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本節主要是由前述的研究發現與研究結論來探討,針對社工員悲憫疲憊,用 了哪些因應方式,使他們在接觸服務對象或工作後能夠使之減少或預防其生理、

心理、社會等層面上的影響。故本節與相關的研究結果結合,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分為實務層面-組織、社工員、社會工作教育三方面,最後說明研究之限制,分 述如下:

壹、研究建議

一、對實務層面之組織層面的建議

(一)組織需要擔任關懷者,同理及陪伴新手社工員踏入處遇的過程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社工員在新手階段時,如果又接觸到緊急、悲傷、突發 事件的服務對象時,所受到的壓力、內心、情緒衝擊影響很大,如同 SW1 所描述,

在大學時對於老人工作抱持著熱情的心態進入社工領域中,不到一年的時間,面 對到死亡的服務對象,這些極痛苦及悲傷的事件都令她難以承受,其複雜的情緒 及悲傷是難以言喻的,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課題,因此產生了一連串自責、悲傷、

恐懼、害怕死亡、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態。除了生理、心理所受到的悲憫壓力及衝 擊,新手社工也特別容易在進入新的領域、學習的階段中,投入其過多的熱情、

期待及擁有拯救者、改變人生命的心態,研究者就注意到 SW6 在剛踏入老人社工 領域不到一年,常會擔心且掛念服務對象的狀況,提到當她是新手社工的時候,

第一次遇到未遇過的事件並且服務對象的需要是急迫性的,例如長輩突然休克,

其面臨急迫且緊急的情況時,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她內心感到非常緊張、著急,

且呈現顫抖的情形,使自己承受極大的壓力,這些都真實的呈現了新手社工是悲 憫疲憊的高危險群(Yoder,2010;廖鮫諳,2014)。

故此,研究者認為機構應該增強在新手社工這一部分的重視和關懷,營造給 新手社工一個陪伴、同理和支持、愛的工作環境,而不是讓新手社工獨自面對其 困難的壓迫感,尤其需要增強其支持系統,機構裡的主管或督導應該重視新手社 工在工作中是否適應,且調整其工作的內容或篩選服務對象的類型,避免讓新手 社工一進入職場,就需要面對緊急、悲傷、突發事件的服務對象。另外,可以改

105

善與新手社工個別督導的次數提高,藉由督導的過程,創造彼此良好的溝通互動 關係,鼓勵及協助新手社工能傾訴其處遇時所感受到、伴隨著的情緒感受,在理 解和支持的環境下,協助及幫助他們釐清,增加其自我覺察的能力,釐清社會工 作者自身的責任和服務對象的責任所在,訂立清楚的界線,這些都能夠減少新手 社工面對悲憫壓力,預防替代性創傷、情感反轉移的發生,進而避免產生悲憫疲 憊。

除了可以加強新手社工的督導支持系統,研究者認為還可以建立資深社工員 帶領新手社工員的經驗傳承制度,使資深社工員帶領新手社工員的過程中,讓其 能夠在面對服務對象處遇過程,獲得專業上的能力和支持、學習,並能夠將自己 的情緒感受適時地向資深社工表達出來,不悶在心裡,且經由資深社工的經驗分 享和處遇經驗的傳承,也能使新手社工接納自己的不足和限制,更重視覺察自己 的感受,不需要陷在自責的框架中,而是能從有限的框架中跳脫出來。

(二)覺察社工員個別的疲乏狀態,依照狀態彈性調整其工作案量。

從訪談的內容分析來看,某些社工員仍在言談中表達高工作量的壓力,社工 員常處在高壓力、高悲傷的不利工作環境中,一個個接觸到的服務對象都會影響 到其身心反應,使得他們沒有時間處理自身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從SW3面對其業 務及工作量的增加,除了需要幫忙找社區的老人來日照中心活動之外,還需要跟 活動中心的理事長接洽,同時也需要幫忙小規模多機能的夜宿服務,需輪夜班,

導致社會工作人員因壓力太大,產生悲憫疲憊而離職。因此,建議機構或主管需 持續關心注重社工員其工作量多寡,設立一個合理處遇個案量之制度,另外,機 構或督導需要敏銳覺察個別社工員身心及悲憫壓力之負荷,彈性調整其案量,才 能避免社工員生理、心理、情緒的耗損而離開職場。

(三)增加及提供關於悲憫疲憊、專業耗竭、情緒、減壓等相關研討會或講座 在關於社工員因處遇上可能產生生理、心裡、情緒等反應上,機構是否注重 和關心會顯現出社工員對該相關議題的反應和重視,在研究結果中,發現許多社 工員對於悲憫疲憊一詞較不熟悉,且認為自身生理、心理、情緒的反應視為是否 是因為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所致,不足以提出跟督導討論等等,因為這樣而喪失 因應的最佳時機和深入覺察的能力,因此機構如果可以增加提供關於悲憫疲憊、

專業耗竭、情緒壓力或減壓等相關議題的講座或研討會給予社工員,使社工員認 識並理解到悲憫疲憊在專業助人工作領域中的重要性,視接觸服務對象的悲傷、

困難等事件中為容易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使其能夠敞開討論並且學習,能去辨 別透視、覺察,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方式,以有效預防悲憫疲憊所造成的傷害。

106

二、對社工員的建議

(一)覺察自己身心的狀態很重要。

如同研究分析顯示,受訪者藉由從內心探尋和向外尋求支持和資源走過悲憫 疲憊的方法,社工員要主動去覺察才能敏銳發現生理、心理、情緒在面對服務 對象後的變化根源,才能覺察後做出行動上的改變,如同 SW1 在工作中,警覺 到自己接觸到服務對象的死亡,開始害怕恐懼死亡,也對於自己的爸爸的狀態 過度的擔心,過度涉入自己的情緒,因此決定尋求督導的協助,使之避免更深 的陷在情境中而產生悲憫疲憊。因此,我們可以說自我覺察是預防或減輕悲憫 疲憊的止痛劑。

(二)積極性地尋找身邊的資源或方法並善用內外在的資源,重新找回助人的 使命感和熱情

藉由研究結果的分析,發現社工員能走過或避免悲憫疲憊的產生,是經由敏 銳地去自我覺察、自我反思或尋求內外在的資源和支持,以減少面對服務對象悲 傷、苦難而產生情緒、生理、心理的疲憊,跳躍在情境中一切的框架,轉變成正 向的力量,使社工員更有助人的動力和熱情,找到起初助人的初衷,更有力量持 續在助人工作的領域中往下扎根,在這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包括了自我對話、

尋求主管、督導、同事的支持、轉換信念、尋求信仰的力量、尋求專業並統整等 等,都能夠幫助社工員在工作中注入新的力量,產生正面的信念,找到助人的使 命感,勇敢地在助人工作中向前邁進。

(三)適時善待自己是保持工作活力的泉源。

悲憫疲憊的產生往往是發生在那些過度投入工作情境的社工員,因此,學習 不將工作帶回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自己,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從 事喜愛的休閒活動、旅遊、休息、運動等,當自我得到滋養、滿足後,才能有源 源不絕的活力,達到良好的工作效率和品質。

三、社會工作教育的建議

教育、學術界是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將實務中的所見和專業知識相融合,

引領實務工作者看見助人歷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和傷害,達到早期發現、早期預 防的功效,社工員和機構督導才得以覺察、指正出悲憫疲憊的徵兆,從而學習有 效的因應方式。但當我在聆聽社工員講述工作歷程的種種心境,都相繼直指悲憫 疲憊現象時,卻發現當今悲憫疲憊的資訊尚屬萌芽階段,社工員在初期僅能將此 現象歸於個人問題,倚靠自己的力量,跌跌撞撞地尋找出路,於是許多人在調適 未果後,無力感、缺乏同理、失去熱情的狀態就更為顯著。有鑑於此,大抵可從 四個方面著手,分述如下:

107

(一)增加悲憫疲憊的學術產出,鼓勵更多單位投入相關研究,喚起更多人對 悲憫疲憊的重視與認識。

(二)將學術研究的結果應用於實務場域,舉辦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培養機構 督導和社工員即時覺察,辨視可能有的悲憫疲憊,以作適當的調適和因應,繼續 保持工作中的熱情和活力。

(三)從研究結果可得知,社會工作在自我照顧的專書是較缺乏的,僅散見於 其他專書中,並未有深入的探討,因而部分的社工員僅能從和心理工作者相關的 自助手冊找尋解決之道,是故出版助人者助人歷程可能產生的負向情緒或產生悲 憫疲憊,如自我照顧或如何因應的專書,以供專業助人工作者使用,有助於解決 曾有相同經歷的社會工作者。

最後,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更多風險議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在踏入實務工 作領域後,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處遇中可能產生的傷害,以能防止或降低傷害 的程度,並將這些自我照顧的相關議題融入社會工作實習中,都能夠降低新手社 工踏入實務場域後隨即落入悲憫疲憊的可能性。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本次研究的對象僅集中在台北市、新北市兩個都會區之社會工作員,不包括 其他縣市之老人領域工作的社會工作員,因此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的社工員,另 外,在找尋與接洽受訪者之過程中,雖有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選擇受訪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僅集中在台北市、新北市兩個都會區之社會工作員,不包括 其他縣市之老人領域工作的社會工作員,因此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的社工員,另 外,在找尋與接洽受訪者之過程中,雖有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選擇受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