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目分班制的突破與未來發展

在文檔中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頁 145-1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科目分班制的突破與未來發展

本節為科目分班制的突破與未來發展趨勢,分流教育在其制度設計上,本來 就具有第二章文獻探討中的一些容易發生的缺點,本節探討科目分班制作在先天 制度上有哪天突破,以及與以往新加坡小學所執行的分流制度而言,有哪些方面 的進步,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從訪談資料中歸結出教育專家與教育現場的領導 者,對於科目分班制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方向。

一、 科目分班制的突破

科目分班制是新加坡經過 2008 年的教改之後,在小學教育中施行的一種分 流教育,既然是分流教育的一種形式,就可能也產生分流教育中無可避免的缺 點、問題,以下所論述的是科目分班制,在分流教育的體制下以及以往新加坡小 學的分流教育中,有那些新的改革與突破。

(一)科目分班的作法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980 年新教育系統開始在小學中執行,這是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的開始,

1990 年開始了最著名的 EM1、EM2、EM3 的分流方式,2004 年合併 EM1、EM2 源流的班級,至 2008 年教改之後,以最新的分流教育,即科目分班制全面取代 以往 EM1、EM2、EM3 的分流方式。

因為 EM1EM2EM3 的時期看得是學生考試的總分,但可能這中間有學生的英文或 是數學成績是不錯的或特別好的,還是得被分到較後段的班級裡去讀,現在的分 科就比較人性化(C4-1)。

如同受訪者 C 所述,不論是科目分班制或是以往的 EM1、EM2、EM3 的分 流教育,都必須是透過一個分流的考試,學校再依據這個考試的成績,來進行分 班教學,不同的是,EM1、EM2、EM3 分班的依據是根據學生在分流測驗中得 到的總分,總得分高的學生,會被分在程度高的班級裡,總得分低的則被分入較 後段的班級中,分班之後,所有的科目不論是主要學科或是體育、道德、課外活 動課程,都在同一個班級中與同班的同學一起上課,即使 2004 年的教改,政府 鼓勵讓 EM1、EM2、EM3 的學生一起上非學術類的科目課程,但這樣的分班方 式,仍會出現一個情況,各科成績表現均為中等以上的,因為總分高可能被分入 前段班級中,還有一種學生,在某一個主科的成績表現特別優異,但因其他考試 主科的分數低,因為總分低的關係,這個學生會被分到後段班裡去,這樣的分法 造就出一種現象,就是兩個分流考試總分同樣較低的學生,理所當然被分在同一

個班級裡上課,但其中 A 學生在數學科的成績表現是很突出的,甚至比一些前 段班中的學生有更好的數學能力,但因為 A 學生被分在後段的班級中,因此在 上課內容中,無法獲得與他數學能力相當的教學內容,這也導致了一些潛力人才 的被忽略的狀況,在這一方面,科目分班制則是能夠克服這個現象。

科目分班制是以比以往的分流教育更客觀的方式來進行,是以學生各個主要 科目的個別成績來看,數學高分的集中同一班上課,英語好的集中在一班,平常 是以常態分班為主,只有在主要科目的學習時,學生依照自己各科目的程度,到 符合自己程度的班級中去上課,這樣的分法不僅較客觀、人性化,也更能真正落 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這也是科目分級制相較於以往的分流教育,有較大的進 步和突破的部分。

(二)減少分流教育中常有的標籤效應發生

在德國,技職體系素有好評,德國的社會流動很不容易,但德國人也不會去 爭取這一塊,技職體系學生出社會就職後,收入豐厚,社會認同度也高,東方國 家沒有這背景,許多家長要藉由受好的教育來增加往上流動的機會,因此,家長 與學生都盡力在爭取就讀主流班級。

分流價值觀偏差,容易形成標籤效應,此為研究者於第二章歸納的分流教育 設計上的缺點之一,因為以考試成績來訂定分流流向的方式,容易造成被分入非 主流系統的學生,在自我評估、未來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上,均低於進入主流 系統學習的學生,即使就業後所處的職位與所得相同,在校就學時被分入非主流 的人,對於自我的社會地位評估,仍然低於被分入主流學習的人,標籤效應對於 心理層次的影響既遠久且深刻,另外,被分入非主流的學生,不論是在其他表現 或學習動機上都較低弱,這是教育分流後的標籤效應以及自我應驗預言效應造成 的不良結果。

這樣的標籤效應同樣發生在新加坡小學裡,新加坡 2002 年上映的一部電影

「小孩不笨」,裡頭對於被分入非主流的小學生心理有深刻描述,分流時,還有 家長擔心自己孩子的班級被普通流的孩子湧入,並擔心與它相關聯的標籤和恥 辱。有新加坡老師形容光聽走路聲,就知道是 EM3 的學生,劉殿平(2008)也提 到因為文化的影響,在新加坡人心中,被分入 EM3 以及中學工藝源流的學生被 貼上笨小孩的標籤。新加坡的分流教育分流方式以考試為主,考科都是學術類科 目,考完後以總分計算,將學生分別編入 EM1、EM2、EM3 三種班級,導致分 流就等於分等的負面效果,若都是以讀書、考試能力的高低來做分流基準,也等 於以此來區分學生,也難怪被分入非主流的學生會被被貼上次等人的標籤。針對 此一負面的作用,研究者特別在訪問大綱中提及此一現象,希望了解科目分班制 是否在此方面有突破性的發展,訪談結果是,現在小學中,學生之間並沒有分班 等於分等的觀念,教改之後分流體制的改變也讓標籤效應這個缺點有明顯減少的 現象。

被分科在較高等級的學生和較低等級的學生,因為還是會回到導師班一起上課,

學生們也都會玩在一起,並沒有高低之分ㄟ(C4-4)。

其實我跟你說,孩子之間倒不會有高低的分別,他們每兩年就分班一次,都可能 還有同班過,如果有,覺得有些是父母的觀念影響,這邊的家長都很怕輸(D4-6)。

現在就是說,前面兩班的學生是全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但是沒有很明顯地說你是 第一班你是第二班這樣,接下來的六班都是程度相同的學生,所以他們自己也沒 有覺得特別的不同,大家都是差不多的(G4-8)。

受訪者 C、D、G 都提到,學生之間並沒有誰優誰劣之分,科目分班制的特 色是以常態分班,只有主要學科的課程,才進行能力分班,除了主要學科以外的 課程,如國民教育、心理與職業輔導、導師課程等都是回到原本的常態分班的班 級中去上課,受訪者 D 認為,小學的二年級、四年級都進行過分班,同一個年 級中的學生可能都曾經同班過,彼此也都認識,同學之間沒有因為成績成就而有 高低的分別,一般狀況是這樣,若有特別發生類似狀況的,D 則認為是學生家長 的觀念影響的,受訪者 G 也表示,即使科目分班後,學校給予每個學生的教學 資源、師資、設備等都是相同的,特優的頭兩個班級,有沒有特別的優待和凸顯

他們,因此並沒有以往發生的學生被標籤化的情況。

這個方面我們學校還好,其實這方面的觀念要靠老師拉,學生他們還小,有時候 如果我們成人怎麼樣的教導阿他們,其實都教的會,這是觀念的問題,所以我們 也教導老師要多用鼓勵的方法去帶領學生阿,希望他們可以喜歡學習,也不要太 去跟別人做比較阿 (F4-11)。

受訪者 F 也提到,學生的年齡還小,分流等於分等的標籤化的想法,是觀念 上的問題,主要受成人的影響較多,這點與受訪者 D 的說法一致,他也提到新 加坡教育部長王瑞傑在 2013 年公開演說中特別強調學習是終身的,是一個令人 興奮的旅程,不斷學習,發現和掌握,而不是一個只有競爭力的衝刺,幫學生養 成愛學習,刺激熱鬧的好奇心,去探索和發現周圍的世界;制定全面的個人的完 整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強烈的社會情感的成熟; 開發每個孩子的能力和興趣,

幫助他或她的願望實現,並有一個充實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 自信心,識字和算術,分析和創造性的思維,溝通技巧和其他 21 世紀的競爭力,

從而準備新加坡人的終身學習者,並在全球的競爭力的環境中取得成功,因此他 認為首先教師自己的觀念要正向要正確,才能帶給孩子們好的影響,一方面希望 由老師來帶領、影響學生由心樂於學習,而不是與其他同學做比較。

關於這個議題,受訪者包括有一位小學校長、兩位老師、兩位家長,他們一 致表示孩子在學校相處中,沒有以往的後段班學生標籤效應的情況,這方面的進 步可以說是科目分班制的一項突破。

(三)Foundation Level 學生人數比 EM3 少許多,增加了升學機會

在 2008 年實施科目分班制之前,程度分流中程度最低的 EM3,每年大約有 15%至 20%的學生會被分到 EM3,而後可以轉流的機會也微乎其微,2006 年政府 宣布新的教育理念「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而科目分班制的設計也實現了這個 教育理念,約有兩成的學生進了最高級的班,七至八成進 Standard Level 的班級,

少於一成的學生進Foundation Level,科目分班的設計讓多數的學生都能在中段或

中段以上的班級中受教,增加學生的升學機會。

Foundation Level 的人數非常的少,今年有一個英文 Foundation Level 的班只有兩個 人,那是真的很差的,跟不上的,因為我們的學校是名校,但據我所知其他學校 Foundation Level 的人數也都是很少的(G4-15)。

現在四年級的分流考試每一個科目都一樣 我們有基本題,如果學生連基本題都 不會才有機會被分到 Foundation Level,有些基本題只要有基本常識就會猜對的

現在四年級的分流考試每一個科目都一樣 我們有基本題,如果學生連基本題都 不會才有機會被分到 Foundation Level,有些基本題只要有基本常識就會猜對的

在文檔中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頁 1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