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過程如圖 3-7 所示,分為準備階段、正式實驗階段與資料分析階 段,分別說明如下。

圖 3-7 研究流程圖 蒐集文獻與研究對象資料

研擬教學訓練與實驗流程 選取研究對象

進行教學實驗階段

訪談教師與家長

資料整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確立研究目的與動機

觀察人員訓練 評估研究對象學習能力

壹、準備階段

一、選取研究對象

本研究依據動機與目的,選取某特殊學校國小部一名無口語雷特氏女童 作為研究對象,並獲得家長的同意(如附錄七與八)。

二、蒐集文獻與相關資料

主要蒐集並整理相關文獻與研究對象的資料後,進行與團隊人員討論並 設計研究工具、教學情境、教學策略與溝通行為記錄方式等。

三、設計研究流程

本研究邀請 5 位有特教專業背景的人員,如:研究對象學校的特教班二 位導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等,共同評估並研討研究工作 的合適性,包括設計研究工具、實驗流程、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實行方式、

觀察行為的次數等。

四、訓練觀察人員

實施輔助溝通系統時,教育人員是否熟練操作流程視為成功的關鍵點

(Copley&Zivinai, 2004)。不僅老師會受益,學生也會從中受益(Connor &

Beard, 2015;Hutinger et al., 1996)。本研究請研究者服務班級的另一位班導 師擔任協同觀察者。此觀察者於南部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畢業後,即投入 特殊教育的教學場域,特殊教育服務年資 4 年,目前於東部某國立大學攻讀 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確定協同觀察者清楚研究目的、研究流程與觀察記錄的 方式後,即進入實驗階段。

貳、正式實驗階段

本研究分為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等三個階段,依序說明如下。

(一)基線期

基線期係指在教學訓練介入前,記錄研究對象在原來教學情境下依變項 出現的情形。當基線期的資料達到穩定後,並確定研究對象的溝通行為次數 沒有明顯的變化,即進入教學訓練的介入期(鈕文英,2015)。

(二)介入期

本階段開始介入輔助溝通系統教學,目的在評量教學訓練對增進研究對 象的主動溝通能力、溝通動機與社會互動能力變化的情形。並以攝影機拍攝 研究對象的溝通反應,同時記錄其溝通行為,當溝通反應行為達到穩定的水 準時,即進入維持期。

(三)維持期

在處理期結束後一週即進入維持期,此階段不再進行教學介入,藉由追 蹤研究對象的學習情形進一步來檢測教學訓練對研究對象保留與維持的成 效。

參、資料整理分析階段

實驗前蒐集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再進行實驗與蒐集相關結果資料,如:

溝通行為記錄表、教學影片、訪談大綱等,最後進行量化與質性研究資料的 整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