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針對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輔導人員進入校園 之看法進行研究,瞭解國小教師對專業輔導人員進入校園方案的期待、看 法和問題。在自然情境中進行討論來蒐集資料,以立意取樣選取研究對 象,再藉由深度訪談來瞭解教師對於專業輔導人員看法與期望,同時進行 資料蒐集並撰寫逐字稿,再進行分析與詮釋,最後撰寫成研究結果。本節 將先介紹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差別,再陳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原 因,最後說明本研究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的資料蒐集方法。

壹、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差別

研究者整理了陳向明(2002)、潘淑滿(2003)、王文科、王智弘(2005)

等有關於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的差別,發現以下幾點差異:

一、 量化研究通常用在對一項事務進行大範圍的預測和觀察,因此樣本 數較大,取樣方面通常是透過隨機取樣,控制外在變項呈現不同研 究結果;質性研究通常用在對一件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細微、長期的 描述和分析,因此樣本數較少,不做代表性抽樣。

二、 量化研究探討的是整個大規模的平均狀況,而質性研究用在量化研 究難以解釋的特殊個案或現象,透過研究者的分析和詮釋,藉此發 現新問題或提出看問題的新角度。

三、 在量化研究進行中與研究對象必須保持距離,不介入私人情感,秉 持客觀中立,彼此間是有界線,研究關係也較短期;質性研究中研

48

究者與受訪者之間,強調信任、平等,必須深入接觸,強調參與其 中,長期接觸。

四、 量化研究是從研究者事先設定的假定進行,透過資料的分析驗證自 己的假定,在資料分析方面通常在資料蒐集完成才開始進行分析;

質性研究強調從被受訪者的看法出發,資料分析通常在研究過程中 便持續不斷的進行,將繁雜且抽象的資料演繹分析,從中探索真相 和意義。

從上述幾點可知,量化研究是針對一件可以被操作的事物進行統計和 測量,而質性研究是經由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一件事物進行 細微且持續的觀察,最後提出一個具理解性、整體性的詮釋。

貳、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原因

潘淑滿(2003)指出質性研究是探索個體內在的經驗,它強調研究者 對於個體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不只是受知識內在法則影響,或是由理性推 論而得到,反而是受到日常生活中不斷與別人或所接觸的人事物產生彼此 互動的經驗。歐用生(1995)也認為質性研究者通常利用參與觀察、深度 訪談等方式,先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有系統地紀錄所看到的一切,然後 進行分析。

質性研究是一個以人為導向的研究工作(吳芝儀、李奉儒,1995),

研究者選定欲研究的議題,並且選擇進入一個開放的實地場域,蒐集資料 並加以分析詮釋,使整個質性研究能呈現詳盡周延,這種關注人與情境交 互作用下的各種關係,是本研究選擇質性取向的中心價值,再者,質性研 究適合研究新的議題或領域,或者現有的研究數量稀少或所知有限,研究 以試探發現為先,而不在證實或檢驗(Krathwoul,1997)。本研究是在探 究國小教師對未來專業輔導人員全面進入校園後的看法,搜尋後發現相關 研究數量極少,因此本研究適合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便發現新問題或

49

看問題的新角度。

本研究在探討國小教師對專業輔導人員進入校園的看法,透過觀察、

訪談來蒐集研究資料,分析國小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對專業輔導人員進入 校園的看法和建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目的是要符合生活經驗的 變化歷程,重視受訪者主觀知覺並從情境中進行擬情的理解,一窺現象背 後的真意。再者,其教師個人的主觀經驗與感受呈現差異性與獨特性,若 要同時探討各種影響其主觀建構的過程及意義,較難以採用標準化調查問 卷或數字得到豐富資料,因此採用以開放性問題讓受訪者循序漸進作答,

能有較好的效果。

参、資料蒐集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法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質性研究訪談蒐集資料的方法有三 種:深度訪談、直接觀察以及書面文件,深度訪談使得研究者跨出外部行 為的瓶頸,讓研究者可以去探索所觀察人們的內在世界(吳芝儀、李奉儒,

1995),Minichiello, Aroni 和Timewell(1996)等人將深度訪談定義為

「有特定目的的會話—是研究者和資訊提供者間的會話,會話的焦點在提 供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感受,而用他/她自己的話表達。」,透過深度訪 談我們不但可以掌握受訪的主觀意義,並且經由長時間的對談,研究者可 以有充份的時間,將受訪者的前因後果,乃至相關連的事物,進行較完整 的資料收集。

深度訪談可分為半結構式訪談或無結構式訪談(潘淑滿,2003),陳 向明(2002)更指出質性研究的訪談法有別與一般日常生活的談話,過程 是有其目的性,是想要透過談話過程中去瞭解對方對「現實」意義的理解,

不過研究者必須瞭解到訪談所得到的結果不是訪談者獨自從對方「蒐集」

而來,而是在一特定情境下相互建構出來,要如何獲知更多對方的想法,

是需要透過一些技巧,像是提問的問題形式、追問的技巧、傾聽、自我揭

50

露和回應的時機都需要拿捏。

本研究擬採取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事先編好訪談大綱,由研究者向 受訪者發問,即所有的受訪者都回答相同的問題,但問題的順序可以依照 個別的反應來改變,根據實際需要,研究者可自由地探索、調查和詢問,

以獲得更完整之資料。一方面可以讓受訪者的經驗自由表達出自己的認 知、感受和內在想法,另一方面研究者又能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透過 研究者和受訪者不斷互動的過程中,主要目的是試圖和受訪者建立和諧關 係,且彈性的問題順序,讓訪談者可以比較自由地去追問其感興趣的領 域,訪談者可以跟著受訪者的興趣和關心走。在訪談過程中也要盡量避免 讓受訪者有不愉快的感覺,而是人與人的輕鬆對話,對於資料蒐集的豐富 度和真實度也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