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發現對理論上之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發現對理論上之意涵

本研究之文獻分析與理論探討分為三部分: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及政策網絡。

在討論完本研究參與式預算下,社區營造個案的網絡現況與社區營造成效後,期望 透過本研究的研究發現與實務狀況,和已發展的理論及文獻來對話,尋得研究發現 中可被理論文獻印證之處以及無法被驗證之處。

壹、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提案確已形成政策網絡

臺北市政府所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在執行下促成新興社區營造政策網絡的行 程,此政策網絡從理論觀點來看,確符政策網絡三元素,首先,在互賴性方面,

該網絡行動者彼此間需仰賴其他行動者的支持,對於提案單位而言為運作的核心 主體,係政策推動、提案進行的民意基礎來源,此民意即為公部門所需之執行政 策正當性來源,而公部門行動者對於議程、提案規劃、施工作業等握有相當的權 力主導性,此將影響提案的執行情形,也因此提案單位仍須公部門此些資源的提 供,另外公部門在參與式預算的推動仍需要學術單位的智庫執行建議,提案單位 同時也需要陪伴學校在參與式預算的學習資訊,這些各自的需求,透過參與式預 算政策的運作,在多元複雜的互動下進行資源交換,讓彼此所需在政策過程中得 到滿足,也因此在互動過程進而形成自成一體的參與式預算政策網絡互賴體系。

次者,網絡中存有許多不同的行動者,所持有的目標利益亦不盡相同。尤其 本研究所分析的主軸於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提案,社區營造提案觸及地方與社會,

影響的範圍層面愈大,涵蓋的行動者則會愈多元。另外,本研究在研究行動者的 目標與利益上,主要聚焦在最核心且具有明顯直接利益的行動者,因此其各自對 目標與利益亦較為清晰明確,也可發現行動者雖皆參與在參與式預算政策推動過 程中,但各自目標並不相同,且即使為皆為提案單位成員,所懷抱的期望或多或 少仍有所差異,預期取得之利益亦不盡相同。

最後,相關理論表示無論網絡中互動關係緊密或鬆散,皆會具有一定程度之 持久性關係。在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政策網絡中,確已具有互賴性關係,

且在行動者交互互動下,持久性關係亦有所呈現,惟參與式預算在性質上係屬依 此性提案,而社區營造本身確為長期的網絡,此二者在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提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推動下,透過參與式預算的活絡公民參與核心精神,使運用參與式預算的社區 營造提案並不會因結案後而終結,反而將促使原已從事社區營造相關工作者,願 以原提案為基礎,持續性利用參與式預算政策,打造社區營造一系列提案,在議 題未終結前,使參與式預算形成的社區營造網絡具有較穩定的互動關係,行動者 間仍會持續互動,形成穩定持久關係。

貳、現有理論上無法驗證行動者目標與利益對參與式預算政策 網絡互賴性與持久性之直接影響性

從理論及現有文獻上可分析出,網絡資源與行動者的溝通管道順暢關係會影 響網絡互賴性形成程度,持久性程度會受到公民參與的介入影響政策程度的影響,

政策推行的成效基礎建立在網絡行動者對於互動關係的滿意度。惟本研究在研究 發現上,進一步發現網絡行動者的目標與利益本身除多元外,亦有熱衷程度之分,

目標熱衷程度會影響網絡互賴性及持久性的形成,此部分在過往文獻與理論中並 無觸及,亦無顯示出其直接影響性。惟本研究針對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提案主要 行動者進行深度訪談,結果中可以看出行動者持有的目標如具有較高的執行熱誠,

則會在互動上採取更主動的態度,尤其是提案單位持有高度社區營造執行目標,

會促動網絡運作的活絡,即使是較被動的行動者也會受到影響,不得不與其他行 動者互動,因此互賴、持久關係會在有熱誠的行動者帶領下逐漸形成。由此可證,

行動者的目標與利益具有較高熱誠實,積極執行實踐自身或政策目標的同時,有 助於形成穩定的互賴性與持久性關係,藉以整合政策網絡。

承上所述,本研究中更進一步發現,在政策網絡中公部門行動者的熱衷程度 更是影響前述互賴與持久關係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相比各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 提案,願意投身耗日費時提案過程的提案者原已具有相當積極性,因此某種程度 上足以帶動較為被動的公部門行動者執行政策,不過在公部門行動者較有主動性 的提案中,行動者各方能夠具有雙向的回應與反饋,公部門的主動積極態度,使 提案單位感受到自身追求的目標係受到重視的,政治效能感一旦提升,有助於信 任感增加,更有利於加深政策網絡的互賴性、持久性。由是可知,臺北市參與式 預算下的社區營造政策網絡應盡可能促動公部門行動者的主動積極性,以提升政 策網絡的運作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下社區營造成效與社會資本豐沛程度呈 現正相關

社區營造與參與式預算皆具有提升社會資本的功能性,社會資本豐沛與否的 關鍵為公民參與的程度。臺北市政府所推動的參與式預算注意到,公民參與的促 進是參與式預算政策成效的關鍵,因此在最初進行政策設計時,採用官學聯盟的 體制,由學術單位協助開設參與式預算學習課程,從培養公民學習精神以啟發更 多的公民參與。根據社區營造的相關理論7可發現,公民參與亦為推動社區營造的 核心因子,因此參與式預算政策與社區營造具有共同欲提升的核心目標,這也是 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推動之初,迅速匯集許多社區營造提案的原因。

再者,臺北市參與式預算運作機制下,具有較豐沛社會資本的社區或提案,

有較顯著的政策執行成效,亦即能夠明顯看出該社區的公民參與匯集與提升,有 效累積社會資本。本研究的提案分析驗證了社區營造政策規劃將地方與社區居民 納入其中後,公民能夠發表意見、參與決策,而參與式預算下決策結果主要由社 區公民自行表決,而不可執行之處亦會與公民溝通並取得刪減的同意,因此確有 於直接效能感提升,一步步地累積下,促使社會資本逐漸豐沛。

不過在此須特別注意的是,本研究在社會資本的累積上進一步分析,發現除 了公民參與的因子外,社區營造執行效率亦會影響社會資本的生成,不過與公民 參與相同,執行效率之所以會影響的原因,也是導因於政策直接效能感的不足,

惟現有的文獻理論上卻乏針對執行效率與社會資本進行的研究。參與式預算對於 公部門而言並非以社會營造成效最為主要施政目標,因此在此層面上,公部門行 動者並不會過於關注社會資本的累積,在被動配合執行參與式預算時,不具有自 身重要性意識,缺乏主動積極進而影響到提案執行效率,又或者當有執行問題發 生時,單一機關無法解決又缺乏行政協調、溝通時,提案人、社區民眾無法看到 該提案執行效率,甚至在不了解政府運作體系時,更容易對此制度失望,失去直 接效能感的社區營造提案無法促進社區社會資本的生成。

7 相關社區營造理論與文獻的研究結果歸納,請參照本研究第 25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政策建議

透過對政策網絡觀點探析參與式預算下的社區營造,為能有效提升參與式預算 在此部分的成效,本研究根據前述第一節研究發現,從政策網絡的角度,輔以臺北 市政府參與式預算推動中所產生的執行問題,提出政策執行上有關網絡精進作為的 政策建議。本研究政策建議分為 3 點,說明如下:

壹、推動公部門行動者的教育訓練,提升其對於自身在網絡中 關鍵地位的體認

參與式預算雖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機制,但經由本研究以政策網絡的觀點 進行探討下,可以瞭解到參與式預算中各階段皆涉及多元的行動者,也就是說在 推動參與式預算時除注重公民的感受外,更應以全面性的角度檢視整體網絡行動 者對政策的認知,尤其參與式預算政策的行動者多為不同機關單位的人員,因此 雖然主要的提案單位成員本身絕大多數並非來自政府有關單位,但執行成效的好 壞,卻與政府機關對參與式預算提案的重視程度、積極程度有著顯著性相關,尤 其公部門行動者對於參與式預算的態度取向,為影響網絡互賴性、持久性形成的 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升各政府機關對參與式預算的重視與認知,實為推動 參與式預算的重要課題。

參與式預算的推動係臺北市政府自 2015 年起的重大政策,從規劃到執行至 今已有三年半,且仍為未來施政的重要事項,因此本篇建議有待相關單位應辦理 更多針對政府機關人員的參與式預算教育訓練,使臺北市政府全體能夠由下而上 皆具有參與式預算的認知,多數執行人員並未體認到政策目標的公民參與並非倚 靠公民自身,而係受到公部門所反饋給民眾的直接效能感所促成,因此各單位應 秉持著公民參與的精神,不分主協辦機關皆能主動積極涉入參與式預算,透過主 動能使提案在可行性分析上更加全面且完善,唯有積極方能真正實質提升參與式 預算在社區營造的成效,直接效能感的提升能夠進一步帶動社會資本的生成,提

參與式預算的推動係臺北市政府自 2015 年起的重大政策,從規劃到執行至 今已有三年半,且仍為未來施政的重要事項,因此本篇建議有待相關單位應辦理 更多針對政府機關人員的參與式預算教育訓練,使臺北市政府全體能夠由下而上 皆具有參與式預算的認知,多數執行人員並未體認到政策目標的公民參與並非倚 靠公民自身,而係受到公部門所反饋給民眾的直接效能感所促成,因此各單位應 秉持著公民參與的精神,不分主協辦機關皆能主動積極涉入參與式預算,透過主 動能使提案在可行性分析上更加全面且完善,唯有積極方能真正實質提升參與式 預算在社區營造的成效,直接效能感的提升能夠進一步帶動社會資本的生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