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探究一年級新生注音符號差異化教學可行性。以下將針 對採用行動研究方法的理由,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壹、 採用行動研究方法的理由

本研究是教師在真實教學現場,研究者為了解決一年級新生入學時,在注音 符號能力差異大的情形下,教師教學改變的行動歷程。研究之對象及研究問題是 在特定的情境下,無法代表所有的教學現場。雖然有實務工作的實用價值,但是 不能直接應用到研究問題及對象以外的情境(蔡清田,2000)。因此,本研究所 獲得的結論只能運用在本研究實務工作的改進參考,並無法推論到其他情境中。

在此說明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

一、 每天的教育工作情境中所產生的問題

過去的教學是把一年級新生當作白紙ㄧ樣,從頭開始教起注音,但是這對於 原本注音能力佳的學生並不公平,課堂上甚至必須把機會讓給能力弱的學生表現。

有時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回應,就開始產生做自己事情的念頭,反而養成他上課 不專心的習慣。差異化教學可以回應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可以讓大家都積極面 對學習。

二、 提供研究和改善教學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教學現場處處充滿挑戰和考驗,使勁費力的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不 ㄧ定跟得上老師的腳步。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為了讓全班學生專心聽課,而以更 大的音量控制,甚至配戴麥克風講述,往往整節都是老師的聲音。但現在發生學 生的學習風格並不適合講述法,需要大量的操作、閃示卡、遊戲練習。與其要求 安靜聽課,差異化教學設計反而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風格給予協助,更能解決學 生注音學習上的困境。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研究架構

本研究分為「研究準備」、「研究發展」、「研究實施」與「研究整合」四個階 段,研究流程分述如下:

一、 研究開始之前--覺察教學現場問題 (103 年 7 月至 104 年 6 月 30)

研究者擔任多年一年級導師,發現注音教學上的問題在於學生程度差異大,

以及無法針對學生個別錯誤類型加強。希望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學習注音,所以 總是採取高壓、強迫學生專心聽講方式,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使然,造成師生間關 係不佳,每天上學如打仗般緊繃。希望能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模式,能改善學生能 力差異大的問題,又能讓大家樂學習、自主學習,當學習的主人。

二、 研究發展階段 (104 年 7 月至 104 年 8 月 30)- 確定研究主題 並擬定畫

研究者發現針對注音符號教學,差異化教學也許是可以在一年級大班中嘗試 看看,開始收集相關文獻和資料,擬定教學策略和計畫。透過期刊文獻、論文及 網站等上蒐集相關資料,並將資料彙整、歸納及分析,再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 研究主題為:一年級注音符號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研擬教學的計畫、設計相 關教學活動。

三、 實施研究階段 (104 年 8 月 30 日至 104 年 11 月 11 日)- 教學 設計與實行

本研究藉由階段性的探究歷程,將研究實施階段分為第一循環和第二循環促 使「行動」和「研究」結合為ㄧ。104 年學年度上學期第一週到第五週為本研究 的第一循環,研究者以學生學習準備度為依據,將學生分為高分組、中分組及低 分組,各組給予不同的作業難度及目標進行差異化教學。第六週到第十週,為第 二次循環階段,研究者將針對第一階段所遭遇到困境進行反思和調整,以回應學 生的學習需求為目標。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 整合研究階段 (104 年 12 月至 105 年 6 月 30 日)- 分析資料 與提出結論

研究者將課後省思、師生或是同儕教師之討論紀錄,依日期對象進行編 碼,同事撰寫文字記錄。行動研究實施完畢後,彙整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探討研 究的目的是否達成、研究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歸納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循環歷程如圖 3-2 所示。

©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 教學設計

以研究者服務的台東市快樂國小一年級新生為研究參與者,進行「注音符號 差異化教學」之課程,試圖提升學生在注音符號能力上的成就表現,解決在大班 中學生能力差異大的問題。在真實的教學現場中發現問題、評估問題、擬定策略 而後反思與修正,動態循環的行動方案,探討注音符號差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實施期程為民國104 年 8 月 30 日至 11 月 10 日,共計 10 週,每週 5 節 課,總共50 節課。採用的版本為 104 學年度康軒版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首冊,

分為「可愛的動物」、「快樂的一年級」、「有趣的故事」三單元,計有 10 課。以

「綜合教學法」為基礎,針對學生注音符號能力差異的學習準備度不同上,以修 改作業內容、調整學習目標,彈性運用分組、分站,來進行差異化教學。並在各 課教學後均施測研究者自編「注音符號聽寫測驗」,「注音符號認讀測驗」,收集 學童的學習表現,檢驗教學成效。在教學後與協同教師進行教學觀察及討論,以 了解教師與學生互動反應情形,作為修正教學策略的依據。

©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教學。教師若能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所需教活動,學習更有效。彈性運用 各種教學方法、彈性分組,教師就能給予多層次的學習輔導。

以下列出幾點原則:

一、質重於量:

不是一直給高分組學生增加學習負擔,而給低分組學生減少學習負擔,必須 考慮到學生需要「質」的部份。

二、適當的期望:

不斷的提高期望的水準,讓優異學生可以和自己潛在的能力競爭,另外,當 提高對學生的期望時,也要提供足夠的支援讓學生能夠達到目標。

三、以學生為中心:

課程對學生而言必須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加入許多操作的遊戲活動,當學 生能發現課程的迷人之處時,學習經驗才是有效的。

四、適當的評量:

教學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到學生的需求,包括與學生的談話、課堂討論、對學 生的工作觀察或是正式的評量,必須透過多樣化的方式,評估學生發展的層次、

興趣和學習方式,才能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

五、彈性的分組:

當全班都做同樣的活動或分享討論時,可以建立通識的知識,得到溝通的感 覺,而一些特別的小組或個人學習,也能讓學生得到不同的學習經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