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楊思偉. 博士.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研究生:黃于珊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2) 謝誌 這份論文的完成對於我個人生命意義而言,是一個成長的里程碑,過程中, 我的人生從來沒有如此的無助、焦慮、挫折、憤怒、徬徨、沮喪以及那麼需要他 人給予協助,完成後,從前的人生也沒有像現在這麼由衷地感恩過師長們、同學 們以及身旁一直陪伴著我的親人、朋友們,一個一個,謝謝你們的體諒、鼓勵、 陪伴與堅定的支持,是你們讓我有機會藉著完成這份論文,來提升與豐富自己的 生命層次。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楊思偉校長。謝謝您主動建議我去旁聽您教授博士班的 比較教育課程,增廣我的視野,謝謝您對我的報告會不客氣地說出內容的缺點, 讓我知道我必須更努力,每次與您 Meeting 前,我都將論文完成到個人能力之極 限,而 Meeting 後您給我的建議,對我來說常常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的艱鉅,謝 謝您在我已經做到最好的時候,告訴我可以並且應該要做得更好,同時表示您非 常的堅定的態度,讓我知道沒有妥協的空間,雖然十分痛苦,但也讓我明白原來 我竟然可以發揮潛力做得更好,謝謝您在我身體因為長期壓力大、睡眠少,同時 引發出三種內發性的皮膚病時,告訴我,寫論文只是一種過程,這句話一直記在 我心裡,我告訴自己,我要走過去才能發現這過程後的我,會有甚麼樣的不同, 因為您慈愛的關懷與嚴以待己的態度,讓我對您由心尊重,更因為您對於該做到 的事非常的堅持,讓我無法逃避的學習面對和解決問題,您的身教,也讓我自己 省思以往擔任老師的我,將來面對不同特質的學生時還有那些部份可以做得更 好。 再者,謝謝梁福鎮老師、陳盛賢老師、江志正主任、游自達老師的鼓勵與不 厭其煩的細心指導,謝謝老師們。 謝謝家人們的支持,爸爸的鼓勵小禮物、媽媽一路的支持、老公的激勵,公 婆的體諒、女兒淳維給予的精神上支持,公公、蕭福生校長、大同醬油增經理、 哥哥達豪、妹妹于貞、瑞芬、適豪、鼎堯、如詩、煥格的幫忙,以及我身邊朋友 美玉、雅慧、倖娟、凱翊、凱玲、唐憲、對我一路的肯定、相信與支持,你們總 是能給我大大的能量,可以爬起來繼續往前進。 謝謝研究所同學羽暄、筑鈞、詠纖、俊男、雨潔、淑婷、音婷、霖慧的幫忙、 傾聽論文人生中的許多壓力、謝謝你們替我分憂解勞。 感謝訪談中的所有受訪者,謝謝你們,非常謝謝你們接受訪問,讓這份論文 內容更多元豐富。 謝謝自己,論文過程中經歷過許多次的挫折,沮喪完之後告訴自己,冷靜思 考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並再次鼓起勇氣繼續往前,我做到了。 再次感謝身邊所有與我一同度過論文人生的師長、家人、朋友們,有你們的 一路扶持與陪伴,今天才能完成這份論文,感恩你們的所給予我的關懷與力量。.

(3) 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 摘要 新加坡與台灣在經濟發展與儒家文化的背景上有多項共同點,而新加坡不論 是全球競爭力排名與教育成就都在國際間名列前茅,成功的教育幫助新加坡的經 濟、政治、社會都發揮了正向作用,在基礎教育的體制上,與台灣最大的差別便 是小學開始的分流教育,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對新加坡小學 分流教育之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2008 年教育改革後的新小學分流體制-科目分班制,除了符 合新加坡的國家需求,亦因有嚴謹、周全的設計和優秀的制度執行者,方使教育 成效卓越,對於新加坡的小學生、學校與國家發展都有直接的幫助與貢獻。 給台灣基礎教育帶來的建議與省思有下列三項: 一、參考新加坡考試評量內容,藉以活化教與學的過程。 二、參考新加坡學校專業人員的培訓、評鑑制度與進修制度。 三、可向新加坡學習補救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 新加坡、 小學、 分流教育。. I.

(4) Singapore’s streaming system in primary education Adviser : Szu-Wei, Yang Graduate student: Yu-Shan, Huang. Abstract Singapore and Taiwan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the economy’s performance and the Confucianism background.However, Singapore’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education achievement have remained consistently at or near the top of most major world ranking systems. Its successful education has a grea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conomy, the nation and the society.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Singapore and Taiwan is its streaming policy. This study adopt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study the streaming education at Singapore’s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findings and three suggestions: three findings are (1) Because of the reform in 2008, the latest streaming system called “Subject-Based Banding” meets Singapore’s need. (2) A strict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design and a focus on building teacher and leadership capacity make Subject-Based Banding become a successful streaming system. (3) Subject-Based Banding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pupils,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nation. Three suggestions to Taiwan’s primary education are: (1) Take assessment content of Subject-Based Banding for example, to activa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2) To introspect Taiwan’s present trai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3) We can learn some valuable tips from its mastery teaching model. Keywords: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l streaming. 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分流教育理論與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 .............. 13 第一節 分流教育理論 .............................. 13 第二節 小學分流教育施行之背景因素 ................. 19 第三節 小學分流教育之發展史 ....................... 32 第四節 小學分流教育之現況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1 第二節 訪談對象 .................................. 6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 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III.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9 第一節 實務操作要點分析 ........................... 79 第二節 科目分班制之貢獻……………………………………96 第三節 科目分班制之待改進問題 .................... 120 第四節 科目分班制的突破與未來發展 ................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 149 第二節 建議 ..................................... 155 參考文獻 ......................................... 162 附錄 ............................................... 171 附錄一 ......................................... 171 附錄二……………………………………………………….172. IV.

(7) 表. 次. 表 1-1 全球競爭力指標 ................................. 2 表 1-2 QUACQUARELLI SYMONDS 2014 亞洲大學排名. ........ 4. 表 1-3 2012-2013 全球大學排名 .......................... 4 表 1-4 TIMSS 2011 .................................... 6 表 1-5 TIMSS 2011 .................................... 6 表 1-6. PIRLS 2011. .................................. 7. 表 2-1 水資源重要發展成效. .......................... 23. 表 2-2 新加坡學期與考試表 ........................... 43 表 2-3 主要科目教學與評量方式表 ..................... 44 表 2-4 全面評估實際作法 ............................. 45 表 2-5. PSLE 英語與華文考試類型 ....................... 49. 表 2-6 PSLE 數學與科學考試. ......................... 51. 表 2-7 各類型中學課程科目表 ......................... 57 表 3-1 訪談資料表 ................................... 69. 表 3-2 訪談大綱三大面向 ............................. 76 V.

(8) 表 3-3 新加坡 PISA 成績 ............................. 67 表 4-1. PSLE 各級華文考試內容(寫作) .................. 98. 表 4-2. PSLE 各級華文考試內容(聽力) ................... 99. 表 4-3. PSLE 各級華文考試內容(口說) .................. 100. 表 4-4. PSLE 各級華文考試內容(閱讀) .................. 101. 表 4-5. TIMSS 四年級生成績表現 ....................... 116. 表 4-6. PIRLS 四年級生成績表現 ....................... 117. 表 4-7 新加坡 PISA 成績 ............................. 118. VI.

(9) 圖. 次. 圖 2-1 非居民人口結構圖 .............................. 30 圖 2-2 小學課程內容結構圖 ............................ 40 圖 2-3 科目分班流程圖 ................................ 48 圖 2-4 學制圖 .................................. ......55 圖 2-5 課程之間的靈活性................................59 圖 3-1 研究架構圖......................................65 圖 3-2 研究流程設計................................... 74 圖 3-3 資料分析的步驟..................................77 圖 4-1 MASLOW 層次需求理論.............................127.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主要在說明研究者選定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作為研究題目的研究動 機與研究目的為何,另外針對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名詞解釋並且就研究範圍 與限制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一)受矚目的國家競爭力 1970 年代與台灣並稱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從亞洲四小龍開始的經濟動 向與發展一直受到各國多方關注,新加坡 2010 年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簡稱 IMD)之《世界競爭 力年鑑》(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裡,拿下世界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寶座 (辜樹仁,2010)。在最新的亞洲競爭力評估中,亞洲“四小龍“繼續名列前茅, 而新加坡的综合競爭力更是躍升為亞洲第一名(黃慧敏,2012)。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自 2005 年起發展了另一個新的 「全球競爭力指標」(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依據各國經濟在要素 驅動、效率驅動及創新驅動等三階段之發展,運用 3 大類、12 個中項、110 個指 標來給予評分(李慧萍,2009),依照世界經濟論壇的《2013-2014 年全球競爭力 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 – 2014)各國競爭力評分結果如 下表 1-1 所示:. 1.

(11) 表 1-1 全球競爭力指標 2013 年-2014 年. 2012 年-2013 年. 國家. 名次. 分數. 名次. 瑞士. 1. 5.67. 1. 新加坡. 2. 5.61. 2. 芬蘭. 3. 5.54. 3. 德國. 4. 5.51. 6. 美國. 5. 5.48. 7. 瑞典. 6. 5.48. 4. 香港. 7. 5.47. 9. 荷蘭. 8. 5.42. 5. 日本. 9. 5.40. 10. 英國. 10. 5.37. 8. 註:取自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 – 2014 , WEF ,2013. 新加坡全球競爭力連續兩次評比僅次於瑞士,位居全球第二,是前五名的國 家中唯一的一個亞洲國家,並與排名第三名的芬蘭在分數上有明顯的差距,第三 名以後各國家排名之分數差距較小。在報告書中,新加坡的教育品質被評比為世 界數一數二的高品質,而台灣因為基礎建設、教育品質的提升,全球競爭力名次 較 2012 年的排名向上提升至 12 名,排名在前面的新加坡如何在建國歷史不長及 資源能源皆貧乏的條件下崛起,如今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的國家並能持 續保持優勢的關鍵發人省思。. (二)台灣與新加坡在經濟、文化背景上有諸多相似特點 諸多報章媒體的報導讓人對新加坡的各種國際表現印象深刻,在台灣,曾有 一個熱門節目,叫做「新加坡能,台灣能不能?」 報導了許多兩個國家中最接近. 2.

(12) 人民生活的許多訊息,就地理環境、商業經濟發展、被殖民歷史和天然資源等方 面,兩國有許多相似處,就這些條件來說,新加坡並沒有優勢可言,尤其是天然 資源更是十分有限,許多物資必須仰賴進口,若訪問新加坡人,新加坡有甚麼? 最常聽到的答案常是,新加坡甚麼都沒有,就人才最多。 正因為兩國均是以經濟建國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常被國際研究團隊拿來做 分析比較,也因為同是缺乏天然資源,人力資源的培養對於國家發展而言更顯得 重要,兩國早期在教育發展上,均將教育目標放在人力培養上,而近年來在教育 發展上,也因為同受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化背景影響下,同樣面臨有文憑主義盛 行、學生學習壓力、教師任教壓力等等相同問題。正因為社會文化背景與價值觀 的相近,針對新加坡現行教育的研究結果對台灣教育的反思更具參考價值。. (三)優異的教育成果表現 選擇新加坡為研究的場域,研究者本身的經歷亦是動機之一,1990 年就讀 的學校為學生舉辦每年例行的遊學活動,國中部的學生遊學國家為新加坡,這是 對新加坡第一次的印象。2005 年任職於一間知名、全省直營的英語補習班,暑 期遊學推薦給第一次出國遊學的學生首選國家是新加坡,2013 年的今天,推薦 給學生第一次遊學的國家是新加坡,無獨有偶的,其它坊間的遊學機構、教育機 關,不約而同的把新加坡列為台灣學生首次出國遊學的第一選擇。 在這個知識增長的速率更甚於知識爆炸的年代,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或 技術可能在畢業時就會被淘汰更新,未來要從事的很可能是現在還沒出現的行 業,這麼快速變化的世代裡,二十多年來,新加坡仍然是台灣中小學生首次遊學 的首選國家,新加坡似乎對台灣人而言,有種特有魅力,又或者它的文化水平和 教育成就獲得台灣父母矚目和認同。而新加坡又是如何在全球競爭激烈,科技、 資訊變化快速的時代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王家通(2008)認為,無論是求個人生 存或整個社會國家的向上發展,教育是必要且必須的,而一個國家教育品質做的 越好,教育的功能變愈能發揮。. 3.

(13) 就教育的功能有下述五項:1.提供自然及人類社會各種正確的知識,2.啟發個人的潛 能,助其自我實現,3.提供受教育者謀生或職業的知能 4.培養國家及社會建設所需 的人才 5.傳承文化並助人類孕育創新文化的動機及能力 (教育導論 P.32)。. 從教育的功能來檢視新加坡的教育品質,這些教育功能對新加坡的經濟、政 治、社會、文化都已發揮了顯著的正向作用。綜合競爭力領先亞洲其他各國的新 加坡,十分重視人才的養成,政府投資於教育上的預算僅次於國防預算,而多項 國際評比的教育表現也很優越,如表 1-2,1-3 所示: 表 1-2 Quacquarelli Symonds 2014 亞洲大學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分數. 1. 新加坡國立大學. 100. 2. 韓國科技大學. 99.5. 3. 香港大學. 99.3. 4. 首爾大學. 98.7. 5. 香港科技大學. 98.4. 註:取自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4,QS,2014. 表 1-3 2012-2013 全球大學排名 全球排名. 學校名稱. 分數. 27. 東京大學. 78.3. 29. 新加坡國立大學. 77.5. 35. 香港大學. 75.6. 46. 北京大學. 70.7. 50. 蒲項科技大學(南韓). 69.4. 52. 清華大學(中國). 67.1. 54. 京都大學. 66.8 4.

(14) 59. 首爾大學. 65.9. 65. 香港科技大學. 64.4. 註:取自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2-2013. 新加坡在其高等教育的國際評比上有突出表現,如表 1-2 是依據英國高教評 鑑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 QS)2013 年的亞洲大學評比,此評比是综 合了各學校在過去一年裡,於學術研究、研究成果、學生表現、聲譽等多方面表 现上加以評量,新加坡國立大學以 99.6 分與香港大學並列第二,台灣的高教龍 頭台灣大學則以 86.4 分位居第二十二名(QS,2013)。表 1-3 則是在《泰晤士報 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此教育專刊已連續第 3 年進行這項調查,一共邀請 16639 名來自於 144 個國家,並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論文之優秀學術人士來參與評分,新加坡國 立大學排名全亞洲第二,次於排名第一名的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不僅 排名在前,在分數上也與於其他亞洲的大學有明顯領先的差距。 這些國際性的評比不論是在培養出優秀人才或吸引優秀學生前來就讀都有 直接的正相關(范榮靖,2013)。然而,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高成就並非偶然,歷經 過一連串的教改後,大學錄取率預計從 2008 年的 25%到 2015 年要提升到 40%左 右(張錦弘,2008)。而基礎教育的學習基礎亦是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從基礎教育開始即展開菁英教育政策,由於新加坡十分注重人 才培養和教育投資,新加坡的公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政府就存約台幣 12000 元到孩子的戶頭,到了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可以出國進行交流,小學是以到亞洲各 國為主,到了中學就以歐美等國家為主,那到了大學則是到一些偏遠落後的國家 進行人道關懷與社會服務(MOE,2013a)。許多新加坡人肯定新加坡教育系統的優 勢,在 1997 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的學校,學習的國家民族》(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TSLN)的教育方向,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出學生養成終 身學習的興趣與習慣,以應付未來職場多變的各種挑戰,到了 2004 年在 TSLN 之基礎下,施行《少教多學》(Teach Less, Learn More, TLLM),老師扮演引導的 5.

(15) 角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主動並真正了解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 (MOE,2009),新加坡教育部長於 2005 年公開表示,少教多學的一系列措施, 不僅活化課程內容更增加了分流的彈性,有助於學生發掘及發展自身優勢潛能, 這兩項教育改革使學生在處理學校外發生的狀況上,能做出適當反應之能力提 升。這些教育成效不僅墊下了學生往後在高等教育學習的基礎,也立即反應在「國 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 TIMSS)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評比」(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的表現上,如表 1-4,1-5,1-6 所示: 表 1-4 TIMSS 2011 2011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數學) 四年級生. 八年級生. 全球排名. 國家. 分數. 排名. 國家. 分數. 1. 新加坡. 606. 1. 南韓. 613. 2. 南韓. 605. 2. 新加坡. 611. 3. 香港. 602. 3. 台灣. 609. 4. 台灣. 591. 4. 香港. 586. 5. 日本. 585. 5. 日本. 570. 註:取自 Latest Publications from TIMSS and PIRLS,Timss & Pirls,2011. 表 1-5 TIMSS 2011 2011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科學) 四年級生. 八年級生. 全球排名. 國家. 分數. 排名. 國家. 分數. 1. 南韓. 587. 1. 新加坡. 590. 6.

(16) 2. 新加坡. 583. 2. 台灣. 564. 3. 芬蘭. 570. 3. 南韓. 560. 4. 日本. 559. 4. 日本. 558. 5. 俄羅斯. 552. 5. 芬蘭. 552. 註:取自 Latest Publications from TIMSS and PIRLS,Timss & Pirls,2011. 表 1-6 PIRLS 2011 2011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評比 全球排名. 國家. 分數. 1. 香港. 571. 2. 俄羅斯. 568. 2. 芬蘭. 568. 4. 新加坡. 567. 5. 北愛爾蘭. 558. 註:取自 Latest Publications from TIMSS and PIRLS,Timss & Pirls,2011. TIMSS 與 PIRLS 兩項測驗均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簡稱 IEA)所舉辦的, 評量的重點是以數學、科學或閱讀的學習成就,而新加坡在這兩項測驗評比中, 在全球的排名幾乎每項結果都是第一名,在 TIMSS 2011 年的調查數學方面結果 顯示,不論是四年級或八年級生,新加坡分居第一和第二高分,且與第四名以後 的國家在分數上有明顯的差距,而在科學上,八年級的分數更領先位居第二名的 台灣有將近 30 分之多,新加坡在於基礎教育上的教育成果也展現出高於世界平 均水準的高品質。. (四)小學即開始的分流體制 新加坡的人文社會比起台灣要複雜、多元許多,相對地,其教育政策需要考. 7.

(17) 量更多細微的互相牽動的影響因素(陳鴻瑜,2011)。新加坡的小學教育體制裡 面,與台灣明顯的不同便是小學就實施的分流教育,把人才視為第一資源的新加 坡,在教育投資方面,從 2003 年的 6.5 億美元的美元增至現在的 116 億美元, 教育部長也於 2013 年再次代表新加坡政府強調要為每個孩子提供了最好最適合 的機會,分流教育便是種適性教育的手段。首先,分流教育能讓發展成熟的學生 有更深入的課程,讓他們發展成更菁英的人才,其次,讓其他的學生有更多的選 擇,可通過多種途徑來發展自己的能力和興趣(MOE, 2013b)。 新加坡小學學制與台灣國民小學一樣同為六年制,但在六年中分成兩個學習 階段,分別為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基礎階段,五和六年級的定向階段,第一次分流 實施在四年級的時候,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優勢作分流(streaming),第二次分流 在六年級結束時進行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PSLE), 成績結果用來決定中學階段升學方向 (MOE, 2013c)。單維彰(2006)指出,新 加坡學生和其他在 TIMSS 2003 中表現名列前茅的國家中,在學習態度、自信和 興趣方面問卷中反應出來的快樂指標最高,相較於成績表現較佳的前五名國家之 數學教育制度,發現最顯著的不同是在於其新加坡的分流制度。 新加坡的快速發展與其重視教育有關,而分流教育是帶動新加坡教育起飛的 一項政策(Poon Sing Wah ,2013),然而,研究者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中查詢相關論文,發現僅有一篇趙玉華於 2008 年發表的《菁英教育與多元教育 之探討—以新加坡與台灣小學為例》有論及精英教育與分流教育之關係,其他尚 無關於小學分流教育相關議題之研究,另外,國內對於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資 訊多停留在 2004 年教改之前,即 EM1、EM2、EM3 的三類分法,事實上,新加 坡小學分流教育在歷經 2004 年與 2008 年兩次改革後,在分類與分級上已與以往 有較大的不同,改革後整個分流教育的運行模式更趨完善,借鏡新加坡之經驗, 或有值得台灣將來教育改革時可參考的方向,此亦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8.

(18) 二、研究目的 就發展個人長處和培養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之教育功能而言,分流有其必要 性,實施分流的年紀、分流的方式、分流後課程內容的安排及不同源流是否有轉 換的管道等等問題,每一個制度設計都是環環相扣,也都考驗著整個分流教育的 教育成效,本研究有五項研究目的,如下所列:. (一) 探討分流依據及新加坡小學實施分流教育的背景因素 新加坡教育體制的分流起始點早於其他亞洲國家,這樣的教育制度有何理 論依據,或是因應新加坡獨有的社會、國家需求。. (二)探討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的發展史與實施現況 對新加坡分流體制的歷史發展作整理,了解分流教育的改革歷史,鑑往知 來,對於分流教育之現況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分析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具體貢獻 分析其分流制度設計有何優點,以及對於新加坡的學生、學校、國家方面有 何具體貢獻,可供台灣做學習。. (四)探討分析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未來改革趨勢 針對現行分流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如體制面的問題、學生心理層面、家長意 見、未來改革之趨勢等面向,做更進一步的了解。. (五)結論歸結出對台灣基礎教育改革方面的啟示 研究者探討新加坡小學發展分流體制的考量因素、發展史、如何做有效的學 生分流和落實適性教育的實施現況、實施小學分流教育優缺點與面臨的困境,以 及新加坡未來小學分流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方向,藉由研究結果的結論,期許能為 台灣未來基礎教育的教育改革活動,提供一些想法或可參考的實質做法和建議。. 9.

(19) 第二節名詞釋義 以下就本研究中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等三項相關重要名詞做說明與界 定,依序說明如下:. 一、新加坡 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13)資料顯示,新加坡位置處於馬來半島 最南端,為一多元種族國家,為典型熱、濕形氣候,全年溫差不大,平均溫度在 攝氏 27 度。英語、華語、馬來語及印度坦米爾語均是官方語言,而實際上最通 行之語文為英語及華語。 新加坡經濟以金融服務業、國際貿易、觀光業及製造業為主,其中以金融服 務業為最重要,根據近年統計,新加坡已是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在平均國 民所得上於 2011 年已達 50,123 美元,生活消費水準高,名貴奢侈品價格亦高。 新加坡政府採嚴刑峻罰且執法嚴格,另一方面對外採睦鄰政策,且與世界上 大多數的國家,包括回教國家,都維持友好關係,新加坡境內並無恐怖份子之暴 力活動,且治安良好。. 二、小學 小學通常是人們所接受最初階段且是正規教育的學校,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教 育。一般而言,6 歲至 12 歲的孩童為小學適齡兒童,許多國家訂定的小學教育 之年限為 5 或 6 年,小學教育後接著為中學階段。 新加坡小學教育與台灣的國民小學一樣同為義務教育,入學年齡為滿六歲之 新加坡公民,小學教育為期六年,與台灣國民小學不同的地方在於新加坡小學六 年義務教育分成兩大階段,第一為分流之前的小學一年至四年級的基礎階段,第 二為分流之後的定向階段(MOE, 2013b)。. 三、分流教育 分流教育是指在教育制度上,對於不同教育對象,採取不同教育實際措施而. 10.

(20) 言。最初分流教育指的是以身分如貴族、平民做區分的不同教育實際措施,如今, 世界先進國家中已不再有貴族平民之分的分流教育制度,多數國家為了經建發展 需求,分流的標準是以學生的興趣、能力、性向等作為考量,以盡因材施教、適 性教育之事實(吳清山、林天祐,1996)。 顧明遠(1998)則提到教育分流(educational streaming)的定義為,學校把 受完一定基礎教育的學生,依其能力、性向分成不同類群,並給予不同類型的教 育內容,期使個人能力、興趣得以全面發展,並得以培養出社會國家發展所需的 各種類型人才,簡言之,教育分流是一種人才培養的分流。 分流教育以多種不同的形態存在於各種的教育體制中,例如,特殊資源班、 能力分班或能力分組等模式(王震武、林文瑛,1996) 。本研究所指的新加坡教育 分流(streaming),除了綜合有吳清山等人、以及顧明遠的教育分流定義之外,在 實際做法上,經過一連串的試驗和改革,現今已發展出新加坡獨特的分流模式。 有別於以往僅依學生學術成績表現作分流,在實施分流後,將學生分入不同流別 班級的做法,而改以科目分班制(Subject-based banding),讓學生依其程度去學習 不同難度的主科的一種因材施教方式,現在小學的分流鑑定更具彈性,除了學術 成績的表現外,還參酌教師與家長之意見做分流,於五年級升六年級時,可依學 生表現有再次轉流的機會,並小學六年級實施第二次分流,依學生之不同資質、 優勢能力,分入不同類型中學課程繼續就讀。.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此節說明的是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國家為新加坡,研究範圍從新加坡的小學分流教育的形成 原因、自 1980 年開始的一連串改革,以及 2008 年最新的分流制度來做歸納、分 析研究。 採用的是文獻分析法加上深度訪談法,訪談的對象為一位現任的新加坡小 11.

(21) 學校長、兩位小學教師、一位大學教授、三位家長,共七位受訪者。訪談的內容 是針對 2008 年教改之後,最新的分流制度-科目方班制做為提問方向。.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於以下之限制:. (一)在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的資格設計在第三章有詳細說明,訂定的三類資格要 求,是希望透過不同角色的訪問對象,來增加收集內容的多元豐富性與客觀性, 但有三位受訪者因工作契約的關係,對某些問題的回答較為謹慎,加上部分問題 涉及受訪者的主觀感受,因此研究所歸納的結果可能有推論上的不周全之處。. (二)在應用上的限制 新加坡與台灣的小學制度皆為六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與台灣國小現況最大 的不同是在於新加坡的分流制度,然而,因為國家歷史、社會價值觀等文化背景 的不同造成本質條件上的差異,因此,僅能從研究分析與結論中學習新加坡小學 分流教育的精神、一些學校行政管理上、教師教學輔導上的配套措施以及帶給台 灣國小教育的省思,而無法複製其分流教育的整體架構。. (三)相關研究資料較少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僅有一篇新加坡分流教育的相關論文,並 無小學分流教育之專題研究,尤其是在 2008 年教改之後,新的小學分流體制科目分班制,在台灣幾乎無相關文獻,僅有的一本書籍也僅是簡單介紹,其資料 內容與新加坡教育部網站上的資料相同。國外的多個相關研究的文章,雖都有論 及科目分班制,但其中的數據資料卻有多種不同版本,為確保資料的正確,研究 者最後以新加坡政府、學者或者西方國際教育組織公布的版本為最終依據,加上 不論中西方關於科目分級制的資料多有重複,因此更進一步的資料內容並不多, 相關研究資料較少,也造成訪談大綱上的設計可能有不夠深廣的問題與限制。. 12.

(22) 第二章 分流教育理論與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 本章分為四節,於第一節論述分流教育的理論基礎、類型與優缺點,於第二 節進一步探討新加坡小學開始實行分流教育的政策的原因,第三節為探討新加坡 小學分流教育的發展改革史,第四節歸納說明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的現況,目的 在於對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體制的形成與內容上的發展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第一節 分流教育理論 每個國家皆為了實現不同的教育目的而制定教育制度,無論何種社會都是企 圖藉由促進個人成長,為社會創造出政治、經濟、文化、人權層面的利益福祉, 只是在著重的重點上有所不同,分流教育的制度也有其價值與貢獻,以下就分流 教育之理論、類型、優點作論述。. 一、分流教育理論依據 依照 Spade、Columba 和 Vanfossen (1997)的說法,分流教育是依據因材施 教的原則,以每個人的不同特質、興趣、能力等,給予不同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方 法,以幫助每個受教育的人盡情發展個人能力、興趣,以獲取個人最大的發展機 會,並替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措施,而其原則與依據如下所述:. (一)以因材施教為原則 在考量個人應該接受何種教育內容時,主要有兩個判斷原則,一為個人清楚 的性向或能力,二為個人在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類別或是發展的機會(王震武、 林文瑛,1996)。最早提倡並執行此種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有東方的孔子,西方 最早則是柏拉圖。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及:「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以語上也。」,可知孔子之教育理念,是依據不同學生的個別秉性特徵,而對其. 13.

(23) 採取因材施教的教導方法(徐剛,2009)。 柏拉圖(Plato)認為教育之功能,在於使人的靈魂能有良好之發展,然而人與 人之間存在著天生智力、人格、性向、及生理發展上的差異,造就出個人特質與 能力的高低不同,因此應給予個人適才適性的教育,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舉 例來說,代表理智的金質者,適合培養成國家統治者,代表勇氣的銀質者,適合 成為保衛國家的軍人,而慾望取向的銅質者,適合成為農、工、商業的生產者, 柏拉圖了解並尊重個別差異,在教育方法上也十分強調因材施教的理念(王曉 朝,2003)。 依照皮亞傑(Piaget)之認知發展理論,從零歲到青少年時期共可分為四期, 依序為感覺運動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等四期,各階段之認知 方式皆有差異,首先要了解兒童的思維方式,再以其能接受的方式教導之,才能 事半功倍,皮亞傑也認為即使是被歸屬在同一認知階段的兒童,在認知發展階段 中的成長速度也不一致,具有個別差異的存在,並應根據其差異給予因材施教 (Peterson,1986)。. (二)以社會分工論為依據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東西方都有提倡的學者,到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 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到社會凝聚(social solidarity) 的概念,社會凝聚又分為機械凝聚(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凝聚(organic solidarity)兩種類型,前者是指社會成員基於共同的信仰、理念及順應社會整體 一致性的活動而產生的社會凝聚,凝聚的理念與觀點,在強度上超過個別成員自 身原先就具有的特質,此類社會凝聚的特徵是,集體人格超越個人人格,人們就 像是無機物分子般機械式的凝聚一起。後者則因為社會分工,使得每個人擁有自 由發展的空間變廣,個人特質與人格,得以在分工的社會中充分表現,並與整體 社會同步發展,就如同越高等級的有機體動,其機能分化就越多元複雜,個體與 社會之間就像高等動物般形成有機性凝聚。涂爾幹認為,社會凝聚的類型反映出. 14.

(24) 當代社會各自不同的社會需求(social need)。在機械凝聚的時代之後,文明擴張、 人口數量增加、交通工具改良等因素,導致社會交往頻率增加以及競爭生存資源 的狀態產生,如果不用戰爭解決競爭壓力,只能運用社會分工的功能,來維持社 會之安定,社會中的個體選擇繼承世襲事業或選擇各不相同的職業維生,日趨複 雜與專業化的社會分工,逐漸加大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卻也讓社會成員們互相依 賴的程度遠超過機械凝結的時代,社會分工事實上是增進了人們的團結與幸福 (渠東,2002)。 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強化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也因為社會分工日趨專業 化,不同職業的人員需要接受不同的專業教育訓練,也成了分流教育的理論基礎 (林永豐,2007;黃俊傑,2009)。而功能論運用於教育制度上的主要功能是用來 篩選人才,將各種不同特質的人分派到不同的教育內容裡,以利以後分配到不同 等級之工作岡位上,一方面可使教育人才與社會需要勞動力的需求平衡,一方面 可使有能力者可藉由教育獲得較高層社經地位,而無法藉由教育翻身者會相信是 自己努力與能力不足,而非制度不公平(洪祥,2003)。. (三)以人力資本論為依據 除了功能論的理論基礎外,教育的制度設計也必須考量學生將來的就業與經 濟效益,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和貝克爾(Gary S.Becker)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源與經濟活動關係最為密切,也是 最重要的資源,透過投資教育而成的人力資本,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大過於物質 投資所產生之效益。在經濟條件的變化下,透過教育制度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可 以帶來更多的分配效益,不僅能促進個人和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也能增加經濟收 入(吳炳銅 ,2010)。人力資本理論亦是分流教育所依據的理論之一,一個理想 的分流教育設計,在考量學生個別特質與才能之下,也必須同時社會經濟展與將 來學生的就業機會(吳展良、陳昭瑛、黃俊傑,1996)。. 15.

(25) 二、分流教育類型 依據林永豐(2007)認為,分流教育就分流模式可區分成三種不同類型,以下 就其不同類型作說明:. (一)學制分流 透過學校制度在學制上做不同層面的設計,例如不同的修業年限、學習內容 強調的是單一專長或多種類型技能的學習、以及屬於學術或非學術領域的教育性 質等等,旨在透過不同學制的設計,將學生導向最適合其性向、長處發展的學習 方向。 學制分流的設計,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而各種類型的學制之間 是否提供學生轉換的學習的機會,則要視分流設計中是否有允許轉換流向的設 計。. (二)機構分流 機構分流指的是設置不同類型的機構,以利進行不同流向的教育。此種分流 的模式認為不同的教育類型有其特有文化,應該在各自不同的機構中進行學習, 如高中與高職學校的分別就是機構分流的典型例子。機構分流有程度之別,有些 學校同時設立了兩類或兩類以上之不同職業類別,如工商職校,這是屬於機構分 流較不明顯的例子。. (三)課程分流 課程分流指的是,不同的分流流向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課程,此種分流模式的 基本理念是,不同流向應視其教育目的,規劃具特色的課程,已達分流之目的, 在課程分流明顯的制度下,不同流向中課程的內容安排差異很大,課程重疊的部 分很少,若課程分流的程度不明顯的,情況則相反。 課程分流的模式在課程內容上分化,有些分流設計允許學生,可以利用選修 代替分組的方式,兼顧兩內或以上的多類課程,透過選修接觸不同流向的課程,. 16.

(26) 也可透過跨校選課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性向與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分流可以被視為在尊重學生性向、興趣與能力等方面的差 異,又兼顧到社會發展與職業分工的實際需求下的一種教育制度的規劃。與台灣 分流教育明顯不同的是分流的起始點,台灣的分流教育系始於義務教育結束後才 開始,新加坡則於義務教育起便開始分流教育,新加坡小學在五、六年級的分流 模式,是以不同科目的不同程度作為分班基礎,是屬於課程分流的此類模式。. 三、 分流教育的優缺點 (一)分流教育的優點 根據顧忠華(1996)的說法,分流教育對於個人、國家發展來說具有以下的優 點: 1. 適性教育: 可以使個別學生在定向教育階段,有機會儘可能地摸索出自己的 性向和興趣,並能朝特定方向去發展,及早定向,這有利於學生依其長項, 去準備進入符合其能力之中等學校類型的成績要求,以便順便進入該類學校 就讀與繼續發展。 2. 潛能開發、知能培訓:分流之後由基礎階段進入定向階段,定向階段具有觀察 與諮商、輔導的功用,此功能是藉由教師對學生個別的觀察,並持續不段經 由觀察適時提供給學生相關學習優勢之資訊,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自我覺察出 自己的性向和能力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潛能,能因為分流教育的引導 而被有系統的開發出來,並有適合其能力的課程內容供以學習,也能使學生 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優勢在哪裡。 3. 國家所需人才的培育:經由分流教育,更能培育出適合國家整體發展所需的各 行各業的專家與人才。. (二)分流教育的缺點 1. 分流鑑定方式的公平性問題:分流的方式若為考試取向,容易造成補習教育文 17.

(27) 化的形成,並且會因為家庭背景因素、城鄉資源不均的問題造成分流公平性 的爭議,若為專家評估,則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也容易失去公平性(顧忠華, 1996; Jones, Spade,& Vanfossen, 1987)。 2. 分流時機的問題:過晚或過早的分流教育,都會產生教育機會不公平的現象, 何時為最適宜的分流年齡?到現在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訂定(顧忠華,1996)。 3. 分流中轉流的設計:完善的分流教育需要具有彈性的轉流機制配合,若缺少轉 流的設計,容易有潛在人才遭埋沒(顧忠華,1996),若轉流機制彈性過大,則 容易有多數學生湧入主流的現象降低因材施教的意義(Raffe,1993)。. 4. 分流價值觀偏差,形成標籤效應:分流是否等於分等?這個問題似乎困擾著多 數的東方國家。在德國,技職體系素有好評,德國的社會流動很不容易,但 德國人也不會去爭取這一塊,技職體系學生出社會就職後,收入豐厚,社會 認同度也高,東方國家沒有這背景,許多家長要藉由受好的教育來增加往上 流動的機會,因此,分流時,還有人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普通流湧入,並擔心 與它相關聯的標籤和恥辱。 章英華(1995)在《教育分流與職業取得》報告書中指出,以考試來訂定分流 流向的方式,容易造成被分入非主流系統的學生,在自我評估、未來的社會地位 和薪資待遇上,均低於進入主流系統學習的學生,報告書中提到,專家們更進一 步研究發現,即使將來的職位與所得均相同,學生時代被分入非主流的人,在對 於自我社會地位評估上仍低於被分入主流學習的人,由此可見,標籤效應於心理 層次的影響十分遠久且深刻,又觀察到被分入非主流的學生,在各類表現及學習 動機都較弱,極可能是教育分流後的標籤效應和自我應驗預言效應造成的不良結 果(章英華、黃毅志、薛承泰,1996)。 每個國家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社會需求等因素, 而造就出不同型態的教育分流體系,可能是形式上的差異,也可能是在課程內容 上的差異( Howieson, Raffe, Spours, & Young, 1998)。 基於因材施教原則的分流教育,最初是為符應社會分工論中不同職位的人需 要學習不同知識與訓練的需求,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產業型態變化較從前快 18.

(28) 速,分流教育漸轉變成以各國不同的社會需求為主的一種教育政策,新加坡與台 灣的分流教育制度,在立國之初都是以經濟發展為體系設計考量的重點(羊憶 蓉、吳惠林,1996; 陳嘉彌、楊承謙,2001)。一個國家的分流教育體系的形式 與內容,亦會隨著時代變遷,各國經濟的轉型、社會的需求而加以改革成更符合 整體國家需求的樣貌(林永豐,2007),以下兩節就新加坡小學實施教育分流的原 因和分流教育發展改革之歷史做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節 小學分流教育施行之背景因素 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誕生與發展是有其獨特性、是有跡可循的,教育制度 的發展是會受到國家所面臨的各種現實條件所影響,影響的因素包括有教育理念 的因素、自然的因素、社會的因素等(王如哲、楊思偉,2007)。本節就研究者閱 讀與收集的新加坡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新加坡小學即施行分流教育的背景因素, 以教育理念、地理環境、天然資源、國家歷史與多元種族、人口結構等六方面進 行探討。. 一、 教育理念的因素 新加坡教育部官網上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說明新加坡教育的理念,其教育 目標是要幫助新加坡學生發現自己的才能與長處。而教育政策與學校制度將幫助 學生們能受到最合適的教育方式、享用最適合學生發展其長處的教育資源,讓每 個學生都能在其天資或能力強項上盡情發展潛能,並培養出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 (MOE, 2013d) 。 小學即開始施行的分流教育制度是達成新加坡教育理念的有效方法,新加坡 人多數認同這種即早分流的制度,這麼做能儘早讓學生發現、發展自身的長處, 而將不同學習能力和特長的學生分開教育,能給予學生最適合的教育資源,行因 材施教之實。 再者,新加坡教育部也強調新加坡現有的教育制度是世界公認一個強而有力 19.

(29) 的體系,在此體系下學習的學生,在能力發展上與學習成效上都有有目共睹的成 果展現,學習成就可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協會」(IEA)和「經濟合作暨開發組 織」(OECD)等組織所從事的國際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測驗的成績結果與分析報告 可見一斑。 分流教育在小學的施行對學校和學生而言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學校的課 程和資源設備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發展成為符合自己學校學生的需求,亦可以 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以滿足他們不同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方法。加上有能 力的學校領導、教師們和環境設施,這些優勢有利於培育有競爭力的下一代,但 是未來世界有不可預見的變化,而學校的任務是要讓學生們有機會找到他自己的 才能並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性向、能力發展。唯有透過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的方 法,才能培育出學術性和非學術性的各個領域的人才,也才能從容面對未來世界 的挑戰並可以實現學生們自己的夢想(MOE, 2013b;2013d)。. 二、自然的因素 一個國家的國土大小、地理環境、天然資源等自然因素都會影響到該國教育 制度的型態和發展,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在同樣的教育制度下,不同的區域也會 因為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在教育制度上出現差異(王如哲、楊思偉,2007)。以下就 新加坡自然環境因素下的地理環境與天然資源,探討其對於執行小學分流教育政 策之影響。. (一)就地理環境而言 新加坡共和國是由新加坡本島與其它 54 個小島所組成,本島中央多是低矮 的丘陵地,東海岸為平坦沙灘,東南邊有深水海港,西南部多為泥板岩和沙岩區, 北部有花園、農地,南部則為市中心所在。其它小島則有一半以上無人居住。新 加坡面積為 710.2 平方公里,從 1950 年起,新加坡政府在四周海域填土與海爭 地,因此大約有 20%的國土面積是經由填海而產生的,面積不大的新加坡從東端 到西端,搭乘捷運只需要 45 分鐘。就所處位置而言,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位於馬 20.

(30) 來半島南端,北邊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邊隔著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爪哇島相望,所 在位置正好控制著麻六甲海峽,不僅是東南亞的交通要衝,更是歐、亞、澳三洲 的海陸交通之重要出入口,地理位置重要,因此有「東方直布羅陀」的封號。另 外,新加坡亦建有 1,056 公尺的鐵、公路與亞洲大陸相連結、航海、航空業也都 繁榮發達,對外聯繫十分方便(葉淑燕,2006)。 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島上建立的完善交通網,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以 商業、通訊和旅遊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的島國。與馬來西亞只需通過一條長堤及一 座大橋即可抵達,僅一水之隔與印度尼西亞 Riau 群島的主島相鄰。面積有一半 以上以人工填海而成的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有世界數一數二繁忙的航務,共 69 家航空公司為來往的旅客提供服務,也是亞洲主要的航運樞紐,也多次被評定為 世界最佳的國際機場,儼然成為進出東南亞的門戶。因為地理位置條件的優勢而 使商業活動頻繁的新加坡是一個自由貿易國家,商業、金融、服務業都十分發達, 除了商業交易信譽良好外,制度也很健全。私人企業不僅可以自由與國外進行貿 易,且賦稅低,外來人才到新加坡申請公司行號只要資料齊全,都可透過網路快 速申辦。友善的行政制度更受外國廠商的青睞。新加坡不僅是世界排行第二,僅 次於香港的自由港;新加坡也被列屬於世界級金融及貿易中心,排名於倫敦、紐 約及東京之後(外交部,2013;台商服務網,2012;Singapore Tourism Board, 2013) 。 由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分析,其優勢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因此能造就出多 樣多元、跨國、繁榮熱鬧的商業活動,這些不僅成為新加坡國家的經濟來源,也 是多數居民主要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在跨國貿易、工業、服務業等方面,英語 能力最是基本也重要。因為英語為目前世界各國廣泛運用的語言,除了能更直 接、快速取得資訊與知識外,對於新加坡社會、經濟發展上也有直接的幫助。因 此,新加坡教育體制裡的雙語政策,對英語教育十分重視,課堂上全用英語教學, 意在培養出能精通兩種語文(英語及母語)的學生,也讓新加坡人民較其他亞洲國 家優先取得一個與全世界接軌的本事。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執行超過 60 年,數十 21.

(31) 年的結果證明新加坡選擇英語與母語並重對於建立和西方國家、中國、印度、馬 來西亞之間的貿易關係是有直接關係的,而此能力的培養也是的新加坡人受益, 所以也將堅持下去。從幼兒教育即進行英語教學,而語言能力的分級培養是從小 學四年級的分流開始,在英語與華語的課程上給予能力較好的學生難度高的課程 內容,能力較不佳的,則給予普通等級的課程內容,小學語文高級班的畢業生, 其英文寫作能力是高於多數台灣大學生的(張淑長,2002)。 小學即分流的體制是能提早培養出語言底子深厚的優秀學生,提早施行分流 教育有助於培育出優秀的菁英學生,而能力較普通的學生,則由學校和老師幫助 他們發現自身的長處,並給予適合的教育資源,也方便日後出國深造或就業。近 年來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新加坡看準了大陸市場的商機,除了再度呼籲對中文 的重視外,更強調社會國家所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菁英人才,因此新加坡政府認 為即早分流有利於因材施教的實施,一方面培養出菁英中的菁英,一方面發掘、 培養非學術領域的專才,因此小學的分流教育與新加坡經濟生態發展以及地理優 勢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全球台商服務網,2012;Singapore Tourism Board, 2013 )。. (二)就天然資然而言 新加坡是一個天然以及物質資源都十分貧乏的海島型國家。包括蔬菜、水 果、糧食等等生活物料和物資原料都需仰賴進口,建築、填海造地所使用的砂石 也需要靠進口獲得(葉淑燕,2006;劉宇佳,2009)。 由於天然資源的嚴重缺乏,對於新加坡而言,人力資源的養成直接關係到國 家的生存與發展,也讓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預算僅次於國防預算,新加坡的教育 以培育精英人才著名,也因為這些人才造就出現在新加坡的繁榮發展。 以解決新加坡嚴重缺水的事件為例,多種天然資源的缺乏中,對於人類生存 必備的水資源亦嚴重匱乏,新加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 211 立方公尺,位居世 界倒數第二位,因此長期依賴來自於馬來西亞的供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 供水合約起自 1927 年,1931 年第一份合約到期,1962 年簽訂第二次合約,馬來. 22.

(32) 西亞每日提供 2.5 億加侖的未淨化水到新加坡,合約將終止於 2061 年。直到 2006 年為止,還有超過 50%的淡水需從馬來西亞進口,兩國曾多次因為供水合約中每 日供水量與價格問題而發生爭執,爭執已影響到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國的友好關 係,加上水資源乃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一項可供農業用、工業用的 重要的資源,新加坡長期依賴來自馬來西亞的供水,這事實讓新加坡政府寢食難 安,如合約到期時,馬來西亞不能繼續續約,將嚴重威脅到新加坡百業及全民生 存,所以解決水資源問題,被新加坡政府視為與發展生技、數位等高科技產業同 等重要,於是積極研究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有效長遠之計,新加坡公共事務局 (Public Utilities Board,PUB)表示政府為了改善水資源的問題,開源與節流並 行,開發四大國家水喉計畫,法規法律和高科技的應用得宜,預估在 2061 年新 加坡水資源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經建會,2010;PUB, 2013)。下表為研究者整理 的發展水資源的簡介。 表 2-1 水資源重要發展成效 西元年. 發展成效. 1970 年. 新加坡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受汙染的,政府開始著手研發污水再 循環的相關技術。. 1977-1987 年. 以“十年清河計畫”解決河川汙染問題。. 1998 年. 開始試驗生產再生水,又稱新生水. 2000 年. 建造試驗性的再生水廠,利用過濾、反向滲透法和紫外線輻射 消毒等技術來淨化廢水,每天產出 1 萬立方公尺的再生水。. 2002 年. 歷經兩年的技術改進和嚴密測試,再生水的品質符合世界衛生 組織的衛生標準,達可飲用水品質,新加坡正式宣布新生水技 術研發成功。. 2003 年. 建立勿洛和克蘭芝兩座新生水廠,新生水自此年開始投入大規. 23.

(33) 模批量生產。目前,新加坡已經建造五座新生水廠,新生水總 產量於 2010 年達到全國供水總量的 30%。 2008 年. 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完工,形成一個大淡水湖,並且 達到了只要是人民腳下的,不論是居住、工作或是休閒的地 方,雨水降下來後都會被收集成為新加坡供水的一部分之水資 源計畫。濱海堤壩除了增加新加坡的用水供應之外,還有防 洪、防澇以及成為市民休閑活動新景點的功能。. 2010 年. 2006 年到 2010 年,新加坡在中國大陸承接的水處理項目有 45 個,收益總額達到 52 億元人民幣,中國成為新加坡水處理行 業的第二大海外市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表示這期間亦創造 2300 個專業技術崗位、吸引超過 70 家本地和國際水處理企業 在新加坡開業,水公司的數量也成長 1 倍以上。. 2011 年. 透過大型的蓄水計畫、海水淡化以及循環再利用等技術,至 2011 年,新加坡國內集水區範圍已達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註:整理自中國製造網 ,2011;吳挺鋒 ,2011;經建會,2010。 由表可知,新加坡運用人才將國家劣勢轉為優勢的最佳例子即是致力於開發 水事業,尤其是「新生水系統」(NEWater)更使新加坡在污水處理與再循環技術 上走在了國際前列,郭秋伶、劉玟妤(2009)提到新生水技術的發展吸引了奇異 (GE)和西門子(Siemens)在新加坡的投資,就如美國水資源顧問公司表示, 業者積極在新加坡投資,是看到未來需求規模比新加坡更龐大的市場。 誠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受訪於遠見雜誌時說的:「我們新加坡是東南亞小 國,沒有天然資源上的優勢也沒有多的選擇,我們僅能把握和創造出我們的優 勢,創造出別的國家還未創造的經濟領域,才能和西方國家做競爭,新生水科技 的產生最初是因為新加坡本身有嚴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研發成功後,再將技術 輸出到像中東、中國大陸等有相同水資源需求的國家。我們有些公司做了投資,. 24.

(34) 成果相當成功。」(引自游常山、楊瑪利,2007)。 新加坡政府長期有計畫性地從立法、組織、人才、教育等各方面下工夫,不 僅解決了自身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更轉變成為了世界先進水資源管理和水務 技術輸出的國家之一,這樣的成功對新加坡發展史來說既非僥倖也不是特例,因 為天然資源的匱乏,不同領域菁英人才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唯有借力於對國家 具有向心力及認同感的人才,才能為社會國家帶來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另一方 面,新加坡機構唯才適用的傳統文化,也吸引來自海外的人才前來,除了商機之 外,整體環境也要讓外派來的白領階級人才願意駐留在新加坡才行,整體環境的 高素質除了國民一心對國家的認同感之外,更需要來自學術和非學術不同領域的 優秀人才來共同營造,新加坡借用分流教育制度設計培養菁英人才,用以解決國 家面臨之問題的成果,並將危機變成轉機、扭轉不利局面的精神與智慧值得我們 學習,也不難想像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願意支持小學即分流、趁早落實以因材施教 的菁英教育為主的實用主義價值觀。. 三、社會的因素 教育理念必須要兼顧國家政策和人民生活上的課題,而國家的歷史、社會文 化、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無一不影響著整個國家與人民生活,因此,教育制度 必須在文化的、經濟的基礎下進行,才能符合該國實際需求 (王如哲、楊思偉, 2007)。以下就新加坡社會的因素下歷史、種族、人口結構等部分來探討其對於 執行小學分流教育政策之影響。. (一)就歷史而言 以下研究者將新加坡史分成貿易港時期、殖民地時期、獨立繁榮時期等三個 時期來做整理與探討: 1.貿易港時期 西元七世紀時,明朝武備志一書,書上紀載的鄭和航海圖將新加坡稱為淡馬 錫,淡馬錫以馬來文來說是海城的意思,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來自印度、阿拉 25.

(35) 伯、中國、葡萄牙的商船常來停泊在新加坡港,但新加本土當時的商業活動並不 繁榮,到了 1462 年,Singapura 首次出現在阿拉伯文獻裡(陳鴻瑜,2011)。 2.殖民地時期 根據歷史記載,泰國、爪哇、印度等都曾先後統治過新加坡。到了 1819 年, 正值英國擴張海外貿易的年代,英屬東印度公司發現麻六甲海峽航運位置的重要 性,原本在檳榔嶼的貿易站位置不夠理想,於是對於位處於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兩 海域之間,地理位置、港寬水深的新加坡起了興趣,英屬東印度公司派了丹福. 萊佛士爵士(Sir Standford Raffles)與當時新加坡所屬的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蘇 丹簽定條約,允許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境內設立貿易站從事商業活動。當時新加坡 島上只有一百二十位馬來人加上河邊海人(Orang Laut)三十人和住在內陸的三十 位華人共二百一十人,1824 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適用一些英國 制度,萊佛士爵士也在新加坡做了許多規劃及建設,新加坡成為自由港之後,吸 引許多周邊人民移民進入新加坡,移民人種以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為最大宗, 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重要轉口貿易據點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 地。加上 1869 年蘇蔾士運河開通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商業活動更 趨熱絡繁榮(陳鴻瑜,2011;葉淑燕,2006)。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入侵新加坡並於 1942 年占領全島並改名為「昭南島」 (Syonan),被日本殖民的三年半中,許多市民被無情迫害,新加坡人稱此時期 為黑暗時代,這時的商業活動也轉為凋零。1945 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對新 加坡的殖民統治,但戰後的新加坡人民已有擺脫殖民統治的獨立意識(陳鴻瑜, 2011)。 3.獨立繁榮時期 1958 年英國允許新加坡成為自治城邦,但仍隸屬於大英國協,英國保留國 防、外交等權力。1959 年由人民行動黨李光耀正式組閣成立自治政府。1963 年 與馬來西亞,沙巴、沙勞越等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 年 8 月 9 號,新加坡正 式脫離馬來西亞聯邦並成為獨立自主的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 of Singapore)。 26.

(36) 在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的帶領下,不僅國家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也日趨穩定和諧。 自獨立後歷任總理及執政時間為李光耀(1959 年-1990 年)、吳作棟(1990 年-2004 年)、李顯龍(2004 年~~至今) (葉淑燕,2006:陳鴻瑜,2011)。 新加坡的開拓始於 1819 年萊佛士爵士的建設,並在英國超過一個世紀的殖 民歷史中,多項國家制度的型態也沿襲了英國嚴謹的體制系統。例如法律體系、 行政體制等都受其影響,其教育體制的設計亦受到英殖民帝國菁英教育傳統的影 響(楊思偉,2007)。以小學為例,英國是六年制的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 分成 5 歲至七歲的幼兒部(infant department),和 7 歲至十一歲的初級部(junior department),兩者大部分是合設。經 1988 年的教育改革後,原由各個學校自行 編訂的小學課程,改為國定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國定課程中規定小學課程 中要以英語、科學、數學為核心科目。並於七歲及十一歲各進行一次成績評量 (王 如哲、楊思偉,2007;王家通,2003)。新加坡的小學教育同為六年制,亦稱為 primary education,同樣以英語、科學、數學為核心科目,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 各進行一次分流考試,小學四年級的分流已將以前 EM1 和 EM2 合併,EM3 學生學 校可自行安排,小六的離校考試則是新加坡家長十分重視的大考。新加坡政府在 制定教育體制時,同時研究參考了英國、日本、美國、德國、芬蘭等國的教育體 制設計,由歷史的角度去探討新加坡小學分流制度的設計最受到英國菁英教育的 影響。從小學四年級作為第一次的分流點,這點則與同是菁英教育的德國教育體 制相同。. (二)就種族而言 在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和新加坡政府統計部(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2013)網站中獲得新加坡共和國在人口、語言、宗教等方面的資料如 下,在人口數量上,至 2012 年為止是 526 萬人,較常使用的語言有四種,新加 坡通用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但政府機 構等多通用英語。在種族上的比例,華裔為最大種族,佔總人口的 76.2%,再來. 27.

(37) 是馬來族佔 15.1%,第三則是印度族佔 7.4%,宗教信仰的比例則為佛教(32%)、 道教(22%)、回教(15%)、基督教(13%)。 國土面積不大的新加坡在社會文化上呈現的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語言和 種族的多元移民社會。華人一族又可分為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等等, 馬來族又分為馬來人、爪哇人、波亞尼人,印度族又可細分為淡米爾人、錫蘭人、 馬來亞立人、旁遮普人等,其他還有歐美洲人和混血兒等,在新加坡,隨時都要 面對不同種族衍生出來的多元問題(洪鎌德,1997)。 新加坡大學社會學系趙善光博士分析,新加坡人追求三項目標,首先是生活 程度的提高、政治的穩定和種族和諧。要達到經濟不斷成長、社會安定的目標, 種族和諧是最必要的基本條件(洪鎌德,1997),有鑑於 1964 年在星馬發生的種 族衝突,造成三十二人遇害和五百六十二人受傷,首任總理李光耀在 1965 年獨 立演講表示,新加坡將成為一個獨立共和國,馬來語仍是國語,各民族平等,新 加坡不是華人國家,不是馬來人或印度人國家,新加坡是新加坡人國家(陳鴻瑜, 2011)。李光耀執政後特別用心在種族和諧上,在學校名稱上以英文、華文、馬 來文、淡米爾文四種語言並列,可見新加坡對種族平等的重視,因此在許多的國 家政策中儘量做最中正、公平的方式對待不同種族。在宗教上,十分尊重人民的 宗教信仰自由,語言上,鼓勵人民繼續使用自己的母語,繼續做信仰、價值觀的 文化傳承,另一方面推動英語教語,使人民有一共同語言方便進行溝通表達,住 的部分,有國宅建設方案,在工作機會上,不論身世背景條件,只要有能力就有 相同的就業機會,而能力的培養,政府的教育制度擔任了重要的責任,在 1998 年針對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新加坡政府發表了《理想的教育成果》(Desired Outcomes of Education),提出三項基礎教育目標,發掘學生最佳潛能、求生技能 的訓練、培育好公民等三項。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任務包括以下四項,制定 並實行具伸縮性的教育制度、讓兒童充分發揮潛能、灌輸國民意識及道德觀念、 提供給學生未來謀生的技能等,由此可知,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菁英教育和實用 主義並行,一方面發掘優秀學生培養成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菁英人才、對於對讀 28.

(38) 書較沒天分的學生,則給予協助,發現學生自身長處,以習得將來順利就業的技 能,分流教育除了能提供因材施教的效果外,在多元種族的新加坡社會中,也是 一種公平對待、可被各個種族接受的教育制度(柯新治,2003)。 新加坡的種族結構複雜,不同的人種與文化造就出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好的 一面來說,新加坡的文化特色融合有東方傳統的禮貌、友善、務實也兼具西方文 化的管理高效嚴格,如何合理地透過制度上的設計、執行來建構出國家共識與維 繫不同族群間的平等、和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新加坡十分重視教育,每年所編 製的教育預算列居第二高,僅低於國防預算,新加坡自己本身的社會結構已屬多 元性,加上到新加坡工作、移民的外國人,變得更加複雜,高競爭的社會環境、 不同種族學生的生長條件、背景也間接導致教育制度上的分流制度才能適合新加 坡社會需要。實施分流教育時,採因材施教的分流教育能更體現社會公平和兼顧 到良好的教育品質。政府也一再強調,不論是來自何種種族的新加坡人,只要是 有能力的人就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出頭,人在先天遺傳的資質上就有所不同,給予 最適合的教育,輔助發展其自身的長處,讓孩子未來能靠自己在學校習得的技能 來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這也是一種公平教育的體現,也能靠自己的的努力就可 以做到社會階層流動,因此不論是甚麼種族的學生,學校給予的機會都是公平的。. (三)就人口結構而言 人口是國家構成的要素之一,從一國的人口結構、數量、素質可觀察到該 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情況也可預測出該國國力消長趨勢(蕭佳純, 2008)。據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2012)報導,新加玻的人口及人才署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 Prime Minister’s Office)於 2012 年 7 月 底,首次對人民發佈了「我們的人口,我們的未來 (Our Population, Our Future) 」 的報告,主要讓人民對新加坡目前的人口結構,以及人口結構對於經濟、教育、 整體國家發展的可能影響能有更多了解,並同心協力為「建設凝聚力強的社會」 、 「打造可持續發展和蓬勃經濟」以及「打造優質生活環境」這三個目標努力。. 29.

(39) 聯合國 2006 年提出的資料顯示,世界人口老年人與年輕人到了二十一世紀 中期就會出現 1:1 的比例,兒童的比例將下降三分之一(沈姍姍,2007)。據新 加坡人口報告書數據顯示,新加坡過去 30 多年來生育率一直低於 2.1 的人口替 代率,也就是說每戶人家一位媽媽平均生育少於 2.1 個小孩,少子化現象造成新 加坡居民人口萎縮,未來企業將因人員、人才不足而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到了 2025 年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也將提高到 47 歲。 相對於法國老年人的比率,大約一百年間從 7%增加到 14%,但新加坡、台 灣、大陸、南韓等國家卻在短短 25 年間就趕上這樣的比率,新加坡 65 歲以上老 人從 2005 的 8%預計到 2030 年將至 30%,老化的速度比已開發國家快上好幾倍, 這是由於老人壽命延長以及生育率急速下降所導致的結果(王晶,2000; Wong,2013)。 經濟全球化的緣故,在新加坡人口結構中,非居民人口的數量也大增,至 2011 年底約有 146 萬人,結構如圖 2-1 所示:. 圖 2-1 非居民人口結構圖。資料取自全球台商服務網,經濟部,2012。 30.

(40) 這些非居民人口中,有 12%是持就業准證的,此類人多被普遍視為外來人 才,每人每月最低薪資至少 3000 星元,對新加坡的建設發展有其貢獻,其中, 有 8%是持有 S 准證的,此類人在新加坡所從事的工作,是一般最基礎、勞力型 的工作,每月每人最低薪資必須超過 2000 星元,因此這類工作者,被新加坡人 歸類為搶新加坡人飯碗的外來者。 非居民人口的增加,造成新加坡居住人口增加,導致基礎建設顯得不足,環 境變的擁擠,且新加坡公民就業競爭的壓力變大,已造成新加坡公民的不滿。新 加坡除了一面減緩出生率下降的問題,以減緩社會老化問題,一面也積極對外招 攬外國人才成為新加坡公民,以維持其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 因應新加坡人口結構的變遷,在教育體制的設計上,更應該珍惜每一個學 生的發展可能性,以菁英、實用主義為理念的教育體制在現今少子化、社會老化、 人口結構全球化的時代是有其必要性的,也因為學齡人口減少,教育資源相對變 多,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重視度也增高,為了達到人盡其才與教育資源物盡其用 的理念,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實行分流教育應有利於培養出未來各領域所需的人力 與人才。 綜上所述,在新加坡的國家發展、經濟建設、社會安定等都離不開人才,在 培育人才方面也不遺餘力,除了每年大筆教育預算外,也會跟著世界新趨勢來對 現行的教育體制進行調整與修改。小學分流教育的體制能為大多數新加坡人認同 與接受,一方面他們相信這樣的體制設計,能夠讓學生就自己的性向、所長往適 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發展,而提早在小學開始分流,也能有效減少教育耗損,這對 於天然資源缺乏、人口結構有少子化、老化趨勢的新加坡來說,亦是重要的考量 點之一,另一方面,在此體制下學生的學業成就在國際表現上也是十分出色,也 間接增強國民對此體制的認同。 分流教育能達到適性教育的教育目標,且能為為國家發展培育出適合的菁英 人才,綜合新加坡的教育理念、發展史、地理環境、天然資源、多元種族、人口 結構等方面來作探討,在小學四年級為分流起始點的教育設計,是符合新加坡多 31.

(41) 數家長、學生以及特有的文化、社會國家需求的。. 第三節 小學分流教育之發展史 依據國際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在 2011 年所做的一份全球 教育體制的報告顯示新加坡的學生在過去 5 年裡,在各個領域的表現呈現持續進 步的狀態,使得新加坡的教育體制被評為由優良向卓越邁進。其報告中也指出新 加坡的教育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1.1960 年至 1970 年代末,在獨立與工業化初 期,教育制度主要強調的是爭取生存的能力與機會。2.1980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趨向講求效率,用最有效的方式養成經濟發展所需人才。3. 而從 1997 年至今,新加坡的教育已經逐步擺脫填鴨式、一體式的教育模式,轉 而注重發展及培養學生的個人才能(吳傳彬、陳惠萍,2011),分流教育的制度也 隨著環境和時代的需求而做出合乎需求的改變,執行內容和方法上也做了變化和 調整,但從教育裡培養菁英人才、未來世界的領導人的大方向是不變的(Goh, Kheng,& Kwang, 2008;Tan, 2005),以下就新加坡小學的分流發展史作三個階段 分別論述:. 一、1960-1980 年時期 1961 年,新加坡處於自治時期,當時,新加坡成立了一個以增樹吉為首的 調查委員會,該委員會於 1961 年發表了《職業與基礎教育報告書》 ,新加坡依據 這個報告書內容始建立起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多層次分流學制,不僅讓新加坡 教育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也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 開始萌芽、執行(Goh et al., 2008)。新加坡當時的教育體制是採小學六年制、中 學四年加上大學預科兩年的方式,沒有留級制度,所有的學生在相同的年限內修 完相同的課程,接著參加同樣的升學考試,這樣的體制實施不久便發現,相較於 韓國、日本、英國中小學之輟學率,新加坡有偏高輟學率的問題,小學輟學率一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自己擅長/不擅長的科目」影響程度較 其他類組高。選擇文組的學生,多數在人文學

主題 學習者 主要指導老師 教學重點 木都新語

主題 學習者 主要指導老師 教學重點 木都新語

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加 3.75%;若同時通過原住民文 化及語言能力並持有證明者,則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 加 5.25%。優待錄取名額為 7 名,甲組 3 名(男生 2 名,女生

2.本系學生須於大二學年結束前參加英文檢定 考試,成績並應達 CEF 之 B2 高階級(相當於 TOEIC 成績 750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