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學術類高三生及職業類高三生在生涯發展與認同狀態的表現呈 現明顯差異,因此在本節第一部分,研究者先針對這個現象提出討論;接著由 於本研究透過迴歸分析發現兩類青少年的四種認同狀態模型中達到顯著的生涯 發展構面並不完全一致,可見生涯發展的三構面對四種認同狀態的影響不同,

同時存在學業類型的差異,因此本節第二部分會針對在各認同狀態中生涯發展 三構面呈現顯著或不顯著的結果進行說明;第三部分會說明青少年的人口背景 變項及經驗因素與整體生涯成熟度的關係;最後綜合探討本研究的發現。

壹、 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較佳,職業類高三生的各認同 狀態程度較高

本研究發現學術類高三生在整體生涯成熟度及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構面 的表現比職業類高三生佳(參考表4-2-1),此結果與相關研究一致(薛宗煌,

1996;Jyung & Miller, 1990),但職業類高三生各種認同狀態的程度卻比學術 類高三生更高,表示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達成、尋求、早閉及混淆的程度皆高 於學術類高三生。研究者試圖從樣本描述性統計資料中尋找能解釋此現象之可 能原因,結果發現在職業類高三生的部分,以中社經地位家庭及中低社經地位 家庭的比例較高,而兩者的比例之和為78.6%;在學術類高三生的部分,則是 以中社經地位家庭及中高社經地位家庭的比較較高,兩者的比例之和為

61.7%,由此推測職業類高三生比較可能來自家庭經濟狀況較不佳的環境,其家 庭可能無法負擔他們的學費及生活費,研究者也聽過有職業類青少年的家長清 楚要求他們高中後得自己工作賺錢,比起學術類高三生,他們所面臨的獨立需 求似乎是更明顯有感受的。而獨立的過程中,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對生活的 看法,甚至是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需要認同某宗教信仰或政治理念等,皆 可能引起職業類青少年內在對於意識型態方面的自我認同危機,於是不論其認

以思考或探索與未來發展有關的生涯議題,例如當學術類高三生能夠透過參加 營隊進一步了解相關科系未來的職業發展狀況,或透過補習充實理想校系及未 來工作所需之能力時,職業類高三生可能沒有相同的經濟資源可以累積相關經 驗,甚至忙於打工賺取生活費而無暇思索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因而在生涯發展 的情形上表現不如學術類高三生。

由此結果研究者認為明顯的獨立需求如同雙面刃,雖然會帶給青少年許多 壓力,但也因此有機會促使青少年更積極的發展自我認同,進而達到較高程度 的認同達成狀態。但必須小心的是在此過程中,若生涯發展沒有同步成長的 話,也可能會如同職業類高三生一樣,感受到自己在明顯的認同尋求、早閉、

混淆狀態中。

貳、 生涯發展與各認同狀態的關係

一、 生涯發展與認同達成狀態的關係

首先,在認同達成狀態的部分,當同時檢測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與能力 構面時,發現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與能力構面,皆明顯有利於兩類青少年的自 我認同發展趨於達成狀態。再從皮爾森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對兩類 青少年而言,生涯發展認知構面的「自我認知」、「工作認識」及生涯發展能 力構面的「生涯計畫」與認同達成狀態的相關係數都是屬於或接近顯著的高度 相關(請參考表4-3-1 與表 4-3-2)。此結果合乎 Marcia 對自我認同狀態的判斷 標準,認同達成狀態程度高的青少年,是指經歷過一些探索後能對自己選擇的 職業及意識型態給予承諾者(Marcia, 1966),因此研究者從本研究結果推測我 們可以從青少年生涯發展認知構面中對自我知識的豐富度、具體的職業探索行 為來判斷他是否有經歷危機與探索,並能從青少年對生涯計畫的能力看出他對 認同方向展現承諾的具體行動(Marcia et al., 1993)。

雖然迴歸分析顯示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和自我認同的達成狀態有顯著關聯 性。然而若探究認知構面中,作為權衡自我認知及工作認識兩者內外在資訊的

「個人調適」,發現皮爾森相關分析顯示,在兩類青少年中,相較於自我認知 與工作認識,個人調適與認同達成狀態之相關程度較低,其相關係數屬於顯著 的中度或低度相關,研究者認為此結果與台灣高中職青少年80%以上選擇繼續

升學有關(教育部統計處,2015),因為較高的學歷通常能爭取到較佳的工作 職務及較優渥的薪資待遇(劉乙儀,2015)。而普遍繼續升學的結果是青少年 延後步入職場工作的時間,多了高等教育的持續探索空間,使得生涯決定的立 即性下降,因而在本研究中呈現「個人調適」與兩類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相 關程度較低的結果。

另一方面,迴歸分析顯示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對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達成 狀態具有

p<.05 的顯著性,態度構面對認同達成狀態的顯著性低於認知構面和

能力構面(p<.001),然讓研究者困惑的是,態度構面中的「生涯投入」及

「主觀選擇傾向」兩面向,在皮爾森相關分析中皆與認同達成狀態呈顯著的低 度正相關,但當同時檢測認知、態度與能力構面對認同達成狀態的影響時,態 度構面的迴歸係數為負向(β = -.14)。研究者認為,對學術類高三生而言,生 涯發展的態度構面對認同達成狀態是具有影響力的,當僅檢測兩兩相關時,在 生涯方向投入愈多且是經自己清楚選擇的,會傾向於認同達成狀態,這符合 Blustein 等人(1989)及楊智馨(1997)的發現;但當同時檢測認知、態度、能 力構面對認知達成狀態的影響時,態度構面的影響力從正向轉為負向,研究者 思考這或許反映的是學術類青少年特有的生涯發展:學術類學生多是升學取 向,以一般大學為目標,在高三階段已達認同達成狀態的學生,認知與能力構 面的自我認知、工作認識、個人調適、生涯計劃多少已有初步的肯認與安排,

然而,這些達認同達成狀態的高三生,是否確實嘗試過自己想像的生涯方向,

或生涯安排是否完全是自主決定,這可能是要打個問號的。或許因為如此,達 到認同達成的學術類高三生,雖然對生涯有清楚的自我認知、工作認識、個人 調適及生涯計劃,但他們生涯投入與主觀選擇的程度卻是不如預期的自主。

在職業類高三生的部分,也有類似於學術類高三生的情形,雖然職業類高 三生的生涯發展態度構面與其認同達成狀態未達顯著影響,但依據態度構面和 認同達成狀態的皮爾森相關係數,和同時檢測認知、態度、能力構面時,態度 構面的迴歸係數,可發現如同學術類高三生,也是由正向相關係數,轉為負向 迴歸係數的情形。因此,態度構面雖然不是影響職業類高三生認同達成的主要 因素,但職業類高三生中偏向於認同達成狀態者,其自主選擇的程度可能不 高。

二、 生涯發展與認同尋求狀態的關係

皮爾森相關分析顯示,對學術類及職業類高三生而言,整體生涯成熟度及 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與認同尋求狀態具有顯著正相關。而透過 迴歸分析,本研究發現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只有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會影響 認同尋求狀態。研究者認為此結果的產生合乎認同尋求狀態的特質,因為根據 Marcia(1966)的定義,當青少年處於認同尋求程度較高的狀態時,表示他有 察覺到自己對未來缺乏方向感,因而開始透過各種探索試圖找出自己的方向,

而個人方向的明確必須透過對內探索自我,並對外了解現實世界,這些其實也 就是生涯發展認知構面的內涵。但是對學術類高三生而言,生涯發展的三構面 並不影響認同尋求狀態,研究者推測兩類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差異反映出職業類 高三生在面臨畢業後的選擇時,比起學術類高三生更容易感受到選擇的危機;

當職業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在自我認知、工作認識、個人調適的認知愈清楚 時,他們可能仍正在尋求的過程,正努力想從自己的興趣、能力、專長及考量 現實環境的條件下對未來的職業或升學方向做出選擇。依據本研究結果,生涯 發展認知構面愈清楚的職業類高三生,部分是處在認同尋求的狀態,尤其可能 是職業的部分,然而認同量表所測的意識形態內涵尚包括政治、宗教、生活觀 方面,或許因為如此,整體的模型解釋力偏低(職業類

R

2=.09)。

三、 生涯發展與認同早閉狀態的關係

本研究透過迴歸分析發現,對兩類青少年而言,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顯著 影響認同早閉的程度,生涯投入與主觀選擇的愈少,愈容易傾向於認同早閉狀 態。在同時檢測學術類高三生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時,態度構面 是唯一顯著的生涯發展因素,由此可見,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早閉情形,特別 會受到生涯投入與主觀選擇的影響,當學術類的生涯發展態度越消極、越不獨 立時,會影響其自我認同狀態傾向是被他人所建構的,而當青少年越不能依照 自己的意志對未來做出選擇時,他在職業選擇、政治態度、宗教信仰及生活觀 方面的意識型態越傾向接受父母或家人的安排或意見(Flum & Blustein, 2000)。

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都顯著影響其認 同早閉狀態。能力構面的顯著符合Berzonsky 對認同早閉狀態程度高者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