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 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Status-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c and Technical Adolescents. 指導教授:楊佩榮 博士 Advisor: Dr. Pei-Jung Yang. 研究生:劉思汎 撰 Author: Szu-Fan Liu. 中華民國 一○六年 三月 March, 2017. I.

(2)

(3) 謝誌 四年的研究生涯終於畫下句點,意味著我即將正式告別學生身分,突然有 些感慨與不捨。腦海中冒出自己這四年半工半讀,努力在生活與學業上取平衡 的畫面。這過程有時碰壁、有時艱辛,但好在這條路上一直都有許多人陪伴我 前進,使我不致孤單地面對論文的種種挑戰。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佩榮老師,總是給我最大的空間去摸索,並鼓 勵我嘗試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得這份研究可以從比較經驗性的抽象感覺慢慢聚 焦成可行的論文方向。論文寫作過程中楊老師更是細心協助我修改初版論文, 並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幫助我釐清問題。另外,口試委員程景琳老師及胡中 宜老師在兩次口試中分別給予我重要的建議,謝謝程老師給予統計上嚴謹的建 議,謝謝胡老師在第一次口試中溫暖地引導我調整研究方向,使得後續論文的 修改得以更臻完整,也謝謝 9 所參與本研究的新北市高中職提供寶貴的資料。 謝謝政大社工所 102 級的同學們,喜歡與你們一起在課堂學習,在課後閒 話家常。還記得碩二那年,我們自發性組成一個論文支持性團體,一邊分享論 文方向,一邊關心彼此的生活近況,給予情緒支持。謝謝這個論文支持性團體 中的惠姍、立庭、芳伶、俊達、翰霆、祈安,這份論文的研究方向是在與你們 分享及腦力激盪的過程中誕生的。 論文支持性團體後來莫名其妙演化成香雞排團體,團體中有些重複的成 員,也有不一樣的成員,像是涵尹、慧姿,還有偶爾來插花的靖斌。謝謝你們 在碩三時提供一個無厘頭的放鬆環境,讓我在論文的壓力中得以喘息。 文杉學苑的室友們是我這四年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每天下課回到宿舍與你 們共享梁母準備的美味菜餚,在 get together 時間裡玩玩遊戲、分享心情,都 讓我的身心感到放鬆自在!特別感謝 Yoyet 幫我檢查英文摘要的語法,周瑄、 Isa、芳榕、思語、玢雅陪我準備口試!Judy 在我感冒時為我煮水梨湯! 最後要感謝我身邊最親近的人,謝謝妹妹與我分享自己的生涯探索經驗, 成為這篇論文的靈感來源;謝謝爸爸媽媽一路辛苦地栽培我,提供我經濟的支 持,讓我能完成這份論文;謝謝永智陪我面對論文瓶頸的低潮,即使沒有相關 背景,仍用心聆聽我的分享,努力了解我在論文寫作上的進展與困境,並且總 是用最正向的態度帶我看見自己的蛻變。. i.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生涯發展對學術類及職業類高三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的影 響,並根據文獻延伸探討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社團涉 入程度及打工經驗與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的關係。以新北市高三學生為研究 對象,採隨機抽樣與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回收 801 份有效問卷(學術 類:401 份;職業類:400 份)。接著透過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再由多元迴歸分析解釋生涯發展之認知、 態度與能力三構面對兩類青少年四種認同狀態的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 下: 一、兩類青少年的發展軌跡不同: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較佳;職 業類高三生的各認同狀態程度較高。 二、生涯發展的認知與能力構面皆明顯有助於兩類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趨向 達成狀態。 三、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不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 狀態;但認知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 四、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是唯一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認同早閉狀態的生涯 發展構面;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會影響其 認同早閉狀態。 五、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生涯發展 的能力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六、「性別」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及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 淆狀態;「學業成就」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混淆狀態;「社團涉 入程度」及「打工經驗」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七、青少年的整體生涯成熟度受「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 業成就」及「社團涉入程度」的影響;不受「性別」及「打工經驗」 的影響。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青少年工作者可多重視青少年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的 表現,於服務中融入生涯議題的探討,並從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構 面著手,提升其認同達成狀態。 二、協助傾向於認同早閉的青少年反思生涯的重要決定是如何形成的,使 其有機會成為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 三、留意認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以及不佳的學業成就對認同混淆狀態的 影響,並為其創造有利參與社團及安全打工的環境。 四、加強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認知程度;培養職業類高三生生涯計畫 的能力。 關鍵字:青少年、生涯發展、自我認同狀態 i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areer development on the identity status of adolescents in the academic and technical categories. For the variable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gnitive, attitude and ability facets. An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its effects in relation to gender, family social status, academic type, academic achievement, extra-curricular organizations involvement,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overall career maturity of adolesc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from the third grad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801 valid questionnaires (academic: 401; technical: 400) were col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and self-loading questionnaire.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alys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wo categories of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re different: academic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re better, while technical adolescents have higher scores on each identity status. 2. The cognitive and ability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are obviously helpful to get higher scores on identity achievement status for both two categories of adolescents. 3. The three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do not affect the academic adolescents’ moratorium status, but the cognitive facet of career development can affect the technical adolescents’ moratorium status. 4. The attitude facet of career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factor affecting academic adolescents’ foreclosure status, while all three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can affect the technical adolescents’ foreclosure status. 5. The cognitive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can affect the academic adolescents’ diffusion status, and the ability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can affect the technical adolescents’ diffusion status. 6. "Gender" can affect the achievement status for both two categories of adolescents and technical adolescents’ diffusion status ; "academic achievement" can affect the diffusion status for both two categories of adolescents; "club involvement" and "work experience" can affect the technical adolescents’ diffusion status. 7. For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overall career maturity is influenced by "family social status", "academic typ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 extra-curricular iii.

(6) organizations involvement", but not affected by " gender" and "working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irst, workers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facets, such as cognitive, attitude and ability. Also workers can include career issues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enhancing their achievement status from cognitive and ability face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Second, to help adolescents who tend to foreclosure status reflect on important career decisions, so that the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themselves. Third, pay attention to gender differenc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on the diffusion status, and to create favorabl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Fourth,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adolescents’ career cognitive level, and to cultivate the technical adolescents’ career ability level. Keywords: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self-identity status. i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2 第三節、研究方向與目的........................................................................................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自我認同的內涵與狀態............................................................................ 6 第二節、生涯發展與生涯成熟.............................................................................. 12 第三節、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 26 第三章、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假設...................................................................................... 31 第二節、樣本與抽樣方法...................................................................................... 33 第三節、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施測程序.................................................................................................. 43 第五節、資料分析方法.......................................................................................... 43 第六節、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研究結果 ..................................................................................................... 47 第一節、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差異比較.......................................................... 47 第二節、青少年之現況描述分析.......................................................................... 49 第三節、青少年生涯發展情形與自我認同狀態之相關分析.............................. 57 第四節、青少年生涯發展情形與自我認同狀態之迴歸分析.............................. 6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67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 67 第二節、研究建議.................................................................................................. 77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83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大學生生涯成熟量表之信效度表現 ......................................................... 92 附錄二:自我認同狀態-意識型態次量表的信效度表現 ........................................ 94 附錄三:大學生生涯成熟量表同意使用函 ............................................................. 96 附錄四:自我認同狀態-意識型態次量表同意使用函 ............................................ 97 附錄五:家庭社經地位計算表 ................................................................................. 98 附錄六:施測問卷 ..................................................................................................... 99. v.

(8) 圖表目錄 表 2-2-1 SUPER 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 ..................................................................... 15 圖 3-1-1 研究架構一 .................................................................................................. 32 圖 3-1-2 研究架構二 .................................................................................................. 33 表 3-2-1 樣本描述性統計資料 .................................................................................. 36 表 4-2-1 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與生涯發展三構面描述性資料及差異表現 ....... 50 表 4-2-2 青少年生涯發展認知構面描述性資料及差異表現 ................................... 51 表 4-2-3 青少年生涯發展態度構面描述性資料及差異表現 ................................... 51 表 4-2-4 青少年生涯發展能力構面描述性資料及差異表現 ................................... 52 表 4-2-5 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之描述性資料及差異表現 ....................................... 53 表 4-2-6 青少年認同達成狀態各問項之描述性資料 ............................................... 53 表 4-2-7 青少年認同尋求狀態各問項之描述性資料 ............................................... 54 表 4-2-8 青少年認同早閉狀態各問項之描述性資料 ............................................... 55 表 4-2-9 青少年認同混淆狀態各問項之描述性資料 ............................................... 56 表 4-3-1 學術類高三生各變項之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 ........................................... 59 表 4-3-2 職業類高三生各變項之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 ........................................... 61 表 4-4-1 認同達成模型:學術類高三生及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構面解釋認 同達成狀態.......................................................................................................... 63 表 4-4-2 認同尋求模型:學術類高三生及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構面解釋認 同尋求狀態.......................................................................................................... 64 表 4-4-3 認同早閉模型:學術類高三生及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構面解釋認 同早閉狀態.......................................................................................................... 64 表 4-4-4 認同混淆模型:學術類高三生及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變項解釋認 同混淆狀態.......................................................................................................... 66.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 研究者有一位從小對美術十分感興趣,並展現獨特天賦的妹妹。妹妹從幼 稚園開始學習美術,在國小三年級知道設計師這個職業後開始一路的探索、聚 焦,最後在高中階段聚焦生涯方向到「成為知名服裝設計師,並自創品牌」的 想法上。妹妹也根據其生涯方向,在高中學業準備上,以國內幾所開設服裝/ 織品設計科系的大學作為升學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學業的壓力固然存在,但 妹妹因為有個堅定的生涯方向,而願意花心思在學業準備上,最終進入心目中 理想的校系,並能以愉悅及期待的心情接受大學階段的學業挑戰。妹妹在追求 理想科系的動力以及進入大學後面對學習挑戰的心態,與研究者過往經驗極為 不同。回顧研究者高中時期的經驗,對於未來充滿未知,不明白升學的目的為 何?對於國內大專院校的科系類別皆不了解,不明白各科系與未來職業的關 係,也不明白高中學業的學習與未來科系的選擇及往後的職業生涯有何相關, 因此處於一個低學習動機的狀態中,也對自己缺乏自信,找不到自己立足於這 個世界的位置,最終在懵懵懂懂地情況下進入大學階段。而在進入大學社工系 初期仍不清楚自己與所就讀科系之間的關係,不確定未來的方向,無法對社會 工作做出具體承諾。 與妹妹的差異經驗,令研究者開始好奇自己與妹妹的成長經驗中,有哪些 重要因素不同,導致我們在升學的發展上有明顯不同的感受。為此,研究者在 碩士班質性課程的期末作業中,透過三次的深度訪談,發現一些妹妹與自己的 特別差異,主要環繞在我們在高中時期對未來的想像程度不同。妹妹比起研究 者,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在思考未來的職業方向、發掘自己的興趣與優勢,以 及探索未來可能的職業類型。而且從妹妹的敘述過程中,發現妹妹是把重心擺 放在生涯的探索,在此過程中慢慢確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並且從一些具體的. 1.

(10) 生涯行動中(例如參加繪畫比賽)找到成就感,展現個人自信。從妹妹與研究 者在高中階段的經驗,研究者好奇是否青少年對生涯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之差異 可能影響了青少年有不同的自我認同感受。. 第二節、研究動機 自我認同對青少年的影響真實地出現於研究者與妹妹過去的成長經驗中, 20 世紀的心理學家 Erikson 就特別重視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的發展,原因在於 此階段屬於整個人生發展的樞紐,此階段自我認同的發展將幫助青少年統整過 去兒童期所習得的經驗、角色與技巧,並使得兒童期所經驗到的多元與變動的 自我概念逐漸趨於一致(廣梅芳譯,2012),能夠整合他所認識的自己、別人認 識的自己,以及自己與別人期望中的自己,進而於個人內在感受到一種和諧一 致且日益增加的連續性感受(陳郁雯,2004)。Marcia 認為自我認同是一種個人 內在的自我建構,將一個人的內在驅力、能力、信念與經驗加以整合,此內在 結構發展得越好,個人越能洞悉自己與他人的差別,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及優缺 點,而能在社會中生存得更好;反之,此內在結構發展不佳者,越不容易察覺 自己與他人的異同,無法辨識自己的獨特性及優缺點,需要依靠外在評價來肯 定自我(引自陳郁雯,2004)。另外從青少年與社會的關係來看,也能發現青少 年從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過程中,面對社會上的多方聲音,他們一方面要求獨立 感,一方面又不希望脫離所屬文化,仍欲在其文化中獲得歸屬感,這樣的矛盾 拉扯使得青少年亟欲確立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並希望尋找到個人願意矢志效忠 的對象或價值觀(何英奇,1988)。Erikson 認為當青少年在自我認同與認同混 淆的危機中克服困難,成功達成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後,將醞釀出一種「忠誠」 (fidelity)的自我力量,此力量不僅使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更具信心,同時也 更能承諾對他人或某種價值觀的衷心,在思想上也較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思想歸 屬(廣梅芳譯,2012)。漸漸地,達成自我認同任務並發展出忠誠力量之青少年 的價值觀也會更加鮮明,這有助於青少年了解自己在多元、複雜的環境中該如. 2.

(11) 何安身立命。Erikson(1963)指出自我認同感受的最佳展現就是表現在個人對 生涯的承諾上。所以我們可以說當青少年越趨近達成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他 們對自己的認識會越趨於一致,越能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長處,能夠正確覺察自 己與外界的關係,具備對某價值忠誠的自我力量,清楚自己未來生涯的方向; 相反地,當自我認同發展趨於混淆,青少年會傾向於依賴他人眼中評價的自 己,缺乏對自我的一致性感受,尚未發展出能忠誠於某價值的自我力量,對未 來生涯的方向也搖擺不明(廣梅芳譯,2012;羅玉容,2004)。 後來的學者 Marcia 延伸 Erikson 對自我認同形成的概念,認為自我認同形 成的過程需要透過探索以及付諸承諾的選擇來達成,於是在「危機/探索」 crisis/exploration)與「承諾」(commitment)兩個指標下,將自我認同狀態區 分為四種:1.認同達成狀態(identity achievement):經過探索後做出承諾;2.認 同尋求狀態(moratorium):正經歷探索但未做出足夠的承諾;3.認同早閉/他 主定向狀態(foreclosure):缺乏探索卻已做出承諾;4.認同混淆狀態(identity diffusion):缺乏探索也未做出承諾(陳坤虎,2005)。 回顧研究者與妹妹高中時期的生涯發展經驗與自我認同狀態,妹妹參與各 種美術比賽、設計系相關營隊等的探索經驗,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做出了承諾, 同時展現出堅定自信的態度,彷彿處於 Marica 所謂的認同達成狀態;研究者則 像是處於認同早閉狀態與認同混淆狀態,因為研究者在高中之前的生涯方向都 是以滿足家人期待為原則(例如:考取第一志願高中),但是到了高中階段,家 人對我未來的校系不再提出期待,在這樣的轉變下,原本都以滿足家人期待為 原則的自我認同模式突然找不到新的自我認同方法,於是在混亂的情況下,選 擇了不去看、不去想,每天以打球、玩樂來逃避自我認同出現危機的焦慮和不 安。 研究者與妹妹的差異經驗正好呼應了 Blustein、Devenis 和 Kidney (1989) 的研究,確實反映出生涯探索經驗與自我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不過 Blustein 等人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研究發現為生涯探索行動與認同達成狀態之 3.

(12) 得分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與認同早閉狀態呈現未達顯著的正相關,與認同尋求 狀態及認同混淆狀態呈現未達顯著的負相關。除了 Blustein 等人以外,Cohen、 Chartrand 和 Jowdy(1995)也發現生涯發展越成熟的大學生,在自我認同的得 分表現上較佳;國內學者黃淑芬(1982)表示不同認同狀態的大學生在職業成 熟量表上的表現有優劣差異。另外,楊智馨、林世華(1998)則發現大學生越 投入生涯探索行動、生涯決定程度越高時,在意識型態以及人際互動層面的活 動上,其自我認同狀態越傾向認同達成狀態,越不會是認同尋求狀態或認同混 淆狀態。 除此之外,生涯發展的內涵包含不同的層面,像是對自我與工作世界的認 識,並能在考量兩者後取得平衡,做出適當生涯決定的個人調適皆屬於生涯發 展的認知層面;個人願意探索生涯、主動蒐集生涯相關的資訊,將個人心思投 注於相關事物上則屬於生涯發展的態度層面;而對生涯進行目標的選擇與計畫 則屬於生涯發展的能力層面(金樹人,2011;翁若雲,2011),這些層面的發展 情形都會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成熟程度。也有部分學者指出上述生涯發展的各 層面與自我認同具有相關性(程利娜,2010;楊智馨,1997;Blustein et al., 1989; Cohen et al., 1995; Flum & Blustein, 2000; Vondracek, Schulenberg, Skorikov, Gillespie, & Wahlheim, 1995)。 綜上所述,不論是由研究者本人與妹妹的成長經驗,或是從實證研究,都 可發現對於青少年而言,生涯發展的情形與其自我認同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三節、研究方向與目的 雖然過去已有學者針對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情形與其自我認同狀態進行研究, 但相關研究進行的年代距今也已超過十多年,在教育體制與思維日新月異的現 代,恐怕已無法反映現在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情形與自我認同狀態,以及兩者間 的關係。此外,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認為此類研究 可以再往前推至高三時期,因為對高三生而言,未來校系的選擇已相當程度攸. 4.

(13) 關其未來的生涯走向,青少年若能在進入高等教育前便清楚自己未來要走的職 業方向,那麼進入高等教育後的學習應該會更有目標、更有動力,站在青少年 的角度上應該會對於學習感到更有意義,而對國家或家庭而言,這樣的教育資 源投資應該是更有效益的。 因此,本研究將以高級中等教育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教育部 (2016)對高級中等學校的分類主要分為以通識學科為主的普通型高級中等學 校(簡稱普通高中)、以強化學生專門技術及職業能力為主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 校,及提供基本學科與專業課程並延緩教育分流的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簡稱 綜合高中),另外還有採取特定學科領域為核心課程的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如 文藻外語學校)。本研究參考教育部對高級中等學校的分類,將研究對象區分為 以通識學科為主的學術類高三生(包含普通高中學生與綜合高中選擇學術領域 的學生),以及以特定學科或技職類科為主的職業類高三生。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從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與能力構面,探討學術 類及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與四種自我認同狀態間具有何種相關性。並 進一步了解兩類青少年在生涯發展認知、態度與能力的程度對四種認同狀態是 否具有影響?又是哪方面的生涯認知、生涯態度及生涯能力會影響哪種認同狀 態?而影響的程度及影響的方向又為何?希望藉此找出能從生涯發展層面促進 青少年順利發展自我認同的建議。 除此之外,本研究也會探究影響生涯發展的人口表徵或經驗因素,希望能 協助與青少年工作的教師、社工人員從不同的面向去關心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情 形,有效地了解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整體生涯成熟度上的表現。因此研究者在 文獻的支持下,將進一步探討高三生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術 類或職業類)、學業成就、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與整體生涯成熟程度的關係。. 5.

(14)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自我認同的概念、重要性與自我認同的四種 狀態;第二節從生涯發展的概念出發,延伸探討生涯成熟的定義及相關研究; 第三節則是從實證研究中綜合探討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的關係。. 第一節、自我認同的內涵與狀態 壹、. 自我認同的概念與意義. 認同(identity)是一個重視內容及過程的概念,它不但強調個人將哪些經 驗視為重要的,也重視個人是如何處理經驗(Marcia, Water, Matteson, Archer, & Orlofsky, 1993)。Erikson(1980)認為自我認同是一種相當於自信累積的感 覺,使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維持自己內在的同一性(sameness)與連續性 (continuity),也就是說自我認同使個體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仍能感受到 自身是一連續的實體,且具有在不同的時空下對自己本質上始終是同一個人的 感受(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 對 Erikson 而言,認同感的重要性相當於一個人的生存感(孫民之, 2000),若是一個人生存於社會叢林中,卻缺乏對自我的認同,那將猶如無法 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威脅其生存與發展。而青少年最主要的發展任務便 是自我認同(Erikson,1980),因為青少年由兒童期過渡至成人期的過程中面 臨生理與社會角色上的重要變化,青少年一方面要面對生理發展的變化,另一 方面對未來成人角色也還無法產生確定感,因此青少年需要透過認同形成的過 程,將自己認知到的自己與他人認識的自己做比較,思考如何將自己早期習得 的經驗、角色、技巧等與理想的自己做結合,從中尋找自我的同一性與連續性 (孫民之,2000)。當個人越趨近達成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對自己的認識會 越趨於一致,越能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長處,能夠正確覺察自己與外界的關係, 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相反地,當個人的自我認同發展趨於混淆時,會傾向於 6.

(15) 依賴他人眼中評價的自己,缺乏對自我的一致性感受,對未來的方向也搖擺不 明(羅玉容,2004),可見自我認同的發展對人生的影響至關重要。. 貳、. 自我認同的形成. Erikson 指出自我認同的形成首先來自個人對早年經驗認同的肯定或拒絕, 其次是社會化過程中個人被社會肯定,以及個人肯定社會的經驗(廣梅芳譯, 2012)。所謂的早年經驗是指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中青少年以前的階段,包 含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與學齡期四個階段(廣梅芳譯,2012)。這四個階 段各自有不同的主要發展任務(孫民之,2000;Erikson, 1963),例如嬰兒期 透過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的互動發展主要的任務─「對他人與對自己 的基本信任(basic trust)」;幼兒期在肌肉逐漸發達的變化中感受與發展「保 持與排除」的自主性(autonomy);學前期時,兒童由於語言與運動能力的增 長,使得他們更有能力主動探索世界,因而著重於發展主動性(initiative);到 了學齡期,主動性的遊戲與探索已經不再能滿足已具備成人初步模型的兒童 了,他們開始渴望有現實的產出,像是製作作品、模仿成人職業等行為,這是 勤奮感(industry)的表現。Erikson 認為上述四個階段的發展結果都會以不同的 方式影響第五階段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identity)的發展。一般而言,前四階 段的發展越佳,越有利於青少年階段自我認同的發展(孫民之,2000);反 之,若是前面階段的發展情形阻礙青少年階段的自我認同形成時,個人也可能 會退回先前的發展階段去處理未達理想的發展任務(廣梅芳譯,2012)。 在自我認同形成過程中,青少年會嘗試各種社會角色與活動、積極探索自 己的價值觀與未來方向,但這每一種新的探索與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新的自我認 同危機(陳坤虎,2005)。不過 Erikson 對危機的看法是樂觀的,危機意味著發 展與轉變,有健康有活力的人格能經得住一切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並在每一次 危機解除之後感受到更強的自我認同感(孫民之,2000)。. 7.

(16) 參、 一、. 自我認同狀態之研究 自我認同狀態的評估指標. 延續 Erikson 於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指出的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之觀點, James E. Marcia 於 1964 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進行了一項「自我認 同狀態」的研究。該研究以 86 位處於年齡介於 18~22 歲的大學男性為研究受 試者,研究方法以半結構訪談及語句填空兩種方式進行,透過由「危機/探 索」與「承諾」兩項評估指標去了解受試者在職業選擇(occupation choice)、 宗教信仰(religion)及政治性意識型態(poltical ideology)上的自我認同狀態 (Marcia, 1966; Marcia et al., 1993)。 在「危機/探索」這個指標上,Marcia 等人(1993)提出幾個判斷標準包 含: 1.. 知識的豐富度(knowledgeability):青少年應該能對個人需求及能力做 出相當精確的評估,並且對於可得的社會機會有實際的圖像。. 2.. 具體的探索行為(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gathering information):青少 年是否有針對各種選擇可能進行資訊的蒐集,像是與某些職業的代表 人對話、與不同宗教的支持者談論自己的觀點等。. 3.. 對其他潛在認同元素的探索(considering alternative potential identity elements):青少年時期比起兒童期更有能力暫時放下過去對職業與意 識型態的立基,根據個人的興趣與能力進行不同路徑的探索。. 4.. 渴望找到方向(desire to make an early decision):對處於青少年晚期的 人而言,「方向」是探索的重要面向,探索的目的是決定最適合自己的 職業、意識型態與人際交往的選擇。. 至於「承諾」,Marcia 等人(1993)表示「承諾」就像是 Erikson 認為青少 年在經過混亂的認同階段後,所發展出來的自我「忠誠」。這個承諾、忠誠的自. 8.

(17) 我力量是個人在探索所有可能性後所作出的最終選擇,它會在個人面對困惑的 選擇時,提供一個可依據的方向。而經過探索後做出承諾的選擇並非不被允許 改變,只是它不會輕易被個人放棄。據此,Marcia 等人(1993)也提出幾個關 於「承諾」這個指標的判斷標準: 1.. 知識的豐富度(knowledgeability):一個對自己未來方向有承諾的青少 年擁有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的知識,他能夠清楚表達自己未來的方 向、說明自己的信念。一個人必須要探索過,並能清楚地表達他想從 事某件事的意圖,以及說明他想如何從事這件事情,我們才能相信他 對這件他想做的事情有相當程度的承諾。. 2.. 執行/實現認同方向的具體行動(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implementing the chosen identity element):一個人要決定讓自己投入什麼領域,需要 相關的經驗;一個人能做多少,受限於他腦子裡有多少經驗跟想法。 因此除非一個人做出符合其承諾方向的行為,否則我們很難確定他的 認同狀態。. 3.. 情緒基調(emotional tone):不同的認同狀態者的情緒基調也會不同, 主要有五種情緒基調,例如在經過足夠探索並對自己未來方向給予承 諾的青少年展現出的情緒基調是堅定自信;仍在探索中,尚未對未來 方向做出承諾的青少年較容易呈現掙扎的、緊張的、焦慮的態度。雖 然不一定總是如此,但基本上個人對未來方向之「承諾」的存在似乎 會產生一種沉著的自信;而對未來方向「承諾」的缺乏則可能導致自 我懷疑,也可能會使人變得極端多話或沉默。. 4.. 區辨自己與偶像的差別(identification with significant others):當一個 人的認同功課做得越紮實,他越不會只想跟偶像一模一樣,他會更有 能力去辨識偶像的優點與缺點;反之,若是一個青少年在認同功課上 花的心思越少,他就越可能會想去複製他所渴望的特質,或是在達不. 9.

(18) 到偶像水準的情況下感到絕望。簡言之,青少年晚期的認同發展已經 從完全理想化過渡到能夠考量現實與自我興趣了。 5.. 計畫個人的未來(projecting one’s personal future):青少年早期的認同 發展目標在於「有能力建構可選擇的未來」;而青少年晚期在經歷探索 與堅定的承諾後,應該要能創造一個具可行性的五年計畫(five-yearplan)。一個人要能對某個特殊的方向做出堅定的承諾,需要具體行為 與承諾方向一致,而經驗的累積應能提供一些想法讓個人知道哪些事 情可能或不可能發生。. 6.. 努力抵抗搖擺與變動(resistance to being swayed):發展自我認同的過 程首先要先承認改變的可能性,接著將可能的改變與個人能力及社會 機會做連結,最後是給予承諾,並且在非極端緊迫的情況下,拒絕輕 易改變。. 二、. 自我認同的四種狀態 Marcia 根據「危機/探索」指標的存在與不存在,以及「承諾」指標. 的存在程度,將大學生分類成以下四種不同類型的認同狀態(廖小雯、程 景琳,2011;羅玉容,2005; Marcia, 1966, 1973): 1.. 認同達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這類型的受試者曾經經歷過危機 或探索時期,而現在能對自己選擇的職業和意識型態給予承諾,通常 這類型的人給人一種堅定自信的感覺。Marcia 在訪談時發現,這類型 的受試者會強烈質疑兒童期或青少年早期的計畫與價值觀,而他們現 在所做的承諾可能與過去相當不同。. 2.. 認同尋求型(moratorim):這類型的受試者有察覺到自己缺乏方向 感,他們屬於正在危機/探索階段的一群人,他們尚無法給予完整的 承諾。認同尋求型與認同混淆型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其實是很辛苦地想 要做出承諾,也因此在情緒基調上,他們比較會有掙扎、緊張、焦慮 10.

(19) 的情緒。 3.. 認同早閉型/他主定向型1(foreclosure):這類型的受試者雖未經歷過 危機或探索時期,但卻已能對人生方向給予高度承諾。通常他們的人 生方向與價值觀來自兒童時期父母所給予的,他們對自己的認同是被 給予的,並非自己建構的,而他們展現的情緒基調常是僵化的自以為 是。. 4.. 認同混淆型(identity diffusion):這類型的受試者可能經歷過危機或探 索時期,也可能沒有經歷過,但他們最重要的特色是缺乏對人生方向 的承諾,他們鮮少關心自己未來的發展和生活安排,Marcia 覺得他們 像是一群愛玩男女(playboy & playgirl)。. 三、. 自我認同的兩個層面 起初 Marcia 是針對個人在職業選擇(occupation choice)、宗教信仰. (religion)及政治性意識型態(poltical ideology)上的自我認同狀態進行 分類,但 Grotevant、 Thorbecke 與 Meyer 指出自我認同還包含人際互動的 層面(引自 Adams, 1998)。Grotevant 與 Adams 參考過去文獻,進一步將自 我認同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意識型態層面的自我認同,包含職 業,以及與宗教、政治及生活方式有關的價值、目標和標準;第二個層面 則是人際互動層面的自我認同,包含友誼、約會、性別角色及休閒娛樂等 (Adams, 1998)。 本篇論文偏向於 Marcia 對自我認同的原始定義,聚焦於 意識型態的自我認同,由於欲探討的生涯發展部分並未探討人際互動方面 1. Marcia 的四種認同狀態在國內有各種不同的翻譯,例如在羅玉容(2005)的研究中,將. identity achievement 譯為自主定向型、moratorium 譯為尋求方向型、foreclosure 譯為他主定向 型、identity diffusion 譯為迷失方向型。而在陳坤虎(2005)的研究中,則將 moratorim 譯為延 期未定型。研究者為了強調「認同」的重要性,因此選擇以廖小雯、程景琳(2011)的翻譯版 本為主,但研究者認為在認同早閉(foreclousure)此類別上羅玉容翻譯的「他主定向型」更能 簡潔點出此類型的概念,因此選擇並用兩種翻譯版本。. 11.

(20) 的發展,因此暫不探究人際互動層面的自我認同。. 第二節、生涯發展與生涯成熟 早期的生涯發展研究多以職業選擇(vocational choice)或職業決定 (vocational decision)來探討,認為個人獨特的特質應配上合適的職業,屬於 一種短暫的、有時間限制的行動。但是到了 1950 年代,漸漸將職業選擇視為一 種長期的、發展性的過程(Crites, 1965)。這個轉變使得職業選擇的內涵開始轉 向一種發展性的觀點。Dysinger 率先引用職業成熟(vocational maturity)一詞 來強調職業成熟的連續性(高紹成,1996)。Super 更進一步指出職業成熟應該 比職業選擇更全面且完整,它不僅只是在選擇一個職業,同時也須強調一個人 在做出決策時的態度、對工作條件的整體理解,甚至包含規劃的能力、發展職 業的能力(Crites, 1965)。後來 Crites 建議以「生涯」(career)一詞取代原先的 「職業」(vocational),以避免與其他和職業相關的專業用語混淆(Hansen, 1974)。並在 Crites 發表生涯成熟量表後,正式以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一 詞取代早期的職業成熟,且為眾人所接受。是故,本節將統一以生涯發展、生 涯成熟之詞彙來介紹相關概念。. 壹、. 生涯發展的意義. Crites 建議在探討生涯成熟概念時,以生涯(career)一詞取代職業 (vocational),主要的原因在於生涯這個詞包含的面向較職業更廣。不過 career 這個字也是經歷了長久的變化,其字源來自羅馬字 via carraria 及拉丁字 carrus,皆為古代戰車之意,做動詞用時有駕馭賽馬的意思,隱含著全速馳騁的 精神,到了 16 世紀,career 代表一系列不間斷的行動過程,發展至 19 世紀,人 們將 career 視為專業工作生活的一個過程,而此過程中提供人們機會成長與進 步(Gunz & Peiperl, 2007)。 12.

(21) 今日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生涯定義來自 Super 於 1976 年提出的論點:「生涯 是生活裡各種事態的演進歷程,統合了人一生中依序發展的職業和生活的角 色,由個人對工作的獻身而流露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式;生涯也是人生自青春 期以迄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之綜合,除了職業之外,尚包含任何 與工作有關的角色,如學生、受雇者、公民等角色(引自金樹人,2011)。」 也就是說,生涯是個人一生發展的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個人所經歷的工作經 驗、休閒生活,以及所扮演的各種職位與角色經過整合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 而個人也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 不過,生涯並非與生俱來,只有當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主觀認定生 涯的存在後,生涯發展的圖像才會開始延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慢慢清晰 起來(吳芝儀,1996)。這反映了生涯的主動性,說明了人是生涯的主動塑造 者(金樹人,2011)。. 貳、.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 Super 在提出生涯發展理論前,他對於人與其生涯發展的關係有一些假設 (金樹人,2011):他認為每個人的能力、人格、特質、需求、興趣與重視的價 值及自我概念皆不相同,而不同的職業需要的工作者特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構 成了人與職業上的雙向關係,即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特質,適合從事某些特定 的職業;同時各種職業所需的特質也不同,所以不同職業適合不同特質的人。 不過,人的一生會面臨許多改變歷程,在這歷程中,個人的職業偏好、能力、 生活與工作的情境,甚至是自我概念都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Super 認為這 個改變的歷程可區分為五個主要的生涯發展階段: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 衰退,階段與階段之間會有轉換期,轉換期將可能帶來新的探索與成長。在經 過不同生涯發展階段的探索後,每個人會形成不同的生涯特性,Super 稱之為 「生涯組型」(career pattern),它會受到父母社經地位、個人心理能力、教育背. 13.

(22) 景、人格特質、生涯成熟度等的影響。而生涯成熟則是指一個人能夠因應早期 至最近一期生涯發展階段的程度,它是由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元特質 所組成的整體狀態。Super 認為生涯發展的歷程,實際上就是職業自我概念 (vocational self-concepts)的發展與實踐,它是個人整體自我概念中重要的一 部份,人們可透過遊戲、學校的學習、工作場所的工作經驗等增進職業自我概 念的發展,而 Super 相信這個發展歷程是可以被引導的。Super 也假設,對多數 人而言,工作與職業組成了個人重要的人格核心,個人於工作中實踐個人及自 我概念的程度可以讓個人對工作及生活感受到滿足感(金樹人,2011)。 基於上述對於生涯發展的假設,Super 於 1980 年提出的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的概念,並以「生活廣度」與「生活空間」來說明人的一生所 經歷的生涯發展階段及各種角色的扮演。「生活廣度」指的是人於生涯發展歷 程中所經歷的五個階段: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請參考 表 2-2-1),個人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會面對不同的生涯發展任務;而「生活 空間」則由個人在生命當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所組成,包含兒童、學生、工作 者等角色(金樹人,2011)。所以在 Super 的生涯彩虹概念裡,當一個人的生 命活得越長、一生中扮演越多角色,其生涯彩虹就越大;反之,當一個人的生 命長度越短、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少,其生涯彩虹就越小。. 14.

(23) 表 2-2-1 Super 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 階段 1.. 發展重點與任務. 成長期. 屬於個人能力、態度、興趣及自我概念相關需求的. (0─14 歲). 發展階段,透過家庭或學校裡重要他人的認同逐漸 發展自我概念。此時期的主要特質為「需求」與 「幻想」,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行為的增加、 社會參與的程度提升、以及接受現實考驗的強度提 升,個人的興趣及能力也會逐漸發展。在這個階段 中,最主要的發展任務在於發展自我圖像,以及發 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開始了解工作的意義。. 2.. 探索期.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主要會在學校、休閒活動及打工. (15─24 歲). 經驗中,進行自我試探、角色探索與職業探索,工 作選擇範圍縮小,但尚未確立。該階段的發展重點 在於職業偏好的具體化與特定化,學習開創更多的 機會,並漸漸發展一個符合現實的自我概念。. (1)試驗期. 發展任務在於綜合認識和考慮自己的興趣、能力與. (15─17 歲). 職業社會價值、就業機會、可能的職業領域和工作 層級,開始進行職業嘗試。. (2)過渡期. 發展任務在於正式進入就業市場,或接受專業訓. (18─21 歲). 練,能比之前的階段更重視現實的考量,企圖實現 自我概念。. (3)嘗試期. 這是個試驗並給予初步職業承諾的階段,青少年在. (22─24 歲). 此階段會初步確定職業的選擇,並試探此職業發展 為長期職業的可能性,必要時,會再重複探索到具 體的過程。. 15.

(24) 3.. 建立期. 此階段的發展重點在於經由工作經驗的嘗試,使得. (25─44 歲). 工作選擇漸漸穩定,不過此階段也可能會面臨發現 自己偏離職業目標,或是發現新目標,而需要重新 評估個人需求的危機。該階段的發展任務在於找到 機會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並在過程中學習和他人 建立關係,精進專業能力,確保一個安全的職位, 在這個穩定的職位上安定地發展。. 4.. 維持期. 到了這個階段,人們會一方面為了改善工作職位及. (45─64 歲). 狀況,而持續性的調整,另一方面也努力維持既有 成就與地位。重要的發展任務在於接受自身條件的 限制、找出工作上的新難題、發展新技巧、專注於 本務、維持在專業領域中既有的地位與成就。. 5.. 衰退期. 到了這個階段,人們會逐步退出與結束職業,轉而. (65 歲以上). 開發新的社會角色(如:志工),減少權力和責任, 開始適應退休後的生活。因此在此階段重要的發展 任務是發展非職業性質地角色、學習適合退休者的 運動,也可以去做以前就想做卻一直沒有做的事 情。. 參考資料: (金樹人,2011;Super, Crites, Hummel, Moster, Overstree, & Warnath, 1957). 其中 Super 將探索期的年齡界定為 15─24 歲,相當於青少年時期,此階段 的青少年企圖了解自己,並找到自己立足於這個世界的位置。雖然他們的生活 空間仍以學生為主要扮演的角色,但也要為未來逐漸增多的工作者、公民等角 色做準備。在這個階段中的青少年透過學校、休閒活動、打工經驗等,幫助自 己進行自我試探、角色探索與職業試探,以發展重要的生涯任務:具體化且實 現其職業偏好,並學習開創更多的機會(金樹人,2011)。在這裡特別要注意. 16.

(25) 的是,Super 還將探索期區分為三個次階段(Super et al., 1957):15─17 歲的試 探期(tentative stage)、18─21 歲的過渡期(transition stage)與 22─24 歲的嘗 試期(trial stage)。試探期的發展任務在於綜合認識和考慮自己的興趣、能 力,思考可能的職業領域,職業的社會價值,就業機會和工作層級,開始進行 職業嘗試;過渡期的發展任務在於正式進入就業市場,或接受專業訓練,比之 前的階段更會考量到現實,並企圖實現自我價值,達到理想中自己所期待在職 業表現上的樣貌;嘗試期是個試驗並給予初步職業承諾的階段,青少年在此階 段會初步確定職業的選擇,並試探此職業發展為長期職業的可能性,必要時, 會再重複探索到具體的過程。 由這些次階段的發展,我們可以假設較理想的生涯發展是青少年於 15─17 歲(相當於高中階段)進行自我探索,在了解個人興趣、能力與職業偏好後, 初步進行職業嘗試,而銜接其後的 18─21 歲(相當於大學階段)則開始進行專 業訓練,嘗試考量更多現實因素,從中實現自我。然而,過去的台灣學生缺乏 生涯探索與生涯決策的概念,對自己的生涯定向及大學的教育規畫皆無概念, 透過考試成績的分發就決定了他們的未來(王淑玲,連廷嘉,2000,引自陳詩 涵,2006),雖然多元入學方案的出現,提供新的視角讓台灣學生有機會發現 自己的潛能,但身為多元入學方案政策對象的研究者在高中時期與同儕互動的 經驗仍感受到大部分的台灣學生在高中階段較少思考關於未來的生涯考量,對 於大學科系的選擇容易受父母期待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而非從個人興趣、能 力去考量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性質,再進而選擇適合自己就讀的科系。蔡美 華(2002)針對高中資優生的研究也發現,整體而言高中生的生涯準備度及生 涯探索行為皆偏低。此現象引發的結果可能是對台灣青少年而言,原本應於高 中時期發展的試探期有可能延宕至升學壓力鬆綁後的大學階段才開始。這個現 象使得台灣學生得在短暫的大學四年內需完成探索自己興趣、能力、職業偏好 的任務,並快速地吸收專業知識與技能,才能在 22 歲大學畢業時順利步入下一 個準備對職業做出承諾的嘗試期階段。從這樣的發展過程上來看,台灣青少年 17.

(26) 比起西方青少年較晚開始生涯的探索,也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生涯探索期 的任務。 不過研究者相信也有少數像研究者的妹妹這類的青少年,於高中時已經歷 完整的試探期,從中探索且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職業偏好,並能初步選擇 生涯方向,進而在升學考量上,選擇有助於在生涯發展上培養專業能力之科 系,接著於大學階段開始進行專業訓練,企圖實現自我。這類的青少年在生涯 發展軌跡上較符合 Super 的生涯發展階段,這類青少年相較於較晚開始進行生 涯探索的青少年,是否更能實踐自我?. 參、. 生涯發展的構面. 研究者檢閱國內外生涯發展量表發現儘管各量表在構面的分類上稍有不 同,但各量表欲探討的生涯發展內涵大同小異。過去的學者們在探討生涯發展 議題時,通常會試圖了解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對工作世界與職業的認識程度, 也會想知道個人投入生涯選擇、進行生涯探索的情形,又是抱持怎樣的心態及 感受面對生涯發展的任務,以及個人如何獨立做出生涯決定,另外,也會好奇 個人對未來的計畫及實際採取的行動(牛文菡,1999;金樹人,2011;蘇鈺 婷,2002; Crites, 1965)。這些內涵在不同的量表中可能屬於不同的構面,例 如在 Super 與其同事所編製的生涯發展量表(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 Scale Form,簡稱 CDI)中,認為個人對工作世界與職業的認識屬於生涯發展認 知部分(金樹人,2011),但在 Crites 的生涯成熟量表(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簡稱 CMI)中,則被視為生涯發展的能力(Crites, 1965)。而個人 對自我的了解在 CDI 中屬於生涯發展的能力(Crites, 1965),卻在林幸台、吳 天方、林清文、劉淑慧(1996)的青少年生涯發展量表被視為是生涯發展的認 知部分(引自牛文菡,1999)。至於生涯計畫在 CDI 中被視為生涯發展態度的 一部分(金樹人,2011),在 CMI 中被強調為生涯發展的能力(Crites,. 18.

(27) 1965),但在林幸台等人(1996)的量表中則是生涯發展的行動(引自牛文 菡,1999)。 因此,可見生涯發展的構面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有差異。本研究參考不 同量表的構面分類後,認為各量表在探討生涯發展的內涵時,重視三個部分, 首先是對具體知識的理解(包含自我的了解與工作資訊的掌握),其次是個人 面對生涯發展的心態(包含個人做出生涯決定的獨立性),最後是具體的生涯 行動或生涯計畫的能力。. 肆、. 生涯成熟的概念. 一般在探討生涯發展的程度時,最常使用的概念是「生涯成熟」,此概念指 出個人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因應生涯發展任務的準備程度有所差異,而這 個因應生涯發展任務的準備程度就是「生涯成熟」的概念(金樹人,2011)。 Super 採取發展心理學與 Baldwin 對成熟行為的觀點,指出生涯成熟的發展原則 包含:(一)發展是從隨機、未分化的行為到目標導向、特定的行為;(二)發 展是朝向現實感增加的方向;(三)發展是從依賴性到獨立性的方向;(四)成 熟的個體會選擇一個目標;(五)成熟個體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薛宗煌, 1996)。由此發展原則,Super 認為生涯成熟應包含兩個面向,首先是看個人在 整個職業生活歷程中能達到社會期望的程度;其次是從個人的行為去看他是否 有能力成功完成該年齡發展階段所面臨的職業發展任務,聚焦在個人解決發展 任務的方法(Super et al., 1957)。 Super 更進一步在生涯組型研究(Career Patten Study, CPS)中,以九年級 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並經由訪談、測驗等方式進行研究,最後提出五個評估青 少年生涯成熟的向度(高紹成,1996;張佳晏,2004;楊雅文,1998;Crites, 1965; Super et al., 1957):. 19.

(28) 1.. 職業選擇的取向(orientation to vocational choice):此向度屬於態度層 面。著重在青少年對職業選擇問題的關心,以及是否能運用資源解決 問題。雖然青少年還不用做出終極的職業選擇,但是因為在升學的過 程中,有些選擇需要依據未來職業來做判斷,所以青少年也會需要運 用一些家庭、學校、社區的資源,以及掌握更多職業資訊來判斷其職 業取向。. 2.. 對於偏好職業的資訊與計畫(information and planning about preferred occupations):此向度屬於能力層面。Super 從其研究中發現大部分九 年級學生已經有一些職業偏好,並且會期待自己的職業偏好在現實情 況中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也會期待有一些嘗試的機會來看看這個偏 好的職業目標是否可能被達成。故,此向度重視青少年職業資訊掌握 的程度,以及生活計畫的能力。. 3.. 職業偏好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vocation preferences):職業偏好的 一致性還包含(1)能具體說出一種職業選擇 (2)可能還沒辦法說出 唯一的職業選擇,但能說出有興趣的職業範圍,並知道屬於有興趣的 職業範圍中的幾種職業,和這些職業需要的能力或相關的教育訓練資 訊等,這些職業由於屬於同一個職業範圍,因此彼此間有一定的相關 程度,所需要的能力或訓練內容也是接近的。. 4.. 個人特質的具體化(crystalization of traits):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與 職業有關的心理特質會慢慢具體化,包含與職業有關的智能、性向、 興趣、態度、價值及獨立性等。因而在此向度也強調青少年會慢慢在 自己的職業選擇上獨立。. 5.. 職業偏好的智慧(wisdom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是在個人特質與 職業偏好間尋求一致性的能力,Super 認為這是五個評估向度中最重要 的一個。它會從個人能力、興趣與偏好職業的一致性,以及與社經地 位的吻合程度等方面反應出來。 20.

(29) 秦麗華(1997)以台灣國中生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編製的「修訂職業成 熟量表」將生涯成熟的概念整理成八個結構因素,這八個結構因素指出生涯成 熟的內涵應包括個人對自我的了解與評估、對職業世界的認識與了解、對職業 評價的好惡與價值觀念,同時也包含個人是否有能力有效地蒐集和整理職業資 訊,提供自己充足的參考資訊做職業選擇,且能於從事職業時,對工作條件及 專業能力進行評估,以及考量自身條件的配合程度,並能清楚自己的職業選擇 歷程,並能展現職業選擇的獨立性與明確性。由此可見,生涯成熟的概念包含 了個人對自己本身能力、興趣等內在特質的了解以及對工作世界現實面的理 解,同時也具有透過職業選擇將個人與工作世界進行連結的意願與行動,而此 過程需要個人擁有蒐集職業資訊與計畫生涯的能力。翁若雲(2011)在參考華 人文化的特性後,將 Super 與秦麗華對生涯成熟的看法,加上華人孝道文化的 順從特質,整理成三個層面的向度:在「認知」層面,包含個人對於自己的人 格特質、興趣、性向、價值觀等的認識,以及對職業資訊的掌握程度,也包含 個人調適的部分,使個人特質能與現實的工作環境因素平衡,進而做出適當生 涯決定;在「能力」層面,主要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生涯發展作決定與規劃的能 力;而「態度」層面,則包含個人對生涯選擇的投入程度,以及主觀選擇的傾 向,也就是指個人在進行重要的生涯選擇時,是否能夠平衡自我意願與重要他 人意見的差異,做出自我認同的決定。. 伍、. 生涯發展的相關研究. 早期與生涯發展有關的研究多為探討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如性別差異、 家庭因素、學校環境因素等,後來也有學者探討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的關係, 以下將針對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 性別與生涯發展. 21.

(30) 由於在性別的相關研究中,認為性別刻板印象影響青少年對於未來職 業的選擇,進而影響兩性的生涯發展情形(李詠秋,2002),因此過去許多 與生涯發展相關的研究都好奇兩性在生涯發展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檢閱 相關文獻發現,國外學者針對青少年的性別差異與生涯發展情形進行的相 關研究大多指向女性生涯發展情形較男性為佳,如 Jyung 與 Miller(1990) 的中學生(10 年級與 12 年級)研究發現,女中學生的生涯成熟度顯著高 於男學生。Creed 與 Patton(2003)以澳洲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發 現,性別是有效預測生涯成熟認知的指標,且女學生的生涯成熟度高於男 學生,Naidoo、Bowman 與 Gerstein(1998)針對非裔美國大學生的研究, 同樣指出女學生的生涯成熟度高於男學生。而國內多位學者在以青少年為 研究對象的生涯發展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女學生的生涯成熟度高於男學生 (牛文菡,1999;洪慧芸,2003;楊雅文,1998;薛宗煌,1996;蘇鈺 婷,2002)。不過這些學者研究的生涯成熟向度內涵並不一致,使用的研究 工具也有所不同。除了生涯成熟向度內涵與使用工具的不一致,過去的相 關研究中,也有一些學者針對青少年性別與生涯發展的關係提出不同的說 法,如陳麗娟指出中學生到大學生的階段,男性生涯成熟度均優於女性 (引自薛宗煌,1996);不過楊智馨(1997)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的研 究卻發現大學生在生涯決定程度上並無顯著性別差異,同樣的研究結果也 在毛國楠(1985)與翁若雲(2011)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另外在高紹成 (1996)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亦指出整體生涯成熟度與性別差 異並無顯著相關。由此可見,性別差異與生涯發展情形的關係並無一致性 的說法。 二、. 家庭社經地位與生涯發展 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提供給子女不同的角色示範、教育機會、職業知. 識、興趣及能力,且家庭塑造的價值觀亦會影響子女的生涯抉擇,將可能 22.

(31) 影響子女的職業與教育期望以及職業發展(沈彩梅,1994)。Super 與 Overstreet 於早期的研究即指出父母的職業水準與子女的生涯成熟程度呈正 相關(引自沈彩梅,1994)。Holland 也發現類似的結果,他認為社經地位 比性別、職業自我概念更能預測生涯成熟程度(引自沈彩梅,1994;蘇鈺 婷,2002)。國內研究大多也指向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青少年生涯成熟, 如沈彩梅 (199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對青 少年的整體生涯發展具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生涯計畫、生涯探索及決策 方面。薛宗煌(1996)也發現不同社經地位的中學生在生涯發展各層面具 有顯著差異,且有高社經地位者優於中社經地位者,中社經地位者再優於 低社經地位者之順序,但高社經地位者與中社經地位者之分辨較不明顯。 不過也有研究指出不同的結果,在牛文菡(1999)的研究中發現不同社經 地位的五專生在整體生涯成熟上無顯著差異。蘇鈺婷(2002)以自編的青 少年生涯發展量表進行之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青少年的生 涯態度,包含對生涯發展的心情感受,以及在評估過社會聲望、性別刻板 印象等後,對生涯所持的信念;但不影響青少年對生涯發展任務的實際作 為,像是認識自我特質與認識工作環境,以及擬定生涯發展的方向、執行 和規劃與生涯發展相關的行動等,因此在整體生涯發展上未見顯著差異。 可見家庭社經地位與生涯發展情形的關係並無一致性的說法。 三、. 學業類型與生涯發展 Khan 與 Aliv(1985)使用 Crites 的生涯成熟量表(CMI)做為研究工. 具,經變異數分析發現學術類、技術類、商業類與一般課程中學生的生涯 發展態度無顯著差異,但在生涯發展能力上有顯著差異,且在工作資訊掌 握能力上,學術類中學生顯著高於商業類中學生;在目標選擇方面學術類 中學生得分顯著高於商業類與一般課程中學生。另外,Jyung 與 Miller (1990)發現在美國,以升學為主的中學生在生涯成熟的得分上,顯著高 23.

(32) 於職業學校的中學生。國內也有相同的研究發現,例如在薛宗煌(1996) 的研究中,發現國內高中生與高職生在生涯發展的表現上呈顯著差異,且 差異情形為高中生優於高職生。可見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情形可能因不同的 學業類型而有差異,而且通常會是學術類學生表現比職業類學生為佳,此 原因可能與青少年本身的素質有關,Khan 與 Aliv(1985)檢閱過去文獻發 現生涯發展的情形與智力、閱讀能力及語言能力有正向關係,而通常這些 智力較高、閱讀及語言能力表現較佳的學生傾向選擇課程難度較高的學術 類學程。 四、. 學業成就與生涯發展 Jyung 與 Miller(1990)以美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學業成就與生. 涯成熟有顯著相關。Healy、O’Shea 與 Crook(1985)以美國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發現學業成績與大學生的生涯成熟態度呈顯著正相關,且大學生的 生涯態度提升有助於學業成績進步。Tan 以新加坡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 現學業成就的差異顯著表現於生涯成熟上(引自 Creed & Patton, 2003)。而 國內學者薛宗煌(1996)以國內中學生(含國中生、高中生、高職生)為 研究對象,依學生自陳其成績在班上的前 1/3、中間 1/3 或後 1/3 分成高、 中、低三組,結果發現除了在高中生的部分,未獲得統計上的支持外,其 餘在國中生、高職生及整體中學生方面,皆有高分組的生涯成熟程度優於 低分組的現象。楊雅文(1998)針對國中技藝班學生的研究,也發現技藝 教育班學生之技藝學科表現與職業成熟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學業成績 表現可能影響青少年的生涯發展。 五、. 社團涉入程度與生涯發展 彭馨瑩(2006)回顧國內外探討學生參與社團的相關文獻,發現社團. 經驗與個人的自我認同、人際技巧、領導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生涯規劃 24.

(33) 皆有關係。而且透過社團參與,學生可以獲得更多試探性與發展興趣的機 會,從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進而對生涯發展產生正面影響(邱浩政, 1996)。在黃淑芬(1982)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發現,社團涉入程 度越高者,其生涯成熟度也越高,尤其是曾任社團負責人或幹部者的生涯 成熟度最高。薛宗煌(1996)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也發現類似 的結果,薛宗煌將學生依其自陳的社團參與程度,分為社團幹部、高度參 與、低度參與及根本不參與四組,結果在整體生涯發展取向上,幹部組與 高度參與組之生涯成熟度優於低度參與組,而低度參與組又優於不參與 組。可見社團涉入程度與青少年生涯發展情形具有相關性。 六、. 打工經驗與生涯發展 Super 認為影響個人生涯發展認知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面向是「對工作世. 界的認識」,它將構成個人的生涯發展認知(金樹人,2011)。打工經驗則 是青少年可以直接認識工作世界的具體做法。國內外學者皆曾探究青少年 打工經驗的有無與生涯發展的關係。Creed 與 Patton(2003)發現擁有打工 經驗的高中學生,其生涯成熟成度越高。Healy 等人(1985)以美國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發現打工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呈現正相關,而且生涯態度的 提升可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國內學者黃淑芬(1982)與翁若雲 (201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也發現有打工經驗者的生涯成熟度 高於無打工經驗者。翁若雲(2011)的研究中更指出不同打工經驗的大學 生不僅在整體生涯成熟上有顯著差異,他們對於自己的個人特質、興趣、 能力、價值觀之瞭解程度也較高,而對工作世界的資訊掌握、對未來生涯 發展的決定與計畫能力,以及在做出職業選擇時,能平衡個人意願及重要 他人之意見的情況,也與無打工經驗的大學生有顯著差異。另外,以中學 生為研究對象的薛宗煌(1996)依學生自陳其有償工作的經驗,分為長期 性打工經驗、短期性打工經驗與無打工經驗三組。其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 25.

(34) 打工經驗的中學生,其生涯發展有顯著差異,在生涯發展取向上,長期性 打工經驗者優於短期性打工經驗者與無打工經驗者。可見打工經驗與青少 年生涯發展情形具有相關性。. 第三節、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 相較於過去的社會,21 世紀的青少年處於一個更豐富,也更複雜的社會, 這個社會不再提供人們一套標準的依循規範(Calan, Dumora, Guichard, & Pouyaud, 2012),這群新世代的青少年所面臨的生涯議題是更複雜而具挑戰的, 因此他們很難再聽從成人的意見,和直接接受成人為其所安排的人生。這個趨 勢可從職業發展議題的變化得到證實,職業發展的概念從 20 世紀初的職業選 擇,於 20 世紀中期演化成生涯發展議題,今日則重視個人投資自己到對其有利 之工作的能力(Calan et al., 2012)。可見 21 世紀的青少年在面對生命的考驗 時,更加需要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自己應該以哪種職業立足於這個世 界;也需要思索自己究竟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成人?究竟想要獲得怎樣的人 生?當青少年思索這些關於自己與未來的議題時,表示他們的生涯已展開(金 樹人,2011)。另一方面,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的形成將兒童期所習得的技巧、 信念與自我認同加以整合,提供他們一種對時間的連續感受,並對未來產生方 向感(Archer, Marcia, Matteson, Orlofsky,& Waterman, 1993)。可見人們於青少 年時期將面臨生涯與自我認同兩項重要的發展課題。 青少年在進行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體現了個人的價值觀,有助於青少年的 自我形成(程利娜,2010),因此與職業選擇有關的生涯發展,一直都受到許多 重視青少年發展的學者所關注,如 Marcia(1964)早期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自我 認同狀態研究強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狀況。Super 也提出生涯發展歷程基本上就 是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與實踐的過程(金樹人,2011)。Sestito、Sica、 Ragozini 和 Profeli(2015)表示職業認同被視為整體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一部 26.

(35) 分,自我認同的發展與生涯發展之間的關係已被過去的學者所確立(Welsh & Schmitt-Wilson, 2013),像是 Vondracek、Schulenberg、Skorikov、Gillespie 與 Wahlheim(1995)發現生涯決定程度只與認同達成狀態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其 他三種自我認同狀態呈顯著負相關,而且認同達成狀態者的生涯不確定程度顯 著低於其他三種自我認同狀態者,又如黃淑芬(1982)在研究國內大學生的認 同狀態與職業成熟表現之關係時,發現不同認同狀態的大學生在職業成熟量表 上的得分表現有優劣差異,認同達成狀態者的職業成熟表現優於認同早閉狀態 者,認同早閉狀態者再優於認同尋求狀態者,最後認同尋求狀態者再優於認同 混淆狀態者。 以下從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與能力三個構面,分別介紹生涯發展與自我 認同的關係。. 壹、. 生涯發展認知構面與自我認同. Super 與其同事所編製的生涯發展量表(CDI),透過量表題目可測量受試 者在生涯發展認知構面的狀況,而所謂的認知構面係指個人是否有能力運用知 識和思考去進行生涯計畫,並做出生涯方向之決定,而這取決於個人對於工作 世界的認識程度,是否了解自己偏好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及工作的福利待遇 等(金樹人,2011)。翁若雲(2011)延伸 Super 的觀點,進一步將生涯發展的 認知構面區分為對個人特質、興趣、能力、價值觀等之了解的「自我認知」部 分、對職業資訊掌握程度的「工作認識」部分,以及個人於考量上述自我部分 與職業部分後取得平衡點,並做出適當生涯決定的「個人調適」部分。可見, 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除了包含自我與職業兩部分的認識之外,也包含個人 在對此兩部分充分認識後所作出的決定,而這三者具有順序性的關係,若要能 做出適當的生涯決定,需要先對自我與職業兩部分具有充足的認識。然而,研 究者在檢閱相關文獻時發現,在探討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與自我認同的關係. 27.

(36) 上,大多直接從生涯決定的個人調適部分去探討,而沒有細究影響生涯決定之 自我認知與工作認識對自我認同的關係。 Vondracek 等人(1995)以 7~12 年級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欲瞭解在職 業、宗教、政治及生活價值觀等意識型態層面的自我認同狀態與生涯方向決定 之程度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意識型態層面認同達成狀態的學生比起其他三種認 同狀態的學生,擁有較低的生涯未確定分數;另外比較生涯決定程度與認同狀 態的關係時,發現生涯決定程度只與認同達成狀態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與其他 三種認同狀態呈現顯著負相關。國內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楊智馨(1997)發 現國內大學生的生涯決定程度與其意識型態的認同達成狀態呈顯著正相關,與 認同尋求狀態及認同混淆狀態呈顯著負相關,與認同早閉狀態未達顯著相關。 另外,Cohen、Chartrand 和 Jowdy(1995)檢閱過去研究指出,生涯定向程度 得分較高的人,更能成功處理 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中第五階段自我認同與認同 混淆的危機。Cohen 等人(1995)使用 Ochse 和 Plug 所編製的認同量表 (Identity Scale)及生涯因素調查量表(Career Factor Inventory)為研究工具, 針對 423 位 18 歲至 26 歲的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準備好要做生涯決定的學 生,比起另外三組生涯發展程度較慢的學生(包含「發展中生涯未決定組別」、 「生涯選擇焦慮組別」、「長期生涯猶豫組別」)在自我認同次量表(Ego Identity subscale)中的得分顯著較高。. 貳、. 生涯發展態度構面與自我認同. 同樣從 Super 與其同事所編製的生涯發展量表中,可測得個人在面對生涯 發展上的態度表現,其所指的生涯發展態度是指個人願意探索生涯、主動蒐集 生涯相關的資訊,將個人心思投注於相關事物上的程度(金樹人,2011)。另外 從 Crites 的生涯成熟量表(CMI)中也發現,Crites 與 Super 在探討生涯成熟態 度時,皆重視個人主動投入生涯探索的程度,不過 Crites 另外也指出個人在選.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分別持有同一職類級別之學科及術科測驗及格成績單欲申請發給技術士證者,可親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有鑑於青年朋友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階段如求學、就業等抉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