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目分班制之待改進問題

在文檔中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頁 129-1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科目分班制之待改進問題

新加坡教育基金會」(ORACLE)(2006)提出,分流制度是新加坡獨特教

育制度中最成功的一項制度,分流制度的成立是基於學生們在智力或學術能力 上,有著天生的不平等,依據學生們不同的能力給予適性教育,讓學生得以發展 出最符合他們自己性向的能力,除了積極培養學術能力佳的學生,另一方面對於 學術能力較弱的學生,不強迫他們學習相同的課程,因為這只會帶給他們更多課 業上的壓力和失去學習的興趣。

然而,沒有一個系統是完美的,分流制度也是新加坡教育系統中常引發爭議 的一個議題。新加坡小學的分流教育,歷經多次改革後,已漸漸擺脫掉許多傳統 分流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還是有些部分是難以擺脫分流教育本來就存在 的缺點,或是科目分班制衍伸出的其它問題,本節就其面臨的困境和待改進問題 作探討。

一、 分流設計的問題

提出科目分班制在制度設計上的待改進問題,如下所述:

(一)分流鑑定方式過於偏重考試成績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Howard Gardner 提出之「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理論說明了每個人都具有數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多元智能包含 有「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數理邏輯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肢體動覺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空 間智能」(Visual/Spatial l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intelligence)、「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intelligence)、「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等八項,這些智能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學習、解決事情的方法、創造等行為,人人 皆同時具備上述八項甚至更多項的智能,此理論用在學校可發現,在學習時,每 個人都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結合各種智能來吸收以及解決所面臨的課題,然而每

項智能的發展則和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刺激的不同而產生高低快慢的差別,一 個人可能在任何智能表現上沒有特別出色,但由於某些智能的組合卻可能使這個 人在某一領域上表現非凡,教育真正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發覺、評量出個人的智 能組合,以開發出個人最適合發展的某一興趣或專長的位置。因此,較完善的學 習評量應是多元、個別化、連續且完整的並且要與真實生活做連結,綜合學生生 活、學習的經驗,以利讓教師、學生本身以及家長發現與發展學生潛在能力,並 於學習評量結果裡要有人性化、正向化的解釋,著重於學習歷程以便具體地顯示 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可以改進之道,這更能使學生的潛能發揮以及學習能力的多 元化,一般傳統的標準化測驗以及常模參照的評量模式都不利於真實評量出學生 學科分數或等第之外的真實能力(陳立軒,2007;Gardner,1993;1999)。

最主要是按照學生成績程度,這裡就是能力分班(C3-1)。

因為我們有這個 Subject-based banding 所以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能力在那裡,

這個主要是依據他們的學業成績的表現的(F3-2)

我個人的話希望培養小孩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技能,學術的話就不需要那麼早(D3-4) 受訪者 C、F 表示,科目分班制就是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分班的依據,顧忠 華(1996)也提出,若分流方式以考試為導向,則容易形成補習文化之惡性競爭,

另外,城鄉資源不均的問題也直接影響學生考試成績,若分流鑑定方式為專家評 估,則要有統一的判斷標準,否則亦容易失去分流的公平性。受訪者 D 則提到,

因為學校教育著重學術方面的成就,而學科的考試佔據過多的比重,他認為小學 的教育,若能多著重在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方面是更理想的。

新加坡小學分流的鑑定方式,雖從最初的單純筆試方式演進到今天參酌教 師、家長的觀察與意見來做四年級生五年級的能力分流,但也必要學生的考試成 績要達科目標準,再由家長決定是否就讀與成績相當的級數,或是向下一個級數 就讀,再者,新加坡傳統制式教育十分重視語言與數學等智育的發展,在分流鑑 定上還是以在主要學科上的分數表現來做為最主要依據,而小學離校考試以及往 後的分流,更是以考試導向為主。

(二)分流過早的爭議

新加坡的分流教育,受爭議較多的,就是分流點設在小學四年級,爭議的論 點多是因為認為分流起始點過早,然而,適合的分流點應該在何時?國小、國三、

高一或大一,何時為宜﹖其實過晚或過早分流都會產生教育機會或社會不公平的 現象(顧忠華,1996)。葛蘭西(Anornio Gramsci,1983)主張人文化成之教育理 念,認為受教育是,人學習自覺地認識自己,並學習成為人的一種過程,因此,

過早的分流,造成人文化成教育的不足,若又服膺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成長論,以 分流來做人力規劃,人則被物化,喪失人的本位與自主性,而分流之後的專業化 若被過分強調,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疏離感(引自吳展良等,1996)。

以我來說,我是不贊成的,他們還是小學生,有些發育沒那麼快的,小孩子還是 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比較重要(E3-5)。

小學可以有也可以無,最好是不要啦,就是希望能夠最好到中學再分,我也知道 這個政策有好有壞拉,只是如果能延後一點再做這個分流,好像對小孩會更好 (D3-7)。

受訪者 D、E 與皆認為,以小孩的成熟度來說,在小學四年級進行分流是過 早的,等他們年紀稍長的話,則會比較適合。根據 Bronfenbrenner(2005)認為,

人的潛在能力是大幅超過他所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只要有學習的機會與環境,人 的能力可以產生變化可以不斷的被拓展,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能成為人才,是 取決於他的發展環境,目前表現未達人才標準的學生,未必未來不能發展成優異 人才。Gottesman(1963)的《反應界限原則》 (range-of-reaction principle)也顯示 出智力發展與表現會因貧乏環境、或一般環 境、或富足環境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而隨著年齡增長,不同環境刺激下人的智力表現會出現更大差異性(引自王震武 等,1996)。教育過程是個人發展環境中最直接重要的一環,,因此過早的分流 是限制當下被篩選為非人才者進一步受教育內容刺激的機會。

那麼走非學術路線的學生,如果是很優秀的最後也可以進大學裡念書 不過比例很 少很少,對於一些不用功或遲發展的就的確很難所謂的轉換跑道,如果你的家庭 是受教育的家庭孩子也書讀得不錯的話,說實話這制度對他們的影響不大,真正 影響大的,是家庭本來就較弱勢無法幫助孩子(B3-9)。

過早的分流對於社會方面還有另一項影響,即容易凸顯家庭背景的不平等因 素,並加劇社會的階層化現象(吳展良等人,1996)。接下來連帶產生的職業機會、

其子女受教機會種種不平等現象也隨之產生,受訪者 B 本身是當了一輩子的新 加坡學者,在此也提出相同的看法。

小學的這個科目分班制的確對發展較遲的學生來說,是比較不利的(B3-13)。

如同受訪者 B 所說的,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過度強調菁英教育,認為及早分 流有助於菁英的培養,對於有些開竅較晚,或在較成熟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與 長處的孩子,在早期求學時,經過嚴格的教育制度被刷下來,而無法進入培養菁 英的教育系統,這也等於扼殺了潛在的菁英人才,也是太早分流的缺點之一(康 世人,2008)。

再加上分流的時間過早,就教育和心理層面來說,過早的強制分流不力於兒 童的身心發展。新加坡已於 2008 年教改中,將教育過程儘量維持開放的選擇機 會,且安排老師加以觀察輔導學生發現本身的興趣與長處,然而,五六年級這兩 年的定向階段是否必要也受到討論,就那些早點發展成熟的學生,性向、能力都 已經明顯,兩年的定向教育是否必要,就某些發展較慢成熟的學生而言,兩年的 定向教育未必能幫助他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教育,雖然有分流轉換的彈性 機制,分流時間點的爭議仍然存在,就連有多元、完善轉換制的德國,也同樣存 在這個問題。

(三)有轉流系統缺乏彈性之疑慮

完善的分流教育需要配合有轉流機制,並評估體制是否提供給學生,充分彈 性選擇機的會?若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則分流教育體制中,容易有潛力人才遭 埋沒的現象發生(顧忠華,1996)。

另一方面,Raffe(1993)認為,教育系統若無能力分組分班的機制,則程度 好的學生難以有高標準的表現,所以應該執行分流教育,然而,有靈活的轉流系

統可能會增加職業流的學生轉到學術流的機會,雖然很多分流系統的設計是傾向 鼓勵學術流學生轉向到職業流,藉以避免產生職業流就是學術成績不好的學生之 偏差觀念,但因為學術流還是社會認同度較高的主流,大多數人認為學術流是較 厲害的學生,因此若有機會,多會往學術流發展。

不可能,跳不上去,Foundation 進不了 Standard Standard 進不了 Higher Level (C3-14) 原則上是可以的,因為比如說她忽然間睡醒了,突然變聰明了,在學業上能有更 好的表現那我們一定要把他放到 Standard Level 去囉,但是,事實上,依我的經驗,

我是還沒遇到這樣的情況拉,那當然原則上是可以的(F3-15)。

我相信如果真的有成績突然變好的學生是可以將一兩個科目升級到 S 的,雖然我 也還沒遇過這樣的例子(G3-19)

綜合顧忠華和 Raffe 兩位學者對轉流機制的說法,缺乏彈性則容易忽略潛在 人才,過於靈活則可能造成非主流爭相轉往主流,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裡,經過 2008 年教改之後,在轉流的設計方面,增加了一年的彈性,允許學生在五年級 時,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在實際課程內容中,更了解自己的性向與能力,成績表現

綜合顧忠華和 Raffe 兩位學者對轉流機制的說法,缺乏彈性則容易忽略潛在 人才,過於靈活則可能造成非主流爭相轉往主流,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裡,經過 2008 年教改之後,在轉流的設計方面,增加了一年的彈性,允許學生在五年級 時,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在實際課程內容中,更了解自己的性向與能力,成績表現

在文檔中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頁 12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