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節將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研究架構之呈現。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分成兩階段進行,首先採用的是文獻分析法,了解事實、並框出研 究範圍,做出訪談大綱,接著採用的是深度訪談法,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以下分 別說明之。

(一)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文獻分析法,指的是收集政府發布的文獻或相關的文件或檔案資料,對收集 的資料內容以客觀和系統之態度進加以鑑別、描述、分類、並進行研究分析,來 了解相關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由於可收集的文件和檔案資料來源很 廣,除了可使研究範圍跳脫時間、空間的限制之外,亦可以了解先前的人類思想、

社會現象之發展脈絡,更方便用於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社會現象等種種 議題,此為文獻分析法應用現成資料的價值與優點(高明,2009;葉立誠、葉至 誠,2013)。

基於第一章研究之五大動機,研究者計畫對於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源起、

歷史發展沿革、現況、優缺點分析以至於未來發展方向等議題做進一步的研究,

文獻探討法可以廣泛收集前人在相關領域的調查成果,使研究者能對此一分流制 度有較全面性的基本了解,再經由客觀的界定、分析、評鑑,由收集的資料中可 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因素。

收集的資料包括有一次、二次、三次文獻,如台灣外交部、經濟部、教育部、

新加坡教育部、觀光局、水利局官方網站等發布的報告書與相關資料、國內外教 育或經濟相關機構等所發布的文件記錄與統計資料、新加坡相關主題論文、書 籍、期刊、各種文摘、與綜述性的文章等。

文獻分析法能夠從收集到的資料中明瞭過去、覺察現在現象甚至預測將來發 展,但也有紀載偏差、資料的真實性問題、資料內容不完整、代表性資料取得不 易等限制(高明,2009;葉立誠、葉至誠,2013),研究者為降低此研究方法先天 上的限制,作了以下三項措施:

第一,以謹慎的態度去分辨、鑑定資料內容的真確性,重要的統計數字、年 代、事件等一定有兩份以上的資料,若有內容上的差異時,則以新加坡政府發布 的訊息為主。

第二,依研究目的,有系統地將適用的資料加以整理,以利分析,並形成一 份訪談大綱,以利進行下一步驟的訪談研究。

第三,運用適當的管道與人際關係,取得不易得到的資訊,讓蒐集到的文件 與檔案資料能更完整。研究者將親自至新加坡,拜訪當地小學的教職員、學生家 長以及教育學者,以求得更清楚、完整的資訊。

(二)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s)

深度訪談法,此一研究方法是一個最古老、普遍的蒐集資料之方法,是訪問 者與受訪者為了特定目的而進行的談話,而訪問者藉由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去蒐

集、歸納、分析資料而達到特定目的一種研究方法。訪談法的優點在於能幫助研 究者蒐集到深度資訊,訪談過程中,也能適時地觀察與解釋,降低受訪者的誤解,

提高所得資訊的真確性(王文科、王智弘,2008)。

為什麼選擇深度訪談法來進一步蒐集資料?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由於本論文的主題在國內少有相關研究,且其分流體制於 2008 年改 革後,無此相關主題之研究探討,僅有少數文章提及新加坡小學分流,但其內容 多是講述 2004 年以前的分流方式,已與現行的分流方式有出入。

在國內文獻上,僅找到林開忠等人(2011)所著的《東南亞教育》一書中,有 提到新加坡現行的科目分班制,但內容與新加坡教育網上的資料內容差不多,無 法從書上得知更進一步的資料。

第二、國外資料方面,雖有多筆相關研究,但資料內容多有重複,以致資料 內容不夠多元豐富,為了對新加坡小學現行的分流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應研 究動機與目的,除了體制面向之外,對於教學與心理面向等資訊甚少,研究者運 用深度訪談法來豐富研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訪談型式因研究目的或性質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訪談方式。按照對於訪 問過程中控制程度的多寡,可分為「非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s)、「結構 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s)、「無結構式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與「半 結構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訪談等四種,其中半結構式訪是介於結構 式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一種資料收集的方式,優點是當給予受訪者較大的空間與彈 性時,往往會採取較開放的態度來闡述自己的經驗,因此對於特定議題,進行資 料的收集或是想要將訪談資料進行比較時,半結構式的訪談常能帶給研究者意料 之外的資料收穫(潘淑滿,2003;Bernard, 1989; Denzin & Lincoln, 2000)。

因應研究目的,研究者採取的是半結構式的訪談,並作雙方面對面的直接訪 問。針對前面文獻分析所得之資訊,擬出一份訪談大綱,提出對新加坡小學分流 教育的進一步相關問題,訪問之問題主題與內容,匯集於訪談大綱中,研究者於 訪問前會將此一訪談大綱事先給予受訪者,以使透過訪談蒐集之資料能較具系統

性與綜合性。

訪談大綱中有特定的主題與焦點,但因為設定之題目是大方向化的,訪談中 間將視情況,提出另外的延伸問題,另外有些訪談大綱中的問題並無標準答案,

且涉及受訪者的觀察、生活經驗或個人看法等,研究者希望在訪談過程中給予受 訪者較自由開放的空間,以進行更多元的資料收集。

二、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 3-1 所示。主要分成三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為,

對分流教育的理論與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部分為,經由文獻分析法去分析分流 教育施行之背景因素,再從教育理念、地理環境、天然資源、國家歷史、多元種 族、人口結構等去探討對於整個新加坡分流教育之發展歷史、體制與現行狀況的 相互影響關係,並綜合分析整理出一份訪談大綱。第三部分為深度訪談,主要訪 談對象為現任的新加坡小學中的行政或教職人員、學生家長、新加坡教育學者 等,依據訪談大綱之內容,將收集到的資訊加上先前所得的資料分析結果,再次 加以進行歸納、分析,進而撰寫出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以及對新加坡與台灣小學 現行狀況的建議。

分流教育 發展歷史

分流教育 現況(小學) 分流教育背景因素

教育 理念 理念

結論與建議

小學分流教育相關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之探討 分流教育

制度

人口 結構 多元

種族 國家

歷史 天然

資源 地理

環境

分流教育理論依據

結論與建議

圖 3-1 研究架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