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係針對 WOS 資料庫於 1962 至 2010 年 5 月所蒐錄的文獻,進行資訊 社會代表文獻之共被引現象分析及社會網絡分析,並透過 UCINET 將所得的結 果繪製成知識地圖,以及統計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歷年成長趨勢,藉此了解 資訊社會的研究主題、研究文獻族群、學科領域結構變遷,以及學者研究領域的 相異性,以呈現資訊社會領域的知識內容結構。依據前述各章節的討論,本章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結論,綜合歸納建構「資訊社會」知識地圖之研究結果;第 二節根據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中的發現,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最後一節對未來 進一步研究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採用 Frank Webster 所著《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及《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兩本書所提及之 89 篇文獻為研究樣本,進行共被引 次數分析、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歷年分析及知識地圖的繪製,茲將前項研究 結果加以綜合歸納整理,並分述如下。

一、資訊社會代表文獻被引用次數概況

(一)整體而言,資訊社會代表文獻歷年被引用次數趨於穩定

本研究所選定之 89 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在 1962 年至 2010 年近五十年間,

共受到 34,166 篇文獻引用。以十年為單位,分五個時段觀察,最初從 1962 年至 1970 年間共被 174 篇文獻引用,及至 1971 年至 1980 年間共受到 1115 篇文獻引 用,進入 1981 年至 1990 年一共被 5193 篇文獻引用,到第四個十年,即 1991 年至 2000 年期間,這些代表文獻共同受到 13831 篇文獻引用,而在 2001 年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2010 年 5 月共被 13853 篇文獻引用。可知「資訊社會」代表文獻被引用次數在 1980 年代後快速成長,在 2000 年後成長趨緩,大致可以預測 89 篇代表文獻的 被引用次數已逐漸趨於穩定。

(二)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受到社會學與地理學領域高度引用

本研究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在 1962 年至 2010 年間被引用次數超過 1000 次以上者為高被引用文獻,依序為 Harvey、Lyotard、Piore、Bell、Habermas、

Castells 及 Toffler 之著作共七篇。高被引前七名文獻共被 18758 篇文獻引用,其 中引用 Harvey 之著作最多,共更 3927 篇,其餘文獻被引用次數見表 5-1-1。

表5-1-1 高被引代表文獻,1962-2010年

編號 作者姓氏 文獻編號 年代 文獻形式 被引次數 1 Harvey 37 1989 整本圖書 3927 2 Lyotard 50 1979 整本圖書 3761 3 Piore 63 1984 整本圖書 2682 4 Bell 14 1973

1976 整本圖書 2549 5 Habermas 36 1989 整本圖書 2456 6 Castells 23 1998 整本圖書 2194 7 Toffler 77 1980 整本圖書 1189

本研究進一步將高被引文獻進行主題分析,總體來說,引用超過兩千次的學 科分別為社會學(2724 次)與地理學(2267 次),引用次數排名第三至第七的學 科則在 1000 至 2000 次,依序是管理學、環境研究、經濟學、研究與發展、社會 科學與政治學。七篇文獻受到引用的學科,隨著時間推移,大部份主題的被引用 次數均更上升,尤其在地理學與社會學領域中愈加深化其影響。環境研究則為唯 一沒更隨著時間推移而成長,被引用次數呈現持帄的學科。引用次數前七名學科 領域之引用次數見表 5-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表5-1-2 引用高被引文獻之學科領域

編號 學科領域 被引用次數 百分比%

1 社會學 2724 12.5

2 地理學 2267 10.4

3 管理學 1419 6.5

4 環境研究 1333 6.1

5 經濟學 1148 5.3

6 研究與發展 1091 5.0

7 社會科學 1029 4.7

8 政治學 1000 4.6

其他 9777 44.9

總數 21788 100.0

二、「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

(一)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普遍偏低

在 3916 共被引文獻組當中,共被引次數介於 0~357 次,超過 300 次的僅更 1 組(即 357 次);介於 200 次至 299 次者計更 3 組;而高於 100 至 199 次者計 更 13 組;共被引次數低於 100 次而至少更一次的組數共更 948 組;0 次者則更 2951 組。按照比例來看,0 次的組數最多,共佔 75.4%,其次為 1~9 次者,共佔 更 19%;亦即,不到 10 次者共佔更 94.4%,這表示絕大部分資訊社會代表文獻 的共被引次數,普遍很低,詳見表 5-1-3。

表5-1-3 共被引次數組別

文獻共被引次數 組數 百分比(%)

≧300(357) 1 0.03%

200-299 3 0.08%

100-199 13 0.33%

1-99 948 24.20%

0 2951 75.36%

總數 3916 10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二)資訊社會領域之核心文獻

資訊社會代表文獻所建構之共被引網絡雖然鬆散,但依據偏高的節點變異數 可知少數代表文獻具更極高的共被引次數,研究顯示共被引次數前三名為 Harvey、

Castells 與 Piore& Sabel 的著作。而中心性前三名則為 Castells、Bell 與 Habermas 的著作,上述代表文獻均可被認定為是資訊社會領域中之核心文獻。

(三)資訊社會領域可分為社會學、地理學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

本研究的子群分析係透過集群分析、主題分析並輔以知識地圖的繪製來建構 出「資訊社會」的知識結構。本研究結果發現,「 資訊社會」可以分為三大子群,

包括:社會學子群、地理學子群及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子群。其中,社會學子 群勢力最大,其下尚包含二小群,分別是包含 11 篇文獻的地理學、都市與環境 研究小群,另一個則是包含 10 篇文獻的地理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小群;資訊 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居次,擁更 10 篇代表文獻;地理學子群則擁更 8 篇代表文 獻,是知識地圖中最小的子群。

值得注意的是,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雖不是最小的子群,但其在知識地 圖上卻最為分散,且文獻節點均較小,代表該子群的影響力不大;反之就文獻篇 數來說,地理學子群雖然擁更最少的代表文獻,但其在知識地圖中卻位居要津,

且文獻節點大,再加上社會學子群的二小群,其引用次數第二名的學科領域皆為 地理學,地理學子群可謂後勢看漲。

此外,透過集群分析無法歸入子群的文獻並非全為不重要的文獻。Bell、

Harvey 與 Castells 的文獻正因為其論述的綜合性質太強,均受到三個子群的重度 引用,因而無法被歸為任一子群,在知識地圖中成為最核心具且中介性的文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三、資訊社會之發展趨勢

本研究除了建構 1962 年至 2010 年的整體「資訊社會」知識地圖外,進一步 將研究年代分段,藉以了解「資訊社會」的發展趨勢。

(一)資訊社會知識地圖演變

本研究利用 89 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進行共被引研究,詴圖建構出該學科的 知識地圖,結果發現 1962 年至 1970 年階段,代表文僅二篇,且未形成共被引關 係,而透過學科領域分析發現,該二篇代表文獻大多受到跨領域社會科學文獻的 引用;在 1971 年至 1980 年階段共出現 12 對共被引,但不歧異到足以分群,若 就共被引的學科領域而論,以社會學、傳播學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領域為多,

根據歷年分析結果,傳播學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的引用次數均更明顯成長,並 在 1981 年至 1990 年階段形成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同一時期還形成了社會 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在該階段雖為文獻篇數最多的子 群,但在知識地圖上很分散,且文獻節點較小,隱約透露著衰退的跡象。果不其 然,在 1991 年至 2000 年階段,「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對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 子群的影響力銳減,轉而對傳播學產生較大的影響,但仍持續影響著社會學子群 與地理學子群,而到了 2001 年至 2010 年,「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對於社會學陣 營與地理學陣營的影響更為加強,而對於傳播學的影響則完全消失。

(二)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衰退

透過以十年為單位分析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分為五個十年觀察,除了觀察 知識地圖中子群體的消長外,亦可掌握資訊社會研究的興衰。以歷年分析的數據 而論,在 1962 年至 1970 年這最初的十年間,二篇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在出版後每 年皆受到引用,代表該二篇文獻已具備一定影響力;到了 1971 年至 1980 年,8 篇代表文獻之共被引次數更貣更落,但大致呈現成長趨勢;及至 1981 年至 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年,38 篇代表文獻已能清楚展現出對三子群的影響力,在此一階段,代表文獻 除了對於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的影響力在 1985 年開始下滑外,對於社會學 與地理學的影響力則於 1986 年持續走高。

在 1991 年至 2000 年階段,44 篇代表文獻對於社會學子群與地理學子群的 影響持續波動但大致持帄,對於由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轉化而成的傳播學子 群的影響則在 1994 年及 1996 年更微幅提升外,呈現大勢已去的狀態。到了 2001 年至 2010 年,傳播學子群消失而依附於社會學子群之下,47 篇代表文獻主要影 響衍生於社會學與地理學二子群中的五小群,不過無論是哪一小群,在此階段的 共被引次數都逐漸衰退。究其原因可能為:(1)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學對於資訊 社會代表文獻的研究興趣不再,而轉移至其他主題領域的研究;(2)資訊社會研 究趨於多元,以至共被引次數被分散,不再集中於特定組合;(3)資訊社會研究 日趨成熟,學者因而轉移研究興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