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採用「訪談法」蒐集個案公司的相關資料,並以系統動力學作為 研究工具,建構個案公司的動態運作模式。

第一節 訪談法

訪談法使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可以依照其研究對象或受訪人士的經驗、情 況調整訪談問題的內容,以獲得受訪者個人的意見、價值與內在感受。訪談中可 以分成為結構式訪談、非結構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過程中會透過錄音、筆記的 方式紀錄研究資料。

一、結構式訪談:研究人員在訪談前事先擬定具體問題,在訪談過程中依序 針對訪談問題做訪談,不行自行做更動,此方式類似問卷調查,只是在結構式訪 談中不會限制受訪者的回答格式。

二、非結構式訪談:研究人員不需在事先擬定訪談問題,而是在訪談過程中,

依照其研究目的提出較為廣泛、一般的問題,讓受訪者自由回答。此方法讓研究 人員與受訪者可以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自由交談,可以幫助研究者拓寬和加深社會 問題的研究。

三、半結構式訪談:此研究方法綜合以上兩種訪談的優點,研究者在訪談前 針對研究主題擬定研究大綱,在訪談過程中作為發問的依據,但可以依照受訪者 的回答內容,在延伸、調整訪談問題。

本研究訪談對象是以個案公司「異國麵坊」美食餐廳的老闆與員工,包括老 闆 Alex、老闆娘 May、外場員工 Anne、內場員工阿誠、阿莉姐、Yabu、William 等人。訪談目的以瞭解異國麵坊組織文化、經營者理念與價值觀、企業運作方式、

員工相處關係與工作模式,以瞭解餐廳的動態運作模式。訪談的方式主要以研究 者親自前往受訪單位「異國麵坊」拜訪,並會依照受訪者的交通方便性,彈性調 整訪談地點,訪談進行的時間從一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不等,如表 4 是受訪對象 與訪談日期的整理

表 4 本研究訪談對象

訪問日期 受訪者 職稱 受訪地點

3 月 14 日 Alex 老闆 異國麵坊 3 月 18 日 Alex 老闆 Alex 自家住宅 3 月 24 日 Alex 老闆 中山大學研究室 3 月 26 日 Alex 老闆 異國麵坊

3 月 26 日 May 老闆娘 異國麵坊 3 月 26 日 阿誠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26 日 阿莉姐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28 日 Alex 老闆 異國麵坊 3 月 28 日 May 老闆娘 異國麵坊 3 月 28 日 Yabu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28 日 Anne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28 日 William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30 日 Alex 員工 異國麵坊 3 月 30 日 Alex 員工 異國麵坊

第二節 系統動力學

一、系統動力學的背景

系統動力學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 Forrester 教授於 1956 年 所創立的,其發展建立在四項基礎之上,分別是資訊回饋系統理論(Information feedback system)、決策制訂流程(Decesion-Making Process)、實驗方式的系統分 析法(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system Analysis)與電腦模擬(Digital computers)

(Forrester,1961)四大基礎。而「回饋環路」是系統動力學探討論文的基本原則,

同時也是所有動態系統的特性,回饋環的運作能夠產生系統的增長、目標追求、

或是振盪行為,因此研究清楚回饋環的特性就是了解系統行為的基礎(羅世輝, 1999)。以下先簡介系統動力學的基本單元,並介紹建模程序。

二、系統動力學的基本語言

本研究所採用的系統動力學軟體為 Vensim,在模型中有四種基本的基本單 位,分別是積量(Stock or Level)、率量(Flow or Rate)、輔助變數以及連接線

(arrow)

(一)積量(Stock or Level):亦稱為存量,用來表示事物的狀態,而這個

狀態是會被累積或減少的,舉例來說水缸中的水位即是積量。積量的初始值設 定,即是代表水缸最一開始的水位是多少。

(二)率量(Flow or Rate):亦可稱為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所改變的量,

舉例來說率量就是打開水龍頭時,每單位時間內水龍頭流出的水量。

(三)輔助變數與常數(Auxiliary Variable & constant):為簡化的積量或 外生變數,幫助表示積量與率量之間的關係,如目標庫存。而常數代表某些固定 值,不受系統的影響。

(四)連接線(arrow):其圖 5 表示是一個箭頭,用來表示積量、率量與輔 助變數之間的連結關係。

積積

率積(流流) 率積(流流)

輔輔輔輔 圖 5 基本流圖

在介紹系統動力學的基本單元後,以下我們以生產作業管理中常見的存貨控 制系統,來解釋系統動力學模式的建構、操作運作以及結果觀察,如圖 6 所示。

訂訂 庫庫

調調調調 目目庫庫

圖 6 簡單存貨控制系統的流圖 三、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L 庫存(t)=庫存(t-DT)+訂貨×DT (單位:件數) (eq.1-1) N INIT 庫存=2000 (單位:件數) (eq.1-2) R 訂貨=(目標庫存-庫存)÷調整時間 (單位:件數/月) (eq.1-3)

連結線

C 調整時間= 5 (單位:月) (eq.1-4) C 目標庫存=10000 (單位:件數) (eq.1-5)

DT:單位時間 (單位:月)

在方程式中,左邊的符號 L,代表該方程式為積量(L;Level)方程式;N 代表初始值方程式;R 代表率量(R;Rate)方程式;A 代表輔助變數(A;Auxiliary Vriable)方程式;C 代表常數(C;Constant)。

在方程式中(eq.1-1)表示目前時刻 t 的庫存是由上一時刻(t-DT)的庫存加上 每單位時間(DT)的訂貨量,及訂貨乘上 DT。而(eq.1-2)表示目前庫存的初始值 為 2000 件;(eq.1-3)表示訂貨是由目標庫存及目前庫存的差額除以訂貨的調整時 間;(eq.1-4)表示調整時間為五個月;(eq.1-5)表示目標庫存為 10000 件。

四、行為變化趨勢(Behavior Patterns)

行為變化趨勢就是我們透過模擬的方式,即可觀察到所專注的變數隨時間推 移而產生的變化,在此庫存控制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庫存隨目標庫存趨近的變 化型態,即可以幫助決策者做訂貨決策的考量。參考圖 7 即為庫存之變化。

庫庫

10,000

7,500

5,000

2,50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ime (Month)

庫庫 : Current

圖 7 庫存的行為變化趨勢圖

五、建模程序

Sterman(2000)認為建模是一個回饋的過程,而不是按照線性的步驟程序,

建模必須是不斷的重述系統故事、持續的提出疑問、測試和推敲琢磨的過程。然 而建模的過程是具有原創性的,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建模風格與方式,而成功 建模者均遵循相同的建模法則:

(一)界定問題疆界:此為建模最重要的步驟,要找出最重要且最關鍵的問題與 主要變數,並決定可表現主要變數行為結構之時間單位。

(二)形成動態假說:對於主要問題行為以回饋結構影響行為之內生觀點形成假 說,並建立「因果回饋圖」。而假說必須要是動態的,因為假說必須要能夠依據 系統根本的回饋和積量率量結構,來解釋問題的動態特性。

(三)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式:建立模式來檢驗假說的正確性,檢測模式是否可表 現出問題特定的結構與其決策法則。

(四)反覆測試模式:透過不斷測試模式,檢視模式的敏感性與真實性,以求出 信度與效度最佳的模式。

(五)進行政策設計與評估:利用模式檢測真實世界中可能進行之決策,進而成 為提供決策者制訂決策之依據。

而 Sterman 強調上述程序並非線性之步驟程序,而是持續反覆修正的過程,

因此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持續提出疑問假設,任何步驟產生的新想法與發現都可 能影響到其他步驟,進而形成新的假說與模式,如圖 8,而本研究之建模程序即 以此建模法則為學習依循的法則。

圖 8 反覆建模之程式(Sterman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