供者。而親子的依 附感、親近感、交心、喜歡等就包括在親近感的涵意中;McCarthy 與 Casey 提到 親子的依附關係時,強調子女對於父母的情感與行為各方面的關注度. 10.

(22) (attentiveness)與感受性(sensitivity),並視之為子女抗拒不良誘惑與追求良好 表現的重要機制(吳明燁,2009),羅國英(1998)提到青少年親子關係內涵中 的依附感,即親子間希望維持靠近對方,對方的存在能安撫自身的情緒,都顯示 出依附情感對於親子關係重要元素;黃春枝(1986)認為親子的情感交流即為彼 此能夠交談、分享心情感受、共同參與活動等;李美枝(1998)提出的喜歡、親 近感、心事分享亦呈現相似的概念,表示出子女喜歡父母、可以和父母親近等。 另外,Olson 以家庭系統觀點主張凝聚力是指家人對彼此的情感連結,而親子間 凝聚力的展現即是親近感內涵的一種。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亦是以 家庭系統觀點出發,亦提到「情感傳達」可以呈現了親子關係親近的面向,瞭解 到親子間彼此之間的主觀的經驗與感覺是否能夠相互開放,表現彼此情感讓對方 知道。 (3)溝通: 在權力關係上,不論在華人或西方家庭中,父母與青少年階段前的年幼子女 的關係大都是單向式的命令、控制,為不對稱的關係,但進入青少年期,親子關 係逐漸轉變成對稱關係,雙方權力必須逐漸協調、對等,親子關係的轉變從單向 的權威轉變至雙向自主的談判歷程(高淑清、廖昭銘,2004),因此雙方的互動 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就很重要。而前一段亦提到 Olson 的家庭系統觀點中,溝 通(communication)是家人關係中最重要的三個向度之一,良好的家人(親子) 溝通可以讓家庭(親子)有正向的發展;此外,在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 亦提到「訊息交換」這個面向,是指父母與子女在訊息交換中會用何種方式來傳 達彼此的訊息、認知和想法。父母與子女在溝通時如果能夠有良好的溝通品質、 對於對方所傳遞出來的內容能給與適當的回應,對於親子關係亦能帶來正向的發 展。因此,可瞭解到溝通在親子關係內涵中亦是重要的探討面向。 (4)衝突: 除了上述的信任、親近感、溝通是正向的親子關係內涵外,;在 1970 年代以 前,社會上的主流觀點認為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本質就是「衝突」 ,從心理學分析 來看,青少年期是從兒童階段邁入成人的重要階段,要脫離父母的情感需求,必 須藉由衝突來達到目的,尋求自我(Steinberg, 2001) 。吳明燁(2009)的研究中親 11.

(23) 子衝突即在於瞭解親子之間爭執的程度;趙梅如(2006)的研究中,亦提到衝突 就是親子不和諧的一種類型。除了衝突外,許多研究亦會從負向情感(羅國英, 1998) 、彼此有防衛、偽裝、與對方相處有壓力等(趙梅如,2006)來探討親子之 間的關係, 因此,在整合上述文獻所探討的親子關係的內涵後,本研究將親子關係內涵 歸納為信任、親近感、溝通與衝突四種面向。. 參、影響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的因素 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如父母親本身、父母職業狀況等, 但因為本研究以探討影響手足關係的背景因素為基礎,所以以下針對青少年自身 個人因素來做討論,個人因素包括青少年的年齡、性別、出生序、手足數目,共 四種因素來探討和親子關係的相關性或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青少年的年級 個體的成熟度與和年齡有很大的相關,一般來說,年齡愈大個體的成熟度愈 好,進而影響親子關係,且青少年期是僅次於嬰兒期在個人發展上快速成長的時 期,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從國一到高三時期,可以探究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其親子關 係的情況。 大多數的研究支持不同年級的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會有差異性,如李乃佳 (2006)以臺北地區就讀國中、高中、高職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的 親子關係並評估親子關係學習需求,研究結果發現高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最差, 高三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則提升。但是也有研究呈現不同的結果,王淑娟(1994) 亦以桃園地區的國中、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 研究,研究結果卻顯示以整體親子關係來看,國中生與高中生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沒有達顯著差異。由以上不同的研究結果可以瞭解到子女的年齡對於親子關係的 影響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二、青少年的性別 大多數的父母對女孩的要求與規定會比男孩嚴格,給與女孩也會有較多的限 12.

(24) 制,可能會造成青少女會對父母有較多的抱怨,進而影響親子關係(唐先梅,1999) 。 王淑娟(1994)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男的親子關係比青少女好,但李乃佳(2006) 的研究中則發現青少女與父母的關係顯著優於青少男,而侯春如(2004)的研究 則顯示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對於親子關係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由上述不同研究,可以瞭解到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會因為性別而有差異性, 且許多研究亦分別探討青少年和父親與母親關係是否有差異,亦發現有不同的研 究結果。. 三、青少年的出生序 在華人家庭中,子女的手足結構對於親子關係而言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這 部分的研究卻相當的不足,手足結構包括手足數、出生序、性別組成等,其中較 少被探討到的是出生序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效應,但是,對於華人家庭而言,強 調長幼有序,不同的出生序代表著不同的家庭權利與義務,不僅會影響到父母親 對待子女的方式,而且也可能進而影響親子關係(黃美玲、謝雨生,2005)。 唐佩鈺(2010)以高雄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不同出生序的國中生, 在親子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性;而在蘇曉憶(2005)對高雄市的國、高中生的 調查研究中雖然發現不同的出生序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有顯著差異,但經過事後 比較考驗不同出生序亦並無明顯差異,另外在侯春如(2004)的國中生研究中亦 呈現排行不會對親子關係有顯著差異。由於唐佩鈺(2010)蘇曉憶(2005)兩篇 研究皆以高雄市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侯春如(2004)只針對國中生為調查對象, 所以,出生序是否會對親子關係有顯著差異,可以擴大調查研究對象來探討是否 會呈現不同的結論。. 四、手足的數目 手足數目對於青少年親子關係影響的研究非常少,其中,研究者只發現鄭冠 仁(2008)針對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研究中,發現不同手足數在家人關係上 有顯著差異,手足數為一人者優於手足數二人以上者跟手足數為零人者,但由於 研究變項是家人關係而非親子關係,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仍有待進一步檢 視。 13.

(25) 第二節 父母教養差異 本節分別討論父母教養差異的意義、內涵、父母教養差異之研究及影響父母 教養差異的因素四部分。 壹、父母教養差異的意義 父母教養差異其英文字義是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PDT) ,是指父母對 家中不同的子女會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在探討父母教養差異的研究中,有些研究 是研究者進入受訪家庭去觀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評量父母對於不同子女是否會 有差別對待,但由子女覺察和理解父母對子女差別對待比由第三者來評量父母教 養差異更重要(Kowal & Kramer, 1997);此外,父母有可能認為自身對於不同子 女並沒有差異性的對待,但子女卻認為父母較偏愛自己或偏心於手足一方;或相 反地,父母對於子女有差異性的對待,但子女卻沒有這樣的感受。因此,最重要 的是子女自身的覺察與理解父母教養差異。 本研究以子女觀點出發,探究子女直接體會到父母是否對自己和手足有差別 對待的感受,是偏向於自己或是偏向於手足一方。. 貳、父母教養差異的內涵 國內針對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教養差異的內涵之相關研究很少,在測量子女感 受父母差異性對待子女中,研究者發現有的研究會以單一的題目來詢問,來概括 性了解父母偏心的情況,如:爸爸媽媽比較偏心誰(余巧芸,1998)?父母是否 對手足較好(曹中瑋,1996)?而若再細分父母對待手足差異內涵的研究中,發 現陳若男(1993)以三種概念來區分父母對待手足差異:爸爸、媽媽對誰比較「好」? 比較「疼愛」誰?或比較「注意」誰?陳冠中(1999)以五種概念來呈現:對誰 較「偏心」?對誰較「好」?對誰較「關心」?對誰較「重視、疼愛」?對誰較 「寵愛」? 在國外的研究中,Daniel 與 Plomin(1985)以青少年及其手足為研究對象, 所發展的量表(Sibling Inventory of Differential Experience,SIDE) ,包括三種分量 表,其中之一的分量表就是父母教養差異(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此量表 後來被許多研究父母教養差異的研究者所採用(e.g. Kowal & Kramer, 1997;. 14.

(26) Richmond, Stocker & Rienks, 2005;Scholte, Engels, Kemp, Harakeh, & Overbeek, 2007) ,該量表經由因素分析後,以控制(control)和情感(affection)兩種面向來 做為父母教養差異的內涵,控制面向有四種次概念,情感面向有五種次概念;在 四種控制面向次概念中,包括嚴格(strictness) 、處罰(punishment) 、責備(blame)、 管教(discipline) ;其中, 「嚴格」是指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是否有不同的嚴格程度, 「處罰」是指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是否有不同的處罰標準、 「責備」是指父母對待不 同子女是否有不同的責備標準、 「管教」是指父母對待不同子女是否有不同的管教 程度。在情感面向中的五種次概念,則包括驕傲(proud) 、喜歡(enjoy being with)、 注意(sensitive to feelings) 、興趣(show interest in) 、偏愛(favoritism) 。其中, 「驕 傲」是指父母以子女為榮;「喜歡」是指父母喜歡子女的程度;「注意」是指父母 對子女的注意力與敏感度;「興趣」是指父母對子女感興趣;「偏愛」則是指父母 對子女的偏寵、袒護。 綜合上述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瞭解到父母教養差異不同內涵,從這些研究中 可以發現國內的研究主要仍是以情感單一面向為主,主要是探討父母是否「偏心」 (余巧芸,1998;陳冠中,1999)、對哪位手足較「好」(陳若男 1993;曹中瑋, 1996;陳冠中,1999)、比較「疼愛」誰(陳若男 1993;陳冠中,1999)、「關心」 誰(陳冠中,1999) ;而 Daniel 與 Plomin(1985)所發展的父母教養差異的內涵非 常完整,包括了兩種面向:情感與控制;在「情感」概念方面,有偏愛、喜歡、 注意、興趣、驕傲,且其中的偏愛、喜歡、注意、興趣四種次概念在國內過去手 足關係研究亦有探討到,除了情感概念外,Daniel 與 Plomin(1985)亦探究了「控 制」概念,瞭解到父母是否對不同子女有不同的嚴格、處罰、責備、管教標準, 因此本研究的父母教養差異內涵主要參考 Daniel 與 Plomin(1985)所發展的「情 感」與「控制」兩種概念。. 參、父母教養差異之研究 手足間對於父母教養差異的感受現況是如何呢?Kowal 與 Kramer(1997)以 11-13 歲兒童及其弟妹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研究結果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感 受到父母教養上的差異,覺得父母對待自己和手足不相同。. 15.

(27) 通常父親和母親在子女教養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兩者是否在對待子女會有差 異呢?是父親較偏心呢?還是母親較偏心?余巧芸(1998)的研究指出兒童和青 少年知覺父親和母親偏心的比率是不分上下的,都佔了三分之一左右,並沒有差 異性。但在大學生手足嫉妒研究中,尋問受訪者是否覺得父母對其他手足較好時, 研究結果發現感受到母親對手足較好為較多數(曹中瑋,1996)。而在 McHale、 Updergraff、Tucker 與 Crouter(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對於次子女而言,他們 沒有感受到母親對待自己和年長手足有差異性,但認為父親對不同子女則有差異 性的對待。從上述的各研究中,可以瞭解到兒童、青少年及大學生的研究對象中, 子女分別感受父親和母親對於不同手足在教養上的差異情況,不同的研究亦呈現 不一致的結果。本研究欲探究就讀於國、高中的青少年對於感受父親與母親在對 待不同手足間是否會有不同? 父母教養子女的差異對於個人的心理、行為適應、親子關係、手足關係都有 很大的影響,且其影響會從兒童期、青少年期一直持續到成人期之後(Brody, Stoneman & McCoy, 1992 ; Dunn, Stocker & Plomin, 1990 ; Cicirelli, 1994)。例如在 Dunn、Stocker 與 Plomin(1990)的研究中,針對四至七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探 究母親對手足教養差異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母親對年幼手足較溫柔親切者,年 長手足內在化行為較高;當母親對年長手足有較多控制者,則年長手足在教師的 評估下,其內在和外顯行為有較多問題。此外,在 Scholte、Engels、de Kemp、Harakeh 與 Overbeek(2007)針對研究對象為青少年手足,在超過一年時間,以不同時間 點調查的研究中亦發現,在同性別組合的手足中,手足關係較差的情況下,年幼 手足若覺得母親較偏向年長手足者,弟弟會有較高的破壞及暴力行為,妹妹則會 有較高的偷竊行為。同樣地,Richmond、Stocker 與 Rienks(2005)長達六年的縱 貫研究中亦顯示,青少年若感受父母較偏心於手足者,其外顯行為問題會隨著時 間而增加。這些不同的研究都顯示了父母若在對待不同手足上有教養差異,對於 個體都有深遠的影響。. 肆、影響父母教養差異的因素 大多數的研究多會探討各種背景因素(如:性別、排行、出生序等)對於父. 16.

(28) 母教養差異的影響;家庭中的父母對於手足的態度和行為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 對於老大和非老大的角色期望,男孩、女孩的差別等都可能影響到父母以不同的 方式來對待不同子女。以下探究相關文獻,來瞭解四種影響父母教養差異的背景 因素,包括青少年年齡、性別、出生序、手足數目。 一、青少年的年級 年齡關係到認知能力的發展,子女隨著年齡的成長,來到青少年階段時期, 認知能力比兒童期更佳,對於理解家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差異性亦感受亦應該更 深。但在 McHale、Updergraff、Tucker 與 Crouter(2000)的研究中以 8 歲兒童期 中期和 12 歲的青少年兩個群體做比較,以年幼手足(弟妹)來說,兒童比青少年 認為母親較公平。 本研究對象為國一至高三的青少年,可以探究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對於感受父 母教養差異是否會有差異性。. 二、青少年的性別 從文化生態觀點來看,文化形塑了家庭信念、價值和行動。在美國的許多研 究中,會比較白人家庭與非白人家中文化因素的影響,認為非白人文化的家庭中, 父母對於手足的性別會有較大的差別對待(曹中瑋,1996)。 在 Feinberg、Neiderhiser、Simmens、Reiss 與 Hetherington(2000)以有兩位 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研究中(子女平均年齡分別為 14.8 歲與 12.6 歲),則發現女孩 和男孩對於父母教養差異的感受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性別並沒有造成影響。 余巧芸(1997)以質性訪談父母及兩位子女(手足) ,多數的父母並不會因為 性別的不同而在教養態度上有所差異,只有少數父母會對男孩要求較嚴格。 我國傳統上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否此種文化因素會產生父母教養差異對不 同的手足性別有差異性呢?本研究亦想要檢視子女是否會感受到父母對待不同性 別的子女而有差異性?. 三、青少年的出生序 Kowal 與 Karmer(1997)的研究發現年長手足(平均年齡是 13.5 歲)比年幼 17.

(29) 手足(平均年齡是 11.5 歲)對於父母教養差異感受較公平。 余巧芸(1998)分析老大、中間子、老么不同出生序的兒童和青少年其知覺 父母偏心的感受,研究結果表示老大最感受到父母偏心,且是偏向手足,中間子 也差不多,老么則覺得母親偏向自己最多,而父母在要求子女做事情時,對兄姐 的要求會比弟妹還要多。 由以上兩個研究可瞭解到出生序的不同對於父母教養差異的不同感受亦呈現 不同結果。. 四、手足的數目 手足數目對於父母教養差異的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並不多,主要是因為大多 數的兒童或青少年手足關係研究中的研究對象都是只以家中年長手足和年幼手足 二人來做分析、比較,而在國內研究中,研究者目前亦無發現相關研究結果,因 此對於手足的數目影響父母教養差異的相關研究結果無法確知。但研究者認為手 足數目的多寡可能會影響父母教養差異,因為家庭中資源的多寡使得父母可能無 法相同的對待每一位子女,一般而言,手足數目少的家庭比手足數目多的家庭其 父母較有充裕的資源平等的運用在每一位子女身上,子女感受父母偏心的心態應 該會比較少。所以,透過本研究想要了解手足數目是否會對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 差異有差異性。. 18.

(30) 第三節 手足關係 本節對於手足的意義和特質、手足關係的內涵、青少年的手足互動關係及影 響手足互動關係的相關因素四部分分別做討論。 壹、手足關係的意義與特質 一、手足關係的意義 大 多 數 的 手 足 研 究 都將 手 足 的 意 義 分 為 全手 足 ( full siblings )、 半 手 足 (half-siblings) 、繼手足(stepsiblings) 、收養手足(adoptive siblings)和虛擬手足 (fictive siblings)五種(Cicirelli, 1995)。 全手足是指手足間擁有共同的血緣,來自於相同的父親和母親;半手足是指 手足的血緣只來自於父母其中一方,是為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手足;繼手足是 指父母在前一次婚姻的子女,經由父母再婚後共組家庭,所形成的手足關係;收 養手足是指經由合法收養關係後所形成的手足關係;虛擬手足則指彼此非家庭成 員關係,是在自我定義的基礎上而非以血緣連結或法律標準來接受彼此為手足關 係。由此可知,手足的意義和類型非常的多樣性,主要是以生物性的血緣關係和 父母的婚姻關係為基礎來界定手足的意義。 手足關係則是兩人或兩人以上彼此共同分享知識、觀點、態度、信念和感受, 包括身體的、口語的和非口語的溝通;手足關係不會因為時間、距離的分隔而消 失(Cicirelli, 1995) 。由於全手足往往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手足彼此會有較多的承諾, 為了避免研究變異性太大,本研究所設定的研究對象是指擁有共同的生物性基因 的手足,即來自於相同血緣關係的全手足為主。. 二、手足關係的特質 手足關係是眾多人際互動關係的一種,對於全手足、半手足、繼手足、收養 手足而言,它具有以下特質: (一)兼具有正向、負向的特質 手足的正向特質包括照顧、親近、喜愛、分享、忠實、合作、友善、團結、 支持等,這些特質行為亦符合了社會所給予的規範與期望,兼具互補. 19.

(31) (complementary)及互惠(reciprocal)的關係,年長手足者展現對於年幼手足的 照顧與教導,年幼手足對年長手足展現依附、模仿等情感。負向特質則包括衝突、 權威、競爭及爭吵等,較常出現於父母偏心或不公平,或是手足一方表現讓另一 方有壓力或不愉快時,就可能出現一些爭論性與反社會的行為(林如萍,2001; 唐先梅,1999) 。由此可知,手足的互動關係是處於既有正向又同時存在負向的交 互特質。 (二)兼具有縱向和平行的關係 手足關係兼具與長輩和同儕互動的特色,即縱向的親子關係與平行的友伴關 係同時並存(蘇建文,1989;黃朗文,1999)。手足的縱向關係可能發生在當手足 的年紀差距較大或家中子女數過多時,年長手足會扮演部分父母角色來照顧弟妹, 弟妹也視兄姐為指導及照顧者,不只是手足年齡和手足數目因素造成的影響外, 手足的權力相對地位亦可能受到智力、認知能力等因素而有「長幼有序」的位階 (Cicirelli, 1995;唐先梅,1999)。平行關係則是指手足間具有同伴友誼的特質, 手足關係具有平等主義,擁有相同的權利、社會化和義務(Cicirelli, 1994)。 (三)隨生命階段而有不同的發展任務 手足關係會隨著生命週期的發展而有不同的發展任務,Bedford 提出手足的互 動像沙漏效應(hourglass effect)一樣,在兒童期、青少年期時手足的親密和互動 最多,到了成年早期逐漸減少,持續到中年期最低,老年期後又再升高(Cicirelli, 1994)。 黃秋華(2006)整理相關文獻,針對不同的發展時期,手足關係的主要發展 任務如下: (1)兒童、青少年期:友誼與情感的支持,相互照顧與學習,提供彼此協助。 (2)成年前、中年期:友誼與情感的支持,照顧年老父母,提供彼此協助。 (3)老年期:友誼與情感支持、分享回憶與感覺統合、提供彼此協助。. 貳、手足關係的內涵 從手足關係特質的歸納中可以瞭解到手足關係的特質主要包括正向和負向關. 20.

(32) 係、縱向和平行關係及依照不同的生命週期有不同的手足關係發展任務,因此許 多研究者在探討手足關係研究時,會依照年齡階段(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老年期)及研究觀點和目的的不同而對於手足關係的內涵有不同的測量面向。由 於不同生命階段的手足關係內涵會有不同的側重,本研究關注在青少年期階段, 但是由於國內探究青少年階段的手足關係研究不多,因此也納入兒童期晚期和大 學階段研究的手足關係研究,來瞭解手足關係的內涵。 在探討兒童期晚期的手足關係內涵中,陳若男(1993)以國小五、六年級兒 童為研究對象,提出手足關係內涵有三種: (1)正向關係:包括親密/相似、情感/利社會、對手足照顧、被手足照顧。 (2)負向關係:包括衝突/敵意、競爭、支配。 (3)父母偏愛:包括父母對手足其中一方的偏愛、注意等。 而余巧芸(1998)以國小和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自編量表後進行問卷調查,經 由因素分析歸納出手足關係包括四種內涵,之後,呂信慧(2002)的研究就是主 要參考余巧芸(1998)這四種手足關係內涵來探究國小、國中、高中職生的手足 比較訊息和手足關係,以下分別敘述四種內涵的意義: (1)疏離傾向:指手足間沒有積極接觸,具體表現是各玩各的,對手足的事 漠不關心。 (2)專制傾向:指手足二人之中,有一人立於優勢地位,具體表現是某人對 另一人發號施令、指示、給予壓力、物品獨佔。 (3)調和傾向:指手足二人關係良好,充滿親和氣氛,具體表現是相親相愛、 和樂融洽、一同遊戲、互助合作、互相尊重。 (4)競爭傾向:指手足二人沒有任何一人佔優勢地位,而是對等立場,相互 對立、競爭,具體表現如物品爭奪、吵架、打架、相互理論。 此外,Stocker 與 McHale(1992)以國小四至六年級的兒童為研究對象,提出 四種手足關係內涵面向:情感(affection)、敵意(hostility)、偏寵(rivalry)、權 力/相等地位(power/symmetry) 。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以國小五、六年級 兒童為研究對象,經由因素分析建構出手足關係的四種內涵,國內陳冠中(1999)、 柴蘭芬(2007)則根據這四種內涵發展出適合高中生的手足關係的內涵,分別為:. 21.

(33) (1)親密(closeness) :包括手足的親密關係、照顧陪伴、崇敬與情感分享。 (2)衝突(conflict):包括爭吵、敵視與競爭。 (3)相對地位(relative status):包括受手足之崇敬、對手足之支配。 (4)偏寵(rivalry):包括知覺父母偏愛手足自己則被忽視的程度。 而在青少年手足關係內涵中,黃朗文(1999)以青少年初期階段的國中二年 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認為手足關係的內涵可分為兩個面向:親密與衝突;其中親 密代表手足的親密、關懷、分享關係的依賴程度,衝突則是以手足間對於家庭中 日常生活中九項物質與非物質的衝突頻率,其中九項物質與非物質的衝突分別為 做家事、看電視、用電話、房間的使用、零用錢、父母偏心、衣服、使用浴室、 聽音樂。同樣的,Kim、McHale、Osgood 與 Crouter(2006)的研究也是以親密和 衝突來檢視青少年手足關係,其中親密內涵是參考 Blyth、Hill 與 Thiel 在 1982 年 的手足關係量表題目,衝突則是參考 Stocker 與 McHale(1992)的手足關係量表 題目。 而對於青少年晚期的手足關係研究中,Rauer 與 Volling(2007)以 18-22 歲的 年輕成人為對象,探討父母教養差異(PDT)、手足嫉妒對於浪漫關係的影響研究 中,強調父母的教養差異會造成手足關係中的嫉妒心態。而曹中瑋(1996)在對 大學生嫉妒心理分析之研究中,手足關係中的嫉妒是其分析面向之一,認為手足 嫉妒是指個人主觀感受有價值的東西或關係,手足擁有而自己缺乏;或比手足少 (差) ;或因手足的關係而受到減少和失去威脅時,所產生的情緒。而造成手足嫉 妒的心理內涵可以分成兩方面來看,一種是因為父母對待手足不同態度所造成, 如父母對手足比自己好,另一種則是個體條件所產生的比較心態,如手足的表現 比自己好,手足比自己聰明,手足的表現威脅了自己原本的優勢,其他人比較喜 愛手足等所造成的手足嫉妒;因此,手足嫉妒除了一種是父母所造成的之外,自 身與手足的比較則是另一個主要原因(曹中瑋,1996)。 表 2-3-1 為上述各研究中兒童與青少年手足關係研究之測量面向。. 22.

(34) 表 2-3-1 兒童和青少年手足關係研究之測量面向 作者 (年代) 陳若男 (1993) 余巧芸 (1998) 呂信慧 (2002) Stocker McHale (1992) Furman Buhrmester (1985) 黃朗文 (1999) Kim McHale Osgood Crouter (2006) 陳冠中 (1999) 柴蘭芬 (2007) Rauer Volling (2007) 曹中瑋 (1996). 研究主題. 手足關係內涵. 正向關係 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 負向關係 研究 父母偏愛 國小學童和青少年其手足 疏離傾向 關係研究 專制傾向 國小、國中、高中職生手足 調和傾向 競爭傾向 比較訊息和手足關係研究 情感(affection) 兒童期的親子關係對於手足 敵意(hostility) 關係的影響 偏寵(rivalry) 權力/相等地位(power/symmetry) 溫暖/親密(warmth/closeness) 相對地位/權力(relative status/power) 兒童知覺手足關係之研究 衝突(conflict) 偏寵(rivalry) 親密 青少年與手足互動的關係 衝突. 青少年手足關係縱貫研究. 親密 衝突. 高中生手足關係和寂寞感之 親密 研究 衝突 相對地位 高中生親子三角關係、手足 偏寵 關係與情緒適應之研究 父母教養差異、手足嫉妒對 嫉妒 浪漫關係的影響 大學生的嫉妒心理-手足嫉 嫉妒 妒為其中一項. 從上述的各研究中,可以瞭解到手足關係的內涵有很多面向,包括有親密、 衝突、疏離、專制、調和、競爭、嫉妒、相對地位、溫暖、情感、敵意、父母偏 愛等;且這些內涵都呈現在兒童晚期、青少年初期到青少年晚期的手足關係研究 23.

(35) 中,顯示出其適用於兒童期晚期到青少年期的手足關係。 不論各研究如何將手足關係內涵做分類,可以發現各個內涵主要是從正向關 係或負向關係出發,其中正向關係的部分包括有手足的親密性,如黃朗文(1999)、 陳若男(1993)、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陳冠中(1999)、柴蘭芬(2007) 都以親密做為手足正向內涵的一種;另外,Stocker 與 McHale(1992)和余巧芸(1998) 的研究中情感和調和也是手足正向關係的一種,雖然親密、情感、調和的名稱不 相同,但可以發現他們的概念都是相似的,都是要表達出手足間彼此具有親近、 喜愛對方、互相依賴、能夠分享彼此秘密、關心對方等友善、支持的態度。 另外,也有研究者(陳若男,1993;陳冠中,1999;Furman & Buhrmester, 1985;Stocker & McHale,1992;柴蘭芬,2007)提出手足互相照顧的內涵做為手 足正向關係的一種,手足互相照顧包括了自己會照顧手足或手足會照顧自己兩方 面,顯示了手足間彼此互相照顧、幫助對方的正向關係。而在 Furman 與 Buhrmester (1985) 、Stocker 與 McHale(1992) 、陳冠中(1999) 、柴蘭芬(2007)都有提到 相對地位/權力,相對地位/權力是指手足的地位高低,可以分成兩種面向,其中一 種即是受手足崇敬或崇敬手足,即代表手足一方受另一方所崇拜、尊敬的正向關 係,表達出對手足或手足對自己的欽佩、景仰、驕傲的感受。 相對於手足正向關係的另一面則是手足負向關係,在各個研究中,對於手足 內涵的分類,可以發現手足的衝突是手足關係研究中一定會探討到的負向關係, 在 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Stocker 與 McHale(1992)、陳冠中(1999)、 柴蘭芬(2007)都以衝突來表示手足間以不友善的態度來對待彼此的關係,陳若 男(1993)則將衝突與敵意兩種概念歸為同類,都是表示手足彼此會爭吵、惹對 方生氣、互相猜忌、感情不好等;黃朗文(1999)的研究中則以手足對於日常生 活中的事件,如對於做家事、看電視等所產生的衝突頻率來表示手足衝突關係。 而余巧芸(1998)對於手足關係分類中,提出的競爭則和上述的衝突意義相同, 都是表示手足間沒有一方佔優勢地位,彼此相互對立,會為物品爭奪、吵架、打 架、相互爭執。陳若男(1993)提出的競爭亦是表示手足相互競爭,彼此互不相 讓。 另外,余巧芸(1998)、呂信慧(2002)的研究中提出手足的疏離內涵,是指 24.

(36) 手足彼此沒有積極接觸對方,彼此對對方漠不關心,冷淡看待彼此的關係,這也 顯示出手足的負向關係之一。 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 、Stocker 與 McHale(1992) 、陳冠中(1999)、 柴蘭芬(2007)提出手足相對地位的內涵中,另一個面向即是支配的面向,即是 手足能夠支配對方或受對方支配的程度,是指會支配或控制手足或受手足控制或 支配的負向關係,具體表現如在日常生活中指派手足做事,想要指使對方、干涉 對方等,此內涵與余巧芸(1998)所提出的專制傾向概念相同,都是指手足二人 中,有一人立於優勢地位,對另一人發號施令、指示、給予壓力等。最後,對於 手足的嫉妒關係中,很多研究都是探討父母不同的對待心態或行為對手足嫉妒的 影響(曹中瑋,1996;Rauer & Volling, 2007),但在曹中瑋(1996)的研究中,提 出的自己被忽視或手足擁有,自己卻缺乏所產生的手足嫉妒心態,有分兩種不同 的面向,其中自己被忽視的心態比較偏向是因為父母對手足較好,覺得父母偏心 所產生的心理,因與手足教養差異內涵相同,在此不討論;而手足擁有自己卻缺 乏,因為個體條件的比較而產生的嫉妒心態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手足負向關係的 一種,例如:手足的表現較佳、手足的表現威脅了原有的優勢、他人較喜愛手足 等。 此外,在偏寵部分,則有手足的爭寵(柴蘭芬,2007;陳冠中,1999;Furman & Buhrmester, 1985; Stocker & McHale, 1992)、感受父母偏愛手足程度(陳若男, 1993),由於此概念與本研究的父母教養差異(PDT)意義相似,被本研究特別獨 立出來成另一個變項來探討,想要了解子女感受父母是否在對待不同手足有不同 的差異情形,因此本研究不將偏寵列入手足關係內涵中。 綜合以上的文獻整理,可以瞭解到手足關係內涵主要分成正向關係與負向關 係兩大概念,其中正向關係包括親密、情感、調和、互相照顧、崇敬等內涵;負 向關係則包括有衝突、疏離、支配、競爭、專制、嫉妒等內涵;其中情感和調和 與親密的意義相似,因此以親密統稱;衝突和競爭的意義相似,以衝突統稱;支 配與專制的意義相似,因此以支配統稱;最後,本研究將手足關係內涵分成正向 關係與負向關係,正向關係包括親密、照顧、崇敬三種內涵;負向關係包括衝突、 疏離、支配和嫉妒四種內涵。. 25.

(37) 表 2-3-2 手足關係研究內涵 手足關係 正向關係 研究者. 陳若男 余巧芸 呂信慧 Furman Buhrmester Stocker McHale 黃朗文 Kim McHale Osgood Crouter 陳冠中 柴蘭芬 Rauer Volling 曹中瑋. 親 密. 調 和. ◎. 情 感. 照 顧. ◎. ◎. 負向關係 崇 敬. 衝 突. 競 爭. ◎. ◎ ◎ ◎. ◎ ◎ ◎ ◎. 支 配. 專 制. 嫉 妒. ◎ ◎ ◎. 偏寵/ 父母 偏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疏 離. ◎ ◎. ◎ ◎. ◎ ◎. ◎ ◎. 參、青少年期的手足關係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追求自我的認同、獨立、自主的時期,在與手足相處關係 的轉變上,也較傾向於平權的態度。在人成長階段中,不同生命週期的手足關係 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在青少年期的手足關係主要發展任務是會延續兒童期的手足 關係,提供彼此情感的支持,年長手足會扮演照顧年幼手足的角色,提供彼此的 協助和幫助(林如萍,2001)。 青少年手足關係變化是隨成長階段有不同的變化,在整個青少年早期、中期、 晚期的歷程中,年齡的變化也反應出青少年的手足關係變化,許多縱貫性和橫斷 性研究證實了整個軌跡變化的歷程。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早期階段手足的正向關係 較低,但到了青少年晚期則提高,手足衝突則從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期逐漸地減少.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positive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arrow matrix..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 CEPC design has to maintain the possibility for SPPC, but there is no need now to firmly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SPPC,.. scientifically

Assuming that the positive charge of the nucleus is distributed uniformly, determine the electric field at a poi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nucleus due to that

Third, during period of DPP as ruling party, little evidience shows that connecting with DDP increases dividend, yet there is significanc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