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理念與架構

壹、研究理念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

學者們對於行動研究的解釋認為是在教學中將所遇到的問題,發展解 決問題的方案付諸行動,進行研究(黃秀治,2009)。是教學生活的一部 分,教師本身就是研究者,而研究者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是一個「研 究工具」,在從事研究時,研究者必須對自己的個人因素及其與研究對象 之間的互動進行反省和審視。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比較「客觀地」看 待自己的「主體意識」,使自己的「主體性」獲得較「客觀」且嚴謹自律 的品質(陳向明,2004)。

而行動研究是一門結合了「行動」與「研究」,由實務工作者根據自 己在工作情境行動研究注重在對具體的實際工作情境條件及其所提出的 假設性的理論之合法性,透過具體實際行動,並蒐集證據資料,進行研究 判斷(蔡清田,2000)。而行動研究與一般的教育研究有些許的差異,研 究者將比較整理如下表 3-1-1:

44

45

46

從表中可以看出一般教育研究以及行動研究的差異,因為行動研究本 身具備讓被研究者參與到研究之中的特性,因此可將研究的結果使用於對 制度和行為的改變上(陳向明,2004)而也有人指出教學上的行動研究可 以達成兩個目的,第一是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第二是能解決教學實際問 題(陳嘉雯,2006)。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發現行動研究對於在實際場域的教師,自我審視 課程與教學進而修正與改進有莫大的功用,也能夠在教室內對於學生產生 實際的效用,雖然在推廣、適用度上會有限制的問題,但是對於教室內的 教師,能夠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自我增進專業知能,也能夠將更為完備的課 程經過微調之後實施在之後的學生上,且由於研究者等同於教師的緣故,

在課程的靈活度上也能夠納入先前研究時的經驗進行調整,達到課程的精 緻化,可以發現行動研究其實是更適合於學校教師在執行教學工作之時,

對於自己的教學進行檢核與修正的研究方法。

貳、行動研究的歷程模式

一、Kurt Lewin (1952)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

Lewin 是最早提出行動研究的學者,他以群體動力學以及社會工程的 觀點提出螺旋式循環模式,包含了計劃、行動、觀察、反省四個階段(林 淑惠,2003)。

二、Stephen Kemmis (1982)行動研究螺旋狀過程模式

Kemmis 創立眾所皆知的行動研究「螺旋」表徵,納入 Lewin 模式的 特徵,見圖 3-1-1。Kemmis 在和 McTaggart(1982)合著的(The Action Research )一書中,採用了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自我反省螺旋,在計 劃式解決問題策略的基礎(林淑慧,2003;蔡美華譯,2003;Mcniff,1998)。

47

圖 3-1-1 Kemmis 行動研究螺旋狀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 McNiff(1988:27)

48

三、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蔡清田(2000)將教育行動研究歷程依照分做五個階段,可參考圖 3-1-2,分別是:陳述所關注的問題、研擬可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行動方 案、尋求可能的合作夥伴、採取行動實施方案、評鑑與回饋。

圖 3-1-2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資料來源:蔡清田(2000:81)

49

四、結論

研究者將根據學生的學習性質、特質、需求與先備知識,以塔巴教學 策略模式(Teaching Strategies Program)為架構,探究對於環境保護的相 關議題,引導學生學習以此策略解決實際環境保護問題並且提出創新的環 境保護方法,並觀察對於學生的影響為何。

參、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如圖 3-1-3 所示,在教學前先了解學生特質與經驗背景後設 計符合學生能力之課程,而課程本身係依據塔巴教學策略模式為理論基 礎,在教學過程中以環境保護議題為主軸連續擬定計畫、行動、觀察、修 正的行動研究過程,且在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後評估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 標,並於修正設計後再進行教學,直到循環的成效達到教學者期待,進而 發展適合教學者教學場域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學者專業知能的成長。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