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先回顧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歷程,接著透過產製唱片與藝人經紀 的成本利潤結構的解析,說明傳統流行音樂工業的運作模式;最後根據因數位化造 成唱片市場成本利潤之消長,來研究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科技創新、經濟效益與產 業變遷三者的互動關係對其經濟運作模式的影響。這個部分,強調任何經濟系統的 變遷都與社會關係的改變相互交錯所形成的。因此對於這段期間的產業結構和權力 結構轉變,必須歷史地回到產業制度的形成、結構限制,以及不同行動者的相關策 略等因素來作為分析基礎。藉此,本研究的基本假定如下:

(1) 台灣的音樂產業最初是由本土的唱片公司結合本土創作歌手組成,為創作者 導向的運作模式;到了 1980 年代左右,跨國資本介入本土音樂產業的經營,

將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帶向國際化、商業化等消費者導向的經濟運作模式。

在這段期間,跨國與本土的大型主流唱片公司所建立的封閉產銷體系相當穩 定地使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成為華文世界的音樂產業發展核心。

在 1999 年之前,這些主流唱片公司成功地帶領了台灣音樂產業的經濟發展,

也因此大量改變了創作導向的音樂產業結構為消費者導向的音樂市場結構。

(2) 1999 年之後,隨著數位壓縮技術與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無論在生產、傳佈 擴散與使用方面,都產生了破壞性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包括數位錄音器材價 格降低、CD 燒錄、MP3 技術的發展及 P2P 網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舊產業 結構所塑造的封閉式產銷制度在利潤成本結構失衡的情況下,產生了內部的 結構與制度的緊張關係,在 1999 年之後,形成一連串的產業發展危機。

(3) 產業發展危機導致產業權力關係開始轉變。一方面來自主流唱片聯盟對新科 技的抵抗、妥協與收納,另一方面來自消費者對於新科技的快速採納使其有 能力對既有產業運作模式的反動,使得生產與消費關係產生矛盾與衝突。

(4) 在生產消費關係不穩定的情況下,消費者透過新科技使用所獲得的賦權,得 以在生產消費關係中掌握某種程度的權力,也使得流行音樂產業的權力結構 因為消費者的賦權而產生程度不等的位移。主流唱片公司、獨立音樂製作公 司、音樂通路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位置在 2005 年之後逐漸促成了新的商業模 式與音樂生產模式的產生,也開始建構新形態的音樂產業結構,並試圖尋找 新的制度典範。

對於科技創新、結構變遷、權力流動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本研究的分 析架構請見下圖。

表 3-1 理論架構

音樂產業結構 跨國資本介入

本土音樂產業

不同策略行動

科技創新與採納

舊產業結構瓦解 權力聯盟重組

行動者轉移

新形態的音樂產 業參與者,尋找

新制度典範

1970-1990年代晚期 1999年之後

綜言之,本研究假定科技的創新、傳佈擴散和使用與產業結構無法相互配合而 產生危機的情況下,使得產業結構被科技創新破壞而必須產生新典範來因應產業失 衡的狀況。而在新典範產生的過程中,不同勢力的策略行動,將根據不同的資本結 購、組織型態、成本結構、產銷網絡等,來決定舊產業結構瓦解的程度和新權力聯 盟崛起的強度與範圍。在新權力聯盟的重組過程中,因為科技的跨域特質,使得重 要的產業參與者也產生大幅度的改變,原本不屬於產業的科技與資訊公司與舊有的 行動者結合,逐漸進入音樂產業的領域,主導音樂產業的發展。在掌握科技能力之 後,透過權力位置的位移與權力關係的重組,試圖建構新的制度典範。

3.3 研究方法

基於本研究著重於透過產業歷史的回朔來說明傳統流行音樂產業的運作邏輯與 商業競爭的樣態,並且藉由產業現況之描述,以獲取評估未來流行音樂產業新典範 之質性資料,因此本研究將同時進行歷史法與深度訪談,藉由歷史資料之蒐集與關

鍵人物訪談之相互比對,整理相對客觀的產業運作邏輯之分析,並藉由專家訪談的 方式,整理與評估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新典範的面貌與運作規則。

3.3.1 歷史法

「歷史法」為一合乎科學的方法(如歸納法、比較法及類比法等技術),去收集 史料作為研究資料的來源,檢驗歷史記錄及遺跡,追究真相事實,並尋求其相關性,

然後予以論斷評析(孫燕美, 1998)。因此,運用歷史法來從事社會研究時,主要為了 收集與某種現象發生有關之文化事實,而史料收集目的在於確定事件之事實性與確 認事實間之關聯,可讓研究者瞭解社會整個或部分的演變過程。

歷史法運用於本研究,可藉由報章雜誌、回憶錄、年鑑等文獻資料的收集、比 較分析及解釋相關課題,輔助瞭解流行音樂產業在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脈絡中及政 經邏輯體制下,其產業結構與政策制度變遷。本研究文獻資料蒐集擬由三方面著手:

1. 音樂產業相關基本資料之文獻

(1) 全球音樂產業發展之研究報告、IFPI 歷年報告、政府公報等。

(2) 國內外長期觀察媒體發展之學術論文、短文、產業報告、報章雜誌等。

2. 音樂產業個案分析相關文獻

(1) Music Analysis、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Cultural Studies、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等學術期刊之相關個案研究。

(2) 各唱片公司內部資料。

3. 台灣經濟環境變遷相關文獻

(1) 總體環境經濟發展相關文獻。

(2)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數位內容產業等相關文獻與政策白皮書。

3.3.2 深度訪談

基於流行音樂產業的相關資訊,如經營模式、銷售額、交易形式、契約等多未能由 公開資料、文獻或問卷調查取得,因此本研究將採取深度訪談的質性方法,透過與唱片 公司的決策者、實際產製唱片的製作公司面對面溝通深度訪談,以累積敘述文本(text),

深層瞭解流行音樂產的產業結構與交易行為模式,建構其特有的產業資源、類別、產業 結構變遷及瞭解,以作為進一步分析與推估產業變遷的基礎。對於流行音樂產業各部門 間的經濟交易資料,屬於較為商業機密部份資料,亦以個別深度訪談方式取得。

本文將針對個案研究作「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深度訪談係透過訪談發現一 些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不是用普通訪問可以獲得的,研究者須探索每個問題的深層含 意,以便獲得更多的資料與理解。訪問法主要靠訪談獲得資料,因此對於訪問的人與事 物均應先作計劃,以作為整體架構的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