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資源與服務透過社群網站應運而生,網路資訊 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燒燙傷患者參與 Facebook 線 上病友支持團體的心智模式,透過隱喻抽取技術探討燒燙傷患者關注 Facebook 線上病 友支持團體社團之動機以及深層價值,期望能將研究結果作為相關線上病友支持團體的 團體運作和 Facebook 經營模式之參考。本章節將依各小節分別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相關名詞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15 年六月晚間各大新聞台不間斷的報導八仙水上樂園粉塵爆炸事件,那一夜震 驚了全臺灣,依據聯合報(2016)發布的新聞稿,此事件將近 500 人遭受火焰燒傷,其 中有多達百位全身燒傷面積超過 40%的重度燒傷病人,更造成 15 人嚴重身亡。為因應 收治受傷患者,全臺醫院投入了許多的人力物力,全國各方也提供支援與協助,是國內 第一起最多人數的燒傷意外事件,也是國際間罕為一見的大型意外災害。此事件受傷的 族群大多數是青少年與大學生,不論是在求學、工作或是在追尋夢想上,這個階段正是 人生的黃金時期(許國正、陳雅琦、陳麗芬、呂慧芳,2017;溫慧敏,2016)。其實很多 意外受傷的傷患,都是在疏於注意的情況下慘遭火吻,意外燙傷往往是造成重大燒燙傷 事件最主要的因素。根據以往研究統計,燒燙傷也是全球 1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尤其家庭是發生燒燙傷的主要場所,且危險群在五歲以下和 35 至 44 歲間的成 人,兒童的燒燙傷大多是被熱湯、熱油等食材燙傷,還有洗澡水為主(財團法人中華民 國兒童燙傷基金會,2018)。成人的燒燙傷成因雖多,但仍以工作時的火焰燒傷占大多 數,如 1995 年臺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事件、1997 年高雄鎮興橋氣爆、1998 年高雄瓦斯 氣爆、2014 年高雄三多路八一氣爆,這些意外都是由於業者的疏忽而釀成的重大的社會 事件(陳進茂,2015)。而藝人秦偉和女子團體 S.H.E 的 Selina 也曾因工作意外慘遭火 吻紋身而暫離演藝事業。由此可見,燒燙傷環繞在我們生活周遭當中,也重新喚起國人 對於燒燙傷議題的關注。

燒燙傷患者不僅個人生理醫療層面問題,對於身體、家庭生活等各種心理建設皆須 面對眾多挑戰,傷後的患者、家屬也逐漸瞭解燒燙傷是一項需要長時間復健的歷程。在 接受住院治療的生理煎熬之外,還須面對外觀的改變與疤痕增生所引起的肢體行動不便、

長期穿戴壓力衣與復健治療的不適感,或因睡眠型態改變時常出現失眠、惡夢而影響工 作等等照顧上的問題(孔有芸,1993;莊孟蓉、陳琮琳、郭雪敏、黃美智,2003;劉伊 蟬、陳玫君、林秋菊,2008)。由於傷口癒合過程中疤痕形成會產生收縮力,容易導致攣 縮的關節變形,引起搔癢、刺痛、對熱忍耐力降低等等,患者須持續不斷復健至少一至 二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改善(劉伊蟬等人,2008)。此外,受傷的初期,患者仍處於適應創 傷 時 的 記 憶 和 對 事 件 的 回 想 , 是 患 者 心 理 劇 烈 變 化 的 重 要 時 期 ( Dahl, Wickman, Björnhagen, Friberg, & Wengström, 2016),其中最普遍的問題為情緒困擾,約有 40%的患 者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有焦慮、憂鬱、

疲倦、罪惡感以及自尊心低落和自我認同障礙,有時更會直接影響大腦功能(孔有芸,

1993;林貴滿、林素戎,2012;陳進茂,2015;劉伊蟬等人,2008)。而燒燙傷患者面對 未來出院如何回歸正常生活充滿著不安與擔憂,在社會層面上,無論是人際關係或是工 作能力,往往也受到燒燙傷的影響,而導致社交孤立、難以恢復以往社交生活等困境(吳 其炘、李明濱,2004)。因此燒燙傷患者應適當的運用社會支持與資源,協助患者早日獲 得身心健康、重返社會,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根據內政部 2018 年十二月季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社會團體總計約有 1 萬 7 千個,

其中社會服務與慈善團體有 3,887 個,占整體的 21%(內政部,2018)。社會支持團體可 以提供情緒支持和傳遞分享資訊,讓患者在遭遇病痛打擊過程當中感到徬徨無助時,可 以透過團體內部的鼓勵與撫慰,能讓患者內心舒緩不少,再者是資訊分享方面,在面對 疾病所帶來的未知生活,患者們彼此經驗分享,有的是自身經驗闡述,有的是專業醫護 人員傳遞知識,皆可以協助病友處理並解決問題。而現今國內外關於燒燙傷醫療資源服 務團體有:臺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燙 傷基金會、國際燒傷協會、美國燒傷協會、美國燙傷防治基金會以及鳳凰燒傷倖存者協 會,其中臺灣部分又以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組織規模最廣為人知。陽光基金

會創建於 1981 年,成立至今仍致力顏面損傷與燒燙傷患者的服務,藉由社會關懷的力 量和專業服務,以「個案服務」和「預防宣導」的雙軌並進策略,整合社工、心理、復 健、就業及社教的專業團隊,陪伴協助燒燙傷患者勇敢踏上艱辛漫長的重建路程,並增 進其社會參與(陽光基金會,2008)。部分研究也顯示燒燙傷患者確實有許多身、心、社 會方面的適應問題,極度需要燒燙傷照護團隊伸出援手。

近年來,網路的無遠弗屆改善了人們的溝通方式,研究顯示臺灣網路的使用量與日 俱增,人們已經習慣仰賴網路維生。根據 2017 年的調查報告指出,推估全國 12 歲以上 的上網人數達 1,760 萬人;而全國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達 1,879 萬,整體上網率達 80.0%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7)。以 Web2.0 為概念基礎的網路工具與應用程式陸續 出現,在社群平台方面,如 Blog、Line、YouTube、Flicker、Facebook、Instagram 等等 不斷推陳出新,有整合性的應用服務,也有提供特定的媒體分享或社群服務(岳修平,

2008)。其中 Facebook 目前全世界使用人數已破 21 億人口,而臺灣約有 1,900 萬的活躍 用戶,且各項社群平台也是以 Facebook 的使用率為最高(We are social, 2018)。然而,

現今的網路使用者都會自行上網搜尋感興趣的相關資源,使用者透過社群平台變得更加 容易取得健康資訊來源,而不再是被動地去尋求資訊。大多數人透過 Facebook 等線上 社群網站與朋友和熟人聯繫,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他們希望利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關係 來實現與解決健康需求(Newman, Lauterbach, Munson, Resnick, & Morris, 2011)。依據衛 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調查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提供數位化服務的比例,已高達 86%,

也證實網際網路儼然已成為服務使用者的主要趨勢。社會支持團體可以透過社群平台主 動的將資訊體現給參與者,參與者對於感興趣的議題、新聞、資訊便會主動的回覆、留 言、分享,因此社群網站成為參與者們之間的主要溝通的橋樑。

綜合前述,國人藉由 Facebook 獲得不同管道資訊來源的機會增加,除了著重自身 尋求資訊的權益以外,對於易遭受社會邊緣化的燒燙傷患者來說更需要社會大眾多一點 的關懷協助與支持,因此本研究將陽光基金會於 Facebook 以成立之燒燙傷線上病友支 持團體作為研究標的,並採用隱喻抽取技術(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的 概念,運用圖片作為引導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質性研究。此外,燒燙傷患者相較於一般

慢性疾病病患來說,在受傷過後會因為外表的改變而容易封閉自我,不願意尋求外界的 幫忙與協助,因此透過隱喻抽取技術的方法,可以結合多種感官管道來啟發或發覺人們 無法藉由語言或文字所表達的深層的認知與感受,對於敏感性的議題也較容易透過圖片 來闡述說明,將個人經驗與圖片中之景物做連結,引導受訪者回溯記憶,主動分享其想 法與感覺,描繪出他們潛藏的心靈,並創造出專屬的心智模式來加以解讀之,而其中的 心智模式則以共識地圖的方式作呈現,主要目的是用來代表大多數人關於某項議題想法 參考之架構,能幫助管理者提供符合受訪者需求的服務,達到改善團體內部的運作模式。

最後,試圖分析社群網站參與者對於該線上病友支持團體的需求以及關心的焦點,進而 瞭解線上病友支持團體社群平台的互動模式,從中察覺高度關注於此線上病友支持團體 之參與者真正關心的議題與深層需求,提升社會大眾對燒燙傷患者的認識,減少日常生 活燒燙傷意外的發生,並期望能帶給更多相關性質的線上病友支持團體未來運作或經營 模式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