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而在 1993 年我國之 65 歲以 上人口數約達 156 萬餘人,占總人口比率超過 7%,已正式進入了聯合國界定之 高齡化社會,截至 2016 年為止,我國老年人口數已增加到 286 萬餘人,而預計 在 2018 年將達到 14%高齡化社會,2025 年將達到 20%的超高齡社會(衛福部統計 處,2016)。而老年人口群的增加,意味著 ADLs 和 IADLs 失能人口也伴隨著增加,

據「我國長期照顧財務制度規劃研究」報告,預估在 2016 年將達 72 萬餘人(引 自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07)。除了失能者需要照顧外,包含失智症長者也 需要社會資源及正式體系上的介入。而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在 2015 年 8 月國際失 智症協會(ADI)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提到,推估 2015 年將有 990 萬新增失智 症案例,平均每 3 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5 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為 4680 萬人,

預計 2050 年將達 1 億 3150 人,而依照衛生福利部在民國 100 年委託台灣失智症 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 105 年 9 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

台灣 65 歲以上老人共有 3,051,893 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有 563,147 人,佔 18.45%;失智症人口有約 243,430 人,佔 7.98%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 98,747 人,

佔 3.24%,輕度以上失智症有 144,683 人,佔 4.74%)。也就是說 65 歲以上的老 人每 13 人即有 1 位失智者,而 80 歲以上的老人則每 5 人即有 1 位失智者,估計 到民國 150 年推估失智症人口會超過 93 萬人,約 1 位年輕人就需要照顧 1 位老 人(引自台灣失智症協會,2017)。因此,台灣的高齡化使得失能者、失智症的人 口不斷地增加,顯示出長期照顧需求的老年人口數正大幅成長,但由於台灣家庭 模式為小家庭和少子化的普遍現象,照顧人力上是缺乏的,使照顧者和整個社會 需要面臨照顧負擔的壓力也更加的沉重和急迫。

台灣在極需要因應快速老化的社會需求中,正式照顧服務系統的推動,也促 成我國長期照顧體系服務的發展。根據 2007 年修訂通過的老人福利法第 16 條規 定,老人照顧服務應在全人、在地老化和延緩失能、健康促進、社會參與及多元 連續照顧的原則下,妥善辦理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的照顧服務。而老人福利 法第 18 條則明確指出居家式服務包含身體照顧、家務服務、醫護服務、復健服 務、關懷訪視服務、電話問安服務、餐飲服務、住家環境改善服務、緊急救援服 務等等其他相關之居家式服務。而社區式服務項目包含日間照顧服務、餐飲服務、

家庭托顧服務、醫護服務、復健服務、輔具服務、心理諮商服務、教育服務、法 律服務、交通服務、休閒服務、資訊提供及轉介服務等等其他相關之社區式服務。

2

綜上所述,日間照顧及居家照顧服務在老人長照體系下是社區式照顧服務的重要 一環。

而老人在我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小時候,我一到四歲期間由我的外婆 把我撫養長大,因此跟她有很深的依附關係及感情。因為與外婆關係緊密,於是 乎對於服務對象是老人感到有興趣,再加上我的外婆身體逐漸老邁,記憶力逐漸 退化,發現她可能會有失能或失智的狀態,因此在讀社工所的期間,想要藉由在 機構實習時,學習到一些能夠幫助外婆狀態之失智、失能上專業服務的技巧,因 此在選擇實習時,以服務對象為老人的機構為主。如果有人問我,「我為什麼會 想讀社工所當社工?」,我會跟他分享,因為神放了一個愛人的渴望在我的心中,

我對服務他人這一塊感到很有興趣,加上我非常喜歡陪伴他人生命中真實的改變,

除了感受到生命與生命彼此影響,產生許多火花之外,這也會使我的眼光和接觸 到的世界視角是可以透過真實生命的陪伴去擴展,且因著看到服務對象藉由社工 的幫助,其生命開始轉變,對於這樣的生命歷程的改變,常覺得感動。為什麼這 麼說呢?其實在讀社工所之前,大學時期我就讀的是觀光休閒管理系,當初也是 因為喜歡接觸人,想要服務人,讓人感到快樂而踏上這塊領域,但是後來才發現,

我對於弱勢族群這一塊是更有負擔的,而我也因著本身基督教的信仰,幫助我在 助人這塊領域上有更大的動力,且更知道方向。後來也因著上帝的帶領,我進入 了社工所就讀。

但在這段研究所學習及摸索的過程中,發覺自己在社工這塊領域上,需要學 習的事情太多了,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進入社工領域中工作,面對服務對象 時,社會工作人員自己的情緒及生理、心理上該如何妥善的處理和照顧這方面感 到非常有興趣,也好奇如何在社工領域當中,當我們在面對服務對象的困難創傷 時,如何處理或找出因應策略以至於可以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走得更長遠呢?

在研究所求學的過程中,時常可聽聞社會工作人員在面對高案量、高壓力、

高創傷等多重因素,有較高的流動率,且透過媒體報導,社會工作人員經常需要 面對很多關於「人」的問題及壓力,常需要有立即性的處遇,除了時間上緊湊之 外,加上壓力過大,導致很多社會工作人員瀕臨疲乏和耗竭的狀態,而該如何在 自己專業的領域上仍然可以保有一顆助人的心且持續在這塊助人的社工領域上 持續深耕,是我所想要去探尋的。

而因著在我研究所期中實習,在台北某老人服務中心實習期間,透過擔任其 社區部門之實習生及在「認知失智老人團體」中擔任觀察者的角色,產生了一些 反思,當時我和另一位實習生與社區部門社工員及日照中心的社工員一起帶領

「認知失智老人團體」,當中看到一位男性失智長輩的記憶停留在軍旅生活的階

3

段中,而後面的記憶大部分都遺失,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常會突然站起來向工作 人員提出要求,需要回家照顧母親的急迫性,但事實上其母親已不在世了……,

所以常需要在團體中安撫長輩的情緒,而種種的狀態讓身為實習生的我看了很心 疼及難受,因此也讓我更深地去省思,該如何幫助他呢,但我好像沒有辦法幫助 他的無能為力之感受向我襲來,而這經驗也使我在日後對於社會工作人員在助人 的歷程中,自身所引發的情緒、如何調適或因應上更加的關注,也因為這個實習 的經驗,自己對於服務對象情緒上反應的行為狀態,開始和指導教授討論,才引 發出對悲憫疲憊的注意及認識。

因著有這個實習的學習機會,讓我想更深地去探討社會工作人員面對失能、

失智長輩在社區中的日間照顧及居家照顧服務領域中其悲傷經歷、情緒上反應的 行為狀態的因應方式,也因著台灣的高齡化,使得失能、失智長輩的人口不斷的 增加,顯示出長期照顧需求的人數也相對地增加,在照顧失能和失智長輩上不僅 是照顧者,連社會工作人員和整個社會都需要面臨照顧負擔上沉重的壓力和急迫 性,突顯出長照這塊議題上變得相當的重要。

而衛生福利部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服務體系,

實現在地老化,也推動了在 106 年-115 年間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其中將服 務項目從原本長照 1.0 現有的 8 項(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 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機構服務)擴增為 17 項,增加了失智照 顧、原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社區預防 性照顧、預防或延緩失能之服務、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再加上社區三級整合 服務,提供多元、彈性與連續的服務選擇,並且向前延伸到預防階段、向後則延 伸到安寧服務這一塊(衛生福利部,2017),以回應社會上失能、失智長輩的需要。

有一次在社工所的課堂中,教授提到說社會工作人員本身最有力量的工具是 自己的內在力量,影響服務對象的是你自身本身的狀態,這句話促使我開始對於 社會工作人員如何在自身的覺察和照顧上有好的因應策略之部分開始被打開與 重視,「假如自己都沒有照顧好,怎麼有能力去幫助其他服務對象呢?」這想法深 深地在我腦海中迴盪。後來上社工倫理的課程中,老師邀請了一位在社工實務界 的督導與我們分享在面對服務對象的創傷事件,她如何使用同理心去協助服務對 象及其會有的情緒反應,這時候我就在思考,如果面對服務對象有一些情緒反應,

我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將負面的情緒減到最低呢?當中她也訴說到助人工作者也 需要學習當個求助者,要懂得求助與人,有時要適時地自我揭露,這才發現接納 自身可能會引起的悲傷情緒,如何因應或是覺察顯得相當地重要。

而汪淑媛(2006)認為在社會工作教育中,沒有充分告知或詳細與學生描述在

4

面對未來的職場中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沒有給予適當的因應策略之訓練,這對於 一個剛進入社會工作專業的助人者而言,是相當危險的,也可能使社會工作專業 發展受到阻礙。而當一個滿懷熱情、理想的社工新手在進入實務領域後,發現在 與服務對象的互動中,會產生一些生理、心理、情緒上等行為反應,但如果缺乏 相關的因應策略或如何面對的資訊時,可能會採取漠視、自我保護或是自我質疑 在社工專業上的意義等行為,最後產生耗竭,離開了工作場域,實為可惜,因此,

面對未來的職場中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沒有給予適當的因應策略之訓練,這對於 一個剛進入社會工作專業的助人者而言,是相當危險的,也可能使社會工作專業 發展受到阻礙。而當一個滿懷熱情、理想的社工新手在進入實務領域後,發現在 與服務對象的互動中,會產生一些生理、心理、情緒上等行為反應,但如果缺乏 相關的因應策略或如何面對的資訊時,可能會採取漠視、自我保護或是自我質疑 在社工專業上的意義等行為,最後產生耗竭,離開了工作場域,實為可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