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期望在研究過程中能探究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策略之歷 程、遭遇的問題、解決途徑,以及對幼兒讀寫發展表現的影響,因此以下敘述行 動研究法之定義與特徵:

壹、行動研究之定義

綜合各家學者之行動研究定義,依據其觀點不同而有相異的定義,行動研究 是研究者在實務工作上,結合「行動」與「研究」,探究工作內容所遭遇的問題,

擬定辦法,進一步執行並解決問題,其中包括評鑑、反省、回饋、修正的歷程,

研究過程包含行動、行動後的省思、省思後的行動(蔡清田,2000)。在行動研 究中,教師的角色即為研究者,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運用行動研究來改善教學方法 與內容,發現自己在教學工作上的盲點,並解決在教師在實務工作上的困擾。是 故,基於研究者本身在實施語文教學上曾面臨困難,期望能夠擺脫傳統的語文教 學,而行動研究正是最佳的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以行動研究之方法,找出解決 問題的策略與途徑,將研究結果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根據,增進研究者的自我專 業,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時反思,修正行動策略,提升專業知能。「行動研究」是 有計畫的研究循環,再循環中達到改善實務工作的目標,首次的循環為行動的開

36

始,接續的行動計劃即是不間段的循環階段,並藉由研究過程更加了解學生及教 育工作的理念(鄭增財,2006),因此本研究擬透過兩個階段的過程,在實施策 略時先歸納文獻,經由研究中的觀察紀錄,反思再修正教學策略之實施,以符合 行動研究之定義。

貳、行動研究之特徵

行動研究是以解決實務問題為目標,且重視實務工作者的參與,綜合相關文 獻,主要特徵有以下三點(蔡清田,2000;葉重新,2001):

一、研究目的針對實務工作之問題

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即針對教師在教育現場所發現的問題,予以研究的過程 來解決問題,促進教師的教育專業成長,行動研究目的旨在實用價值而非理論知 識。

二、研究者即為「參與者」和「結果應用者」

行動研究的參與者以實務工作者為主,而教育行動研究的參與者與研究結果 應用者即為學校現場的教育人員,教育人員藉由行動研究改善自己的實務工作問 題,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在實務。

三、行動研究的實施具有特定情境

無論是行動研究的問題或是研究對象皆有特定性,在教育行動研究上可能是 針對某個班級或學校,針對行動研究者的某項特定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解決之道,

也因此產生研究限制,無法推論至其他情境或是應用在其他研究對象。本研究之 研究對象係針對南投縣星星國小附幼之白兔班幼兒,因此研究結果亦無法推論至 其他班級。

37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是教師透過研究歷程,在真實的情境脈絡中反思自己的 教學策略與方法,解決教學上的問題,結合行動與研究,使教學更為精進,並同 時提升自我專業知能,有效協助學生。本研究旨透過行動研究方式,經由實際的 語文教學策略實施、觀察、反省,並閱讀相關文獻,依據研究目的研擬行動方案,

解決研究者在實務現場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在實務上。

叁、本研究適用行動研究之原因

基於研究動機,研究者期望能夠擺脫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 語文情境與活動,使幼兒在教室的情境下提升讀寫能力,並檢視自己的語文教學 策略,發展更多讀寫活動與機會,從相關文獻以及蒐集的資料中,了解幼兒讀寫 能力之發展,同時提升自我專業知能。在行動研究的定義中,教師即是行動研究 中的研究者(歐用生,1994;蔡清田,2000;葉重新,2001;鄭增財,2006),經 由現場的教學活動來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解決實務工作之問題,因此本研究採 用行動研究方法。

研究者秉持行動研究之精神,在第一階段之後進行立即性的調整及修正,並 以引導者、示範者的角色與幼兒互動,以營造利於幼兒讀寫發展的最佳環境。在 研究過程中,時時與教授、專家討論語文教學策略及研究內容,使語文教學策略 能達到最佳的成效,期望自己對幼兒的讀寫發展有更佳的認識,能適時為幼兒提 供最有利的語文教學策略,運用在日後的實務工作。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