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之設計與實施流程如圖 3-4-1 所示,主要分成十個步驟進行,包括決 定研究主題與對象、文獻蒐集與分析、確定檢索工具及方式、前測、檢索共被引 次數、建立矩陣、進行共被引分析、進行社會網絡分析、資料結果綜合分析與撰 寫論文。茲分述如下:

一、決定研究主題與對象

經由第二章文獻回顧,決定本研究之研究方向,並以 Frank Webster 所著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及《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二書中所 選擇的資訊社會理論者之著作為研究對象。

二、文獻蒐集與分析

為了解研究背景,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本研究利用圖書館之學科資料庫與搜 尋引擎,蒐集國內外與資訊社會、知識地圖、共被引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等相關 研究之文獻,經由閱讀與彙整以了解本研究所涉及之概念、方法、工具與背景,

作為整體研究之基礎。

三、確定檢索工具及方式

選定 Web of Science 中的 SCIE、SSCI 及 A&HCI 等 3 種資料庫進行檢索,

以蒐集研究對象之被引用與共被引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圖3-4-1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確認研究問題與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並彙整

前測

選定研究樣本

建立共被引資料庫

檢索共被引次數

文獻共被引檢索

建立共被引矩陣

共被引矩陣

資料結果綜合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

撰寫研究論文 開始

結束

原則上,文獻的取樣是以《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與《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二書中所提及的理論家其代表作為主,但是藉由文獻探討後,發

1 Lyotard, Jean-Franc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1979 T 4365 2 Harvey, Davi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gs of Culture Change 1989 T 3858

3 Bell, Dania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1973

1976 T/R 2568 4 Habermas, Ju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1989 T 2342 5 Castells, Manuel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1998 2087 6 Naisbitt, John Megatrends: 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 1984 T 1208

7 Toffler, Alvin The Third Wave 1980 T 1181

8 Baudrillard, Jean Simulations 1983

b T 970

9 Piore, Michael& Sabel

Charles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1984 T 904

10 Lash, Scott & Urry,

John Economies 1994 T 892

* T表示取樣來自《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R表示取樣來自《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

S表示取樣來自文獻探討中重要作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圖 3-4-2 透過 WOS 資料庫以 cited author 欄位檢索代表文獻的被引用次數

圖 3-4-3 選取代表文獻之被引用紀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五、檢索文獻共被引次數

以本研究選定之樣本透過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的 combine 指令分別以成對 作者為單位進行檢索,取得其共被引次數,統計 1962 年至 2010 年間資訊社會理 論家共被引情況,如圖 3-4-4 及圖 3-4-5。

圖 3-4-4 作者個別被引用的次數

圖 3-4-5 利用 combine 指定取得成對作者共被引次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六、建立矩陣

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共被引次數建立,並繪製成文獻共被引矩陣,接著進 行相關係數檢定。將選定之前十篇高被引文獻建構共被引矩陣,見表 3-4-2。

表3-4-2 高被引文獻之共被引矩陣

1 2 3 4 5 6 7 8 9 10

1 0

2 382 0

3 98 110 0

4 52 78 14 0

5 33 226 95 42 0

6 6 8 67 1 5 0

7 20 24 148 7 23 163 0

8 200 109 21 19 13 3 4 0

9 23 136 79 2 24 8 17 4 0

10 39 209 33 15 69 2 8 20 32 0

七、進行共被引分析

將選定代表文獻所建構之共被引矩陣利用 SPSS 軟體進行相關係數分析及集 群分析。並將 1962 年至 2010 年 5 月的近五十年時間劃分為五個時段,每十年為 一個時段,以從中發現近五十年資訊社會主流研究領域的演進趨勢。

八、進行社會網絡分析

利用 UCINET 軟體將所得之文獻共被引數據進行中心性分析,以瞭解每篇 代表文獻在資訊社會領域中的影響力,並將研究年代劃分為五個時段,以進行歷 年趨勢分析,並繪製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的多維尺度圖與社會網絡圖,加以比較探 討。

九、資料結果綜合分析

將資料庫檢索結果,依據研究目的進行資料分析,以探討資訊社會重要文獻 的共被引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比較並加以詮釋。

十、撰寫論文

以上研究步驟完成後,根據所得資料及分析之結果撰寫研究論文,並對後續 研究提出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註釋

註1 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Web of Science 簡介」,2009 年 10 月 30 日,<http://www.stpi.org.tw/fdb/wos/index.html>(2009 年 11 月 12 日)。

註2 賴曉黎,「回歸資訊本身」,資訊社會研究 17 期(民 98 年 7 月):頁 205-238。

註3 F. Webster 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臺北市:遠流,1999 年)頁 11-51。

註4 F. Webster,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New York: Routledge, 2006), vi.

註5 F. Webste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 2005), vi-vii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