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效度、信度與研究倫理處理 一、研究效度的處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效度、信度與研究倫理處理 一、研究效度的處理

效度係某研究能得到所欲研究之特質,即為科學研究之發現具有正確性。本 研究針對蔡清田(2008)提及考驗評鑑教育行動研究效度的方式,以增高研究發 現的效度,行動研究者整理分別詳述如下:

(一) 實務工作者的自我認定效 度

實務工作者可以判斷對自己所進 行的行動研究結果是否滿意,是否對自己所 進行的專業學習,提出合理而正當性的說明。行動研究者在課前做好萬全準備,

構思上課的流程,自編閱讀理解的教材文本與評量試題、教學器材,教學活動依 既定的流程與步驟進行教學,教學後,回顧教學錄影帶,並寫教學日誌真實記錄 與反思當天的教學情形,再修正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適合本行動研究的學生。

(二) 實務工作者同儕認定的效 度

身為實務工作者,要能說服同仁接受自己所宣稱的知識主張並向同仁們提出 清楚而明確的評鑑規準,並根據這些規準向同仁們提出一套具體的證明。行動研 究者向協同教師朱老師、普通班導師們詳細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計畫,並且共同 討論與探究計畫的執行內容,研究同儕們針對本研究進行合理的批判與質疑,行 動研究者會參考相關文獻並提出個人的見解,以獲得同儕們的認同。

(三) 上級行政主管認定的效度

能讓行政主管認定自己已經努力改進實務工作,或進一步被主管採用為整體 組織發展計畫的一部份。行動研究者於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中,向上級行政主管 與家長、普通班導師們說明行動研究所遭遇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並聽取大家給 予的寶貴建議,進行修正,使行動研究更為完善,期望將來學校能推行運用心智 圖教學法於語文教學活動。

(四) 學生所認定的效 度

學生要同意並支持所進 行與他們利益相關的行動研究,學生的學習因教育行 動研究介入而改善。因此,行動研究者記錄學生參與行動研究的學習歷程,並與 學生討論學習的心得與想法,也請學生記錄個人的學習表現,作為應證本次行動

研究的最佳證據。

(五) 教育學術界認定的效 度

研究計畫由行動研究者擬定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並獲得認可後,即發表研究 計畫向相關專家學者詳細說明研究計畫,並請專家學者們評鑑本研究可行性與研 究結果,行動研究者修正論文的內容,增加行動研究的完整性,最後完成論文,

分享行動研究論文成果。

二、研究信度的處理

為了增加研究之信 度,本研究過程包含質與量資料蒐集以增加研究可信度。

(一) 在量的部分

學生進行心智圖法融入閱讀理解教學研究後,針對其在閱讀理解評量成績進 行分析比較;進行完閱讀理解教學所有課程後,再施測「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 文版」,分析其在創造力表現的成績進行分析探究。

(二) 在質的部分

藉由學生學習回饋單,半開放式心智圖法教學教師與家長回饋單,及教學教 師書寫的教學日誌及反思札記,以及學生作品、訪談學生的紀錄、教師的觀察紀 錄…等方面來收集質性資料,並利用三角檢證的測量方法,從多個不同向度增強 資料間的相互檢驗;利用訪談、觀察、文件的內容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三角 檢證,並以行動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家長、學生為對象進行 參與者的三角檢證,

研究者以自我反思札記為教學反 省的參考資料,藉由多方面蒐集資料以及所提供 的回饋與檢證,提升研究準確性,並修正實驗的研究架構,以獲得客觀性的研究 數據與結果(見圖 3-4)。

圖 3-4 三角檢證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甄曉蘭,2003:56 文獻探討 (理論的檢證)

(理論與實務對話)

反省性對話與討論 (人的檢證) 研究者、專業諮詢者 朱老師、班級導師、家長

研究問題檢證 多元資料來源

(方法的檢證) 訪 談 觀 察 教 學 錄 影 教學前後之評量 內 容 分 析 教 學 省 思

資料持續比較 (資料的檢證) 訪 談 記 錄 教 學 實 影 教學前後之評量結果

學 習 回 饋 單 教 學 回 饋 單 反 省 札 記 學 生 作 品

三、研究倫理的處理

從事教育的行動研究十分重視研究倫理的議題,因為常會涉及到觀察或測量 人的行為與特質,以解釋教育現象與改善教育問題。林天佑(2002)提及,教育 行動研究者在從事教育研究應遵守的規範,主要包括尊重個人的意願、確保個人 隱私、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遵守誠信原則、以及客觀分析及報告等事項。

本次行動研究中,學生是重要的研究參與者,因此在研究開始前先以真誠態 度明確告知學生與家長,研究的目的、實施時間與方式,並且顧及研究參與者的 感受,會尊重學生參與研究的意願及獲得家長同意後,才開始本研究的進行。在 進行研究過程中,行動研究者會設身處地為研究參與者著想,不能只為了追求自 身的研究目的,而使研究參與者遭受傷害、產生長期心理的不愉快或恐懼;至於 教學過程的一切資料,行動研究者會以客觀的角度分析資料,呈現事實的真相,

避免研究參與者遭受誤解或扭曲;行動研究者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將以匿名 處理並妥善的保管,行動研究者將研究資料的內容進行編碼,避免與個人資料作 連結,此外研究資料除了作為研究參考之外,不移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