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碳交易創造合作空間。美國擁有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官僚體系以及 較高水平的環保技術,中國則擁有世界最大的環保市場,雙方可在科學研究、環 保產業、能源利用、應對氣候變遷等領域合作。如果美國與中國能扮演全球轉向 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經濟戰略的催化劑,那麼世界將在應對氣候變遷上邁出一大步,

而兩國也能夠逐步在能源安全、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上 達到兩國的期待。

肆、國與國的合作有助於增進全球氣候治理機制

從美國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來看,在國際氣候建制上,由於減排份額難以公正 分配,國家領導權威與利益的考量導致雙方各有堅持,因此無法達成共識而形成 衝突,聯合國主導的氣候談判機制難以得到認可,全球整體減排成效不佳;但如 果從國家對國家的角度來看,自主減排、自主的合作與自主經濟轉型卻能在兩國 政府的指導推動。因此筆者認為,假使國際氣候談判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達成世 界各國均能接受且遵守的氣候協議,那麼轉而追求國家與國家或集團對集團的合 作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亦為一良好的方式,待合作的雙方達到一定的成果與共 識,在全球氣候談判上,便能減少分歧及衝突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有充分數據顯示氣候變遷問題已到危急關頭,應該凝聚全球共識,採取協調 合作行動共同應對。但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利益集團與各種不同的領域,

其中的利益角逐與政治博弈無所不在,因此從喚起關注到達成共識,再到實際行 動達到預期成果,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人類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與影響,

既涉及國家自身利益亦涉及全球利益,氣候及環境問題是區域性、跨國性以及全 球性的,因此解決此問題不可能單憑個別國家的力量,必須依靠國際合作。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1 年全球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顯示在過去的國際氣候治理機制成效不 佳,美國與中國身為全球最大的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上,

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雙方互動關係就如同是南北國家互動關係的縮影,在國際 上具有代表性意義,兩國在氣候變遷、能源安全與環境問題均面臨嚴峻挑戰,一 方面要引領全球保護地球環境,一方面又要顧及自身以及集團的利益。美國反對 中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一的國家卻不承擔節能減排責任,中國反對美國 在全球事務中的單邊主義,欲掌握國際事務的領導權,但又不願意對自己在發展 過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負責,雙方存在極大分歧。然而身為全球能源領域的消費 和進口大國,兩國在氣候議題上的確存在共同利益,為促進能源、資源、環境的 穩定,應從增加對話與交流,尋找求同存異的合作方向,唯有美中保持和深化合 作,對解決兩國自身的環境問題和全球氣候治理才會有顯著的幫助。

美國在歐巴馬執政後,應對氣候變遷的態度轉為積極,並回到國際氣候談判,

中國在在習近平上臺後,美中兩國的關係更加密切,並且均願意深入兩國在氣候 變遷議題上的合作。如果2015 年聯合國達成新的國際氣候協議,美中兩國是否 願意轉變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硬的立場,領導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 國家在國際氣候談判機制下合作,值得深入觀察;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新 的協議未能符合美中各自的期待,雙方還能否繼續合作?

在未來的研究方面,由於2012 年在杜哈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 約》第十八次締約方會議」(COP18)達成協議,確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期」

的減排承諾,即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法律效力至2020 年新的氣候公約生效前,

以遏制氣候變遷;2013 年於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十九次 締約方會議」(COP19)各締約方達成協議,於 2015 年以前談判出一個適用於所 有締約方且具法律約束力的新全球氣候協議,於2020 年開始生效實施,並設法 提升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成效不足的狀況,期於2020 年之前解決人為造成的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氣候變遷問題,因此在2015 年是否能夠達成新的協議,南北國家如何協商「共 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未來的適用方式、開發中國家是否納入共同承擔減排責 任、已開發國家是否兌現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與技術的承諾,將是未來可持續觀 察的重點。另全球氣候變遷是地球村所有成員共同關注的議題,惟筆者本次研究 僅將國際氣候談判及全球氣候治理的焦點置於美國及中國兩個國家,有不盡周延 之處,未來應將歐盟、其他傘型集團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小島嶼國家聯盟等納入 研究範圍,必更臻完善。

美中領導人於2013 年的「歐習會」達成合作對抗氣候變遷與促進朝鮮半島 非核化的共識;2014 年 2 月美國國務卿凱瑞訪問中國時亦表示,希望加強兩國 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此顯示雙方均願意在此議題上進一步合作。未來應對全 球性問題仍是美中兩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氣候變遷就是全球性的難題之一,沒 有哪一個國家在這巨大挑戰前能夠獨善其身,尤其是美國與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 上扮演關鍵角色,即使兩國在聯合國主導的氣候談判機制下相互競爭,但亦存在 具體且有成效的合作空間,缺少任一國的支持和參與都將造成全球氣候治理的困 境,若兩國與聯合國各拿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對全球氣候治理將帶來負面的影 響,造成聯合國主導的氣候談判機制持續運作成效不彰,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將 更加嚴重。因此如果美國與中國能將現有積極進行雙邊合作立場推進到多邊的國 際談判,那麼將能促進國際談判機制的發展並且發揮領導作用,對全球應對氣候 變遷議題有極大的助益。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金光。《國際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王正平、金輝譯,諾曼・邁爾斯(Norman Miles)著。《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 環境基礎》(Fin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of The Steady Politics)。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 年。

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0):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

王惟芬譯,科斯汀・陶(Kirstin Dow)、托馬斯・唐寧(Thomas E. Downing)著。

《氣後變遷地圖》(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年。

吳兌。《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年。

胡鞍鋼、鄢一龍。《紅色中國綠色錢潮:十二五規劃的大翻轉》。臺北:天下雜誌,

2010 年。

唐方方主編。《氣候變化與碳交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唐穎俠。《國際氣候變化條約的遵守機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張利軍。《中美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商與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年。

張海濱,《環境與國際關係: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曹鳳中。《綠色的衝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黃煜文、高忠義譯,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氣候變遷政治學》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臺北:商周出版社,2011 年。

溫恰益譯,謝淑麗(Susan L. Shirk)著。《脆弱的強權》(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年。

解振華主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年度報告》。北京:社會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

熊焰。《低碳之路 重新定義世界和我們的生活》(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年),頁15-16。

樊綱。《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年。

蔡學儀。《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臺北:五南書局,2011 年。

薄燕。《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的中美歐三邊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二、期刊論文

丁一匯。〈IPCC 第二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的主要科學成果和問題〉。《地球科 學進展》(北京),12 卷 2 期。1997 年 4 月,頁 158-163。

丁金光、史卉。〈中美環境外交的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北京),4 期。

2010 年,頁 27-31。

于成森。〈氣候變遷對國家安全影響之研究〉。《後備半年刊》,85 期。2012 年 5 月,頁63-76。

于宏源、湯偉。〈美國環境外交:發展、動因和手段研究〉。《教學與研究》(北京), 9 期,2009 年,頁 62-69。

于宏源。〈中國清潔能源企業應對歐美能源功利主義〉。《世界經濟研究》(北京), 12 期。2012 年,頁 37-45。

于宏源。〈哥本哈根談判進程和中美碳外交的發展〉。《當代亞太》(北京),3 期。

2010 年,頁 90-105。

于宏源。〈氣候安全威脅美國的國計民生〉。《太平洋學報》(上海),21 卷 1 期。

2013 年,頁 69-76。

于宏源。〈權力轉移中的能源鏈及其挑戰〉。《世界經濟研究》(上海),2 期,2008 年,頁29-34。

牛新春。〈中美關係:依賴性與脆弱性〉。《現代國際關係》(北京),9 期。2009 年9 月,頁 36-44。

王京明。〈COP 大會國際氣候談判動向〉。《經濟前瞻》,136 期。2011 年 7 月,

頁85-90。

王軍。〈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應對〉。《學術月刊》(上海),40 卷 12 期。2008

•‧

•‧

•‧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7/13/c_132537991.htm(檢閱於 2014 年

•‧

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archives/196093/(檢閱於 2014 年 2 月1 日)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4-01/4761307.html(檢閱於 2014 年 4 月 18 日)

〈美國務卿:望中美加強清潔能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環球網。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4-02/4833852.html(檢閱於 2014 年 2 月 20 日)

〈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講話〉。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6583(檢閱於 2014 年 3 月 7 日)

〈馬凱三組數據駁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hk.crntt.com/doc/1003/8/1/3/100381319.html?coluid=7&kindid=0&docid=

100381319(檢閱於 2014 年 4 月 30 日)

•‧

http://www.tri.org.tw/unfccc/Unfccc/UNFCCC04.htm(檢閱於 2014 年 3 月 12 日)

〈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戰略對話成果清單〉。央視網。

〈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戰略對話成果清單〉。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