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研究與討論,本節將針對實務現場方面的應用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壹、實務工作方面

在實務上可能因環境、人為等因素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另外也無法解決 推行上的困難。以下針對行政機關、普通班教師與學前巡迴教師提出相關建議。

一、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推廣全方位學習設計

在學前融合班級裡教師企求著能夠兼顧一般幼兒與特殊幼兒,而本研究不 論是小組教學或是團體教學均能對於特殊幼兒在整體發展上是具有成效的,因 此,建議教育主管單位偕同在此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工作坊或是系列研習的 方式來協助學前普通班教師和巡迴教師深入了解全方位學習設計的理念與實 施方法,才能真正地落實於平時的課程之中,進而發揮融合教育的精神。

二、普通班教師與巡迴教師須達成共識

全方位學習設計不能只靠普通班教師或是巡迴教師單方面的執行,而是兩 者互相協助,相輔相成,但是在這之前,雙方必須達成共識,必須明瞭這樣的 作法是為了班上每一位幼兒作改變,是為了每一位幼兒都能有最好的學習成 效,有這樣的共識和想法,普通班教師和巡迴教師才能進一步地互相討論,以 全方位學習設計的原則進行主題課程內容的調整。

三、以團隊方式進行全方位學習設計

93

全方位學習設計運用在學前融合班是以園所本身的主題課程為出發點,所 以與普通班級的教師和所有學生之間有密切的關聯,而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應用 從活動內容的發想、教學的調整、教學資源的蒐集、教具的製作都比較耗時費 力,建議普通班教師與巡迴教師合作,在設備器材的提供或更新也有賴於行政 部門的支援與協助,以團隊的方式分工協力完成,除了可以減輕彼此在教學準 備上的負擔,也能增進專業的成長。

貳、未來相關研究議題

一、未來可以準實驗研究作為實施介入的方式

在計畫形成之前,研究者原本打算以準實驗研究的方式來探討介入成效,

但是計畫敢不上變化,原先預設在同一個班級的兩位研究對象,其中一位移除 特教身分,研究者只好另尋對象和班級,若是能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方式來進 行,更能明顯地看出全方位學習設計對於教學調整的成效。

二、未來可應用在不同障礙類別的介入成效

根據特教通報網2017年5月31日的統計結果,學前階段特殊幼兒障礙類別 最大宗為發展遲緩,第二為自閉症,第三為智能障礙,其後依序為語言障礙、

聽力障礙、腦性麻痺等,本研究只針對發展遲緩與智能障礙的特殊幼兒進行探 討,難以將研究結果推論至其他障礙類別的特殊幼兒,若是將來能夠針對不同 障礙類別的特殊幼兒進行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應用與探討,則可建立更完整的實 證研究資料。

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2013)。家長支援療育方案對零至三歲幼兒與家庭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2,1-28。

王天苗(2001) 運用教學資源建立融合教育實施模式-以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

特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

1-23。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與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 ,25,1-25。

王瓊婉(2007)。台北縣幼稚園教師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史佳玲(2011)。全園一起來:學習區融合活動之實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身 心障礙研究,4(1),32-45。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6月29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2012年10月5日)。全國教保資訊網。取自

http://www.ece.moe.edu.tw/

任彥懷(2013)。感覺統合教學方案介入學前融合班感覺統合失調幼兒之探討。環 球科技人文學刊,17,61-72。

江俊漢(2007)。融合教育新趨勢之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探討。雲嘉特教,6,8-15。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方案之擬定與執行。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1999)。學前融合班教學手冊。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1)。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95

主編,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頁1-1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 心。

吳樎椒(2014)。差異化教學在幼兒教育的思與行。課程與教學季刊,17(2),

119-14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年 9 月 2 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華國(201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麗蘭(2010)。主題課程與教學調整在學前融合教育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 —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國 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李惠藺、蔡昆瀛(2002)。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

47,39-50。

李佳融(2006)。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唐榮昌(2007)。改革中的省思—談融合教育的困境與突破。雲嘉特教,6,4-7。

邱奕君、丘上純(2008)。個別化教育計畫在學前融合班實施之探討:以一個融合 班為例。教育學刊,31,121-15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5年11月11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 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林彩屏(2012)。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數學遊戲活 動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論文。

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試

96

探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33-64。

林寶山、李水源(2011)。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孫世恆(2004)。目標達成量表在早期療育評估之應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

109-125。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 教學與趨勢,9401,55-68。

特殊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14)。「各縣學生安置情形各縣市學前階段安置概況」。特殊教育統計,

【原始數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www.set.edu.tw/

張美雲(200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2),149 – 162。

陳東甫、劉漢欽(2007)。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領域—以全方位教學設計推動融 合教育的實施。教師之友,48(3),69-74。

陳淑琴(2006)。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

21(2),27-52。

黃世鈺、蘇淑芬、王昭月、黃惠萍、方美月、李秀珠…周安娜(2002)。學前融合 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黃昱綾(2009)。高屏地區國小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之調查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游翠芬(2014)。幼兒園教師如何迎刃而解融合教育困境中的難題。東華特教,52,

1-6。

湯君穎(2006)。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台北市:心理。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特殊 教育論文輯,141-156。

彭翊榛(2015)。新竹縣學前教師融合教育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幼兒教保

97

研究期刊,14,41-64。

彭美綾(2010)。運用活動本位介入法在幼稚園普通班執行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行動 研究-以一位發展遲緩幼兒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楊品珍(2002)。身心發展遲緩孩童其症狀及行為表現。高雄少年期刊,19,114-118。

曾碧玉(2010)。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 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廖又儀(2004)。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八),63-88。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鄭雅莉(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台灣 特殊教育學報,12,25-44。

歐沐慈(2011)。學前特教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敘說探究--以新北市希望幼稚園為 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劉學融(譯)(2015)。學前融合教育:理論、實務與省思。(原作者:Ann M. Gruenberg, Regina Miller)。台北市:心理。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 2-7。

賴瑜薰(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 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明(譯)(2001)。活動本位介入法。(原作者:Diane Bricker, Krisitie Pretti-Ffontczak,& Natalya McComas)。台北市:心理。

盧美貴(2005)。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芳宜(2009)。全方位學習設計對國小三年級普通班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 學學習之成效。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魏麗華(2006)。學前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私立田園托兒所為例。朝陽

98

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雪玉 (2000)。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

蘇雪玉 (2000)。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