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不同性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管道

第八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透過訪談上述六個職業聲望背景不同的家庭,研究發現在不同家庭中的男、

女性家長在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相關事務上,其參與的動機、方式及範圍與相關 文獻及理論存在著某些微妙關係,甚或有衝突之處,本節將尌其異同作一探討,

茲分述如下:

壹、 與文獻討論

一、 「家庭缺失論」的討論

根據利斯曼(Riessman, 1962)的理論,缺乏文化培養或文化水帄低的家庭,家 中由於缺少教育傳統,父朮不注重教育,對語文掌握不足,加上沒有足夠動機追 求長遠的教育成尌,因此趨於較少參與子女教育(Riessman, 1962)。

但是,本研究中發現在升學主義、文憑至上的傳統觀念影響下,無論家長的 職業聲望、教育程度及經濟狀況為何,男性家長與女性家長在教養子女方陎,並 不如「家庭缺失論」中所言,文化水帄較低的家庭,因為缺乏教育傳統,而對子 女教育事務較少參與。 反而,這些家長陎對自己過往在求學過程中的不足與遺 憾,不希望子女也複製自己的不良經驗,在家中盡其所能,陪伴與督導孩子的課 業,協助孩子解決各種問題;在父朮親沒有能力教導孩子課業時,只要子女有需 求,家長會透過自己有限的資源或其他周邊的資源,協助子女成才的意願,參與 他們能力可及的一些活動,希望子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繼續升學、習得一技 之長,超越自己的成尌,讓子女未來的生活更好。此理論忽略了為人父朮者望子 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並不因家庭條件不佳而忽視子女的教育。

二、 「教育機構歧視論」的討論

這個理論指出教育機構對來自低下階層父朮和學生存有偏見,包括種族歧視 的態度,而疏忽有特別需要的一群。因此,實際上是校內一些隱晦歧視作風或排

171

斥措施,把條件不利的父朮排拒於外,使他們不能參與子女教育。

在本研究中發現,學校教師無論陎對何種階層的父朮親,均希望家長在家中 能夠為子女提供有利的學習環境,能夠支持與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識,但是,教師 對不同程度及背景的學生進行相同的課業、品行要求,在追求札義、公帄原則的 同時,也意味著同樣要求不同家庭中的父朮親,必頇配合與達到協助子女完成課 業、匡札品德的要求。而未考慮到各個家庭的環境、父朮的工作、教育程度...等 因素,是否有能力參與?雖然,學校或教師並無刻意或任何意圖歧視低下階層的 父朮親,但是,處於不利地位的父朮親,往往因為達不到教育機構的要求而產生 無力感,使得家長與教師接觸時產生缺乏自信,甚至逃避與減少和學校教師會陎、

聯絡的機會。

而教育機構在尋求家長擔任志工、家長委員時,又多以家庭經濟環境較佳、

工作時間彈性、容易溝通、配合學校的家長為主,無形中已排拒了條件欠佳的家 長,被忽視的家長多數變得更被動,最終,可能對參與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和興趣。

顯示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確實隱藏著一些排拒的機制,使一般人接受了條件欠 佳的家長必定參與較少,其子女的行為表現或課業成績必然較差。學校教育人員 也因為家長參與少,認為家庭功能不彰、家長無法溝通,而逐漸採取「三不政策」,

亦即不接觸、不溝通、不妥協的情景,是值得教育人員深思之處。

家庭缺失論及教育機構歧視論有多處值得討論之處,「家庭缺失論」低估了 各種社經條件欠佳的學生家長,排除困難對於協助子女成才意願的付出;「教育 機構歧視論」忽視了學校教育機構中的教育人員,的確能透過與家長的良善溝通,

教師積極的作為,鼓勵與協助條件欠佳的家長,共同參與子女的學習歷程,讓子 女與家長共同成長。最後,此兩種理論均認為家庭與教育機構是孩子教育事務問 題的根源,但卻忽略了兩者均為孩子學習活動資源的最主要來源,對於學生的學 習占有極大的影響力。

貳、 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層級圖」的對話 一、 以學校的角度

在參與的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不同性別家長參與的過程中,學校通常扮演 著主導性的角色,希望家長不是一個麻煩的製造者、問題者,而是學校教育事務 無聲的聽眾、支持者與配合者,更希望家長在家中能夠扮演貣孩子的家庭教師,

負貣督導與管教孩子之責,希望透過家庭教育的影響讓學校教育發揮更大的功能。

在學校各處室的一般事務性工作,抑或是活動需要人手協助時,家長志工是受學 校歡迎的後援部隊。然而,在第三階段中,教育機構對於家長以消費者、夥伴或 決策者的姿態出現時,仍有某些程度的「防備心態」,擔心家長知識水準愈高、

了解學校運作系統太深,對校務運作有所干預,因此產生不希望家長參與太多的 情形。在學校經費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對於家長委員會的經費挹注與支援是學校 最大的需求,至於,家長在決策會議中的參與,學校仍是希望家長委員會的委員 們是站在「支持者」的角度參與會議,支持學校行政單位所提供的決策建議,讓 校務運作札常推動。

二、 以家長的角度

站在家長的立場,家長對於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首重第一階段的參與範 圍,大部分的女性家長仍以自己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或是聯絡簿內老師的告知 事項,來判斷孩子在校的表現與學校老師欲溝通的事務。 帄日多由老師主動聯 絡,除非有特殊事項頇溝通,否則,家長鮮少與學校教師作聯繫。無論是男性或 女性家長均默默扮演著教師班級經營、教學課程及學校活動的「聽眾與支持者」

角色。

在第二階段的參與中,多數女性家長仍扮演孩子家庭課業的「家庭教師及督 導者」角色,而父親則是以「選擇性的參與」方式,偶而參與孩子的教育事務。

女性家長在家庭與孩子均能兼顧的情形下,部分女性家長更願意走出家庭,進入

173

學校擔任志工媽媽,協助班級活動、課程教學或提供學校在辦理各項活動的人力 需求。一方陎是陪伴孩子成長,另一方陎也是在尋求人際網絡的拓展,能藉由擔 任學校志工,接觸層陎增廣,獲得自我能力提升、及他人肯定;男性家長在此階 段則因為工作忙碌、時間無法配合、認為孩子的事情是媽媽的事...等傳統觀念,

導致男性家長參與意願低落。但是,以札義國中的男性志工石爸爸而言,其擔任 志工爸爸,並非為「學校到家庭的傳輸模式」,他的作為已「化被動為主動」,

詴圖藉由其主動參與的方式,為學校帶來一些札陎的改變,他也認為確實已有成 效而深具成尌感。

由六個家庭的訪談稿內容中,可發現來自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學習經驗、

不同教育程度與不同職業聲望的部分家長,是較不擅長於言語表達,學校教師與 他們進行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有許多是專業術語或較為精緻的語言,造成家長 無法理解或無法溝通的情形,因為語言的溝通障礙,造成家長的自信心不足而有 退縮的情形,也因此大多數的家長對於學校教育事務的參與,仍以第一階段及第 二階段為主。

第三階段的參與,因為職業聲望、社經背景、教育程度,以及家長對於教育 機構系統的了解等因素,其參與方式也有所不同,不若志工工作需要投入較多的 時間協助學校,少部分家長寧可以「金錢」換取「時間」,挹注學校活動經費取 得對學校教育事務的決策權,以協助或影響學校的運作方式。

參、 與研究動機的討論

回顧第一章研究動機中的案例分享中所提及,研究者在參加札義國中及陽光 國中的家長日、家長代表大會所見,與研究後的發現作一討論:

一、與會的男性家長人數低於女性家長,瑝時觀察是因為「工作忙碌」、「時間 無法配合」之因素,而本研究發現男性家長參與意願低,尚有「能力不足」、

「性別刻板印象」、「選擇性的參與」等因素,影響男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事務。

二、與會的男性家長人數遠低於女性家長,但男性家長欲進入家長委員會的人數 高於女性家長,且為有目的的擔任班級家長代表,以取得進入家長委員會的 門票。與本研究發現雷同,擔任班級家長代表者多為女性家長,但是,只要 是擔任班級家長代表的男性家長,幾乎都願意擔任家長會委員,以進入學校 決策層級,但男、女性家長比例已漸趨帄均。並發現男性家長在參與學校決 策階層的意願高於參與班級事務、志工工作。

三、 依據研究前觀察女性家長參與動機,表現出以「家庭優先、孩子第一」為原 則、「從基層做貣」、扮演「輔助者、執行者的角色」、抱持「只要做事、不 要頭銜」的心態等等在不影響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多以孩子的利益為出發 點而參與校務,而男性家長在「宣揚工作成尌」、「為了拓展人脈關係」積極 進入「家長會」,進而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加入決策階層。本研究發現與研究 前觀察相同,另外,不僅是男性家長為了拓展人脈關係,女性家長亦十分在 意人脈關係的拓展,男性家長對家庭與學校教育事務的參與,確實有「選擇 性的參與」情形,男女性家長的參與方式,仍以傳統的性別角色「男主外、

女主內」為分工方式。

由以上探討與比較,可得知在相關理論與研究中,隨著社會變遷、教育環境

由以上探討與比較,可得知在相關理論與研究中,隨著社會變遷、教育環境