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音樂劇教學

本論文的音樂劇教學須應用於原住民學生,故研究者需要從原住民的音樂進行探 討,而後在藝術教育與藝術領域師資培育的脈絡下,探討教師的教學能力,並側重在 學科的教學知識;研究者再進一步彙整以藝術為教學媒介的現有文獻,以凸顯本研究 當中,音樂劇教學並非僅是教音樂劇的相關知能,而是將音樂劇作為教學方法;最後 藉由剖析世界各地運用表演藝術來教導原住民文化的最新案例,作為論述音樂劇教學 融入原住民藝術領域師資職前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 原住民音樂藝術

原住民的音樂,從過去到今日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之一,陳俊斌(2009)認為阿美 族的傳統歌謠及現代歌謠的差異在虛詞跟實詞,阿美族傳統歌謠透過虛詞的吟唱、哼 唱來傳達生活的歡快或苦悶。隨著時代變遷,音樂的曲調、形式、意義都有所改變,

透過林幗貞和簡史朗(2014)的審視,近代的原住民音樂更多建構於西洋音樂和漢人 的音樂思維之上,也對於許多民族音樂的採集提出質疑,包含歌詞意義的解釋以及下 標命名,沒有適當的互動往來,導致原住民音樂只能淪為西洋、漢人音樂的附庸。

陳俊斌(2016)也對於原住民音樂研究提出主張,認為不能只有對於原住民音樂 文本的「解釋」工作,應更多重視「理解」,如此才能促進文化的對話,對於社會研 究和原住民文化、音樂帶來實質的助益。

對於原住民音樂同樣帶來影響的,不只有與時俱進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孫俊 彥(2014)在期刊中談論到宗教變遷下的原住民音樂,發現天主教與基督教對於原住

老教會則從不鼓勵到漸漸開放,雖有不同的進程,但進展到現代,已不特別強調阿美 族文化,而是將這些受到影響的聖詩/歌,同樣作為讚美上帝的歌曲。

原住民音樂不只單向的受外來宗教影響,從西方來的基督信仰也同時受到原住民 音樂影響,駱維道(2016)提到,在 1992 年的詩歌集中,200 首就有五分之一採自阿 美族及其他族群的曲調,最後重新填詞,成為現在的合唱詩歌。原住民的音樂與西方 音樂互相帶來影響(孫俊彥,2014),而在臺灣的音樂及藝術教育中,同樣的也顯示 主流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的互相結合與關聯,為使音樂劇教學運用於部落服務實習有明 確的方向,研究者繼續探討研究中課程設計的定位與師資培育生的教育發展,為的是 期望能整合原住民文化和音樂劇教學。

二、 藝術教育與藝術領域師資培育

在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的課程目標提及:

藝術領域課程旨在培育學生具備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以及面對未來、開展 不同生涯所需終身學習的素養。(教育部,2018)

雖然本研究所進行的教育並非在一般學校的教室現場,但研究者認為,雖然課程的學 生、教室、時間等因素皆有所不同,但對於課程的目標皆可借鏡,包含藝術領域的核 心素養也將是研究者需要依據的參考:

藝術領域「核心素養」強調藝術學習不以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藝術學 習與生活、文化的結合,透過表現、鑑賞與實踐,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教育部,2018)

鄭明憲、李其昌、陳曉嫻(2017)等人認為,建構式的教師培育課程應該是「發展」

未來任教的學科內容、「辨認」教學該學科的策略、「學習」任教學科材料的方法,

以及「認識」學習者的特徵,以上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是師資培育課程應該具備的,

這些課程不應只是理論,而是一個個能夠運用的行動和能力。

而鄭明憲、李其昌、陳曉嫻(2017)特別強調 Moore、Hopkins (1992)所說的

「學科教育專業知識」(Pedagogy of Content Knowledge,簡稱 PCK),它是「專門學 科的內容知識」以及「教育專業學科的知識」兩者的融合,PCK 的重點在於課程給師 培生的學習,要能發展內化教育基礎與教學專業學科知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形塑融

合學科特質與教育理念的教學。洪詠善(2019)主張「課程實踐即教師專業發展」,

其論述亦顯示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也屬於教師培育的一環。

而本研究所探討的「音樂劇教學」即為「學科教育專業知識」PCK ,並非只談論 所教授音樂劇內容,或者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而是將其融匯,欲在音樂劇教學融入部 落服務實習中進行探究,尋求適合實施於師資培育中部落服務實習的音樂劇教學方 式。

三、 藝術作為教學媒介

儘管越來越多的文獻顯示藝術能當成教學的工具,但鮮少提及如何將音樂劇當成 教學的媒介。研究者彙整在藝術領域中,採用藝術來進行教學的文獻,包含「音樂劇 場」(Musical Theatre)、「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簡稱 DIE)、「教育 戲劇」(Drama in Education,簡稱 DIE)、「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

王維君(2016)參酌「波埃提屋斯之全人音樂理念」、「卡爾奧福的完全劇 場」、「卡勒及魏德曼的基礎音樂戲劇」(頁27),發展出結合音樂、語言、舞蹈、

戲劇的「音樂劇場」(Musical Theatre),並實踐於臺灣大專院校的通識課程,以促進 學生的自我表達與人格成長。

教育劇場「1965年起源於英國」(容淑華,2013,頁2),包含四個「中心信念」

(頁29): 其目的不在於呈現一齣戲劇,而是以教育為重;它會和參與者的生活等經 驗相結合,互相激盪;它也會廣泛的運用戲劇角色扮演、對話等方式,達到學習目 標;最後是其因地制宜,為學生量身打造的特性,沒有固定的教材。

張曉華(2004)則指出「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是運用戲劇與劇場的 技巧,在學校課堂內的教學方法;張曉華等人(2014)並根據教育戲劇與六種教育戲 劇「模組」(Approaches),發展國民小學包含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與人 文、綜合活動等跨領域的課程。除教育劇場與教育戲劇之外,「創作性戲劇」

(Creative Drama)亦能當教學媒介。

Davis 與 Behm(1978)定義創作性戲劇是由一位引導者帶領,參與者運用遊戲本 能共同去想像、體驗及反省人類的生活經驗(頁10)。美國劇場與教育聯盟

(American Alliance of Theatre and Education, ATTE)定義:

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興、非正式展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在一個領導 者的指導下,使用手勢和聲音的即興戲劇技巧之戲劇小組創作。(謝智玲、

林明皇,2016)

Woodson(1999)認為在美國,創作性戲劇不同於劇場,並且與兒童發展息息相關;

林玫君(2005)亦透過行動研究,在臺灣教育脈絡中,論述創作性戲劇對兒童發展的 貢獻。Korkut(2017)認為成功的教學有賴於「教學計畫」(Instructional

Planning),並指出即使創作性戲劇厚植於參加者的「創造力」(Creativity)與「自發 力」(Spontaneity),若要成功地在教學上運用創作性戲劇,關鍵就是詳盡完整的

「教學計畫」。紀家琳(2019)認為創作性戲劇的八個核心程序有「課程計畫」、

「暖身活動」、「解說與規範」、「討論」、「演練」、「評論」、「複演」、「結 論」(頁84)。

研究者認為創作性戲劇包含音樂劇的各種組成元素,因為教師在課程中融入聲 音、肢體、戲劇,並以遊戲等有趣的方式進行,在輕鬆的氣氛中,強調學生的學習過 程。以下將進一步探討音樂劇教學與原住民學生之關聯,欲能更加深入了解研究對 象,探究可能的教學及互動。

四、 音樂劇教學與原住民學生之關聯

音樂劇教學能促進文化發展。林曉君(2016)研究慈濟結合展演與弘法,運用手 語音樂劇,推動水懺「入經藏」(頁34)的修行法門,促進懺悔反省與人際互動,並 實踐淨化人心的社會教育使命。容淑華(2014)提及,以藝術家、研究者和教學者,

三種身份為一體的進行劇場活動,能促進文化發展,這恰巧與研究者進行的研究類 似,以身為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藝術家參與、以研究生身份進行研究、以部落服務實習 進行音樂劇教學,希望本研究亦能為研究者和研究場域帶來文化上火花。

在臺灣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當中,「原住民教育」為十九項議題融入的其中一 項,教育部頒布的課程綱要希望學校和教師能將這些相關議題適時融入教學中,針對 原住民教育,其提到的學習目標有下: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涵養族群共榮 與平等信念。(教育部,2018)

全球有哪些用藝術來教導文化的案例?特別是原住民文化呢?Ustundag(1999)運用 創作性戲劇,來教導公民職權與發展人權教育的課程。在土耳其,Yavuzer、Dikici 與 Gündoğdu(2008)指出創作性戲劇被運用在師資培育,讓土耳其的師資培育生可以將 創作性戲劇當成教學媒介,教授不同的的學科。Yavuzer et al.(2008)更進一步指出,

這些準教師對採用戲劇活動來進行教學很有意願,部分原因是土耳其人熟悉傳統兒童 遊戲中的戲劇元素,且土耳其的傳統慶典中富含「即興活動」 (Impromptu

Events )。

譬如,男與女學生對於戲劇活動中的肢體互動,並不會感到陌生,Yavuzer et al.

(2008)分析這是因為在土耳其,在婚禮儀式或是其它文化活動,常會有民俗舞蹈展 演,而土耳其的民俗舞蹈,有許多牽手的動作。Yavuzer et al.(2008)的這篇國際學術 期刊論文,顯示創作性戲劇作為師資培育的教學策略,使準教師體驗與學習如何用創 作性戲劇來教導與傳承土耳其的文化。

身為非原住民教師暨研究者,Hradsky(2017)在澳洲「維多利亞省」(Victorian State)的國民中學,以「親身體驗的戲劇實踐」(Embodied Drama Practices )來教導 兩位原住民詩人――Oodgeroo Noonuccal 與 Travis Eulo――的作品;Hradsky(2017)

反思教學歷程,指出其挑戰的部分在於既要達成課程大綱的教學目標,也要遵守原住 民教育的規範。Hradsky(2017)的教學實踐研究,為想要運用戲劇來教導原住民文學

反思教學歷程,指出其挑戰的部分在於既要達成課程大綱的教學目標,也要遵守原住 民教育的規範。Hradsky(2017)的教學實踐研究,為想要運用戲劇來教導原住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