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因溝通增進能力,也因溝通增進快樂。溝通的目的不全然是自我需求與感 覺情緒的表達而已,尚有訊息的交換與情感的互動(錡寶香,2002)。語言被認 為是一種手段,其實也是學習的工具,但對無口語的人而言,運用其他非語言的 溝通方式也能達成相同的目的(林寶貴,2002)。例如:身體姿勢、眼神接觸、

手勢動作,乃至於發脾氣的情緒反應等,皆能視為溝通的方式(林寶貴,2002;

林亭宇、姜忠信、郭乃文、黃朝慶,2004;施琬如、唐榮昌,2003)。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有幾位雷特氏症的女孩,她們無口語,顯少主動關注周遭 的人事物,經常獨自於人群中重複著手部的刻板動作,如:搓手、擰手與拍手..

等,有時莫名的尖叫、哭泣或嘻笑,更重要的是她們甚少與人溝通與互動。研究 者任教的班級裡有一位雷特氏症女童,小一入學時手冊鑑定為自閉症,建議家長 重新接受鑑定後為雷特氏症。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病後認知功能與肢體 動作能力逐漸退化並呈現發展遲緩的現象,以致智力嚴重缺損(黃金源,2003;

Wehmeyer ,Bourland,Ingram , 1993)。重度智障兒童溝通的問題源自於自發性溝通 能力不足、類化溝通能力欠乏與不當異常行為的出現等(黃志雄,2002)。如此 一來,溝通者與溝通對象往往對不當溝通行為的表現,如發脾氣或自傷行為感到 手足無措,甚至對這些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溝通意思產生理解上的困難(Larah , Meer & Rispoli , 2010)。誠如上述,溝通的障礙不僅阻隔了與人交流互動的機會,

也成了促進學習能力與身心健康的絆腳石。

不同發展障礙兒童在早期非語言溝通能力上各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勢,所以選 擇教學訓練時應考量其個別的差異性(林亭宇等人,2004)。具有嚴重溝通困難 與複雜性溝通需求者,建議運用溝通輔具或多重感官知覺的訊息連結來呈現學習 教材(潘正宸、王慧婷, 2013)。Lancioni 等人也指出當兒童智力與動作能力受 到嚴重的影響時,建議運用語音溝通輔具與教學活動相互結合(Lancioni et al.,

2007)。以期提供重度多重障礙者充分表達需求、想法與抉擇的機會(朱思穎、

吳香儀、王顗婷,2011)。基上,教育團隊需先評估雷特氏症兒童的溝通能力,

如:眼睛注視、臉部表情、手勢動作、溝通輔具的操作等,再設計合宜的溝通教 學訓練計畫,協助她們增進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

目前國內針對雷特氏症兒童溝通能力的相關研究仍屬闕如,並且研究對象進 入小學就讀後的溝通能力沒有改善的情形。故此,本研究藉由探討運用輔助溝通 系統介入期盼能增進研究對象的溝通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節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說明如下。

壹、研究目的

1.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的成 效。

2.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類化 的成效。

3.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社會 效度的成效。

貳、待答問題

1.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的成效 為何﹖

2.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類化的 成效﹖

3. 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對增進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社會效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探討的重要變項與主題,就相關名詞「雷特氏症」、「溝通能力」與

「輔助溝通系統介入」的解釋,說明如下。

壹、雷特氏症

雷特氏症有諸多異於常人的特質,尤其影響女性甚深(Amir et al., 1999)。臨 床診斷為兒童神經發展功能性障礙,並伴隨肢體動作、認知與溝通能力上的困難,

在嬰兒期或早期兒童期即出現遲緩現象(Hagberg & Gillberg, 1993)。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 and Stroke(簡稱 NINDS)指出嚴重肢體動作退 化可能是雷特氏症最明顯的特徵,爾後影響身體每一個動作的能力,當然也包括 口語溝通能力的發展。

本研究對象為高雄市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一位典型無口語雷特氏症女童,

經醫療單位鑑定為多重障礙學生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且未曾接受過溝通教學 訓練,取得家長同意後進行教學研究。

貳、溝通能力

重度障礙兒童在溝通能力上產生困難,有口語者能使用簡單的短句來表達;

但無口語者,僅能使用手勢或肢體動作,亦或是利用替代性輔助溝通系統來進行 溝通(錡寶香,2002)。溝通能力係指溝通者不僅可以使用口語,尚有其他方法 如:符號、文字、標誌、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眼神注視、發聲等,皆能達到傳 遞訊息的目的(辛怡葳,2008;林寶貴,2002;Tabacaru, 2016)。

本研究的溝通能力係指研究對象能發出單音「如:要、好」或語詞「如:

我要」來表達需求或是利用肢體動作「如:點頭或是搖頭」,亦或是用手按壓語 音溝通輔具使之發出口語來傳達溝通訊息。

參、輔助溝通系統介入

美國聽語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簡稱 ASHA)

提出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 AAC)為 暫時或永久地補償與促進具有嚴重表達或語言理解障礙個體的損傷與障礙模式

(asha,1993)。提供訓練以協助個體理解與使用的替代性溝通輔助系統,使用 代表或增強口語亦或替代性溝通方式的設備,例如:輔助工具,技術,符號或策 略等的任何組合(asha,2004)。

本研究所採用的輔助溝通系統介入為找出個案喜好的食物與活動,作為引 起學習的動機,再運用溝通教學訓練教導研究對象以按壓語音溝通輔來表達溝 通需求,進而來提升研究對象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