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 部落服務實習相關政策

本論文部落服務實習相關政策的建議,提供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參考,

研究者認為部落服務實習相關制度,應於下次條文修正時調整。針對時數認證提供兩 種修正建議:第一、為了減輕原住民公費生之負擔,應免去「義務輔導」,讓原住民 公費生以「部落服務實習」取而代之,將部落服務實習比照義務輔導的時數規定認 證,以每學年72 小時做認證,並規定實施教育、教學相關的部落服務實習;而自覓條 件比照部落服務實習之規定,尋找原住民重點學校、地區的原住民相關機構或學生進 行服務。第二、原住民公費生同樣進行「義務輔導」與「部落服務實習」,而部落服 務實習認證改以「小時」計算,並重新制定所需要之時數。

而針對部落服務實習前的原住民公費生自行尋找服務地點,政策制定者應給予師 資培育學校明確可執行的「部落服務實習」地區、活動或營隊。若因過於繁瑣無法提 供,也應提供明確可參考的範例,使原住民公費生於自行尋找服務地點時有所方向;

針對檢核方面,目前的檢核資料為「省思札記」,僅單純以書寫原住民公費生的心得 作為檢核方式,研究者建議可參考教育實習的評量方式,交由服務單位人員作為檢核 的表格資料,增加第三方人員的評量。部落服務實習的相應配套須被具體建立,政策 修改方向應參考原住民公費生各項義務的執行現況,使實習者自覓實習地點和方式有 所依據,而時數計算應比照義務輔導以小時計算。

二、 原住民部落與原住民學生教育

未來在任何原住民政策面的規劃,也應將更多新型態的原住民部落加以納入參 考,不應將文化強加於族群之上,或進行統一的定義和定位,因為儘管同族群,不同 部落之間也有其不一樣的生活型態跟文化。教學者應將原住民學生教育的核心著重在

「部落意識」和「族群認同」,而上述兩項核心因人而異。以東昌長老教會的學生為 例,其「部落」的概念不限於該地區的認知,也包含其信仰價值;「族群」的概念也 不限於阿美族,而是同屬教會的會友、社區鄰舍,以及自我價值的認同。綜此,音樂 劇教學應作為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的啟發,與一般知識做結合將有助於學習,鼓勵以原 住民學生強勢智慧補足弱勢智慧。

三、 音樂劇教學融入部落服務實習之應用

部落服務實習有別於學校一般教育,應鼓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原住民公費生能融 合本身專業及在地文化,執行具有教學帶領技巧和文化學習的部落服務實習。研究者 統整教學內容後,為往後以音樂劇教學融入部落服務實習的原住民公費生,提出以下 教學和服務的建議:

(一) 部落服務實習在教學前所設計的課程或劇本,都有可能會在教學過程中改 變,適應力、應變力是所需的能力。

(二) 單獨實施部落服務實習要能夠與服務單位其它人員密切合作,比如事先告知 教學者的大致教學流程。

(三) 適時融合該族群的相關文化進行教學,對於教學者本身將會是一種學習,也 同時能節省教學時間,免去教學時間不夠的風險。

(四) 教學內容因地制宜、量身制定,並非每位實習生都與自己的服務實習場域是 同族群,在內容部分可加入該族的相關文化,以其所能理解或親近的內容作為媒介教 授新知識。

(五) 面對未預期的狀況時,不需過於緊張,把自己當作服務地區的一份子,與合 作的單位進行討論,為事情提出解決方案。

(六) 部落服務實習因為場地、時間、學生等不確定因素,通常需要在進實習期間 針對課程進行修改,教學者需要在教學前有心理預備。

(七) 教學者在進行類似創新的教學或指令時,試著自己執行或詢問服務單位的人 員,省去不必要的教學失誤。

(八) 初期的接觸實習單位可能會有所彆扭,但建議部落服務實習八週在同一地點

進行,原住民公費生將更加熟悉環境、學生、服務單位的人們,他們也更願意分享他 們的智慧。

(九) 在服務實習前熟悉該群體的生活傳統和習俗,且運用得宜,將成為有效的教 學工具。

四、 研究期許與後續展望

研究時程受限於研究者原住民公費生的受領年限,故只能在兩年間進行本研究,期 望後人對於音樂劇教學或部落服務實習的研究,能包含臺灣16 族,在教學內容的部分 可以延伸音樂劇以外的表演藝術,或者其它藝術人文領域的教學融入,期盼更多適用於 原住民教育的教學方式能被加以發展,促使原住民的強勢智慧得以運用在弱勢智慧部分。

研究者在文獻探討中閱讀至溪州和三鶯部落等地的拆除風波,令研究者不禁想 到,其實有時原住民連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不得滿足,更何來高層次的追求呢?現 代部落變成什麼樣子了?究竟是散居在水泥大樓裡的族人幸福呢?還是橋下的族人幸 福呢?我們要用物質來掩蓋抑鬱的心,還是願意以血汗尋求平靜的心靈呢?或許研究 者可為著這樣的理想踏出一小步,為工作、教育、生活,提出微小的解套方向,但研 究者深知不夠,也期許後人在藝術教育、原住民教育中,能尋求更明確的出路,得到 政策的實質援助。

而研究者相信,師資培育公費助學金及分發服務辦法在未來依然會繼續進行修 正,期望後人能針對修正內容進行分析跟研究,讓原住民公費生得以受到更好的培 育,讓原住民教育因著這公費生得以成長、茁壯,願原住民各地區、各部落在未來,

能在社會中找到平衡,真正成為自己教育的主人。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潤婷(2006)。從西方音樂劇的歷史與特質看臺灣音樂劇的發展。藝術學報,78,

165-183。

王維君(2016)。遊藝生命的詠嘆調――全人理念於音樂劇場課程之實踐。通識教育 學刊,18,27-55。

江玉娟、趙善如(2007)。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 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

江冠明(1994)。出草宣言事原漢對話的起點:評 1994 原住民文化會議。山海文化, 6,37-4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 年 01 月 23 日)。為落實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具體 規範「原住民地區」之範圍。取自

https://law.ap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076

李之光、潘宣羽(2014)。運用教育戲劇策略在原住民族孩童的傳統婚禮文化學習之 探究。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6,57-82。

李勝雄、 洪梅花(2012)。原住民文化觀光產業發展之探究一以三地村部落為例。屏 東教大體育,15,430-437。

周新富(201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法務部(2020 年 02 月 04 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8

林秀蓉(2017)。異文化的融入書寫:探蔡秀菊《司馬庫斯部落詩抄》中的主題意 識。臺灣詩學學刊,30,7-34。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市 : 心理。

林秋綿(2001)。 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 2,23-40。

林曉君(2016)。慈濟手語音樂劇及人文教育意涵以「水懺」經藏演繹之美學實踐為 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10,34 – 58。

林幗貞、簡史朗(2014)。以邵族歌謠為例探討原住民音樂採集方式及其可能衍生的 問題。輔仁大學藝術學報,3,16-44。

紀家琳(2019)。創作性戲劇——理論、實作與應用。新北市:揚智文化。

紀駿傑(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

(3),5-28。

洪詠善(2019)。臺灣課程改革脈絡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學報,47

(1),49-69。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孫俊彥(2014)。宗教變遷下的原住民音樂——以馬蘭阿美族為例。臺灣音樂研究, 18,37-64。

孫大川(2005)。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 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 - 227。

陳介英(2015)。社區營造與文化資源的創造。庶民文化研究,12,144-174。

陳永龍(2010)。河岸邦查部落再生成與漂留族群生計重建阿美族「都市原住民」自 立家園的社會安全涵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135-175。

陳麗華(1999)。臺北市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

容淑華(2013)。另類的教育:教育劇場實踐。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

容淑華(2014)。以 A/r/tography 藝術方法學省思劇場活動在社區文化發展的作用 。 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6,57-82。

高德義 (2000)。 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張建成(編),多元文化教育:

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3-41)。臺北市:師大書苑。

袁媛、許錦芳(2007)。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影響之個案 研究。教育科學期刊,7(1),36-57。

夏曉鵑(201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臺灣社會研 究季刊,77,5-58。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3 年 11 月 27 日)。教育部說明「103 學年度離島地區及 原住民籍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國(市)立師範及教育大學聯合保送甄

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EE05&sms=D 4AB88F29491B48F&s=6F5B739F813ADDBA

教育部(2016 年 10 月 23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 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 。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張新仁 (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陳俊斌(2009)。「唱片時代」的阿美族歌聲:以黃貴潮「臺灣山地民謠」為例。臺 灣音樂研究,8,1-30。

陳俊斌(2016)。一部音樂舞台劇之後的沉思:關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研究。藝術評 論,35,137-173。

曹蕙姿(2011)。《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大舞

曹蕙姿(2011)。《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大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