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1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本研究的所探討的構面,可分為「多角化的動機」、「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 識特質」與「知識管理程序」三個構面,而個構面之變相說明如下:

壹、 多角化的動機

多角化策略具有一定之風險,且組織發展皆有其目的,因此本研究首先希望 藉由訪談了解個案公司其多角化之動機為何。參考過去文獻,本研究將多角化之 動機依其目的分成「綜效動機」、「風險動機」與「機會動機」動機。

貳、 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特質

本研究將個案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之產品研發流程特性,按其特性區分為

「產品設計」、「臨床試驗」與「生產製造」等階段,並分別針對其技術知識特質 之深入分析。

參考過去文獻,本研究決定針對多角化目標領域與個案公司現有產品間技術 知識之「路徑相依度」、產品開發所需之技術知識取得之「不確定程度」與新技 術知識之產出對多角化目標領域「競爭衝擊程度」特性進行分析。

一、 技術知識的路徑相依度

此部分本研究希望藉由比較多角化目標領域與現有產品之技術相依程度,探 討新舊產品間技術知識之相關程度。依據文獻探討,本研究以個案公司在原有企 業活動中,曾經投入過於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相關之活動,以及投入程度為標準進 行衡量。若公司於原有產品開發之流程中,其所累積之技術知識,可應用於新產 品之開發流程之程度越高,則路徑相依度高,反之則較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2

二、 技術知識的競爭衝擊程度

本研究引用 Roussel et al. (1991)於個案中針對技術產出對於競爭衝擊程度之 分類,將技術知識特性依其是否能相較於對手產生差異化之競爭優勢與擁有此技 術知識之廠商多寡,分成「前導技術」、「關鍵技術」與「基礎技術」。

三、 技術知識的不確定程度

本研究引用 Roussel et al. (1991)於個案中提到,根據產品開發過程中,是否 要使用到未知領域之技術知識,以及組織取得相關技術知識之難易程度,決定技 術知識之不確定程度較高。若其所需之技術知識皆為已知,且組織取得技術知識 容易,則技術知識不確定程度則低,反之則較高。

參、 多角化過程中知識管理程序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知識管理程序包括「知識吸收」、「知識創造」、「知識蓄積」

與「知識擴散」四項。

一、 知識吸收

(一) 知識的來源

本研究之知識吸收來源主要是希望探討企業在多角化的過程中,從何處獲取 知識,其吸收來源可能包括員工個人的專業知識、企業內部的研究實驗室、顧問、

供應商、同業(競爭廠商)或非同業(非競爭廠商)、顧客、以及公共部門(包 括國家實驗室、學校、研究機構)等。

(二) 吸收的方式

本研究之知識吸收方式是指組織或團隊,在產品開發過程可能以共同發展,

或者經由獨家或是非獨家授權、股權取得、合資、甚至購併的方式,與外界知識 網路進行互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3

(三) 吸收的介面

本研究之知識吸收介面主要是探討企業在多角化過程中透過何「人」來吸收 知識。

二、 知識創造

(一) 團隊類型:

此階段本研究希望探討,企業如何將不同背景、概念及動機之個體組成團隊,

藉以分享內隱知識,為組織知識創造關鍵性的第一步,本研究參考 Wheelwright et al. (1992)對於團隊的分類方式,將知識創造團隊分成功能型團隊(Functional Team)、輕量型團隊(Lightweight Team)、重量型團隊(Heavyweight Team)及 自治型團隊(Autonomous Team)四種。

(二) 知識創造之活動

此部分主要引用 Leonard-Barton (1995)所提出之知識創造過程,從「共同解 決問題」、「執行整合新技術與工具」、「實驗與原型試製」、「輸入外界知識」四個 活動,來分析其知識創造之活動。

三、 知識蓄積

本研究引用 Bonora & Revang (1991)之研究,將知識蓄積分成「知識儲存的 方式」、「知識協調的程度」兩個構面,將知識蓄積的型態分成以下四個象限「整 合-有機式」、「整合-機械式」、「分散-有機式」與「分散-機械式」。

四、 知識擴散

本研究採林吟紋(2007)之定義,將知識的擴散方式分成「人員式」與「文件 式」,前者主要透過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後者則主要透過文件化的方 式,將組織之外顯知識傳遞給組織成員。

本研究根據(Yin, 1994)定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法、調查研究法、

檔案分析法、歷史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如表 三-1 所示。研究方法需視研究問

(experiments)

How/Why

是 是

調查研究法

(survey)

Who/What/Where/How

many or How much 否 是 檔案記錄分析法

(archival analysis)

Who/What/Where/How

many or How much 否 是/否 歷史研究法

(history)

How/why

否 否

個案研究法

(case study)

How/why

否 否

資料來源:Yin(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