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過程

壹、 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來蒐集資料(見附錄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目 的、問題與相關文獻擬定出研究訪談大綱,用以指引訪談進行之方向,基於質性 研究進行過程的彈性與動態性,訪談大綱僅作為參考架構,如果在訪談過程中發 現其他深具意義之議題,即可於當下適時調整訪談方向。

而在訪談前會先 e-mail 訪談同意書和訪談大綱,讓研究參與者預先了解訪 談內容的基本架構,其訪談的時間和地點也以研究參與者的需求為優先考量。訪 談過程會先徵詢研究參與者的同意後再以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對話,並輔以訪談筆 記以避免訪談紀錄有所遺漏。

貳、資料分析

一、資料整理與分析

訪談完成後,研究者將錄音檔內容轉化為文本逐字稿,且以訪談筆記為輔進 行內容分析,並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將文本逐字稿進行「化約」,以有系統、條 理化的組織方式賦予資料意義,分析過程根據潘淑滿(2003)所提之編碼步驟進行 資料分析:

(一)進行開放編碼(open coding):此階段以研究者反覆閱讀文本逐字稿,

在資料文本中找到關鍵字句、事件與主題,並標記出來,並將所得的概念 研究對

學歷 服務領域 工作區 域

工作總 年資

現職工作 年資

目前狀 態 SW1 大學 日照+居家服務 台北市 4~5 年 未滿3年 (照顧小

孩)留職 停薪 SW2 大學 居家服務 新北市 3~4 年 3~4 年

SW3 大學 日照 新北市 3~4年 1 年 離職 SW4 大學 日照 台北市 2~3 年 未滿 3 年

SW5 大學 日照+居家服務 台北市 5~6 年 5~6 年 SW6 研究所 日照 台北市 1 年 1 年

42

記錄在文本旁邊,彙整出初步譯碼。

(二)進行主譯編碼(axial coding):將前一階段發展之譯碼概念進行比較 與分類,將研究所得的資料進行概念間之關聯性及歸納,得出研究中的幾 項主軸。

(三)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研究者從研究主軸中去找出與研究 主題相關性較高的內容,進行資料的選擇和反覆分析,來突顯出研究主題 的主軸概念,並作為詮釋研究問題的根據,取捨哪些內容可以,或是有哪 些可能尚未考量到的,並從中討論,適當取捨以達到資料飽和為止。

二、研究資料檢核

本研究將採取 Guba(1990)對質性研究資料的檢核,分為四個評估指標: 可 信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可 確認性(confirmability)來評估本研究(引自潘淑滿,2003),以下說明研究者依 循此四個評估之指標: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指研究者蒐集資料的真實性,換句話說,研究者可以真實觀察到所想觀 察的,以及本身所收集到的資料是否能夠反映到研究參與者的真實狀況及 想法。

而為了確保在研究參與者脈絡下對研究呈現的真實程度,研究者在訪談 進行前,會詳盡告知研究參與者研究目的與進行方式,以及在訪談過程中 適時引導、同理與傾聽,讓研究參與者感受到本研究嘗試為其營造一個安 全可信任的訪談環境,以利研究參與者在自然情境下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 受。另外,在資料初步分析彙整後,研究者將內容呈現給研究參與者確認 是否符合其意思,並詢問有沒有需要額外補充的資料,或是研究者是否有 遺漏之處;另外也會與指導教授針對訪談過程進行討論,以反映出能貼近 日照社會工作人員之思考脈絡及真實想法,確保資料收集的完整性。

(二)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指資料的應用性,研究者將研究參與者所表達的經驗、感受、非口語行 為等資料收集起來,而所收集的資料是否能有效地被轉換成文字方式來描 述。而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所觀察到研究參與者的情緒與非口語訊息會記 錄下來,以補充研究參與者口語上描述以外的遺漏訊息,並在訪談結束後 再進一步整合到逐字稿中。另外在資料分析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研究者 會不斷地檢視原始資料以確保資料的可轉換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43

指資料的一致性,無論由同一個研究者進行數次分析或其他研究者對同 份資料作分析,結果都不會有太大差異。在研究過程中運用有效的資料蒐 集策略來收集資料,以達到資料內容的釐清和無誤。因此研究者於書寫過 程中會盡可能完整呈現資料蒐集方式,並在資料分析的時候,盡量放空自 我,保持態度上的中立,讓資料和理論不斷的對話,並反覆與指導教授討 論資料分析內容,避免片段詮釋資料內容或放入太多的個人主觀意識,以 確保內容或研究結果免於偏誤、失真之風險。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指資料的中立、客觀性,指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對資料的解釋能否符合 研究參與者的背景脈絡,而避免過度放入個人主觀意識或過度詮釋。研究 者在研究結果和發現上,會透過與指導教授討論來確認研究者對資料的詮 釋是否適當,並在分析過程中隨時以筆記輔助反覆省思,並忠實地在論文 中呈現出來。

參、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研究者在整個質性研究過程中,是局內人,會與研究對象產生密切的互動關 係,因此需要重視倫理議題,以提供研究者進行研究之指引,避免造成對研究參 與者的傷害,且研究者對倫理之敏感度會影響資料收集的豐富性與研究品質的好 壞(潘淑滿,2003),因此本研究在倫理議題的考量如下:

一、訪談之前 (一)告知後同意

在訪談前研究者會向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者的身分、研究目的與問題、研 究進行方式,讓研究參與者能依照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參與研究並予以尊重,

且在任何時刻都能中止訪談或決議退出。同時也會根據研究參與者的自由 意願決定其表露的程度。

(二)訪談同意書

研究參與者同意接受訪談後,以一式兩份的訪談同意書給予簽署,其中一 份留給受訪者以確保其權益,並會口頭說明研究的相關訊息,確保研究參 與者自願參與以及了解其權利,而同意書內容會清楚說明研究參與者的個 人權益,例如基本資料的保密處理,或是在訪談過程中若感到不舒服、不 愉快,想要終止訪談,即可中止訪談之進行,並與研究參與者簽署書面同 意書(附件一)

(三)錄音與錄音檔的處理

研究者在訪談前將徵詢研究參與者接受錄音之意願,並說明錄音之目的

44

是為了能確實記錄研究參與者之想法與感受,僅作為研究用途,內容將 予以保密,且絕不外流,如果其不願意接受則會給予尊重。且如果研究 參與者感到不放心,研究者可在研究結束後將錄音檔交由研究參與者進 行銷毀,且完成研究後,將會把全數的錄音檔資料與任何與研究參與者 有關的訊息資料進行銷毀,以維護研究參與者的權益。

二、訪談進行中 (一)不傷害參與者

訪談過程如果研究參與者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要求中斷錄音,例如訪談中 引起受訪者不愉快的情緒或不希望部分訪談內容被錄進去或滕入逐字 稿。

三、訪談結束後

在訪談結束後,研究者為了感謝研究參與者願意參與本研究,會贈送每 位研究參與者合理的訪談費,且會再次向研究參與者保證研究之保密性,

以及研究參與者擁有取回訪談資料及退出研究之權益,並在研究者研究 完成後,將完成的論文寄送給研究參與者供參考。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