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

本研究將深入整理並回顧,有關財政地方分權理論之相關文獻,及財 政地方分權化對於地區教育發展之相關文獻。除了建立實證模型外,本研 究亦將介紹 1979 年以來,中國財政政策的改革,以了解中國在財政地方 分權化之背景,並針對財政地方分權與教育發展間之關係進行分析。在實 證模型上,利用二因子固定效果模型(two-way fixed effect model),以勾 勒出中國財政地方分權化對於地區教育發展之影響,並確認是否有非線性 效果的存在。最後,本研究將利用多種統計量進行模型檢定,以確認本文 實證結果的準確性。以下將詳述本文之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

一、研究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節之內容則分述如下。第一章為本文之前言,

其中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而第二章 為相關文獻回顧,其中第一節為財政地方分權理論、第二節為財政地方分 權化對教育發展影響之相關文獻、第三節為探討對教育發展影響之相關文 獻,而第四節為本章小結。本文第三章為中國的財政地方分權與地方教育 發展,其中第一節為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歷程、第二節為中國義務教育體 制演變的歷程、第三節為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其地方教育發展之現況分析,

而第四節則為本章小結。本文第四章為研究設計,其中第一節為本文研究 方法之說明、第二節為實證模型設定與資料來源、第三節為本章小結。本 文第五章為實證結果與模型檢定,其中第一節為實證結果分析、第二節為 固定效果分析、第三節為實證模型之相關檢定,而第四節則為本章小結。

最後,本文第六章將為本研究之結論與政策意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進行流程

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為探討中國的財政地方分權化,在其地方教 育發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並透過財政地方分權變數平方項的引進,希望 能瞭解財政地方分權化對於地方教育發展所產生之效果的全貌。在說明研 究背景、目的與架構後,本研究即分別探討有關於財政地方分權理論、財 政地方分權化對教育發展之相關文獻,以及中國財政地方分權化與其地方 教育發展之相關文獻,並將此三部分的過去相關文獻加以整理分析。除了 對財政地方分權化與教育發展間之關係,做相關文獻上的回顧外,中國財 政改革的歷程與中國財政地方分權程度與地方教育發展之現況分析,亦是 本研究必須要加以瞭解的部分。

接著,本研究將建立中國財政地方分權化,對其地方義務教育發展影 響的實證模型,研究資料的蒐集、基本統計分析,也都將在此時程中完成。

而後以二因子固定效果模型進行迴歸估計,並分析與解釋估計之結果,以 瞭解中國的財政地方分權化對其地方教育發展之影響。此外,各項必要的 檢定結果亦將於此說明。最後,本研究將總結研究結論,並敘述政策意涵。

本研究預計的進行流程及執行進度可由圖2 清楚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2:研究進行流程圖

財政地方分權理論的相關文獻 財政分權與教育發展之相關文獻。

文獻回顧與整理分析

本研究模型之建立,包括研究各項資料 的蒐集、基礎統計分析,以及計量模型 之建立

各省市地區固定效果(fixed effect)的估計模 型,分析並解釋估計結果,以瞭解各省市地 區財政分權對教育發展影響的決定因素。並 進一步針對估計結果,比較各地區之差異。

最後,進行各項必要的檢定。

利用蒐集的資料,瞭解1997 年以來,各 地教育發展的狀況,並分析其差異。

歸納分析後,提出具體之政策建議

研究目的:首先,以普通小學每人教育經費支出作為 教育發展的指標,以瞭解中國31 個省市地區的義務教 育發展。其次,本研究將對中國31 個省市進行財政地 方分權程度的現況分析,並針對地區間所呈現之效果 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形進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相關文獻回顧

如前所述,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為探討中國財政地方分權化對其 地方義務教育發展的影響為何。因此,在本章中將回顧相關文獻。首先,

在第一節中先回顧論述財政地方分權化的相關理論文獻;接著,在第二節 中回顧研究財政地方分權化對教育發展之影響的相關實證文獻,且將特別 針對中國的實證文獻。最後,將於本章第三節總合上述部分做本章小結。

第一節、財政地方分權理論

合理地設置政府間的財政關係,是涉及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議 題。古今中外,各種政府間財政關係的調整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集權和分權 展開,世界各國關於財政地方分權的歷史由來已久,如美國建國之初建立 的聯邦制就是典型的分權體制。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興起了分權化 的財政改革浪潮,如中國大陸的分稅制改革、拉美地區的分權化改革等。

早期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到,中央政府可以提供公共財給居民並完全滿足居 民們所需,進而實現全體社會福利最大化,在這個理論下框架,國家就不 會存在多級政府的體制。但現實生活裡,地方政府擁有中央政府所難以超 越的功能,財政地方分權理論便是為了解釋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 性,即解釋為何中央政府不能夠按照每個居民的偏好和資源條件供給公共 品,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從而論證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財政地方分權理論最早是出現在Tiebout(1956),在Tiebout的分析中,

以七大假設為其推論的前提,並得出以下結論:「社會在民眾的自由移動 下,將可達到最適資源的配置條件,在穩定的均衡下,不但可決定各地方 政府的最適預算,且可同時決定各地方政府的最適規模,沒有任何人可藉 由改變居住的地區而提高效用,因此全國的福利達到極大,即達到了Pareto

9 Musgrave(1959)認為 Tiebout 模型有兩個獨到之處:第一,財政地方分權是實現公 共資源有效配置的可能途徑。因為在模型中存在大量轄區政府可以提供不同的公共產品 與稅負的組合,且居民可以自由流動,在遷徙的過程中顯示其偏好並找到適合的消費組 合。第二,財政地方分權中政府間的財政競爭提高了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運作上的壓力,因此地方政府較中央政府更具有改善公共服務的積極性。

此外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提供公共產品的條件下,滿足居民需求偏 好的途徑除“以足投票”之外,Oates(1972)在比較了由中央政府集中供應 和地方政府分散供應公共產品的效率後,提出了分權定理。他認為如果一 個國家只由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那麼滿足居民需求偏好的途徑只有直 接民主制或代議制,也就是“用手投票”。10

近年來,由於某些學者將資訊經濟學的概念導入財政學的領域,使得 財政地方分權理論有了重大的突破。Qian and Roland ( 1998) 利用資訊經濟 學的分析指出,舊分權理論只闡述財政地方分權的好處,卻沒有充分說明 分權的機制。以Brennan and Buchanan (1980)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說則 認為,政府官員制訂決策時,會考慮到官員自身利益的大小,並非全然只 為居民謀求最大的福利。11然而,財政地方分權會使增進效率與地方政府 官員自身利益產生連結,官員只要缺乏約束就會有競租的行為,為求地方 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平衡,促使地方政府有動機發展經濟。

在瞭解地方財政地方分權對於中國地方教育發展的影響之前,以上敘 述大致勾勒出當代財政地方分權理論的輪廓,因應各國國情,這些理論不 一定可完全套用,但這些理論可使我們深入認識財政地方分權的利弊,以 及如何設置政府間的財政關係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理論依據,對接下來的 研究勢必有一定的幫助。

10 “用手投票”一詞最早源於股票市場。在股份公司中,投資者以其投入資本的比重,參 與公司的利潤分配,並享有權益;以其股權比重,通過公司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參 與公司的重要決策,這便是所謂的“用手投票”。

11 此應用方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本身存在的官員尋求自身利 益的議題。政府與居民間存在類似委託代理之間的關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財政地方分權化對教育發展影響之相關文獻

由目前與財政地方分權相關的研究來看,多數的結果皆顯示,西方的 財政地方分權與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有利於提高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社會福 利支出水準。如 Bardhan(2002)認為,聯邦體制下的財政地方分權會提 高社會總福利水準,因為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具有當地選民偏好和 公共產品提供成本資訊的優勢。12但也有部分的研究顯示,在分權體制下,

地方政府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可能會導致社會總福利的損失,如 Keen and Marchand(1997)證明,在資本自由流動而勞動力不可流動的假設下,地 方政府間競爭的結果為:對生產型公共品的供給水準不一定不足,但對僅 服務於當地居民福利的公共服務之供給一定不足。13在亞洲的實證研究部 份,Kwon(2003)利用韓國自 1979 年至 2001 年的資料,研究韓國的財政 地方分權對於其政府的公共支出有何影響。其實證結果發現,韓國的財政 地方分權與其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間,存在著負向的關係,而與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可能會導致社會總福利的損失,如 Keen and Marchand(1997)證明,在資本自由流動而勞動力不可流動的假設下,地 方政府間競爭的結果為:對生產型公共品的供給水準不一定不足,但對僅 服務於當地居民福利的公共服務之供給一定不足。13在亞洲的實證研究部 份,Kwon(2003)利用韓國自 1979 年至 2001 年的資料,研究韓國的財政 地方分權對於其政府的公共支出有何影響。其實證結果發現,韓國的財政 地方分權與其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間,存在著負向的關係,而與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