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認同的內涵與狀態

壹、 自我認同的概念與意義

認同(identity)是一個重視內容及過程的概念,它不但強調個人將哪些經 驗視為重要的,也重視個人是如何處理經驗(Marcia, Water, Matteson, Archer,

& Orlofsky, 1993)。Erikson(1980)認為自我認同是一種相當於自信累積的感 覺,使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維持自己內在的同一性(sameness)與連續性

(continuity),也就是說自我認同使個體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仍能感受到 自身是一連續的實體,且具有在不同的時空下對自己本質上始終是同一個人的 感受(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

對Erikson 而言,認同感的重要性相當於一個人的生存感(孫民之,

2000),若是一個人生存於社會叢林中,卻缺乏對自我的認同,那將猶如無法 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威脅其生存與發展。而青少年最主要的發展任務便 是自我認同(Erikson,1980),因為青少年由兒童期過渡至成人期的過程中面 臨生理與社會角色上的重要變化,青少年一方面要面對生理發展的變化,另一 方面對未來成人角色也還無法產生確定感,因此青少年需要透過認同形成的過 程,將自己認知到的自己與他人認識的自己做比較,思考如何將自己早期習得 的經驗、角色、技巧等與理想的自己做結合,從中尋找自我的同一性與連續性

(孫民之,2000)。當個人越趨近達成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對自己的認識會 越趨於一致,越能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長處,能夠正確覺察自己與外界的關係,

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相反地,當個人的自我認同發展趨於混淆時,會傾向於

依賴他人眼中評價的自己,缺乏對自我的一致性感受,對未來的方向也搖擺不 明(羅玉容,2004),可見自我認同的發展對人生的影響至關重要。

貳、 自我認同的形成

Erikson 指出自我認同的形成首先來自個人對早年經驗認同的肯定或拒絕,

其次是社會化過程中個人被社會肯定,以及個人肯定社會的經驗(廣梅芳譯,

2012)。所謂的早年經驗是指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中青少年以前的階段,包 含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與學齡期四個階段(廣梅芳譯,2012)。這四個階 段各自有不同的主要發展任務(孫民之,2000;Erikson, 1963),例如嬰兒期 透過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的互動發展主要的任務─「對他人與對自己 的基本信任(basic trust)」;幼兒期在肌肉逐漸發達的變化中感受與發展「保 持與排除」的自主性(autonomy);學前期時,兒童由於語言與運動能力的增 長,使得他們更有能力主動探索世界,因而著重於發展主動性(initiative);到 了學齡期,主動性的遊戲與探索已經不再能滿足已具備成人初步模型的兒童 了,他們開始渴望有現實的產出,像是製作作品、模仿成人職業等行為,這是 勤奮感(industry)的表現。Erikson 認為上述四個階段的發展結果都會以不同的 方式影響第五階段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identity)的發展。一般而言,前四階 段的發展越佳,越有利於青少年階段自我認同的發展(孫民之,2000);反 之,若是前面階段的發展情形阻礙青少年階段的自我認同形成時,個人也可能 會退回先前的發展階段去處理未達理想的發展任務(廣梅芳譯,2012)。

在自我認同形成過程中,青少年會嘗試各種社會角色與活動、積極探索自 己的價值觀與未來方向,但這每一種新的探索與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新的自我認 同危機(陳坤虎,2005)。不過 Erikson 對危機的看法是樂觀的,危機意味著發 展與轉變,有健康有活力的人格能經得住一切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並在每一次 危機解除之後感受到更強的自我認同感(孫民之,2000)。

參、 自我認同狀態之研究

一、 自我認同狀態的評估指標

延續Erikson 於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指出的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之觀點,

James E. Marcia 於 1964 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進行了一項「自我認 同狀態」的研究。該研究以86 位處於年齡介於 18~22 歲的大學男性為研究受 試者,研究方法以半結構訪談及語句填空兩種方式進行,透過由「危機/探 索」與「承諾」兩項評估指標去了解受試者在職業選擇(occupation choice)、

宗教信仰(religion)及政治性意識型態(poltical ideology)上的自我認同狀態

(Marcia, 1966; Marcia et al., 1993)。

在「危機/探索」這個指標上,Marcia 等人(1993)提出幾個判斷標準包 含:

1. 知識的豐富度(knowledgeability):青少年應該能對個人需求及能力做 出相當精確的評估,並且對於可得的社會機會有實際的圖像。

2. 具體的探索行為(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gathering information):青少 年是否有針對各種選擇可能進行資訊的蒐集,像是與某些職業的代表 人對話、與不同宗教的支持者談論自己的觀點等。

3. 對其他潛在認同元素的探索(considering alternative potential identity elements):青少年時期比起兒童期更有能力暫時放下過去對職業與意 識型態的立基,根據個人的興趣與能力進行不同路徑的探索。

4. 渴望找到方向(desire to make an early decision):對處於青少年晚期的 人而言,「方向」是探索的重要面向,探索的目的是決定最適合自己的 職業、意識型態與人際交往的選擇。

至於「承諾」,Marcia 等人(1993)表示「承諾」就像是 Erikson 認為青少 年在經過混亂的認同階段後,所發展出來的自我「忠誠」。這個承諾、忠誠的自

我力量是個人在探索所有可能性後所作出的最終選擇,它會在個人面對困惑的 選擇時,提供一個可依據的方向。而經過探索後做出承諾的選擇並非不被允許 改變,只是它不會輕易被個人放棄。據此,Marcia 等人(1993)也提出幾個關 於「承諾」這個指標的判斷標準:

1. 知識的豐富度(knowledgeability):一個對自己未來方向有承諾的青少 年擁有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的知識,他能夠清楚表達自己未來的方 向、說明自己的信念。一個人必須要探索過,並能清楚地表達他想從 事某件事的意圖,以及說明他想如何從事這件事情,我們才能相信他 對這件他想做的事情有相當程度的承諾。

2. 執行/實現認同方向的具體行動(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implementing the chosen identity element):一個人要決定讓自己投入什麼領域,需要 相關的經驗;一個人能做多少,受限於他腦子裡有多少經驗跟想法。

因此除非一個人做出符合其承諾方向的行為,否則我們很難確定他的 認同狀態。

3. 情緒基調(emotional tone):不同的認同狀態者的情緒基調也會不同,

主要有五種情緒基調,例如在經過足夠探索並對自己未來方向給予承 諾的青少年展現出的情緒基調是堅定自信;仍在探索中,尚未對未來 方向做出承諾的青少年較容易呈現掙扎的、緊張的、焦慮的態度。雖 然不一定總是如此,但基本上個人對未來方向之「承諾」的存在似乎 會產生一種沉著的自信;而對未來方向「承諾」的缺乏則可能導致自 我懷疑,也可能會使人變得極端多話或沉默。

4. 區辨自己與偶像的差別(identification with significant others):當一個 人的認同功課做得越紮實,他越不會只想跟偶像一模一樣,他會更有 能力去辨識偶像的優點與缺點;反之,若是一個青少年在認同功課上 花的心思越少,他就越可能會想去複製他所渴望的特質,或是在達不

到偶像水準的情況下感到絕望。簡言之,青少年晚期的認同發展已經 從完全理想化過渡到能夠考量現實與自我興趣了。

5. 計畫個人的未來(projecting one’s personal future):青少年早期的認同 發展目標在於「有能力建構可選擇的未來」;而青少年晚期在經歷探索 與堅定的承諾後,應該要能創造一個具可行性的五年計畫(five-year-plan)。一個人要能對某個特殊的方向做出堅定的承諾,需要具體行為 與承諾方向一致,而經驗的累積應能提供一些想法讓個人知道哪些事 情可能或不可能發生。

6. 努力抵抗搖擺與變動(resistance to being swayed):發展自我認同的過 程首先要先承認改變的可能性,接著將可能的改變與個人能力及社會 機會做連結,最後是給予承諾,並且在非極端緊迫的情況下,拒絕輕 易改變。

二、 自我認同的四種狀態

Marcia 根據「危機/探索」指標的存在與不存在,以及「承諾」指標 的存在程度,將大學生分類成以下四種不同類型的認同狀態(廖小雯、程 景琳,2011;羅玉容,2005; Marcia, 1966, 1973):

1. 認同達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這類型的受試者曾經經歷過危機 或探索時期,而現在能對自己選擇的職業和意識型態給予承諾,通常 這類型的人給人一種堅定自信的感覺。Marcia 在訪談時發現,這類型 的受試者會強烈質疑兒童期或青少年早期的計畫與價值觀,而他們現 在所做的承諾可能與過去相當不同。

2. 認同尋求型(moratorim):這類型的受試者有察覺到自己缺乏方向 感,他們屬於正在危機/探索階段的一群人,他們尚無法給予完整的 承諾。認同尋求型與認同混淆型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其實是很辛苦地想 要做出承諾,也因此在情緒基調上,他們比較會有掙扎、緊張、焦慮

的情緒。

3. 認同早閉型/他主定向型1(foreclosure):這類型的受試者雖未經歷過 危機或探索時期,但卻已能對人生方向給予高度承諾。通常他們的人 生方向與價值觀來自兒童時期父母所給予的,他們對自己的認同是被 給予的,並非自己建構的,而他們展現的情緒基調常是僵化的自以為 是。

4. 認同混淆型(identity diffusion):這類型的受試者可能經歷過危機或探 索時期,也可能沒有經歷過,但他們最重要的特色是缺乏對人生方向 的承諾,他們鮮少關心自己未來的發展和生活安排,Marcia 覺得他們 像是一群愛玩男女(playboy & playgirl)。

三、 自我認同的兩個層面

起初 Marcia 是針對個人在職業選擇(occupation choice)、宗教信仰

起初 Marcia 是針對個人在職業選擇(occupation choice)、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