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策略分析 -從知識管理程序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策略分析 -從知識管理程序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策略分析 -從知識管理程序觀點 治. 立. 政. 大. n. Ch 研究生:江政倫 en chi g. sit. 吳豐祥. 博士. er. io. al. 博士. i n U 撰. v. 中華民國 100 年 1 月 Jan 2011 I. y. ‧. ‧ 國. 學. Nat. 指導教授:陳桂恆.

(2) 中文摘要 新藥研發是台灣生技發展的重點產業。新藥研發一般具有高投資、高風險與 研發期長的特性。因此,有些公司會透過多角化的策略來分散風險。不過,在有 限的資源與人力下,發展多角化的產品通常是個極具挑戰的任務。因此,本研究 針對新藥研發公司,就其採取多角化的動機與策略來加以探討。 此外,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如何透過有效的 知識管理以提昇組織知識的價值,則是企業所重視的關鍵性議題之一。新藥研發. 政 治 大 (路徑相依度、不確定程度與競爭衝擊程度)來探討其對知識管理的影響。 立. 屬知識密集產業,知識管理對於公司相當重要。因此本研究亦從知識特性的觀點. ‧ 國. 學. 本研究在方法上採取多重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深入個案訪談與次級資料收 集,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 1.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選擇多角化策略的動機相當多元。. sit. y. Nat. 2.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的動機與多角化目標領域之路徑相依度有關。. n. al. er. io. 3.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的路徑相依度與競爭衝擊程度 會影響其技術知識吸收的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4.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的路徑相依度會影響其組織設 計、分工與人員式知識擴散的對象。 5.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進行多角化產品研發時,其知識蓄積活動上傾向於採取 「機械-整合式」的蓄積方式。. 關鍵字:生技製藥、研發、多角化、技術知識特質、知識管理。. I.

(3) 英文摘要 New drug development industry is one of the key biotech development areas in Taiwan. The nature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involves high investment, high risk and long development time. As a result, some companies develop diversification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the risk. However, the scarcity of resource and manpower makes developing diversified products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This study would focus on why these companies choos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which strategies they develop.. 立. 政 治 大.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mpanies in research-intensive. ‧ 國. 學. industry. This study would also explore how the companies practice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ts diversified project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uses technological. ‧.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path dependence, degree of uncertainty, and competitive. Nat. sit. y. position) to analyze the effect up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n. al. er. io. In this study, multiple case study method to take the way through in-depth case. i n U. v.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Ch. engchi. The reasons why new drug development companies in Taiwan underwent. diversification vary a lot. 2.. Synergy motivation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companies in Taiwan will affect.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 target areas for diversification. 3.. Path dependence and competitive intensit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 target areas for diversification will affect the wa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acquired in Taiwan’s new drug development companies. 4.. Path dependenc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desig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object of personnel-type knowledge diffusion II.

(4) 5.. New drug development companies in Taiwan tend to choose. 「Mechanical-Integrated」mode of knowledge Storage when the diversific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Biotechnology,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ttributes, Knowledge Managemen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立. ‧ 國. 學. 第二章 文獻分析.................................................................................................. 6. ‧. 第一節 新藥研發公司.................................................................................. 6. y. Nat. 壹、 新藥的定義.................................................................................. 6. sit. n. al. er. io. 貳、 新藥研發公司的定義.................................................................. 7 參、 新藥研發的特性.......................................................................... 7 第二節 多角化............................................................................................ 10 壹、 多角化的定義............................................................................ 10 貳、 多角化的動機............................................................................ 13 第三節 技術知識的特質............................................................................ 17 壹、 技術知識的定義........................................................................ 17 貳、 技術知識的特質........................................................................ 20.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知識管理流程................................................................................ 29 壹、 知識管理.................................................................................... 29 貳、 知識的吸收................................................................................ 30 參、 知識的創造................................................................................ 34 肆、 知識的蓄積................................................................................ 38 伍、 知識的分享................................................................................ 44 陸、 技術知識特質對組織知識管理程序的影響............................ 4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48 IV.

(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51 壹、 多角化的動機............................................................................ 51 貳、 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特質................................................ 51 參、 多角化過程中知識管理程序.................................................... 5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54 壹、 研究方法.................................................................................... 54 貳、 研究對象.................................................................................... 55 參、 資料蒐集方法............................................................................ 5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7 第四章 個案研究................................................................................................ 58. 政 治 大. 第一節 個案公司基本資料........................................................................ 58 壹、 基亞生技公司簡介.................................................................... 58. 立. ‧. ‧ 國. 學. 貳、 懷特新藥公司簡介.................................................................... 64 第二節 基亞生技個案-HLA 檢驗試劑 ..................................................... 72 壹、 基亞在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 72 貳、 多角化的動機............................................................................ 77 參、 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特質................................................ 78. n. al. er. io. sit. y. Nat. 肆、 知識管理程序............................................................................ 81 第三節 懷特新藥個案-懷特麴寶 .............................................................. 88 壹、 懷特新藥健康在食品產業的發展............................................ 88 貳、 多角化的動機............................................................................ 93 參、 多角化目標領域的技術知識特質............................................ 94 肆、 知識管理程序............................................................................ 96 第四節 個案彙整與分析.......................................................................... 101 壹、 個案公司多角化的動機之比較.............................................. 101 貳、 技術知識的特性...................................................................... 101. Ch. engchi. i n U. v. 參、 多角化過程中知識管理程序之比較...................................... 104 第五章 發現與討論..........................................................................................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0 第二節 實務上建議.................................................................................. 122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24 參考文獻............................................................................................................ 125 V.

(7) 一、英文文獻............................................................................................ 125 二、中文文獻............................................................................................ 12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圖目錄 圖 一-1 生技起飛鑽石方案 ................................................................................ 2 圖 一-2 研究流程圖 ............................................................................................ 5 圖 二-1 新藥研發時程及價值曲線 .................................................................... 8 圖 二-2 產品-市場矩陣 .................................................................................. 11 圖 二-3 技術的不確定性 .................................................................................. 27 圖 二-4 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 .......................................................................... 31 圖 二-5 外部技術知識來源的吸收機制 .......................................................... 33. 治 政 圖 二-6 不同層次的知識螺旋 .......................................................................... 35 大 立 圖 二-7 知識建構及維持模式 .......................................................................... 39 ‧ 國. 學. 圖 三-1 研究架構 .............................................................................................. 50. ‧. 圖 四-1 基亞組織系統圖 .................................................................................. 60 圖 四-2 懷特組織系統圖 .................................................................................. 66. y. Nat. io. sit. 圖 四-3 懷特新藥產品進度 .............................................................................. 67. n. al. er. 圖 四-4 醫療器材取得上市許可流程 .............................................................. 74. Ch. i n U. v. 圖 四-5 健康食品標章 ...................................................................................... 88. engchi. 圖 五-1 技術知識競爭程度與路徑相依度對知識吸收方式的影響 ............ 114. VII.

(9) 表目錄 表 一-1 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公司一覽 ................................................ 2 表 一-2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之非新藥多角化方向整理 .................................... 3 表 二-1 新藥分類 ................................................................................................ 6 表 二-2 多角化定義彙整 .................................................................................. 12 表 二-3 多角化的動機 ...................................................................................... 13 表 二-4 台灣集團企業多角化動機 .................................................................. 16 表 二-5 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之動機 ...................................................... 17. 治 政 表 二-6 技術知識分類 ...................................................................................... 19 大 立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 21 ‧ 國. 學. 表 二-8 技術對競爭的衝擊 .............................................................................. 26. ‧. 表 二-9 知識創造模式 ...................................................................................... 34 表 二-10 知識創造流程 .................................................................................... 35. y. Nat. io. sit. 表 二-11 專案團隊類型之比較 ........................................................................ 38. n. al. er. 表 二-12 技術知識特質對組織知識吸收、創造、蓄積與擴散的影響 ......... 46. Ch. i n U. v. 表 三-1 不同研究策略的使用時機 ................................................................... 54. engchi. 表 三-2 研究對象 .............................................................................................. 55 表 三-3 本研究訪談對象資料 .......................................................................... 56 表 四-1 基亞各主要部門業務 .......................................................................... 61 表 四-2 懷特新藥各部門所營業務 .................................................................. 67 表 四-3 醫療器材管理申請查驗登記標準 ...................................................... 73 表 四-4 基亞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 ...................................... 79 表 四-5 基亞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競爭衝擊程度 .................................. 80 表 四-6 基亞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不確定性分析 .......................................... 81 VIII.

(10) 表 四-7 基亞多角化知識吸收活動 .................................................................. 82 表 四-8 基亞知識創造團隊與活動 .................................................................. 85 表 四-9 基亞-HLA 檢驗試劑之知識蓄積模式 ................................................ 86 表 四-10 兩種查驗登記標準之比較 ................................................................ 90 表 四-11 第二軌健康食品審查標準 ................................................................ 91 表 四-12 台灣紅麴相關健康食品整理 ............................................................ 92 表 四-13 懷特新藥目標領域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 ........................................ 94 表 四-14 懷特新藥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競爭衝擊程度 ..................................... 95. 政 治 大 表 四-16 懷特之知識吸收來源、方式與介面 ................................................ 97 立 表 四-15 懷特新藥目標領域技術不確定程度 ................................................. 96. 表 四-17 懷特麴寶知識創造團隊與活動 ........................................................ 99. ‧ 國. 學. 表 四-18 懷特麴寶之知識蓄積方式 .............................................................. 100. ‧. 表 四-19 個案公司多角化動機分析 ............................................................... 101. y. Nat. 表 四-20 個案公司產品開發各時期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比較 ................... 102. er. io. sit. 表 四-21 個案公司產品開發各時期技術知識不確定程度比較 ................... 102 表 四-22 個案公司產品開發各時期技術知識競爭衝擊程度比較 ............... 103. al. n. v i n 表 四-23 個案公司知識吸收活動比較 .......................................................... 104 Ch engchi U 表 四-24 個案公司知識創造團隊類型與活動 .............................................. 105 表 四-25 個案公司知識蓄積方式之研究 ...................................................... 106 表 四-26 個案公司知識擴散活動比較 ........................................................... 106 表 五-1 個案公司多角化動機比較 ................................................................ 108 表 五-2 個案公司多角化動機與產品設計路徑相依度比較 ........................ 110 表 五-3 個案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不確定性比較 ................................. 111 表 五-4 產品開發各時期技術知識路徑相依度、競爭衝擊程度與知識吸收方 式之比較.................................................................................................................... 112 IX.

(11) 表 五-5 個案公司產品設計路徑相依度與專案團隊類型之比較 ................. 115 表 五-6 個案公司知識蓄積方式比較 ............................................................. 117 表 五-7 個案公司產品之路徑相依度與人員知識擴散對象之比較 ............ 1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生物科技一直被各國認為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具潛力的產業,也是 2008 年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兩兆雙星」中的一星。政府與民間皆相繼投入大筆預算,希 望繼電子產業之後,扶植生技產業為未來國家發展方向。 我國為健全國家生技產業策略,政府於 2005 年起成立「行政院生技產業策. 政 治 大. 略諮議委員會」 ,提供生技產業政策與發展方向之建議與諮詢。並建立 18 家新藥. 立. 臨床試驗中心(其中中藥新藥臨床試驗中心 12 家、卓越臨床試驗中心 4 家)。並. ‧ 國. 學. 依歐盟 EMEA 及美國 FDA 法規專家評估,成立醫藥品查驗中心(CDE) ,該中心 新藥審查品質已達先進國家水準。. ‧. 行政院於「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中,將生技產業策略著重於發展生. Nat. sit. y. 物技術、藥品與醫療三大領域。希望建立台灣為國際生物技術社群研發與商業化. n. al. er. io. 之重鎮,及亞太地區生物技術產業研發、製造與營運中心。此外我國政府更透過. i n U. v. 稅租法令之減免,鼓勵發展生技相關產業,如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生技新藥. Ch. engchi. 公司研究與發展人才培訓支出適用投資點檢辦法及營利事業適用生技新藥公司 股東投資抵減獎勵辦法等,均有助於公司之新藥開發。 此外行政院於 2009 年又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如圖 一-1 所示), 推動成立「生技整合育成中心」 、 「生技創投基金」 、 「食品藥物管理局(Taiw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FDA)」與「產業研發中心」 ,以提供育成協助、投資產 業案源、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法規環境與提升產業研發能量等具體方向,更有助於 國內生技新藥產業的發展與籌資。期望 10 年後能成為兆元產業。. 1.

(13) 圖 一-1 生技起飛鑽石方案.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行政院網站. 立. ‧ 國. 學.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生技製藥產業,自 2007 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通過以來,本研究整理如表 一-1 所示,至 2010 年 8 月為止,已有 32 家業者通. ‧. 過經濟部工業局「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資格認證。這些公司可以透過研發. y. Nat. n. al. er. io. sit. 投資抵免、租稅獎勵優惠措施及法令鬆綁條文,提高企業投資生技研發的意願。. i n U. v. 表 一-1 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公司一覽. Ch. engchi. 產品種類. 公司名稱. 人類用新藥. 中天、懷特、泰宗、順天、鴻亞、合一、德英、宇昌(中 裕) 、藥華、基亞、因華、景岳、永昕、台灣微脂體、太景、 聯亞、智擎、國光、彥臣、台灣醣聯、友霖、寶瑞康、健 永、國鼎、台灣浩鼎、聚天。. 動植物用新藥. 聯亞、百泰、慕德. 高風險醫療器材. 雙美、科妍、和康 資料來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產業資訊組整理 統計時間:2008.5~2010.8. 2.

(14) 貳、 研究動機 新藥研發產業具有研發期長、研發經費龐大、投資回收期長之特性,觀察國 內許多新藥研發公司(如表 一-2 所示) ,為了長期且穩定之資金挹注,方能支持 新藥產品開發及上市,都會不自覺地走去較容易開發的領域,如保健食品、保養 品、檢驗試劑……等非藥品之領域。此舉在許多學者看來是一柄雙面刃,有些公 司僅是利用這些產品渡過研發時期資金之風險,有些公司則沉溺於短期的資金收 益而無法自拔,逐漸轉向其多角化之領域。. 政 治 大. 表 一-2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之非新藥多角化方向整理 公司名稱. 保健食品. 中天、懷特、泰宗、順天、景岳、聯亞、彥臣、友霖、國鼎. 保養品. 合一、德英、友霖. ‧ 國. 檢驗試劑. 立. 學. 多角化方向. 基亞、台灣醣聯(植物用).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y. Nat. io. sit. 然而,國內新藥研發公司規模與資本額皆不大,且新藥研發本身又具有高投. n. al. er. 資的特性,如何在新藥研發有限的資源下,成功拓展一個新的多角化方向,其策 略的選擇顯得格外重要。. Ch. engchi. i n U. v.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管理逐漸成為學術與企業關注的焦點。知 識也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知識成長的主要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就是人與組織知識,而如何有效的知識管理,提升組織知識的價值,是企業重視 的關鍵議題。從近年來知識管理相關文獻的累積也可發現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日 漸提升。然而在企業多角化的過程中,將會面臨到許多新知識的吸收與創造,組 織如何管理這些知識,並進行處理與轉化成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對企業而言相當 重要。.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針對國內新藥研發公司中,成功完成多角化 產品開發之企業個案進行分析,希望探討其多角化之動機,多角化型態選擇,以 及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知識特質對於知識管理程序的影響。基於此,本研究主要 探討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我國新藥研發公司進行多角化動機的為何? 二、 我國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之技術知識特質為何? 三、 我國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技術之知識特質與產品研發中知識管理 程序的關係為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將依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進行相關文獻探討,並從中產生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並透過個案訪談與資料分析,以得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如 研究流程如圖 一-2 所示。.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限制. 立. ‧ 國. 學. 個案蒐集與訪談. Nat. 相關研究與發現. n. al. er. io. sit. y. ‧. 個案資料匯整與分析. Ch. 結論與建議. engchi. i n U. 圖 一-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v.

(17) 第二章 文獻分析 本研究希望從技術知識管理程序之角度分析台灣新藥研發公司之多角化策 略。因此在本章中,首先將針對新藥研發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了解過去文獻對於 新藥研發之定義與目前新藥研發之現況。接著針對多角化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 了解多角化的定義與動機。並針對知識管理流程與技術知識特質的相關文獻進行 了解,探討其分類與相互關係。最後再針對文獻探討做一小結。. 治 政新藥研發公司 第一節 大 立. 本研究之對象主要針對台灣新藥研發公司。故本節首先針對新藥的定義與新. ‧ 國. 學. 藥研發公司之定義進行了解,並透過文獻蒐集,了解新藥研發產業之特性與現 況。. ‧ y. Nat. er. io. sit. 壹、 新藥的定義. 按我國藥事法第七條定義:「本法所稱新藥,係指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審查. al. n. v i n Ch 認定屬新成分、新療效複方或新使用途徑製劑之藥品」 。可參照表 二-1 所示將新 engchi U 藥加以分類。新藥核准上市與否,在各國都有專屬機構進行評估。在美國為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歐洲為 EMDA(East Midlands Development Agency),台灣為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中國則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表 二-1 新藥分類 類型. 定義. 新成分. 指新發明之成分可供藥用者. 新療效複方. 指已核准藥品具有新醫療效能,或二種以上已核准成分之複方 製劑具有優於各該單一成分藥品之醫療效能者. 新使用途徑. 指已核准藥品改變其使用途徑者. 資料來源:經濟部核准生技新藥公司發行認股權憑證作業要點 6.

(18) 貳、 新藥研發公司的定義 在歐美等國家,認為唯有自身有新藥研究與開發單位的公司,才能稱得上是 「新藥研發公司」,而此類公司的特性通常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更有為數不少之 研究員,其碩士與博士占總職員的比率相當大。 而在台灣擁有此嚴謹定義之公司並不多,許多公司則是由別的公司購買專利 權,進而進行特定地區之臨床試驗,屆新藥上市後,再藉由販售該地區經營權的 方式獲取營收,此等公司之研究人員之總數較少,因此本研究採較廣義之定義, 將此兩種公司接納入研究之範圍。(林榮華). 立 參、 新藥研發的特性. 政 治 大. ‧ 國. 學. 新藥研發的流程大致可分為(1)新藥發現與篩選(Drug Discovery),(2) 臨床前試驗(Pre-Clinical Trial) , (3)新藥調查(Investigated New Drug, IND) , (4). ‧. 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 (5)新藥上市申請(New Drug Application, NDA) , (6). y. Nat. sit. 第四期臨床試驗等階段。. n. al. er. io. 新藥研發具有高法規管制的特性,在不同地區申請新藥上市皆須要受當地的. i n U. v. 主官機關進行新藥的審查、管理與監視,其中以美國 FDA 藥品審核經驗最為豐. Ch. engchi. 富,法規制定最為嚴謹與完善,且全世界大多國家都採認 FDA 的審查資料,因 此大多新藥皆以美國 FDA 為主要申請單位。我國衛生署除中藥外的相關藥品審 查法規,也是參照美國 FDA 相關法規及審查原則所制定。 但如圖 二-1 所示在新藥成功上市的龐大收益背後,新藥研發具有高投資、 高風險與研發期長等的特性,新藥開發動輒數十年,並須投入數十億美金之研發 資金,且研發風險相當龐大。因此,新藥開發為一知識密集性產業,因新藥開發 時須評估市場需求與規模,調查相關技術與專利現況、競爭者研發進度與技術, 進一步依公司自身的技術能力與財務風險,才能決定研發的策略、方向與規模。 7.

(19) 資料來源:(陳啟祥,2008). ‧ sit. y. Nat. 一、 國際現況1. 圖 二-1 新藥研發時程及價值曲線.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al. er. io. 2000 年生物科技蓬勃發展,許多創投公司大量投資新公司與新興科技技術,. v. n. 使生物科技產業快速成長。許多專業投資人也認定,生技產業將是繼電腦產業後,. Ch. engchi. i n U. 全球未來十年的新興產業。其中新藥研發,更是生技產業法展的重點,新藥研發 成功上市,能為公司挹注龐大收益,與為股東帶來數倍報酬。 依據國際專業醫藥資訊機構-寰宇藥品資料管理公司 IMS 統計。2009 年全球 藥品銷售額為 8373 億美元,較 2008 年銷售額成長了 7%,2008 年之增長率為 5.5%。 估計 2014 年,全球藥品銷售每年可能至少成長 5%,銷售額可能達到 1.1 兆美元。 目前全球最大市場仍舊為美國市場,根據 IMS Health 資料顯示,2008 年美 國藥品市場規模為 2915 億美元,佔全球市場 36%。值得矚目的,中國是全球成. 1. 此部分整理自 2010 生技產業政策白皮書 8.

(20) 長最快速的藥品市場之一,IMS Health 資料顯示,2008 年中國為全球第 5 大藥 品市場。2013 年其藥品市場規模將高達 720 億美元,將躍居全球第三大藥品市 場。因此美國與中國之醫療政策方向,將主導未來藥品市場的產業趨勢。 2009 年即使經濟復甦力道緩慢,廠商投入新藥開發卻有跨大的趨勢。依據 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 PhRMA)及美國 Burrill 公司調查統計,2009 年美國醫藥公司投入新藥 研發的金額達到 653 億美元,較 2008 年增加 15 億美元。希望確保在新藥開發的 領先地位,更是看準未來的龐大商機,而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 政 治 大 而言深感壓力,裁員與關廠的消息不斷。目前多採併購策略,藉由併購快速取得 立 但近年來國際藥廠面臨新藥推出持平、明星藥品專利到期的壓力,對大藥廠. 產品、技術與通路,整合資源與壯大財務實力。. ‧ 國. 學 ‧. 二、 我國現狀2. y. Nat. 我國藥品市場約有新台幣 1000 億元以上的規模,和全球 7120 億美元的市場. er. io. sit. 相比,我國藥品市場約僅佔 0.5%;且在健保藥價調降的壓縮下,我國藥品市場 成長率僅 1.6%。遠低於全球藥品市場 6.4%的成長幅度。且國外進口之藥品占總. n. al. i n 額 70%以上,其餘不到 30%才是國內廠商共同瓜分。 Ch engchi U. v. 我國與亞洲主要國家相比,整體發展無特別顯著,市場規模之成長率更遠落. 後於亞洲主要生技發展國家。主要是我國在推動生技產業時,資源多挹注於學術 研究機構,未能同步扶持產業界研發能量,以致發展迄今,未能出現可創造高產 值的生技產品,成功上市之案例,影響我生技產業產值的發展。其次我國內需市 場不若歐、美、日等地,無法像印度擁有龐大內需市場以驅動出口,此外我國產 品仍以國內市場為主,並未打入全國藥品供應鏈體系,出口成長相對緩慢。. 2. 此部分整理自 2010 生技產業政策白皮書 9.

(21) 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成立於生技產業較蓬勃發展的年代,從市場上募集資金 較為容易,許多新興之新藥研發公司更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公司只要將名稱掛上 生技二字,股價便可躍升數倍。但公司現金來源多屬權利金收入,因此營收波動 較大。. 三、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受到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鼓舞,我國生技投資金額在 2007 年創下新台 幣 270 億元的歷史新高,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銀行放款與廠商投資趨. 政 治 大 23 家依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審議通過為生技新藥公司。 立. 向保守,生技投資金額略為減少至新台幣 250 億元。2009 年 5 月底,我國已有. 行政院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以強化產業價值鏈第二棒產業化研發角. ‧ 國. 學. 色、成立生技創投基金;推動整合型育成機制,以及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 ‧. 建構與國際銜接的醫藥法規環境等策略,並直接將資源投入產業界,加速落實建. y. Nat. 立產業規模,期能成功開發出生技新藥行銷全球,並建構我國成為亞太生技研發、. n. al. er. io. sit. 營運及製造重鎮。. i n C 第二節 h e n g多角化 chi U. v. 當企業發展至一定階段,市場逐漸飽和或產業發展潛力相互之消長,可能致 使公司未來成長受到限制。為配合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透過發展新產品或是尋 求新市場提高營業收入,或進入異業的領域尋求多角化成長。因此,多角化經營 幾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企業成長策略。本節針對多角化的定義及類型與進行方式 探討,期能掌握企業多角化的意涵。. 壹、 多角化的定義 Ansoff (1957)針對企業成長之研究,最早提出企業多角化的概念。如圖 二-2 10.

(22) 所示其將企業成長分成「產品-市場」矩陣所分析,認為多角化為企業成長之一 種型態,是指企業透過新產品進入一個新市場。其強調的為企業進行多角化的動 作,而非產品的多樣性。 產品. 現有市場 市 場 新市場. 現有產品. 新產品. 市場滲透. 產品發展. Market Penetration 市場發展. Product Development 多角化. Market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圖 二-2 產品-市場矩陣. 政 治 大 Gort (1962) 透過「產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之觀點來定義多角化, 立 資料來源:Ansoff (1957). 利用「產品需求交叉彈性」對多角化加以衡量。若產品需求交叉彈性很低,且短. ‧ 國. 學. 期來說用於其中一項產品所需之製造、配銷等資源不能轉移到另一產品,則可稱. ‧. 此兩產品滿足不同之市場。. sit. y. Nat. 部分學者則透過「產業」 (Industry)的角度來定義多角化。Berry (1975)則認. io. er. 為多角化代表企業所經營的產業越來越多。Kamien & Schwartz (1975)則主張多角 化代表一個被歸類為某一產品之企業能夠生產被歸類為另一產業產品的程度。早. n. al. i n Ch 期之定義多半將「產業」或「市場界線」視為既定。 engchi U. v. Pitts & Hopkins (1982)則透過「事業」(Business)來定義多角化,其認為多. 角化是指企業同時在多個不同事業的營運程度。 近年來部分學者整合過去之沿用,用一些較為多元的方式定義來定義多角化, Booz (1985)嘗試由多角化的目標、方向與方法來討論多角化的定義,他們認為多 角化是企業追求成長或是降低風險的方法,而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有下列三項: (1)維持現有市場競爭力以外的投資;(2)投資新產品、服務、新市場區隔或是 地理範圍; (3)可透過內部自行發展、併購、策略聯盟、授權等方法。Ramanujam & Varadarajan. (1989)則加入組織設計的觀點,認為多角化是企業或是事業單位 11.

(23) 透過內部擴張或是併購,進入一個需要一連串新的活動的領域,許多組織的結構、 系統與其他管理流程必須加以修改。 本研究參考過去之文獻,彙整如表 二-2 所示。 表 二-2 多角化定義彙整 觀點. 學者. 多角化的定義. 產品. (Chandler, 1962). 企業發展新產品的策略行動。. 產品&. (H. Ansoff,. 企業利用新產品進入一個新的市場。. 市場. 1957) (Gort, 1962). 以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市場。. (Aaker, 1984). 企業為因應環境與競爭狀態的改變,因此增加某些產 品或市場,而這些產品或市場與企業原有的產品或市 場具有相關或不相關的聯繫。. 政 治 大. (Rumelt, 1974). ‧ 國. 產品、市場或功能的相關及非相關變化。. (Berry, 1975). 多角化代表企業增加所經營的產業數目。. (Kamien & Schwartz, 1975). 多角化代表一個被歸類為某一產業的企業能夠生產. (Pitts & Hopkins, 1982). 企業同時經營多種不同的事業項目,其使用「事業」 而非「產業」加以分類,若依企業同時經營不同的事 業體,則該企業即為實行多角化企業。. ‧. (Glueck & Jauch, 1984). 被歸類為另一產業的產品的程度。. al. n (Booz, 1985). er. io. sit. y. Nat. 事業. 學. 產業. 立企業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環境的行動。. v i n 嘗試用多角化的多重性質來定義多角化,其認為多角 Ch engchi U 化是企業透過擴張事業基礎以促成成長或是降低營. 運風險的方法,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有下列三項: (1) 維持現有市場競爭力以外的投資;(2)投資新產品、 服務、新市場區隔或是地理範圍; (3)可透過內部自 行發展、併購、策略聯盟、授權等方法。 組織 設計. (Ramanujam & Varadarajan, 1989). 針對過去學者之研究,提出較為總結與嚴謹之多角化 定義:多角化是企業或是事業單位透過內部擴張或是 併購,進入一個需要一連串新的活動的領域,許多組 織的結構、系統與其他管理流程必須加以修改。. 資料來源:謝碧枝(2001)、林吟紋(2007)、本研究整理. 12.

(24) 貳、 多角化的動機 在研究多角化議題前,應先探討企業為何需要多角化,其主要動機為何,其 可能是一般或產業環境的改變、企業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追求成長等原因。 本研究整理過去國內外針對多角化動機的研究,其整理如表 二-3 所示:. 表 二-3 多角化的動機 文獻. 內容. Brajaraj (1981). 在解釋企業多角化動機時,從資源基礎論的觀點,強調「企 業資源之利用」,提出 5 大理由: 1.彈性:多角化進入一新產業,並且生產新的產品可以作為 原有事業之資源,可以減少公司對於該項資源之依賴。 2.成長:多角化進入一新產業以達高的每股獲利率(Earning Per Share)或利潤。 3.降低風險:避免將全部雞蛋放在同一籃子的窘境。 4.形象:例如一個從事傳統工業的企業藉由多角化進入高科 技業。 5.資源高度利用:多角化進入新產業能與原有事業共用特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io. 透過資源「供給面」的觀點來分析多角化的動機: 其認為因市場結構因素,某些剩餘資源無法在市場轉讓或出 售,又或者出售成本過高,使得廠商透過多角化來尋求新興 或是未開發之市場。以其讓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 n. al. er. Teece (1982). Nat. 的技術或資源,以求原有資源之高度利用。. Ch. engchi. i n U.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v.

(25) 表 二-3 多角化的動機(續) 文獻. 內容. Aaker (1984). 主要分成相關多角化與非相關多角化兩部分來探討多角化動機 1.相關多角化動機: (1)產生規模經濟:包括共同使用生產設備、或使用同樣廣告、研 發等。 (2)交換技能與資源:包括利用剩餘產能、品牌名稱、行銷技術、 服務作業、研究發展、產品發展等。 2.非相關多角化動機 (1)在不同產業間、掌握及分配資金流動。 (2)提高投資報酬率(ROI)。 (3)若企業價值被低估,可低價收購此企業。 (4)重整公司結構。 (5)降低經營,可透過經營多種產品與多個市場。 (6)爭取節稅利益。 (7)獲取流動資產,提高融資效益。 (8)尋找垂直整合之效益。 (9)防衛第三者之接手與經營。 (10)激勵高層主管之興趣。. 立. ‧ 國. ‧. 從「需求面」的角度來探討多角化策略形成的動機,他們認為多 角化策略之形成乃因企業有某些問題需要解決,是為解決問題而 產生策略需求,因此歸納出企業將取多角化策略的因素有四: 1.使用剩餘資源:以提高剩餘資源利用率。 2.改變投資方向:以延長企業生命周期。 3.因應顧客需求,以穩定收益與市場占有率。 4.追求成長。 除此外亦強調企業多角化還會有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產生綜效 等報償。. n. al. er. io. sit. y. Nat. Luffman (1986). 學. Reed &.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n U.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4. v.

(26) 表 二-3 多角化的動機(續) 文獻. 內容. Amit & Livnat (1988). 則簡單將企業多角化動機歸納為: 1.綜效動機 (1)生產、行銷、採購或研究發展等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所產生之綜效。 (2)產品聯合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之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3)提供顧客完整產品線所帶來之綜效。 (4)企業進行相關業務多角化,以提高市場佔有率。 (5)提升產品銷售與原料採購之獨占力。 2.財務動機: (1)分散事業經營的風險。 (2)減少現金流量的波動。. 政 治 大 其認為有下列兩部分之動機 立 1.為達到科技規模之經濟效果與產品綜效,所採取的相關多 ‧. 角化及降低成本所採取之垂直整合。 2.經濟上分散風險與財務資源之適當配置,改變投資方向, 以延長企業生命週期。 則以價值的動機說明企業採取多角化策略的理由有﹕ 1.價值提升的動機﹕(1)規模經濟,(2)市場力量,(3)財務經 濟。 2.價值中性 (Value-neutral) 的動機﹕(1)稅賦的誘因,(2)反 托拉斯的法令,(3)績效不彰,(4)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 (5)降低風險。. n. al. er. io. sit. y. Nat. Hoskisson (1995). 學. Hitt, Ireland, &. ‧ 國. Ramanujam & Varadarajan (1989). 司徒達賢(1995). Ch. engchi. i n U. v. 進一步將多角化動機分為九種: 1.新機會之掌握。 2.綜效之追求:包括能力之移轉及價值活動的共享。 3.生命週期的交替。 4.現金流量的互補。 5.風險之分散。 6.整體作戰與多點競爭。 7.垂直證合程度之變化。 8.維持創業精神。 9.其他理由。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5.

(27)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代理人觀點,就滿足高階管理者私人利益之角度,Jensen & Murphy (1990)認為高階主管希望藉由掌管一家多角化之公司,以提高其薪酬。 Jensen (1986)與 Stulz (1990)認為高階主管可以從管理一個大型多角化公司而獲 得其他非金錢之補貼,如聲望、權力及社會地位之提升。Gibbons & Murphy (1992) 認為一般人會將高階管理者能力與公司多角化程度畫上等號,公司多角化程度越 深,高階主管之管理能力一定越強。綜觀以上文獻,可發現為了在人力資本市場 建立聲譽,高階主管會引導公司朝向多角化經營。 過去台灣亦有部分研究特別針對台灣企業以實證的方式進行多角化動機之. 政 治 大 1. 陳振昌(1994)「台灣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與績效關聯之實證研究」以民國 83 立 研究,相關文獻如下:. 年 69 家企業為研究樣本,所得出的多角化動機如下表 二-4 所示:. ‧ 國. 學 ‧. 表 二-4 台灣集團企業多角化動機. 多角化考量的動機因素 百分比 多角化考量的動機因素 百分比 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22.58. 物料供應順暢. 54.83. 掌握資金分配流動. 19.35. 交換資源取得技術. 45.16. 開拓新產品新市場. 12.90. n. 防衛第三者併吞 擴大投資報酬率. sit. er. io. al. 建立垂直整合經營. y. 67.74. Nat. 降低經營風險. v i n 重整公司結構 C 32.25 h e n g節稅優惠 chi U 29.03 38.70. 人事管道暢通. 9.67 6.45 3.22. 資料來源:陳振昌(1994). 2. 廖光將(1996)「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投資組合 理論之應用」又以民國 85 年 75 個集團企業作為研究樣本,進行台灣及湍企業 多角化行程動機的調查結果如表 二-5 所示:. 16.

(28) 表 二-5 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之動機 多角化行程動機. 最重要動機 次重要動機. 分散經營風險. 50.0%. 26.5%. 提高預期投資報酬率. 17.6%. 8.8%. 新投資機會. 8.8%. 17.6%. 提高資源運用效率. 6.0%. 14.7%. 穩定原料供給. 6.0%. 2.9%. 對該行的熟悉度與人脈 2.9% 共同配銷通路 2.9%. 8.8%. 提升企業形象. 2.9%. 0.0%. 銀行融資便利. 2.9%. 0.0%. 增加市場占有率. 0.0%. 11.8%. 2.9%. 0.0% 治 6.0% 政 資料來源:廖光將(1996) 大 立. 方便資金集中調度. ‧ 國. 學. 依據先前文獻,本研究將多角化之動機,依據其目的大致分成以現有資源再. ‧. 利用為目的之綜效動機,以及分散財務與經營風險為目的之風險動機與掌握未來 市場機會為目的之機會動機。.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技術知識的特質 a. n. iv l C n 本研究為了解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目標領域之技術知識特質與其對於 hengchi U 知識管理程序之影響。因此本節首先針對技術知識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了解先前 文獻對於技術知識之定義,接著探討技術知識特質之研究。. 壹、 技術知識的定義 根據 Webster 字典的定義,技術知識是經由經驗或聯想而熟悉事實或狀況, 其中熟悉(Knowing Something with Familiarity)則是透過直覺和判斷,換言之, 知識是一種對事實或狀況經由直覺或是判斷的認知過程。 17.

(29) Drucker (1993)在其書中認為知識是有效果的資訊,是依據目的而將資訊整 理而來的,是專注於結果的資訊,並主張知識是現代社會的關鍵資源,本質上不 同於其他如土地、勞力與資本的傳統資源。Nonaka (1994)則認為知識是一種有價 值的智慧結晶。可以資訊、經驗心得、抽象的觀念、標準作業程序、系統化的文 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 Davenport et al. (1998)提出知識不僅是簡單概念的事實,而是不同元素的綜 合體,具有正式的結構,亦具有流動性,難以用文字來形容其精神,或完全透過 邏輯性的思考來了解。其的構成要素包含有以下幾項:. 政 治 大 收經驗,經過時間醞釀後,發展成為知識。經驗最大的好處之一是鑑往知來。 立. (一) 經驗:透過課堂學習、書籍、良師啟發、以及非正式學習管道等途徑吸. (二) 有根據的事實:美國軍隊的實戰學習中心(CALL)透過有根據的事實,. ‧ 國. 學. 敘述軍人在實際戰鬥中所獲取的豐富經驗。有根據的事實能讓人們知道那些行的. ‧. 通,那些行不通。. y. Nat. (三) 判斷:當知識停止自我進化,就成了意見或定律而已。知識不但能夠透. er. io. sit. 過以往的經驗,來判斷狀況和資訊,也能夠自我審視與琢磨,因應這些新發生的 狀況。知識可被比擬為活的系統,能夠在環境互動中,持續的成長與變化。. al. n. v i n (四) 經驗法則與直覺:直覺為濃縮的專業知識。知識的演化必須透過經驗法 Ch engchi U. 則;這樣有彈性的行動指標,是經過長久以來的經歷、觀察、試驗與錯誤所發展 出來的。 知識來自於資訊,如同資訊是源自數據一般,資訊轉變為知識的過程中,幾 乎所有的環節都需要人們親自參與,所以可將知識視為一種「過程」(Process) 與「庫存」(Stock)。 本研究參考林吟紋(2007)與謝慶龍(2001),針對中外對於技術知識分類的文 獻彙整如表 二-6 所示:. 18.

(30) 表 二-6 技術知識分類 分類方式. 文獻. 依可表達 程度. Polanyi (1958)、 將知識分成(1)內隱知識:是指比較複雜,無法 用文字描述的經驗式知識,不容易文件化與標 Hedlund (1994)、 準化的獨特性知識,以及必須經由人際互動才 能產生共識的組織知識。(2)外顯知識:是指可 Nonaka & Takeuchi (1995) 以文件化、標準化與系統化的知識,因此顯性 的知識可以自知識庫中直接複製與進行獨立的 學習。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重複使用、以及與 人分離是顯性知識的特點。. 依熟悉度. Zand (1981). Dosi (1982). 將知識分成(1)Only New To ME:對企業而言 是新的,對其他企業而言是已知的(2)New To All Others Include Me:對企業而言是新的,對 其他企業而言也是新的。. 立. 政 治 大 提出技術軌跡概念,人為技術變動可分為現有 軌跡內變動,以及在現有技術軌跡外的變動。. 學. ‧ 國. 依相似性. 論點. 依專業知 識層次. Nelason(1993) 將知識分為(1)認知知識(2)技能(3)存於 產品、較佳服務或人工製品的知識。. 依能耐變 化情形. Tushman &. 依技術構 成要件. Shariff(1988) 將技術分成四類(1)硬體技術(2)軟體技術 (3)人力資源(4)組織管理。. 依專屬性. 李仁芳(1990) 將組織運用的知識分為兩大類(1)科技:有系 統的,放諸四海皆準的(2)專屬性知識:與特 定時空背景有關的知識。. ‧. 將科技的改變分成能耐增強及能耐破壞兩種. n. al. er. io. sit. y. Nat. Anderson (1996). Hayek(1945). Ch. engchi. i n U. v. 將知識分成『科學的知識』 (適用中央集權體制) 與『實際的知識』(適用地方分權體制)。.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 19.

(31) 表 二-6 技術知識分類 (續) 分類方式. 文獻. 依附著程 度. Badaracco(1991) 將知識分為兩類: (1)為移動性知識:存於設 計中、機器中、腦海中, (2)為嵌入組織的知 識:個人、工作團對、特別規範、態度、資訊 流程、決策程序、作業流程、溝通系統、企業 文化、網路關係、地緣等。. 依核心能 耐觀點. Leonard-Barton (1991). 將知識分成員工知識與技能、技術系統、管理 系統、價值與常規. 依知識之. Purser & Pasmore (1992). 將知識分為事實、綱要、基模、直覺、內隱知. 依專業知 識之層次. Quinn(1992). 將知識分為認知的知識、高級的技能、系統性 的瞭解、自我激發的創意。. 依知識的. 蔡敦浩、周德光. 認為技術能力應包含五個要件: (1)科技(2). 構成要件. (1994). 依知識載 具的層級. Hedlund(1994). 依知識構. 周德光(1996). 政 治 大 設備(3)人才(4)制度(5)文化。. 立. 將知識載具分為(1)個人(2)小團體(3) 組織(4)跨組織領域等四個層級,研究各種 載具與內隱之事及外顯知識的關係。. 學. 將知識分為技術、設備、人才、制度、與文化. ‧. 成要件. 識。. ‧ 國. 層次. 論點. 等。. 李仁芳、賴建男、 將知識分為技術知識與資訊知識。 賴威龍(1997). 依知識的 程序. 陳文賢(1998)、 譚大純(1999). 將知識管理議題分成(1)知識之選擇管理(2) 知識之取得管理(3)知識之擴散管理(4)知 識之建構管理(5)知識之儲存管理。. 依知識活 動. Sarvery(1999). 將知識活動分為『創造』與『使用』兩大類, 並納入知識的學習、產生、擴散等子活動。. n. er. io. al. sit. y. Nat. 依知識的 內涵.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 貳、 技術知識的特質 本研究參考林吟紋(2007)與謝慶龍(2001),針對中外對於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的文獻彙整如表 二-7 所示:. 20.

(32)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技術知識特質. 學者. 論點簡述. 技術知識標準 化程度. Rosen(1994). 針對技術標準化提出五點概念,並指出廠商 依市場標準開發產品,可以降低成本並獲得 許多互補性知識的支援,有利於產品的銷 售。. 技術知識變動 程度. Iansiti & Clark (1994). 以汽車與電腦產業的比較研究顯示,技術知 識變動程度會影響外部整合能耐的差異。當 面臨較慢的技術知識變動時,組織偏重於顧 客知識方面的整合;反之,組織會偏向技術 知識方面的整合。. 李仁芳、 余陽 傑(1996)、李 仁芳、花櫻芬. 立. (1997). 政 治 大 變動較快的廠商則較為鬆散。. 依據產品投入之材料數目,定義組裝及非組 裝品。組裝品如電腦、噴射機,而非組裝品 則如製藥業、IC 等。. Utterback (1994). ‧ 國. 學. 技術知識可分 割程度. 使用技術變化程度此一特性來研究組之間 的技術交流情形,發現一般而言技術變動較 慢的廠商奇分工網路交流比較密切,而技術. n. Ch. y. sit. io. al. 以公司創新程度與市場創新所行程的兩大 構面,將新產品之生產歸成六大類: (1)獨 創的產品(New-to-the-world Products)(2) 公司的新產品線(New Product Line) (3)擴 展公司現有產品線的深度( Additional Existing Product Line )(4)改良或修正現 有產品( Improvements in Revision to Existing Product)(5)現有產品的重新定位 (Repositioning) (6)降低產品的成本(Cost. er. Booz-Allen & Hamilton (1982). Nat. 技術知識路徑 相依度. ‧. 李仁芳、張如蓮 組裝品的創新以零件為單位,而非組裝品則 (1997) 以產品 /製程為主要創新的單元。. engchi. i n U. v. Reductions)。 李仁芳、張如蓮 發現當技術路徑相依度低,輸入與輸出的知 (1997) 識傾向內隱;反之,則傾向外顯 。 李仁芳、賴建男 以製程上有無重大突破來定義路徑相依度 與賴威龍 的高低,根據其研究,路徑相依度低,則傾 (1997) 向以重型團隊進行開發;反之,則傾向以輕 型團隊進行開發。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本研究整理 21.

(33)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續) 技術知識特質 學者. 論點簡述. 技術知識系 統複雜度. Simon(1979). 用系統中不可分解的單元來衡量複雜度。. Tyre(1991). 用一個新技術中的特徵及觀念數目、新奇程 度、錯綜複雜程度來 衡量複雜度。. Utterback(1994) 依照產品組成的零件數及製程特性分析系 統的複雜度,他認為組裝品與非組裝品的區 別,可以由零組件數目多寡加以判定,例如 噴射機與電腦為典型的組裝品,化學品及玻 璃則為非組裝品 。 Garud & Nayyar (1994). 立. Nayyar(1994)技術複雜度與技術在時間構 面上的轉化能耐(Transformative Capacity) 有關。在選擇時,當知識複雜度愈高,不確 定性愈高,所以需要更多的資訊以幫助選 擇;在維持時,當知識複雜度愈高,愈需要 更多的資訊來保存;在再生與綜合時,愈複 雜的知識需要 愈多的資訊。. 政 治 大. 純粹用零件數目來衡量不易區分其技術知 識複雜程度,建議以「技術層次高低」作為. ‧. ‧ 國. 學. 李仁芳(1997). 衡量複雜度的指標。. y. Nat. 李仁芳、涂瑞德 (1998). n. al. Ch. er. io. sit. Miyazaki (1997) 認為系統複雜度可以透過零件數目與零件 之間的連結關係來衡量 。 透過下列指標衡量技術複雜度 : (1)產品開發所需耗費的工時,即開發人 數*參與人數(全職)(2)該公司整合的技 術知識領域(3)技術層次高低.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本研究整理. 22.

(34)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續) 技術知識特質. 學者. 論點簡述. 技術知識模組 化程度. Garud & Kumaraswamy (1995). 提出所謂技術的模組性,意指使組件可以分 別生產並替代使用,而不會降低其系統之完 整性。技術系統的模組化程度並不相同,視 其介面標準是在一個公司內,或涵蓋整個產 業。公司內的模組化,其組件只能在個別公 司內替代使用,而產業的模組化,則可使組 件在不同公司間替代使用。. Clark(1995). 認為模組化設計的方法可以將複雜系統分 離成可以單獨運作的零件,而模組化可以分 成三個層次:生產的模組化(Modularity-inproduction) 、設計的模組化(Modularity-in design) 、使用的模組化(Modularity-in-use) 。. 立. 政 治 大 生產的模組化奠基於高度標準化的零件,設. ‧. ‧ 國. 學. 計的模組化則進一步使產品及生產體系可 以分解成不同的獨立單位,它們可以混合及 配套來滿足一個完整系統。最後,使用模組 化則是指消費者可以自由 組合不同的配 件 。. sit. n. er. io. al. 認為標準化的零件介面在模組化的產品架 構中,是以一種鑲嵌協調(Embedded Coordination)的方式替代使用管理權力協調 產品開發程序。並產生鬆散配套(Loosely Coupled)的組織設計。. y. Nat. Sanchez (1996). Ch. engchi. i n U. v. 李仁芳、花櫻芬 以下列兩個構面進行模組化程度的衡量:1. (1997) 技術知識的可分割性;2.技術知識的標準化 程度。其發現技術的可模組化程度高時,產 業知識網路會傾向分散;反之,則傾向集 中 。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本研究整理. 23.

(35)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續) 技術知識特質. 學者. 論點簡述. 技術知識外顯 程度. Hedlund(1994) 比較美國與日本大公司的創新後發現:美國 的創新多屬突破型創新,日本則多屬漸進型 創新。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公司吸收的知識多 半是成文化的外顯知識,通常是專利買賣 後,要藉由內隱的知識轉換過程成為公司的 知識,輸出的知識也多半屬於外顯知識,如 海外直接投資或直接外銷;而美國公司主要 輸入較複雜且成套的內隱及外顯知識,並透 過如機器般外顯的機制移轉知識(如清楚的 組織、員工的分工及部門的置換),且知識 的輸 出不似日本般受限於外顯知識 。. 政 治 大. Nonaka 等比較日本與西方公司的組織知識 Nonaka & Takeuchi(1995) 創造模式,以兩個跨國的專案:Nissan Primera 及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s REGA 來說明西方公司與日本公司皆在跨國 的交流中受益。其中,西方公司強調外顯知 識,因此強調手冊與資料庫等外顯化的知 識;而日本公司強調內隱知識,認為知識是.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不易言喻的,需要親身體驗,藉由實做與觀 察中學習,以習得知識。. n. al. er. io. 將知識分為外顯(Codified)與內隱(Tacit) Edvinsson & Sullivan(1996) 兩種形式。外顯知識通常是可以寫下來、移 轉及分享,也可以透過相關法律如營業秘密 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積體電路 保護法加以保障,如果缺乏上述法律的保 護,外顯知識將很容易被模仿。反之,內隱 知識很難被具體描述而加以成文化. Ch. engchi. i n U. v. (Codified) ,如果要有效移轉,通常必須透 過在職訓練或師徒制的方式。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本研究整理. 24.

(36) 表 二-7 技術知識特質分類 (續) 技術知識特質. 學者. 論點簡述. 技術知識組織 專屬性程度. 李仁芳(1990) 組織的知識可分為科技(Technology)與專 屬性知識(Idiosyncratic)兩類。科技是經系 統性整理的知識,可在工作現場以外承包傳 授,並在多數組織皆適用;專屬性知識屬於 非系統性知識,是與特定時空有關的知識, 靠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斷累積,並建構特定溝 通網路才可獲得,李仁芳稱之為「專質性的 人力資本」。 Gilbert & Cordey-Hayes (1996). 立. ‧ 國. 包含工作自主、責任、職責、個人發展等。 新興廠商在技術初期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有 三個不同的階段:初始、選擇及定位。在初 始階段廠商會進行探索性研究;在選擇階段 會逐漸例規化;在定位階段會逐漸擴展到下 游的生產與行銷等活動。. y. ‧. Hamilton & Singh(1992). n. al. Ch. Roussel, Saad & Erickson (1991). sit. 技術對競爭的衝擊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 程,通常隨個時間先導(Packing)技術會逐 漸變成關鍵(Key)技術,再變成基礎(Base) 技術。. er. Roussel, Saad & Erickson (1991). io. 不確定程度. 學. 競爭衝擊程度. 政 治 大 程;發展性知識是對操作性知識加以深化,. Nat. 技術生命週期. 將知識分為操作性知識(Instrumental Knowledge)與發展性知識(Development Knowledge) ,操作性知識是做一項工作所必 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主要包含作業程序及流. i n U. v. e如產品開發需要為開發未知領域的知識其 ngchi 技術不確定程度較高。. 資料來源:林吟紋(2007)、謝慶龍(2001)、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在參考過去中外文獻,與考量新藥研發公司特性之後,決定針對技術 知識的路徑相依度、不確定程度與技術知識對競爭的衝擊程度進行分析,以下分 就其相關文獻作進一步之整理。 一、 技術知識的路徑相依度 Nelson & Winter (1977)與 Dosi (1982),皆提出技術發展的演化過程,通常具 有某種特定的技術軌跡,並受到特定的技術典範(Technology Paradigm)所影響。 25.

(37) 技術典範可視為一種看問題的觀念體系,也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方法體系。當技術 發展的過程中,基於現有科技水準與材料,通常會形成一組特定的解決方式。而 技術軌跡則是指基於這些技術典範,所形成的日常解決問題的形式。Teece et al. (1997)指出組織在發展新產品或是新程序時,通常會依循過去在特定技術軌跡所 累積的成功經驗。 李仁芳與張如蓮(1997)發現當技術路徑相依度低,輸入與輸出知識傾向內隱; 反之則傾向外顯。 李仁芳、賴建男與賴威龍(1997)以製程上有無重大突破來定義路徑相依度的. 政 治 大. 高低,根據其研究路徑相依度低,傾向以重量型團隊進行開發,路徑相依高則傾 向以輕量型團隊進行開發。. 立. 二、 技術知識的競爭衝擊程度. ‧ 國. 學. 依據 Roussel et.al (1991)於個案中所提到技術對競爭的衝擊性,將技術依其. ‧. 衝擊程度分成三類,如表 二-8。針對技術的競爭衝擊程度進行評估,可使企業. y. Nat. 知道那些活動是需要做的,而那些是不應做的。技術對競爭的衝擊是一個自然的. er. io. sit. 發展過程,通常隨個時間先導(Packing)技術會逐漸變成關鍵(Key)技術,再 變成基礎(Base)技術。技術競爭衝擊與技術成熟度不同,技術成熟度屬於內生. al. n. v i n 的概念,無論其應用到哪個產業,都不改其成熟度。但技術的競爭衝擊則是外生 Ch engchi U 的,與其應用技術的產業有密切的關係。. 表 二-8 技術對競爭的衝擊 類別. 競爭衝擊. 前導技術. 技術有潛力改變整個競爭的基礎,但尚未應用在產品或製程上。 技術通常可以發展成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 技術對於競爭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地位,因為既屬可以提供良好的 製程或創造產品差異性的機會。 這些技術可以產生競爭優勢. 基礎技術. 技術已被實際地應用在產品上,但較沒有潛在的競爭優勢。 這些技術被擴散開來,成為大家共同享有的技術。 資料來源:Roussel et al. (1991) 26.

(38) 三、 技術知識的不確定程度 Utterback (1994)提出技術不確定性指缺乏技術性解決方案的知識。Danald A.Schon 根據其一系列研究提出不確定性與風險的差異,其認為風險是可以用機 率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則難以用機率的方式表達。當一個賭徒,在知道 勝算多少的情況下,叫了一張牌,我們可以說他是在冒風險,但如果不知道勝算 多少,也不知道其所參加的是否為不公平賭局的情況下,就是處於一個不確定的 環境。 而 Roussel et al. (1991)在個案中提到,亦曾透過一個象徵性的 State of the art,. 政 治 大 此線以下,表示技術知識在 state of the art 中,而在線上則為未開發之領域,其 立. 代表一個特別的技術或工疆界來衡量技術不確定性的高低(如圖 二-3 所示) ,在. 重要性未知。如果企業能利用 stae of the art 之內的知識來達成,因為所需利用的. ‧ 國. 學. 知識可以掌握,僅須加入依些創造的技巧、創新的天分、金錢與努力即可,因此. ‧. 能成功計算出成功的機率,及技術風險相對較低。而研發於 State of the art 之內. io. al. n. 不 確 定 程. er. 目前尚無人知的技術,因此較屬於 State of the art 之上。. sit. y. Nat. 的知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漸進式 R&D,而激進式的 R&D 則通常需要發展依些. Ch. engchi. i n U. v. 知識必須被發現的區域. State of the art 已知的科學和工程的區域. 時間 圖 二-3 技術的不確定性 資料來源:Roussel et al. (1991) 27.

(39) 當技術不確定程度較高時,企業需要時間與較高的成本,去解決研發過程中 所遇到的問題,此時企業無法透過管理降低其風險,僅能每個研發階段,從成本 與風險為基礎進行衡量,其研發計畫的可行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40) 第四節 知識管理流程 本研究希望從知識管理程序的角度,探討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多角化的策略。 因此本節首先針對知識管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並根據文獻探討,將知識管理程 序依其特性,大致分成「知識的吸收」 、 「知識的創造」 、 「知識的蓄積」與「知識 的擴散」四個流程進行分析。. 壹、 知識管理 關於知識的管理,過去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大致可分為幾大類:程序觀點、促. 政 治 大. 動要素觀點與資本觀點。程序觀點將知識管理活動分成取得、創造、儲存與移轉. 立. 等部分,並針對各活動加以深入討論。促動要素觀點則是著重於探討如何建立支. ‧ 國. 學. 持知識管理的環境因素,或稱作知識管理觸動因子(Enablers) ,如領導、文化、 組織架構、資訊系統等。而資本觀點則是強調知識為資本之特性加以研究。本研. ‧. 究主要採用程序觀點。. y. Nat. sit. Zack (1999)提出知識管理的程序包括:知識的取得(Acquisition)、改進. n. al. er. io. (Refinement)、儲存與檢索(Storage & Refinery)、傳播(Distribution)與呈現. i n U. v. (Presentation)五個步驟。Lal & Sarvary (1999)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商業程序. Ch. engchi. (business process),是公司創造與使用知識的一個程序,其包含「組織學習」、 「知識生產」與「知識分配」三個次程序。Weggeman (1997)將知識管理程序分 成選擇、分享、取得與評估等步驟。李仁芳、賴建男與賴威龍(1997)、許月瑛(1998) 將知識動態能耐分成: 「知識吸收能耐」 、 「知識創造能耐」與「知識蓄積能耐」。 林吟紋(2007)則在參考過去研究文獻後,將知識管理活動分成「知識吸收」 、 「知 識創造」 、 「知識蓄積」與「知識擴散」四個程序來討論其知識管理作為。本研究 採林吟紋(2007)對於知識管理程序之分類,來探討台灣新藥研發公司進行多角化 時,其知識管理作為為何。 29.

(41) 貳、 知識的吸收 Leonard-Barton (1995)認為當研發團隊發現缺乏所需重要之策略性資產且 無法從企業內部獲取時,就出現了「能耐落差」,此時公司就必須自外部獲取知 識。外部知識的來源相當多,公司必須建立知識吸收的機制,包括篩選知識之可 用性與可移轉度,且必須有管理學習之能力。 Cohen & Levinthal (1990)以「吸收能耐」 (Absorptive Capability)強調組織對 外吸收新知的能力。而吸收能耐可分成個人與組織兩個層級。而組織層級之吸收 能耐亦是是靠個人去達成的。知識吸收對於公司創造新能耐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 政 治 大 基盤會影響新知識所能發揮之效用,此外組織與外界正式與非正式連結關係,也 立 而能否有效利用外界的知識與公司原有技術基盤有關,因組織先前所累積之知識. ‧ 國. 學. 會影響產品創新率與組織動態能耐建構 Teece (1996). 因此本研究針對「知識吸收」的議題,分成三大部分加以討論,分別是知識. ‧. 的來源、知識吸收機制、以及知識吸收介面。相關文獻分述如下:.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 知識的來源. v. Leonard-Barton (1995)指出只有少數的公司能夠完全的自行發展核心能力,. Ch. engchi. i n U. 大多數公司皆需要借助外界的知識。因此,公司有效成功的吸收外界技術知識對 公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其指出技術知識可能如圖 二-4 所示,有以下外部來源: 顧問、顧客、國家實驗室、供應商、大學、其他競爭或非競爭廠商。. 30.

(42) 供應商 國家實驗室. 大學. 消費者. 競爭者. 非競爭者. 顧問. 核心廠商. 圖 二-4 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Leonard-Barton (1995). 立. ‧ 國. 學. 1. 企業內部的研究實驗室. Nelson (1993)認為在與創新有關的研究發展中,企業設置的研究實驗室扮演. ‧. 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原因有二,1.當技術發展至某一階段,進入製程創新或漸進. sit. y. Nat. 式創新階段,其創新來源通常是透過特定顧客、供應商,因此,由企業設置的研. al. er. io. 究實驗室較大學或其他政府研究機構,更容易發展此種技術能力並加以運用;2.. v. n. 通常在技術商品化過程中,需要一些互補性資產的配合,例如行銷、製造、售後. Ch. engchi. i n U. 服務等,相較於大學或政府的研發機構,由企業設置的研究實驗室,其研發成果 要商品化比較容易。因此,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大型企業,均設有自己的研究實 驗室,投入大量研發經費發展新產品,以獲取新的獲利來源。 2. 供應商 從供應商提供的零件、生產設備或勞務,獲取一些新的知識,一方面供應商 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機會和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企業則提供供應商 新點子、新資訊和市場視野,帶動供應商自我創新,努力發展新技術,並培養產 品研發的環境,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交集與共同解決問題的關係,也會使他們更 快、也更有效率克服困難(Porter, 1990)。 31.

(43) 不同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零件或設備等不同類型的供應商所扮演的角色也有 所不同,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設備供應商對於廠商製程的創新有極大影響,在光 資訊產業,關鍵零件的供應商則對於廠商的產品創新有重大影響。 3. 同業(競爭廠商) 企業可以從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中,模仿或學習一些新的竅門(Know-how) Von Hippel (1988)或是透過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拆解競爭者的產品, 作為產品創新的來源。另外也可以透過正式的授權或合作契約,從競爭廠商中學 習新的知識(Padmore, Schuetze, & Gibson, 1998)。. 政 治 大 如果能有效蒐集整理顧客的抱怨意見或回饋,將是公司輸入新知識的重要來 立. 4. 顧客. 源。Nonaka & Takeuchi (1995)以日本夏普公司的創意生活中心為例,說明該中心. ‧ 國. 學. 收集客戶意見、整理市場資料,提供給各事業的規劃與研發部門作為產品創新的. ‧. 參考。另外,Von Hippel (1988)則提出領先使用者的建議以利於產品的改良,舉. y. Nat. 例來說,美國微軟公司在產品上市前都會先透過幾千人的產品領先使用者作前測,. er. al. n. 5. 公共部門. io. 1995)。. sit. 目前就是希望能有效蒐集顧客使用資訊,來進行產品改進(Cusumano & Selby,. Ch. engchi. i n U. v. 公共部門主要包括國家實驗室、學校、研究機構,通常政府都會給予公共部 門一些研發經費從事基礎研究,然後希望其研發成果可以擴散到產業界,因此, 產業界可以透過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發或委託研究,以及技術移轉或人員 移轉的方式來吸收公共部門的知識。通常在許多國家,大學多以從事基礎研究為 主,其經費來源主要由政府支持,當然有時候,大學也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進行 一些比較屬於應用性的研究,此外,在某些國家,國家實驗室的設立對於國家創 新系統也有影響,以德國為例,由國家資助成立的馬克思蒲郎克研究院(基礎研 究為主),著重新的研究領域及跨領域的大型專案;佛勞恩霍夫研究院(應用研 32.

(44) 究為主) ,針對自然科學的應用範圍(製程研究、生產自動化研究、微電子研究、 資訊研究等)為主(Nelson, 1993)。. 二、 知識吸收的方式 如圖 二-5 所示,組織對外界吸收機制的不同方式,與所欲取得知識特性有 關,例如有無潛在利益,或者是否可讓公司用以增加競爭力有關。像是技術觀察、 非獨家代理、跟 R&D 契約等方式,可能是一些預期不會產生新的能耐的技術知 識來源所使用的吸收機制。 新技術能耐的潛力. 政低治 大 取得/購併 新技術能耐(New Capability) 立 合資. 高 高. ‧. ‧ 國. 學. 窗口(Window). y. Nat. 授權(Nonexclusive) 低 觀察. sit. 承 諾. 授權(Exclusive) 新產品/過程(New Product/Process) 共同發展 股權取得 管道(Access) R&D 契約. er. io. 圖 二-5 外部技術知識來源的吸收機制. n. (1995) a資料來源:Leonard-Barton iv l C n hengchi U. Powell, Koput & Smith-Doerr (1996)認為當知識分布很廣泛時,創新是起源於 組織間的關係,而一個具有較高吸收能耐的企業較能精於內外界的研發活動,因 此使其在合作關係中較有貢獻,且能由此合作關係中學到較多。李仁芳與花櫻芬 (1997)的研究指出;技術知識變動程度高低影響組織知識吸收介面的組成方式, 技術知識的可模組化程度會影響產業網路的組成型態。. 33.

數據

圖  二-3  技術的不確定性  資料來源:Roussel et al. (1991)   不確定程時間 State of the art 知識必須被發現的區域
表  二-10  知識創造流程  知識創造的階段  內涵  分享內隱知識  如何將不同背景、觀念及動機之個體組成知識社群,以共 同分享內隱知識,系組織知識創造關鍵性之第一步。  創造觀念  組織社群藉著持續互動性之會談,以隱喻或類比等方式, 將心智模式完整明確地予以表達。  證明觀念之適當性  個人或知識社群所創造出來之新觀念,組織必須以較明確 之方式加以確認,以了解新創觀念之價值性。  概念具體化  將業經確認之新創觀念,進一步轉化為具體之知識  跨層次之知識擴展  新觀念經過創造、確認及模型化後,會不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nvironmental Report 2020 of Transport Department, Hong Kong: to provide a transport system in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manner to alig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nior Secondary Enriching Knowledge for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5) Dynamic Earth Series – Geology of Hong Kong and Slope Safety System..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時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台灣已加入了 WTO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企業面臨劇變之環境及廣闊的物料採購市 場,若能善用「知識管理」( Knowledge

Community of practi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knowledge workers to share, learn and discuss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opic, thu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ty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of AutoLISP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building and into Knowledge Engineering (Knowledge Based Engineering, KBE) technology, the ball screw and linear guideway the use

In many WSN applications, the main task is the surveillance of certain geographical areas [9]. Target location can be simplified considerably if the sensors are placed in suc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