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朝實務面以及後續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建議,實務上的建議依 對象又可分為給傷友們的建議和相關基金會的建議;在後續未來研究部分則針對之後研 究提出改善,可增加量化研究或者分析多個線上支持團體,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實務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實務面之建議,以下分別針對燒燙傷患者以及相關基金會二個 層面分別敘述:

(一)對燒燙傷患者之建議

1. 新傷友:在遭遇到意外燒燙傷後,傷友日常生活的自理行為變得要重新學習,然 而復健對於新傷友來卻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本研究發現傷友平台上資源豐富,傷 友們都很善待接納新成員們,基與此研究發現建議新傷友們應該好好利用線上病友 支持團體的資源與管道,透過內部成員的鼓勵與支持以及平台上分享的經驗與傷疤 照顧嘗試,都可以減少新傷友的迷惘與不安。

2. 舊傷友:本研究發現燒燙患者最終目的是回歸到正常生活,基與此研究發現而當 傷友們回歸到正常生活穩定之後,建議有能力的人可以主動當陽光基金會的志工或 者講師,傳承教育與學習的理念,協助新傷友復健,並以實際行動付出一己之力陪 伴他們走過最煎熬的時刻;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傷友們的回饋是很寶貴的資源,基與 此研究發現建議基金會應該要針對每位傷友不同專業領域有不同的規劃,讓傷友們 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並反饋給團體甚至社會大眾。最後,也建議傷友們以自己過 來人的經驗共同合作建立燒燙傷復健的標準作業流程手冊,呼籲國人更加注重燒燙 傷預防知識,減少社會大眾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傷友們,並且學會尊重臉部平權。

(二)對相關基金會之建議

成立團體看似簡單,但維持一個團體內的秩序與發展卻著實不容易,現今線上網路 社群平台越來越多,獲取資源與資訊的管道也層出不窮,管理單位如何永續經營與維持 團體的營運仍是一項重大的考驗,本研究發現團體的成員對於該組織要有一定向心力,

團體的運作與推廣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基與此研究發現建議相關基金會可以重新審視團 體的核心價值,多增加對外曝光度,讓社會大眾對於此團體感到不陌生,接著透過活動 或分享交流的方式凝聚內部成員的向心力,重新規劃團體的資源分配,讓各地區的成員 都享有一樣的權利,最後也建議團體可以與世界接軌,多與國際間相關團體做交流,提 升團體的影響力。

(三)研究方法之建議

ZMET 相較於其他一般的訪談方法,具備了更完整了解受訪者價值觀與深層需求的 特性,其優點是透過圖片來闡述想法可以讓受訪者回答更加詳盡,以圖片作為刺激物,

受訪者可以自由地描述圖片的內容,此外,用圖片表達不受語言控制,對於跨國家與跨 語言的研究有實質上的幫助。但缺點是 ZMET 訪談步驟過於冗長,花費時間太久,容易 造成精神疲勞,且前置作業作業繁雜,受訪者往往聽到要準備圖片以及思考過多的訪談 問題而容易打退堂鼓。因此建議未來研究欲探討的族群是相較於敏感的或者研究議題使 用一般問卷或訪談較不容易探測的,則可以使用 ZMET 來嘗試著挖掘受訪者潛在的深 層想法與思維。

二、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僅針對陽光基金會所成立之線上病友支持團體的高度參與者進行 ZMET 半 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分析,僅對部分使用者做初步的探討與研究,故未來研究可針對以下 提出建議之改善:

(一)結合量化研究

ZMET 研究方法是一項視覺研究法,研究過程需透過圖像來隱喻表達對於線上病友 支持團體的想法,但圖片其實也一部分限制受訪者的感受與想法,無法完整的涵括受訪 者完整的概念,因此建議未來可針對這部份使用問卷的方式來補足遺漏的概念,也可以 較完整的量化分析出線上病友支持團體對於燒燙傷患者的功能性為何。

(二)可針對多個線上支持團體進行分析

如第一章研究範圍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僅設定在臺灣陽光基金會所成立的線上 病友支持團體,無法瞭解不同文化以及國家相關團體的差異比較,因此建議未來可在針 對國內外相關燒燙傷團體做更完整的分析與比較,藉以探討國內外所成立之燒燙傷線上 病友支持團體的功能性與服務對象異同來做交叉分析,不同介面的線上平台提供資源與 服務的方式也略有不同,因此,可以更深入的瞭解燒燙傷線上病友支持團體對於傷友的 重要性以及團體存在的意義。此外,本研究在健康資訊醫療方面的領域,使用 ZMET 來 了解燒燙傷患者的深層需求與心智模式是一個開端,期盼後續能有更多契機運用 ZMET 來研究醫學相關領域。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月報(2018)。全國性人民團體數。檢自:

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1/month/month.html

孔有芸(1993)。燒燙傷病患之出院計劃。榮總護理,10(1),32-38。

方之光(2005)。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於品牌行銷。載於賴甫昌(主編),公共圖書館行銷 經營(頁 87-99)。臺中市:臺中圖書館

王佩珊(2009)。美感再現-燒傷與顏損者在肚皮舞表演歷程的意義與改變(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田祖武、馬宗洸、林慈媛、陳美圻、陸泓廷(2011)。運用 ZMET 探索城市品牌認知與 行銷策略創意-以台南與高雄為例。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3,169-18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著作權法。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17&FLNO=5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檢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L0020020

江羚弘(2009)。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黨形象:隱喻抽取技術(ZMET)之應用(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臺北市。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余幸宜、許秀月、駱俊宏(2007)。從賦權觀點探析移植病友團體之現況發展與困境。高 雄護理雜誌,24(1),82-90。

吳其炘、李明濱(2004)。燒傷之心身醫學觀。北市醫學雜誌,1(3),252-260。doi:

10.6200/tcmj.2004.1.3.02

吳尚庭、陳五洲(2011)。社群媒體網站對體育輔助教學之應用—以 Facebook 粉絲專頁 為例。臺灣體育論壇,2,1-10。doi: 10.6592/tsf.2011.03.01

吳姮憓、羅偉峰(2014)。「按讚、留言或分享」-探究影響臉書訊息反應行為意圖之前 置因素。行銷評論,11(2),107-131。

吳昭瑩、林采蓉(2015)。照顧一位顏面燒傷合併視力損傷個案之加護經驗。長庚護理,

26(4),461-470。

李玉嬋(2008)。支持團體在促進糖尿病健康自我管理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66,51-58。

doi: 10.29837/cg.200802.0021

李宗鴻、彭薏芳(2017)。埤塘溼地永續發展模式:桃園埤塘的案例分析。社區永續觀光 研究,1(2),1-15。doi: 10.6744/scts.201712_1(2).0001

李建坤、張瑞觀(2007)。應用隱喻誘引技術探討大學生的資訊倫理素養之研究。載於南 臺灣資訊科技與應用研討會(頁 330-337)。屏東縣:美和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暨資 訊科技系。

李逸明(2016)。燒傷成年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調適之道。檢自:

http://disable.yam.org.tw/archives/1695

李燕惠(2016)。以 ZMET 來探索屏東竹田地區之觀光旅遊之願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臺東縣。

李麗香(1995)。慢性病患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臺北市。

阮欣怡(2006)。應用 ZMET 技術探索電視購物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之心智模式與其行 銷策略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 市。

周柏均(2011)。以隱喻抽取技術(ZMET)來探討個人(品牌)形象:以臺灣政治領袖 馬英九以及蔡英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運籌研究所,嘉 義市。

周柏均(2016)。全聯福利中心在台南新營地區品牌形象之研究-隱喻抽取技術之應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臺北市。

周煌智(2016)。重大災難後燒傷病人的心理重建。護理雜誌,63(1),36-41。doi:

10.6224/jn.63.1.36

岳修平(2008)。Web 2.0 影音分享平台之學習應用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3), 9-21。

林本堂、闕清模(1994)。燒傷患者合併精神疾病之治療預後:初步研究。中國精神醫學,

8(4),286-296。

林克寰(2007)。用 ZMET 隱喻抽取概念探討聽障族群使用網路公開發表以表達自我之 心智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怡秀、蔡美慧(2015)。「為甚麼會是我?我才 27 歲!」-癌症網路病友團體自介貼 文中「年齡揭露」意義之探討。科技醫療與社會,20,129-179。

林珍妃(1995)。顏面傷殘者的社會心理問題。長庚護理,6(1),51-54。

林釗正(2001)。台灣地區兒童燒燙傷流行病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英(1992)。顏面傷殘者自我概念與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惠芳(2000)。病友團體的發展與挑戰。醫望雜誌,33,35-37。

林智玲(2006)。應用 ZMET 技術強化 B2C 電子商務供應商關係管理之研究-以

【PChome 女性購物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含碩專班),臺北市。

林貴滿、林素戎(2012)。皮膚疾病病人之護理。載於李和惠等(主編),內外科護理學

(下冊)(頁 280-392)。臺北市:華杏。

林萬億(2015)。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三版)。臺北市:五南。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2018)。糖友成長團體計畫。檢自:

http://www.tapd.tw/p2-3a.asp

邱小華(1993)。燒燙傷病患之社會工作。榮總護理,10(1),30-31。

邱元泰(2014)。看見心底的渴求:國小校園學童地震避難系統的深層隱喻分析(未出版

邱元泰(2014)。看見心底的渴求:國小校園學童地震避難系統的深層隱喻分析(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