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

如何協助整體青少年

本研究發現學術類青少年的整體生涯成熟度優於職業類青少年;職業類青

年更高,兩類青少年各自面臨的議題不同,可能與兩類青少年的生活背景、學 習經驗等有關,研究者建議青少年工作者可依據以下建議,以符合青少年當下 脈絡的方式,協助青少年的認同發展。

一、 重視青少年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三構面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及能力三個構面的表現越佳時,

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的程度也會越高,而認同混淆狀態的程度則會越低,顯 示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及能力三構面對於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的達成是相關 的。因此,本研究建議青少年工作者在與青少年互動時,可多重視這三個生涯 發展構面的表現。

由於生涯發展議題為青少年普遍會面臨到的人生考驗,因此本研究認為青 少年工作者可以參考生涯輔導的服務方式,與原本常用的的工作方法融合,在 與青少年工作時,帶入更多與生涯發展有關的討論或探索,協助青少年發展其 生涯方面的認知、態度與能力。參考金樹人(2011)根據輔導人員涉入程度由 寡至多的六種生涯輔導服務方式:訊息提供、電腦輔助的自助式活動、生涯發 展工作坊、生涯課程、團體生涯諮商、個別生涯諮商,青少年工作者可以視自 己與青少年關係建立的程度及社區或機構資源的多寡,提供適合的處遇。例如 學校的輔導老師可以針對全校的學生提供多元非個別化的生涯資訊,像是製作 職業介紹海報、升學就業簡章、安排校外職業參訪等;班級導師與學生朝夕相 處,可能更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與能力,適合與青少年一對一的進行生涯討 論。在社工的部分也可根據不同的服務性質,提供不同程度或模式的協助,例 如在地深耕的社區型社工,可以嘗試於社區據點中提供與生涯資訊相關的簡 章,供在地青少年取閱,增加其生涯方面的認知;對於資源較充足的單位,可 以嘗試舉辦短期的生涯發展工作坊或長期的生涯課程協助青少年更深入探索生 涯議題;另外對於一些長期處遇的個案(例如安置個案),青少年社工通常有 較長的時間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個案與青少年社工間信任程度較高,或許可 以嘗試在團體工作及個別會談時帶入生涯議題的探討。除此之外,由於社工容 易接觸到的青少年多是來自功能較不彰的家庭,或是有些特殊行為而被標籤為 非行的少年,因此社工與之工作時,不能只針對青少年的生涯進行討論,要更 全面宏觀地留意青少年本身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間的親子關係是否融洽?會不

會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負向影響?非行的狀況如何產生?與其生涯發展有何關 聯?學校老師如何看待他們?是否需要針對青少年的生涯議題與學校老師溝通 合作?

二、 從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著手,提升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 除了重視青少年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及能力三構面的表現之外,根據 研究結果指出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構面會顯著影響兩類青少年認同達成狀 態,因此本研究建議青少年工作者可從認知及能力方面著手。在Piaget 的認知 發展階段中,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已具備形式運思的能力,他們可以做抽象的思 考,並對各種可能性作出假設,於是他們漸漸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個分離的個 體,試著以他人的角度客觀地評估自己的人格與能力(劉玉玲,2005),對於 工作世界的認識也能透過抽象的形式運思假想自己在某種職業上的表現及感 受。因此,本研究認為青少年工作者可以善加運用青少年於此時期認知發展上 的特性,多與青少年談論他們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自己的興趣、嗜好 及能力為何?未來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對於感興趣的職業具有那些認識?透過 這樣的抽象討論,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有機會提升生涯發展認知構面的「自我認 知」及「工作認識」之程度,對於產生自我認同狀態的達成可能有所助益。

另一方面,青少年工作者也可以透過一些步驟嘗試增加青少年的生涯計畫 能力,像是協助青少年確定目前自己的能力位置與未來的目標,蒐集欲達成未 來目標所需具備的條件,分析達成此目標可能的路徑方案並加以選擇最適方 案,並根據所選方案制訂時間表(金樹人,2011)。這些培養生涯計畫能力的 步驟化方式,可依據不同角色的青少年工作者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例如學校 輔導老師可能適合在課堂上進行以培養生涯計畫能力為主題的團體活動;班級 導師或許可以在協助學生進行自傳撰寫時提點青少年擬定生涯計畫的步驟;而 服務特殊性質青少年的社工,則能夠將青少年被開案的原因納入考量,協助青 少年在安排生涯計畫的同時,有機會長出自己的力量,不需再依賴社福系統。

三、 協助青少年反思生涯的重要決定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Marcia(1973)對認同早閉狀態者的描述,他們通常想法比較固著,

相對較為不利。而本研究發現生涯發展的態度會明顯影響兩類青少年認同早閉 狀態,從青少年生涯投入的積極程度及生涯決定的獨立程度可以知道他們在職 業、宗教、政治及生活觀等意識型態方面是否傾向直接接受父母、家人等重要 他人的安排。因此研究者建議青少年工作者可以從協助青少年反思其生涯投入 的情形,以及生涯重要決定的形成過程來幫助青少年區分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想 法及行動?受到父母、家人等重要他人影響的想法或行動又是哪些?而這些重 要他人的想法或意見自己是否也認同?認同與否的原因為何?研究者認為透過 這樣的反思過程,可以幫助傾向於認同早閉的青少年學習反思自己做決定的歷 程,更有機會調整選擇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成為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

四、 留意認同狀態上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發現對兩類青少年而言,女性的認同達成程度低於男性,從畢恆達

(2004)對女性性別意識形成過程的研究中發現,台灣女性普遍存有「男強女 弱」、「男主外女主內/賢妻良母」的價值觀,前者使得女性覺得自己的能力 不如男性,對自己沒有信心,容易模仿男性、崇拜男性; 後者則是好太太的馴 化過程,灌輸女性要乖順、不要有主見、不要出風頭等觀念。綜合此兩種在台 灣女性身上作用的價值觀,研究者認為台灣女性在「做自己」的過程中,被許 多框架所限制,較難放膽地探索與嘗試,且女性不如男性的內在信念更是容易 使女性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質疑,不能堅定地相信自己在職業選擇、政治傾向、

宗教信仰與期待的生活樣子等各方面的決定。

雖然從認同達成狀態的表現上來看,男性表現優於女性,但本研究也發現 職業類男性的認同混淆程度高於職業類女性。研究者從女性主義角度來解釋,

雖然整體社會對男性較有利,男性較能從家庭及社會中獲得資源,並且擁有較 多的行動自由(例如半夜出門不用擔心被性騷擾),是相對的既得利益者(畢 恆達,2003),在認同狀態的表現上一般而言較女性優異,但是當社會賦予男 性的角色期待過多,形成無法負擔的壓力時,也可能會抑制男性的認同發展。

像是畢恆達(2003)在對男性性別意識形成過程的研究中便指出,台灣社會普 遍存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容易使得男性為了肩負起養家活口、光耀門楣等來自 父母或家族期待的重責大任,而選擇放棄個人的自由意志,無法按照自己喜歡 的方式過生活。而依據詹傑勝(2014)的調查研究,職業類男性不繼續升學的

機率大於職業類女性及學術類男、女性,也表示職業類男性比起其他三者更可 能迫切面臨獨立需求的危機,如前所述,獨立需求猶如雙面刃,可能有機會促 使青少年更積極的發展自我認同,進而達到較高程度的認同達成狀態,也可能 使青少年在自我認同中迷失。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工作者可以先從帶領青少年及青少女了解性 別的形塑過程,再根據兩者於認同發展上面臨的不同阻礙,發展個別的策略加 以協助,例如協助青少女意識到自己可能被「男強女弱」、「賢妻良母」的性 別價值觀困住後,便開始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此時青少年工作者再搭配一 些自我探索的活動,協助青少女認識自己的優勢與特質,進一步認同及肯定自 我。至於對青少男的協助,可以從引導他們論述父母或家族對他們的期待開 始,幫助青少男覺察被賦予的性別角色期待與本身的志趣方向是否一致,再與 之討論當兩者互有衝突時該如何抉擇。除此之外,家庭成員也是青少年工作者 可以嘗試工作的對象,可以透過個別的或團體的性別平等宣導,鬆動家庭中對 青少年發展不利的性別觀念,甚至進一步引導家長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及選擇。

五、 留意學業成就不佳者的生涯發展情形及認同混淆程度

本研究發現學業成就較差的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會低於學業成就較佳的

本研究發現學業成就較差的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會低於學業成就較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